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

七十年蝦子花生奇蹟

七十年蝦子花生奇蹟

吳松錫今年94歲,仍老當益壯。


熱氣騰騰,蒸爐的蒸氣、油鍋的高溫令工場內酷熱難耐,94歲的吳松錫卻專程由大角嘴來到屯門,為的卻是要看大家眾志成城地製作蝦子花生的這一幕。
嚴肅不作多言的他暗自走到花生堆中摸摸看看,嘴角不期然泛起一絲自豪的微笑。他就是「趣香蝦子花生1949」的創辦人,亦是蝦子花生的發明者,產品面世70年,陪伴過不少老一輩香港人的成長,無論是無名無姓的散包裝,或是其他五花八門的零售品牌,所有產品原來都是來自這裏,為了鎮守招牌,百歲老人仍然有他的堅持與執着。

不服輸爭一啖氣

吳松錫在40年代從事製作花生和中式餅食,再賣給推車小販及批發商。起初賣的花生小食,只有鹹的南乳花生和甜的甘草花生兩種,為了刺激銷路,就研發了脆口帶甜的魚皮花生,果然產品一出就賣得滿堂紅。

1949年吳老先生在澳門創立了自家品牌,不起眼的小工場只位於別人的舖尾,但仍是他事業的重要一步。雖說是獨市生意,魚皮花生被夥計偷學後再另起爐灶,令生意大受打擊。

滿懷着被出賣的怒火,面對逆境吳老先生當然不服輸。「既然能夠做到魚皮花生,亦必能做到另一款更好的花生,用了兩三個月時間,令花生與蝦片結合,發明了蝦子花生。」不過蝦子花生並沒有蝦子,為的是名字聽起來矜貴些。鬆脆的蝦子花生一出,風頭蓋過了魚皮花生,當時魚皮花生每斤賣$1.2,每斤只賺到3毫,而蝦子花生卻賣到每磅$3,利潤豐厚。

流離異鄉

痛定思痛,工場用上吳氏的兄弟班,來守住獨門秘方,結果蝦子花生令吳老先生的事業變得一帆風順,更在50年代在澳門十月初五街開設首間零售店。就因為一切來得太順,令吳老先生更加雄心壯志,一下子就想把蝦子花生推到美國、加拿大銷售。

「美國有食物限制,港澳食品不能獲批去美國,大哥便叫我去巴西推廣,希望藉此把蝦子花生運去美國銷售,一去便去了巴西9年。」對於地理毫不認識,不知道巴西與美國原來是相隔七千多公里,糊里糊塗下就去了巴西。

人離鄉賤,在巴西根本無機會推廣蝦子花生,為了生活更要去言語不通的雜貨店、餐廳打工,每天都是過着炸雞、洗碗、執貨的生活。

1972年吳老先生的大哥來到香港,在旺角花園街開分店,可惜生意不似預期,於是急召弟弟回港。提起這件事,吳老先生總帶着幾分自豪:「我收到大哥給我的消息,知道他做不好,所以向我求救,於是我就在1974年來到香港,之後落地生根。」

最陌生的爸爸

爸爸離開家庭遠赴巴西追尋夢想,爸爸的心情對5歲的吳恩誠來說是無法理解,他只渴望被人欺負時有爸爸出頭,讀書考試有好成績時得到爸爸摸頭讚賞,過節時能一家人齊齊整整而已,可惜這一等就等了9年。

還記得14歲的某一天,迎接爸爸歸來的那一刻,吳恩誠仍歷歷在目。「爸爸返家的時候必定要撳門鐘,他回來時第一個開門的就是我,和他的第一句,就是叫了一聲『爸爸』,跟着就不懂如何了,因為他所講的恩平話,我半點也聽不懂。」熱切的期待,卻換來不如想像的落差,就像淋了一盆冷水,發現爸爸原來是如此的陌生。

隔膜就由離開一刻開始蛛絲網結,9年的隔膜要用多少時間才能打破?由於吳老先生一直忙着香港的生意,每個月、甚至乎兩個月才回澳門探望家人一次,一年間父子只能談到十多句。一年後舉家由澳門搬到香港,以為情況有所改善,可惜言語仍然不通,身為兒子的只能半猜半測父親的說話,根本不知爸爸所想的是甚麼。

被安排的命運

吳恩誠雖有兩個姐姐及一個妹妹,畢竟他是家中獨子,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就成了爸媽眼中的寄望。媽媽自小就絮絮唸叨「這盤生意將來是你的」,洗腦般灌輸,令他別無選擇。

小學六年級起就要到公司為餅食包裝,每個暑假日日如是,不過這也是能爭取見到爸爸的機會。「爸爸工作時間很長,8時開工,9時才放工,在工場工作可以見到爸爸之餘,亦能賺到點零用錢。」這份天真的快樂,直至中學畢業後就被打破,因為爸爸的公司早已預留一席位給他,連自由找工作的機會也被抹殺了。眼看姐姐與妹妹可自由選擇,令他羨慕萬分,心中的抑鬱不快,一下子就湧上心頭,令他起了出走的衝動。

「命運就像給爸爸安排好,由小到大都要在公司工作,我曾試過離家出走一日,去了咖啡灣坐着想了一整晚,公司是不能不回的,始終這是家族生意。」想通了,再次接受命運,再回到公司打拼。

第二代的煉成

回到公司,吳老先生仍然沒有透露半點做蝦子花生的秘密給吳恩誠知道,只安排他做一些包裝、運輸的後期工序,好在性格內向的他也沒有半點怨言。幾年後,眼看兒子如斯長進,終於首肯給他成為蝦子花生製作部的一員。

不過工場環境比預期惡劣,蒸爐、焗爐、油鑊等器材,令工場溫度酷熱爆標。由於生產時涉及大量麵粉,不可以開風扇以免被風吹散。另外炸過或烘焗過的花生要注意濕度控制,空調一開一關也會令產品回潮,所以亦不可安裝空調。年輕人面對每日汗流浹背的試煉,偶爾也會有懶散的時候,吳老先生全都看進眼裏。「爸爸要求嚴格,例如撈粉這步驟只要有絲毫緩慢,令花生上粉沒有預期中好,這般好像是很小的事,也會令我捱罵。」

每天經過這樣的鍛煉,從嘮嘮叨叨中令吳恩誠練得一身好技術,直至某一日他突然有所領悟。「我與爸爸一同收工的時候,我見他白髮蒼蒼,我才醒覺爸爸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二十年來的隔膜,在那一刻終於完全融化。

接捧變革

1981年吳家在長沙灣購入了新廠房,而旺角地舖亦遷至工場附近,除了是港澳區巿民所買的家常小食外,亦是卡拉OK、酒吧夜店等指定小食,生意相當不俗,在東南亞地方亦不難找到蝦子花生的蹤迹。2015年工廠大廈被收購,門巿結業,廠房亦要另覓新址,加上隨着歲月變遷,夜店式微,各國的零食亦越來越容易買到,生意上遇到了新困局。

2016年尾,工場搬到屯門,面積比以前小很多,種種困境亦磨不掉吳氏一家的意志。不但以百萬買入機器,令生產半自動化,吳太還提出要把生意變革,除了原味產品之外,還加入粒粒蝦子、麻辣、鹹蛋及蜂蜜奶油四款不同口味,而且開始打算做網上銷售。

一直專心做生產的吳恩誠對於零售生意的改革初時不太接受,後來在半推半就下答應,最大的難關當然就是身為創辦人的吳老先生。「老爺這老一輩的人,未能明白互聯網是怎麼回事,要說服他要經歷很多,亦會經過爭執,因為始終涉及金錢和品牌,他會擔心我會否做到一塌糊塗。」網上業務開始慢慢上了軌道,吳老先生也總算放下心頭大石,不時都沾沾自喜向別人炫耀,「我新抱的確很有本事,她在網上賣花生,好好生意呢!」

傳承變失傳?

身為第二代繼承人的吳恩誠,捱過一關又一關之後,對花生的熟悉程度已琅琅上口,「要找東北出產的花生,貪其油分較高適合油炸,10月中產的花生最靚。尺寸要用40、50,即是每両要有40至50粒,上粉漿最好。中秋開始踏入旺季,直至新年前,差不多連星期日都要開工,平均3日出產1,500磅蝦子花生。」

而吳老先生勞碌一生,換來手指變了形,現在總算退休榮升顧問身份,不時回廠檢查品質,在吳恩誠眼中的爸爸,仍然對生意放不下。「我很崇拜爸爸,因為他年紀這麼大,快將95歲了,每個星期也有一兩天來公司巡視,檢查貨品是否合格,品質是否做得好,亦會向我查詢生意情況是否理想。」

曾經體驗過沒有爸爸的日子,幾十年來感受這行業的苦,對於是否想兩位女兒接手?他想讓孩子們自由發展。「孩子有自己的天地,喜歡做甚麼,我們也管不到,她們不想接手的話,我也沒有問題。」後繼無人的話,這門吳家手藝也可能永遠失傳,一粒小小的蝦子花生,卻道盡幾十年的人間變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