2019年8月31日星期六

【港故事】百年木店 天變地變 精神不變

【港故事】百年木店 天變地變 精神不變

何國標父親每日於店中坐鎮,女兒則只會偶爾到訪。


香港這國際金融之都,股市上落牽引着市民的心情起伏。
其實,不足半世紀前,香港是一個漁港,漁市競投比今天的港交所更繁忙。
油麻地百年老店「泗祥號」見證着漁業黃金期,亦經歷行業走向衰落。
現時已成香港碩果僅存的船上用品店,第四代傳人何國標倒也活得自在,
刨木之外便全情投入歷史研究,閒時喜歡帶着相機到全港各舊區、街道拍照,或到資料庫查找歷史文獻。
面對行業式微,何國標獨自守護這老字號,只為保留老父的精神寄託。
記者:潘婉玲 攝影:簡明恩
身形瘦削的何國標(Louis),頂着一頭白髮於舖內以機器將木頭割成半圓形,全神貫注不發一言,「要好集中㗎,唔係手指都割斷,我爸爸都冇咗節手指。」老店只靠一部電風扇降溫,炎炎夏日置身於西斜的店中,記者瞬間已汗流浹背,而年屆花甲的何國標於店中度過了數十個寒暑,「唔裝得冷氣,因為會吸木糠。」

超過半生與木頭為伍,Louis卻毫不「木獨」,經常受訪分享行業發展。泗祥號由Louis祖父何長的世叔伯創立,售賣船上用的木製品,包括律囉、船槳,其後由祖父於上世紀20年代接手,故推斷這老字號至少過百年歷史。早在百多年前,油麻地填海,由上海街填出新填地街,至1906年風災過後傷亡慘重,政府於1915年趕建成九龍半島首個避風塘「油麻地避風塘」。從此船上用品的手作小店如律囉、麻纜、槳櫓造錨、篷帆等家庭式手作工業開遍整條新填地街。

見證漁業興衰 愛木頭具質感

律囉(block)即是在船上用來把巨型貨物吊起的木製滑輪,製作律囉要求精準細緻的計算,每塊木板中央的孔洞必須對齊,不然鐵枝無法穿實,除製成品不美觀外,更會影響木殼裏銅餅運轉的順暢度,一旦卡着纜繩、鬆脫甚至爆開來,貨物整個掉下,極可能擊中船員,分分鐘致命。八十年代起,本港漁業式微,律囉亦改成金屬製,船上用品店相繼倒閉,目前僅餘下泗祥號。那些年,泗祥號生意高峯的年代,需工作至深夜,Louis從小於店中幫忙,直至中五畢業後便全職於店中工作。

「第一次埋機鋸木真係驚㗎!」置身老店中,除看見物換星移,亦見證世事變遷,油麻地避風塘不復存在,新填地街已成「內陸」,泗祥號更成獨市經營,由於漁業式微,老店已轉型製作其他產品,例如冷氣喉餅(安裝於天花用作固定冷氣喉)、電錶板、拍賣槌等,使用的木材皆來自馬來西亞,「大陸嘅平一半,但唔得㗎,爆到七彩!」雖與木頭相戀大半生,Louis卻稱自己非木匠,「因為我唔識整傢俬。」他更反高潮表示,對木頭並無特殊情意結,「好多記者問過我,係咪鍾意聞木頭味,我答你『唔係』,其實無咩特別感覺!」說來瀟灑,被問到何以不改賣五金製品,何卻即時反駁:「咁木頭有質感啲。」

Louis稱自己其實是「寫稿佬」,熱愛歷史文化研究的Louis,閒時愛帶着相機到全港各舊區、街道拍照,或到圖館查找歷史文獻,沉迷得連妻子亦難以理解。他又會向報章投稿,稿費不多,惟每次刊登足令他樂上半天,「每份稿都寫幾個通宵㗎,我唔識電腦,真係慢慢寫㗎!」一切源於2000年,Louis友人出版九龍街道的歷史相冊,被他發現提到油麻地的部份有不少錯處,出於善意提醒改正,「其他我唔敢講,但油麻地我好清楚,街名都錯嘅,只係提佢再版時改返,真無惡意。」豈料對方不領情,還從此斷絕來往,再版時亦沒有更正,令Louis決定靠自己,「專家都錯嘅,不如我自己研究!」

由於何父已屆85歲高齡,早已退出業務,每天回店中的唯一節目竟是看英文字典,桌上四本比電話簿還要厚的大字典,全被揭至殘舊發黃,每當何父學會一個生字,總會紙上臨摹,每天寫滿幾十張,從何國標珍藏的何父1957年的會考證書中,記錄何父英文這個語科及格,原來何父當年日間於泗祥號工作,下班後到夜校學英文,最初目的只為看懂政府書信,沒料到期間萌生濃厚興趣,而60多年前,通過會考英文科實屬難得,「當時可以做政府工,但英文再好,都係要返舖頭幫手。」說時難掩無奈。也許是遺傳,自嘲「讀唔到書」的Louis,成績最好的亦是英文科,更會以英文於泗祥號專頁發文。

買舖收租好搵 仍然堅持開舖

目前,老店只靠Louis一人獨力支撐,曾有一名年輕女子連續數天到訪泗祥號,懇求Louis收她為徒,雖然態度真誠,Louis仍堅拒,「學嚟做咩啫,都搵唔到食,搵到都唔夠交租!」多年來,Louis眼見行家們因加租及收樓而結業,不勝感慨。泗祥號一世紀以來曾多次搬遷,惟總離不開新填地街,何父於30年前購入現時舖位作貨倉之用,當時約200多萬元,九十年代因為舊舖收樓而遷到現址。早着先機,令泗祥號可避過加租結業的厄運。

Louis坦言,現時每月盈利不足2萬元,與出租舖位的4、5萬元收入相距甚遠,但眼見父親仍堅持每天落舖,即使10號風球仍坐鎮店中,Louis不忍奪走父親的精神寄託,「佢一世人都喺舖頭度過,執咗嘅話一定好難過。」時代在變,Louis坦言不相信50年不變,「𠵱家都變緊啦,使乜等50年!」然而,他與父親守護泗祥號的心依然堅定。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

酷愛油麻地 專研九龍歷史

何國標公餘醉心本港歷史研究,更喜愛收集舊照片。


何國標從出生至今,無論工作及居住從不曾離開油麻地,小時候曾居於店中,「100呎左右嘅地方,成家人喺度瞓,𠵱家諗返起,都唔明點解可以咁樣生活。」對區內有深厚感情,十多年前開始,便主力研究九龍區、油麻地的歷史,更會跑到香港歷史檔案館查找。數年前,Louis於檔案館中找到一本「1927年商業名冊」,發現其祖父何長的名字,當時地址為新填地街206號,而另一本有關1930年的租金紀錄則顯示,當時舖位每月租金36元。

熬過日軍侵華

屹立逾一世紀的泗祥號,亦曾熬過日軍侵華的悲慘歲月,更曾險遭夷為平地。熟悉油麻地歷史的Louis指,二戰時,盟軍曾於現時上海街臨時垃圾站投下一枚炸彈,一街之隔的泗祥號僥倖逃過一劫。

深愛油麻地的不只Louis一人,早前發展局及香港文物保護師學會於元創方舉辦名為《探尋油麻地和北角本色》展覽,泗祥號的照片、Louis的訪問亦是展覽內容之一,他跟父親獲邀出席開幕禮。 

應該欺凌警察子女嗎? - 馮睎乾

應該欺凌警察子女嗎? - 馮睎乾

(資料圖片)


帶頭叫示威者為「曱甴」的警察員佐級協會主席林志偉,聲稱有警察的子女受到「由學校老師促成的欺凌」,呼籲教師「放過無辜學生」。老師欺凌無辜學生,在林志偉眼中是十惡不赦,那麼警察欺凌無辜市民呢?不完美,但可接受。

回應林志偉前,有必要了解他說過什麼。記者問他欺凌個案的數字。他說,擔心市民就數字作出猜度,故不願透露。要理解這個答案,智商門檻可能要300。若有市民問警察:「你咩編號?」警察可答:「為免你就編號作出猜度,我唔方便講。」以此類推,只要緊記以下公式,塵世間所有問題都有解了:若問X,則答「為免你就X作出猜度,我唔方便講。」

儘管沒有個案數字,但林志偉提及一事:一個學生的哥哥是警員,曾在近期示威中執勤,該警員的照片被弟弟同學在班級通訊群組公開了,一位老師非但未有勸阻,還在群組中「言語鼓動」,那警員的弟弟因而退出群組,事後情緒低落。林志偉形容此事「不可接受」,已把個案交教育局處理。

在此,我有三條問題想問林志偉,外加一個訴求。

一、該學生因為有個被師長同學瞧不起的警察哥哥,羞愧得自行退group,你覺得「不可接受」,那麼警察射眼射頭,濫捕濫刑,放生黑社會,破壞法治,影響經濟,又是否可接受?Yes or no?

二、既然事態那麼嚴重,該老師具體說了什麼,必須公開。到底是「黑警死全家」抑或「香港警察,知法犯法」?若是後者,老師不過指出事實。批評警察,是否言之成理也算「欺凌」?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

如果林志偉不定義一下「欺凌」,以下情節很可能在開學後發生:通識老師因課程需要,跟學生討論時事,按照公開的事實,解說警察近日如何失職,如何犯法;恰巧學生中有警察子女,聽到自己爸爸的惡行後,情緒低落,回家告狀,於是警察爸爸就向教育局投訴老師,指他「言語鼓動」、「欺凌無辜學生」。那老師會不會被革職?抑或不能再公開批評警察?林志偉必須澄清:如果老師按照事實,因教學需要而評論警方,卻無意中弄碎了警察家屬的玻璃心,算不算欺凌?Yes or no?

三、所謂「欺凌警察子女」,至少該分兩個層面講。最近確有網民提議,在校園內孤立警察的家屬,甚至伏擊他們。前者是消極的欺凌,後者是積極的。消極的欺凌,有時很難確定是否欺凌。你向女神表白被拒,算不算被欺凌?大家價值觀南轅北轍,道不同不相為謀,自然不想交往。如果這樣也算欺凌,老師是否要強制全班同學跟警察家人做朋友?Yes or no?

至於積極的欺凌,像什麼伏擊之類,我反而有點擔心。作為和理非藍絲,我當然反對暴力,但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那麼和平的,尤其是黑社會。伏擊學生,我不擔心示威者做,因為示威者要做,暑假不可以嗎?楊天命師傅也沒起過卦,說九月最宜伏擊,對不對?因此,假如有人在開學後伏擊幼童,一定是撐警的黑社會所為,藉此抹黑示威者,並「行為鼓動」警察仇視市民。一定係,唔會唔係。我鄭重要求林志偉馬上發聲明:「黑道嘅朋友,千祈唔好伏擊警察嘅仔女,否則後果自負!」如果林志偉真的關心警員,沒理由不作此呼籲。

最後,我盼望支持抗爭的學生,盡可能跟警察家屬同學打好關係。這不是道德問題,是策略問題。警察家屬不一定支持警察——我自己也認識這些人——抗爭者根本沒必要跟同路人割席;若他們真的撐警,就盡量曉以大義,用和平與愛佔領他們的心,令他們也不齒於親人惡行,這樣才能令警察付上最大代價。抗爭者該團結社會最多的人,勿做「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蠢事。分裂國家是犯法的,但分裂別人家庭完全合法,而在這個情況下,更合情合理。



2019年8月30日星期五

續航100公里易操控 電動仿真玩具車

續航100公里易操控 電動仿真玩具車

蘋果日報

粉藍色仿古玩具車是由上海人研發生產的新車,不過以電摩打推動而非引擎。粉藍色仿古玩具車是由上海人研發生產的新車,不過以電摩打推動而非引擎。

【玩物達人】
政府的表現一向表裏不一,口說推動環保,但在高官眼中,任何電動代步工具也是犯法,喜歡收藏仿真玩具車的馬大立(Victor)直斥:「總之引擎會運作是危險!會移動的也是危險!有動力的就是不安全!」他認為汽車多元文化在倒退,「60歲高高在上的她,怎會明。」
收藏了十多架古董玩具車的Victor,是不少車廠車會的顧問,他慨嘆這些珍藏只可留作欣賞,或者放在家中後花園玩樂。皆因這些非一般的玩具車有引擎、有波箱、有制動系統,跟一般真車無異,是昔日貴族小朋友的玩具。

維修靠車房 跟真車無異

Victor無奈表示:「於香港政府及運輸署眼中,這些車是罪大惡極,因為他們甚麼也不懂。」他認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就要包容多元文化,更認為這些玩具車亦有它的用處,起碼可以從小培養駕駛技術,因為這些車還有極力子需要學習轉波。

說到這些買少見少的高級玩具車應如何保養,他解說是跟真車相同:「有風隔換風隔,有機油要換機油,檢查採用碟煞的制動,更有避震機及大細燈指揮燈。其實嚴格來說不是玩具,你是需要找車房幫忙維修。」若然想買一部珍藏,當然要視乎型號及質素,除了靠金錢,亦要靠運氣,「eBay網上拍賣會質素參差一點,汽車拍賣會相對質素高很多,售價由數萬元至20、30萬元不等。法拉利和保時捷為數較多,此外也有林寶堅尼、其他美國及日本吉普車。」

長度與Fiat 500相若

現今各大車廠都開源節流,幾乎沒有車廠會花資金和時間,生產這些仿真度高的玩具車,Victor最新玩意粉藍色仿古玩具車是新車,由中國人研發生產,不同之處是用電摩打推動而非引擎。外形參照古董車來製造,是因為覺得會比較耐看受歡迎。「兩個上海人選擇離開汽車公司,跳出來製造高級汽車玩具,我覺得他們很有心,所以非常支持他們,並經常給予意見。」起初他們於設計上有不少出錯,而汽車真實度亦不足,於是Victor提議他們參考古董玩具車,又提供不少真古董車資料,讓他們參考改良。「這車的製成品效果很好,適宜在花園駕駛,因為是用摩打而不是用引擎推動,比較環保,而且很寧靜及容易操控。」

所有懸掛系統及差速系統,甚至制動系統及手拉逼力等跟真車無異,車身尺寸很大,跟一架Fiat 500差不多長,同時可以承受一個成年人的體重,皆因車架底盤是立體形鋁合金製造。「國內採用鋰電已經相當成熟,所以這車的續航距離去到100公里也不為奇。」車架設計及操控系統也是仿真車,用料成本一定會高。「這些車很像真,所有設計特色也可以為客戶訂製,較早前有一個礦場老闆買了兩架,一架約40萬元人民幣。」

講環保?單車路也整不好

雖然這是Victor眼中用心設計的一部車,但他認為不會有香港人買,並非港人花不起錢,只是欠缺地方,「很可惜!莫講這些玩具車,我們政府連兩個轆的電動代步工具也容不下。」

近十年運輸法例一成不變的守舊,把口話要環保,但單車路也整唔好的政府,Victor也忍不住要爆,「我也50歲了,我的意見會貼地一點。平日我會踩單車回家,連續踩了一年多,結果踩到我發火,單車徑越改越衰。世界領袖年輕化是真的,你看加拿大總理幾多歲?他想到的事,年紀大的居然想不到。當你60歲高高在上,你怎會聽別人意見?一個連八達通也不懂怎用的人,可以管治香港嗎?你覺得她能為單車徑給予意見嗎?我覺得她這世人連單車也未踩過。」

採訪:許維雅
攝影:徐振國

時代革命:打破藍絲世界觀 - 劉細良

時代革命:打破藍絲世界觀 - 劉細良

香港黃絲藍絲對立,形成近年極端政治,背後是人為操作。


【讀書好】
告訴大家最近一個新發現,原來藍絲是一種世界觀,不是政見,是因為有了這種世界觀,才會成為藍絲。明乎此,大家要改變父母保守政見,不應該由討論雨傘或反送中運動開始,而是由應該買甚麼車:選擇BMW M5 ,還是混能慳油的豐田Prius或Mini Cooper?星期日家庭飯敍去北角富臨海鮮酒家,還是電器道旁的西餐小店?

買車與政治

上述對藍絲的觀察及啟發,來自美國兩位政治學者Marc Hetherington及 Jonathan Weiler的作品《Prius or Pickup?How the Answers to Four Simple Questions Explain America’s Great Divide》,中譯本叫《極端政治的誕生: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英文書名比中文傳神得多。要區分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粉絲,從他們揸甚麼車就知,共和黨的揸GM或Ford的「大牛龜」農夫車Pickup Truck,民主黨的選擇是日本混能車Prius。作者不是寫買車指南,而是對美國、甚至全球許多國家的政治分裂僵局,提供政治心理學解釋。他們認為政治對立,不再是過去所以為的意識形態分歧,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等教條,而是層次更為深入、更為基礎性的對立——「世界觀」的對立。而這種對立,令政治分歧更難消解。

兩極世界觀

究竟是哪兩種世界觀,會導致社會出現分化呢?作者區分為兩大理念型,是源自兩種性格,一是「固定」(fixed)的世界觀,指那些對社會與文化變遷更加謹慎小心的人,「他們比較習慣於固有的人事物,對於外來者總是比較懷疑,只喜歡自己熟悉而可預測的事物。」另一端是稱之為「流動」(fluid)的人,「對社會與文化規範的不斷變化表示支持和理解,他們喜愛嘗試新事物、對此感到興奮,對於外觀不一樣、語言不同的人保持開放、表示歡迎。」
擁有固定世界觀的人重視制度及秩序,擔心任何潛在危險,支持用明確的規則來對付所有威脅,減低一切不確定性。「如此心態導致他們支持由階級和秩序主導的社會結構,確保全國民眾直道而行,絕不踟躕張望左顧右盼。」引申來香港,這就是藍絲的本質,他們對於政治議題其實沒有甚麼立場,他們只是支持既有秩序及遊戲規則,怕任何大變動帶來混亂,他們可以統稱為「獅子山下一代」的既得利益階層。由於英治香港建立了一套社會晉升階梯,大家跟着走就可以慢慢變成中產階級,於是形成了政治保守傾向,怕激烈的變動干擾他們的「收成期」。

藍黃融合

至於擁有流動世界觀的人相對而言不會認為世界很危險。他們也比較支持一個開放的社會結構,容許個人找到自己生活之道。「他們更傾向於相信社會提供更大自由,讓民眾去質疑、探索及發現真實自我,才是全國民眾的最大幸福。」作者指出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出許多決定:住在哪裏、做甚麼工作、上哪所大學、去哪裏做宗教禮拜,這些決策都會受到顯示政治傾向的那個世界觀所影響。在美國只要知道那人喝咖啡是選擇Starbucks 還是Dunkin' Donuts,喝Budweiser 還是精釀手工啤,養貓還是養狗,揸美國GM SUV還是日本豐田Prius,就可以準確預測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支持者,而在選舉政治操作下,政客不斷用政治口號強化大家的既定世界觀,大家停留在同溫層,形成了兩極分化。

五年前雨傘運動中建制媒體刻意標籤黃絲代表破壞經濟、破壞既有秩序,對社會沒有貢獻,藍絲代表捍衞既定分配結構、社會階級、利益分配秩序,製造香港社會二元分化。其實,將藍變黃,是要打破藍絲的「固定」世界觀,用方法告訴他們,在現存的社會及經濟秩序結構下,他們也是受到排斥的一群,黃藍皆是現有秩序的受害者。香港人需要打破表面政見的差異,將價值觀融合在一起,才能對抗極權的侵蝕,也就是一場真正的「時代革命」。

撰文:劉細良 

「篤灰」 - 李碧華

「篤灰」 - 李碧華





航空界、法律界、教育界、CCTVB……因有人曾發表(網絡上、言談間、朋友圈回應)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及不滿政警黑勾結無法無天暴行,遭秋後算帳,被抹黑還丟了長期服務沒出差錯的工作。

作為香港五大紀律部隊之一的懲教署,近日亦涉嫌透過不尋常調職手段,威嚇正義敢言員工。

這些人不知被誰「篤灰」,敵人到處都是,今朝還言笑晏晏一起吃早餐的同事?抑或根本就不認識但處心積慮來陷害,方便他日晉升佔位之人?

「白色恐怖」瀰漫,正是文革期間為達政治目的,策動「民眾互相批鬥」之卑劣手段,人人自危,誰也信不過。

這並不稀奇,示威者中間,早已摻雜不少黑警、黑幫,設阱佈局,插贓嫁禍大抓捕,同路人瞬間變臉之驚愕慘痛,年輕人被迫提早承受。

篤灰正寫「㧻魁」,即是把魁(首領)暗中指證出來,但現今告密勾當已是無差別平等化了。也有作「㧻灰」,灰是白粉(運毒是「跳灰」,劏房波少時已清楚),黑社會利誘青少年帶毒入境,向海關篤背脊,當海關人員集中搜查時,另一帶重灰之人就可蒙混過關了。意義上均為背叛、出賣、無良。

麗晶是香港的縮影 - 高慧然

麗晶是香港的縮影 - 高慧然



九龍灣麗晶花園住戶因為穿黑衣回家,被管業處拒諸家門外,有家歸不得。住戶與管業處理論,更被警察入內干預,兩名住戶被捕並被檢控。

事件引發住戶不滿,過千居民出席座談會,要求管業處交代事件,這一次,來了60個白衣人監場「維持秩序」,費用由管理費支付。不知道管業處在批出這筆費用前,有沒有徵詢過業主的同意?

用你的錢來對付你,侵犯你的人權、剝奪你維護自己權利的自由,麗晶花園,根本就是今日香港的縮影。加害香港人,剝奪我們的人權和自由,侵害我們生命安全,一手摧毁我們家園的特首、高官、警隊,哪一個不是由我們納稅人支付薪酬?

造成今日麗晶局面的,業主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多年來,有沒有認真參與屋苑大小事務?有沒有出席業主大會?相信不止是麗晶花園的業主,很多其他屋苑的業主都甚少關注屋苑事務。正如過去多年,很多香港不關心政治,甚至以政治冷感為榮,不投票或胡亂投票,覺得異見者的聲音破壞社會表面的和諧。一覺睡醒,才發現香港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香港爛到骨子裏,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們以為我們失去的是穿甚麼衣服上街的自由,原來,連穿甚麼衣服回家的自由也已經失去。香港人,除了抗爭,還有別的出路嗎?

2019年8月29日星期四

沖繩快閃新熱點 宮古群島的魔幻時刻

沖繩快閃新熱點 宮古群島的魔幻時刻

沒欣賞過宮古絕美日落,不要說自己去過宮古群島。沒欣賞過宮古絕美日落,不要說自己去過宮古群島。
【一縣一旅 】
香港有廉航最近新開來往沖繩縣宮古下地島的航線,分別於周二、五及日出發,航程約兩小時。平日單程票價約500港元,若剛巧遇到平價優惠,連稅來回不用一千,非常適合來一個快閃遊。不過,大家可能對這地方不算熟悉,到底這地方有甚麼好玩?行程又應該怎樣安排?

宮古群島位於日本沖繩縣,由宮古島、下地島及伊良部島等八個小島組成,四面環海,人口不多,沒有高樓大廈,是天然景觀美到不行的度假小島。

交通不便 最啱自駕遊

到宮古旅行,首先要安排的是交通。宮古群島的公共交通不算方便,沒有鐵路系統,只有班次疏落的公車,所以自駕遊是最好的選擇。一出機場就有數間租車公司,如提早在網上預約,租一架四人車最便宜每日只需3,200日圓(約237港元),兩個人除開只需百多港元。入滿一缸油約需4,000日圓(約296港元),已夠玩足幾日。沿路藍天白雲,車量不多,駕駛過程舒適。唯一是入夜後會比較黑,路上亦偶爾會出現動物,需要小心。

至於住宿,宮古群島不乏奢華至40萬日圓一晚的豪華度假酒店,獨立泳池、無敵海景、千呎大房應有盡有,大部份都是近年新落成,想豪的話有大量選擇。不過想便宜一點亦可,若提早預約,一般酒店格價網也有廉價住宿,平日二人房房價數百港元有交易,豐儉由人。

到底宮古群島有甚麼好玩?第一樣就是玩水。這裏水質好,蔚藍清澈,下水點極多。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與那霸前濱海灘」,號稱全日本最美的沙灘,海岸線長,沙粒幼滑白皙,可以躺上一天。吉野海岸則是浮潛勝地,行出海面十多米左右,在淺至水深不到兩米的位置,已經有不少海洋生物可以觀賞,不諳水性的人也可欣賞珊瑚美景。

置身鹹淡水世界

若你是潛水愛好者,就一定要到通池。通池是兩個相鄰湖泊,近海的一個池底有一條通道可以通往大海,通池湖面是淡水,湖底是鹹水,潛下去就能感受鹹淡水交界。即使不潛水,寶藍色的湖面依然值得一看。去到風景這麼美的地方,還有一件事必做,就是看日落。隨便找一個沙灘,看着天空由藍轉橙再轉換成紫紅的魔幻時刻,畢生難忘。

除了享受自然美景,宮古群島的傳統文化亦很值得探究。宮古群島古時受琉球王國統治,同時受到日本及漢族文化影響,有自己的獨特文化。很值得找一晚到有現場伴奏的餐廳,細聽活潑的傳統三味線音樂,又或者試穿鮮艷的琉服,親身感受琉球文化。

地道體驗

Travel Memo

機票:乘HK Express由香港直航往返宮古下地島機場,單程票價約598港元起
簽證:持有效特區護照或BNO免簽證,可停留90日
滙率:100日圓約兌7.4港元 鳴謝:HK Express、宮古下地島機場、沖繩觀光會議局

記者:李珮禎
攝影:潘志恆
【一縣一旅】
一場來到宮古群島,當然要了解當地的飲食文化,這裏有兩種調味料非常重要──雪鹽與味噌。宮古島是珊瑚礁島,地底是像海綿般佈滿小孔的琉球石灰岩,地下水經過石灰岩的過濾,再被抽出製成雪鹽。雪鹽的礦物成份比一般的鹽豐富,亦較幼細,粉末狀如雪一樣,所以叫作雪鹽。

得天獨厚 百變雪鹽

宮古島雪鹽工廠是嚐盡特色雪鹽的最佳地方,工廠有專人講解雪鹽,亦有大量產品試味。除了原味,雪鹽還有很多不同的口味,海苔味、沖繩檸檬味、抹茶味、黑糖咖喱味等等,每種味道都像真度十足。雪鹽除了可以吃,還有其他用途,如製成牙膏、肥皂及浴鹽等,成份天然去角質一流。

工廠旁還有新開的雪鹽咖啡廳,最有名的是雪鹽雪糕及雪鹽麵包,訪客必試。雪鹽雪糕味道清爽,咖啡廳提供不同味道的雪鹽讓顧客自由配搭,灑上抹茶雪鹽就變成抹茶雪糕,灑上扶桑花鹽就會變花香雪糕,一支雪糕的價錢,可以有多種口味,好玩又抵食。

半世紀味噌廠 全人手製造

宮古另一重要的調味名物味噌,則是傳統的代表。宮古人的日常飲食少不了味噌,除了會用來做味噌湯、炒小菜,還會用來伴魚生吃。宮古島有一所屹立48年的味噌廠,是少數不用機器,全人手製造的味噌廠,產量不多,一年只生產120桶。

製作味噌用的麴菌是廠方家族的獨門秘方,現時傳至第二代。天然麴菌、宮古鹽、優質大豆原材料,加上使用柴火烹煮,憑老闆的經驗控制溫度濕度,令這間味噌廠的出品獨一無二。一般味噌最少用六個月發酵,但這裏有些用了一年,色澤較濃,味道醇厚,因為成份天然不帶化學物,令味噌香濃而不會死鹹,即使一大啖直接吃,都不會有喉嚨很乾涸的感覺。

宮古島雪塩製塩所

沖繩縣宮古島市平良字狩俁191

マルキヨ味噌

沖繩縣宮古島市平良字荷川取651a

Travel Memo

機票:乘HK Express由香港直航往返宮古下地島機場,單程票價約598港元起
簽證:持有效特區護照或BNO免簽證,可停留90日
滙率:100日圓約兌7.4港元 鳴謝:HK Express、宮古下地島機場、沖繩觀光會議局

記者:李珮禎
攝影:潘志恆 

吃外賣 - 李純恩

吃外賣 - 李純恩

滿庭芳國宴fb圖片(互聯網)



這天外出一天,傍晚回到酒店,去健身房跑了半小時,餓了,又懶去外面吃飯,忽然想起花園道的川菜館「滿庭芳」,他們做的「水煮魚片」在香港數一數二,便打個電話去訂外賣,一份水煮魚片,一份樟茶鴨,一份乾扁四季豆,想起他們的青椒皮蛋不錯,也要了一份。然後從酒店出發,開兩分鐘車就到「滿庭芳」,將外賣帶回,跟大婆開餐,吃得滿頭大汗,十分痛快。

取外賣的時候在店裏碰到老闆鄧崇光和他弟弟鄧崇泰,想當年崇光在香港開川菜館,崇泰在上海開「竹家莊」,賣避風塘食物,「竹家莊」股東之一是陳玉蓮的哥哥陳鎮寧,所以第一次去「竹家莊」吃飯還是阿蓮帶的隊。那時上海人初嚐香港避風塘風味,從避風塘炒蟹到點心小吃,趨之若鶩,引以為時髦,生意好得不得了。

鄧崇光的川菜則是跟陳朗陳伯學的。陳伯的「滿庭芳」曾是成都著名餐廳,川菜做得極好,許多香港朋友到成都,一定要去吃一頓,不然好像沒有到過成都。後來成都來了個雄心壯志的市長,大興土木到處挖路,他姓黃,成都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黃挖挖」。後來挖路挖到「滿庭芳」門口,數年不收,生意大受影響,索性關門大吉。鄧崇光為了念舊,就把開在香港的川菜館取名「滿庭芳」,他說是向陳伯致敬。

你看,吃頓外賣想起這麼多故事,這外賣也就特別好味了。

2019年8月26日星期一

智慧燈柱倒下 政府公信力崩潰  時事評論員 - 劉細良

智慧燈柱倒下 政府公信力崩潰  時事評論員 - 劉細良




觀塘反送中遊行,其中一個目標是反對老大哥監控,矛頭直指政府在東九龍一帶試驗的智慧燈柱計劃。有關計劃三年前推出,起初沒有甚麼爭議,即使大半年前決定在觀塘海旁進行測試,也只有零星的反對聲音,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官員拍拍心囗,保證不會侵犯個人私隱,於是大家就收貨。在反監控遊行前,有關官員表示了解公眾憂慮後,決定現階段暫不啟動部份攝影機功能,包括環保署以攝影機協助監察非法傾倒建築廢物黑點、運輸署的藍牙交通探測器,以及用攝影機蒐集車牌號碼計算不同類別車輛使用道路的數量,表示社會有共識才啟動有關功能。

但經歷這黑暗的70多天,特區政府的公信力徹底崩潰,市民不再信任政府,認為官員承諾是大話謊言。周六遊行開始不久,示威者就拉倒一條智慧燈柱,拆開內部零件,指其中藍芽傳送系統供應商與內地上海開發官方天網監控系統乃同一公司,政府連夜回應指供應商乃本地公司。顯而易見,政府也明白智慧燈柱乃敏感裝置,一定要全力消毒。問題是公眾已不相信智慧燈柱非監控工具,因為只要在全港設置燈柱後,現時停止的攝錄鏡頭功能、或人面識別系統、或掃描市民手機及身份證的RFID,均可以隨時接通啟動。歸根究柢,是香港人已不再信任特區政府,認為他們只是傀儡政權,實際上是黨國機器在背後操控一切。

黨國機器凸顯政府傀儡形象

大家只要看看港鐵一天之內變成「黨鐵」,因為黨媒批評其接載「暴徒」,結果每當地區舉行示威,港鐵就提早停駛,令市民怨聲四起,而車廂改為接送鎮暴警察。至於國泰航空受黨威脅不准飛越領空,於是立即跪低,解僱被指支持反送中機師及空姐。幾百人動員製造的7.21元朗恐襲至今只有兩人被起訴,警黑勾結、律政司包庇有目共睹。警察蒙面沒有編號,在衝突時懷疑遺下了大殺傷力空心彈及上彈器,公眾已經在質問是否混入了內地武警執法。當黨國機器越來越可見,特區政府的傀儡形象就越凸顯,而市民就不再信任政府。

可以預期智慧燈柱項目已經「壽終正寢」,如果政府硬推,全港反監控運動將會接力登場,而每區的燈柱也面臨破壞威脅,林鄭需派出大量警察防守。香港5G網絡是以智慧燈柱為基站,燈柱計劃失敗,5G肯定受害。大家回心想想,是示威者野蠻暴力,無緣無故攻擊燈柱嗎?抑或是林鄭月娥不理管治危機,一味盲目鎮壓街頭示威,而導致公信力瓦解,連累其他施政也受質疑。現時正更換的新身份證,無端加上RFID遠距離掃描功能,同樣是令人質疑為了配合智慧燈柱監控需要,若以現時政府民望,恐怕下一步就會是針對新身份證。

燈柱倒下,其實也是特區管治的倒下,試問如此官民衝突對立,即使示威隨時間過去而減少,政府又如何能有效施政呢?立法會復會後,《國歌法》再上大會表決,然後又到押後了的東大嶼填海計劃,每一項都足以觸發數十萬人上街反對,然後又是一大輪「催淚彈放題」,毆打示威者。日復日、月復月如是,一個公信力崩潰的政府,靠軍警及黨國機器之力,強行支撐下去,最有利的是誰?難怪示威者已經聰明起來,不再叫甚麼林鄭下台!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

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

七十年蝦子花生奇蹟

七十年蝦子花生奇蹟

吳松錫今年94歲,仍老當益壯。


熱氣騰騰,蒸爐的蒸氣、油鍋的高溫令工場內酷熱難耐,94歲的吳松錫卻專程由大角嘴來到屯門,為的卻是要看大家眾志成城地製作蝦子花生的這一幕。
嚴肅不作多言的他暗自走到花生堆中摸摸看看,嘴角不期然泛起一絲自豪的微笑。他就是「趣香蝦子花生1949」的創辦人,亦是蝦子花生的發明者,產品面世70年,陪伴過不少老一輩香港人的成長,無論是無名無姓的散包裝,或是其他五花八門的零售品牌,所有產品原來都是來自這裏,為了鎮守招牌,百歲老人仍然有他的堅持與執着。

不服輸爭一啖氣

吳松錫在40年代從事製作花生和中式餅食,再賣給推車小販及批發商。起初賣的花生小食,只有鹹的南乳花生和甜的甘草花生兩種,為了刺激銷路,就研發了脆口帶甜的魚皮花生,果然產品一出就賣得滿堂紅。

1949年吳老先生在澳門創立了自家品牌,不起眼的小工場只位於別人的舖尾,但仍是他事業的重要一步。雖說是獨市生意,魚皮花生被夥計偷學後再另起爐灶,令生意大受打擊。

滿懷着被出賣的怒火,面對逆境吳老先生當然不服輸。「既然能夠做到魚皮花生,亦必能做到另一款更好的花生,用了兩三個月時間,令花生與蝦片結合,發明了蝦子花生。」不過蝦子花生並沒有蝦子,為的是名字聽起來矜貴些。鬆脆的蝦子花生一出,風頭蓋過了魚皮花生,當時魚皮花生每斤賣$1.2,每斤只賺到3毫,而蝦子花生卻賣到每磅$3,利潤豐厚。

流離異鄉

痛定思痛,工場用上吳氏的兄弟班,來守住獨門秘方,結果蝦子花生令吳老先生的事業變得一帆風順,更在50年代在澳門十月初五街開設首間零售店。就因為一切來得太順,令吳老先生更加雄心壯志,一下子就想把蝦子花生推到美國、加拿大銷售。

「美國有食物限制,港澳食品不能獲批去美國,大哥便叫我去巴西推廣,希望藉此把蝦子花生運去美國銷售,一去便去了巴西9年。」對於地理毫不認識,不知道巴西與美國原來是相隔七千多公里,糊里糊塗下就去了巴西。

人離鄉賤,在巴西根本無機會推廣蝦子花生,為了生活更要去言語不通的雜貨店、餐廳打工,每天都是過着炸雞、洗碗、執貨的生活。

1972年吳老先生的大哥來到香港,在旺角花園街開分店,可惜生意不似預期,於是急召弟弟回港。提起這件事,吳老先生總帶着幾分自豪:「我收到大哥給我的消息,知道他做不好,所以向我求救,於是我就在1974年來到香港,之後落地生根。」

最陌生的爸爸

爸爸離開家庭遠赴巴西追尋夢想,爸爸的心情對5歲的吳恩誠來說是無法理解,他只渴望被人欺負時有爸爸出頭,讀書考試有好成績時得到爸爸摸頭讚賞,過節時能一家人齊齊整整而已,可惜這一等就等了9年。

還記得14歲的某一天,迎接爸爸歸來的那一刻,吳恩誠仍歷歷在目。「爸爸返家的時候必定要撳門鐘,他回來時第一個開門的就是我,和他的第一句,就是叫了一聲『爸爸』,跟着就不懂如何了,因為他所講的恩平話,我半點也聽不懂。」熱切的期待,卻換來不如想像的落差,就像淋了一盆冷水,發現爸爸原來是如此的陌生。

隔膜就由離開一刻開始蛛絲網結,9年的隔膜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打破?由於吳老先生一直忙着香港的生意,每個月、甚至乎兩個月才回澳門探望家人一次,一年間父子只能談到十多句。一年後舉家由澳門搬到香港,以為情況有所改善,可惜言語仍然不通,身為兒子的只能半猜半測父親的說話,根本不知爸爸所想的是甚麼。

被安排的命運

吳恩誠雖有兩個姐姐及一個妹妹,畢竟他是家中獨子,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就成了爸媽眼中的寄望。媽媽自小就絮絮唸叨「這盤生意將來是你的」,洗腦般灌輸,令他別無選擇。

小學六年級起就要到公司為餅食包裝,每個暑假日日如是,不過這也是能爭取見到爸爸的機會。「爸爸工作時間很長,8時開工,9時才放工,在工場工作可以見到爸爸之餘,亦能賺到點零用錢。」這份天真的快樂,直至中學畢業後就被打破,因為爸爸的公司早已預留一席位給他,連自由找工作的機會也被抹殺了。眼看姐姐與妹妹可自由選擇,令他羨慕萬分,心中的抑鬱不快,一下子就湧上心頭,令他起了出走的衝動。

「命運就像給爸爸安排好,由小到大都要在公司工作,我曾試過離家出走一日,去了咖啡灣坐着想了一整晚,公司是不能不回的,始終這是家族生意。」想通了,再次接受命運,再回到公司打拼。

第二代的煉成

回到公司,吳老先生仍然沒有透露半點做蝦子花生的秘密給吳恩誠知道,只安排他做一些包裝、運輸的後期工序,好在性格內向的他也沒有半點怨言。幾年後,眼看兒子如斯長進,終於首肯給他成為蝦子花生製作部的一員。

不過工場環境比預期惡劣,蒸爐、焗爐、油鑊等器材,令工場溫度酷熱爆標。由於生產時涉及大量麵粉,不可以開風扇以免被風吹散。另外炸過或烘焗過的花生要注意濕度控制,空調一開一關也會令產品回潮,所以亦不可安裝空調。年輕人面對每日汗流浹背的試煉,偶爾也會有懶散的時候,吳老先生全都看進眼裏。「爸爸要求嚴格,例如撈粉這步驟只要有絲毫緩慢,令花生上粉沒有預期中好,這般好像是很小的事,也會令我捱罵。」

每天經過這樣的鍛煉,從嘮嘮叨叨中令吳恩誠練得一身好技術,直至某一日他突然有所領悟。「我與爸爸一同收工的時候,我見他白髮蒼蒼,我才醒覺爸爸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二十年來的隔膜,在那一刻終於完全融化。

接捧變革

1981年吳家在長沙灣購入了新廠房,而旺角地舖亦遷至工場附近,除了是港澳區巿民所買的家常小食外,亦是卡拉OK、酒吧夜店等指定小食,生意相當不俗,在東南亞地方亦不難找到蝦子花生的蹤迹。2015年工廠大廈被收購,門巿結業,廠房亦要另覓新址,加上隨着歲月變遷,夜店式微,各國的零食亦越來越容易買到,生意上遇到了新困局。

2016年尾,工場搬到屯門,面積比以前小很多,種種困境亦磨不掉吳氏一家的意志。不但以百萬買入機器,令生產半自動化,吳太還提出要把生意變革,除了原味產品之外,還加入粒粒蝦子、麻辣、鹹蛋及蜂蜜奶油四款不同口味,而且開始打算做網上銷售。

一直專心做生產的吳恩誠對於零售生意的改革初時不太接受,後來在半推半就下答應,最大的難關當然就是身為創辦人的吳老先生。「老爺這老一輩的人,未能明白互聯網是怎麼回事,要說服他要經歷很多,亦會經過爭執,因為始終涉及金錢和品牌,他會擔心我會否做到一塌糊塗。」網上業務開始慢慢上了軌道,吳老先生也總算放下心頭大石,不時都沾沾自喜向別人炫耀,「我新抱的確很有本事,她在網上賣花生,好好生意呢!」

傳承變失傳?

身為第二代繼承人的吳恩誠,捱過一關又一關之後,對花生的熟悉程度已琅琅上口,「要找東北出產的花生,貪其油分較高適合油炸,10月中產的花生最靚。尺寸要用40、50,即是每両要有40至50粒,上粉漿最好。中秋開始踏入旺季,直至新年前,差不多連星期日都要開工,平均3日出產1,500磅蝦子花生。」

而吳老先生勞碌一生,換來手指變了形,現在總算退休榮升顧問身份,不時回廠檢查品質,在吳恩誠眼中的爸爸,仍然對生意放不下。「我很崇拜爸爸,因為他年紀這麼大,快將95歲了,每個星期也有一兩天來公司巡視,檢查貨品是否合格,品質是否做得好,亦會向我查詢生意情況是否理想。」

曾經體驗過沒有爸爸的日子,幾十年來感受這行業的苦,對於是否想兩位女兒接手?他想讓孩子們自由發展。「孩子有自己的天地,喜歡做甚麼,我們也管不到,她們不想接手的話,我也沒有問題。」後繼無人的話,這門吳家手藝也可能永遠失傳,一粒小小的蝦子花生,卻道盡幾十年的人間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