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星期日

素食拉雜談(唯靈)

素食拉雜談(唯靈)


區區是典型食肉獸,少壯之時無肉不歡,近年為了健康之故才漸多吃果蔬,對素食依然興趣不大。
拙荊口味與區區相反,同枱吃飯各適其適,多年以來相安無事。
「羅漢齋」是她一向喜愛的素食,這個傳統名菜時至今日與原來版本已有距離。
何謂「羅漢齋」?
據飲食業老行尊說必須有包括「三菇六耳」在內的十八種材料,以符「十八羅漢」之數。
「三菇」:花菇、草菇、蘑菇。
榆耳、木耳、桂花耳、石耳。
而今在香港已很難集齊傳統「三菇六耳」──北口蘑菇、石耳、桂花耳已絕迹市面多時。
其實出色的「羅漢齋」只消湊足十八種可口材料,不必執着於傳統「三菇六耳」。
常言有道:「欲食海上鮮不惜腰間錢」。想吃好山珍也亦如是。「一分錢一分貨,有買錯冇賣錯」。
取價幾十元的「羅漢齋炒粉」自然難有什麼要求。
×      ×      ×
最近一家三口參加一個筵開二百席的宴會,拙荊特地選擇食素一新口味,席珍如下:
菩提四喜拼盤
青芥雪耳、五味烤麩、荔茸上素盒及涼拌素雞。黑松露珍菌釀竹笙、杞子花菇雪耳燉椰子、菘子欖仁炒素丁、碧綠紹菜三寶卷、脆炸田園蔬、牛油果素菜粒炒米飯、鮮松茸菜薳牛肝菌麵、仙翁米杏仁茶及精美小甜點
菜凡十道,重重叠叠,素完又素,也亦吃得津津有味。


2017年4月29日星期六

泡溫泉和洗澡(李純恩)

泡溫泉和洗澡(李純恩)


由於陳茂波的「溫泉論」,連日來大大小小創作不斷,可見如今有些高官,真的是生活笑話的來源。
日本溫泉跟中國內地溫泉到底有什麼分別?只要你去兩地泡過,有過經驗,就會覺得這條問題根本不是問題,因為那只是常識,問得出這個問題的人,連常識都沒有。
中國沒有「泡溫泉」這回事,只要有一池熱湯,中國人就叫「泡澡」。
「泡澡」就是泡在熱水裏洗澡,由此引申,同胞們也就將「泡溫泉」稱為「洗溫泉」,也就是說,不管是不是溫泉,有一池熱湯,就在裏面洗澡。
揚州人以喜「泡澡」聞名全國,有一次去揚州,當地人極力游說我跟他們去泡澡,推也推不掉,只好跟着去。
進了澡堂,見浴池邊有沖洗設備,於是就照日本泡溫泉的規矩,打算先把身子沖洗乾淨了才下大池,不料水龍頭還沒開,帶我去的當地人已經泡在水裏大叫:先不洗,快下來泡,把老皮泡軟了好搓!
日本溫泉是大家洗乾淨下池去泡,中國則是泡進去了洗,所以在中國,不叫「泡溫泉」,只叫「泡澡」,或者「洗溫泉」,沒說誰對誰錯,只論吃得消吃不消,大家的日子過法不一樣。
這些常識,給茂波補補課,以後鬧點別的笑話算了。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評曾蔭權?

中國人睇歷史充滿了情感,隨隨便便就上頭,話呢個懷人個個衰人立心不良,南京大屠殺就是一個鮮明例子,從來不敢面對所謂三十萬人死亡的歷史,查證真相等同否認,千萬不要學習中國人,可惜接受了百多年英國先進教育的香港人漸漸向中國人的落後學習,愚不可及。

曾蔭權入獄,今日很多所謂香港人很高興,罪有應得,罪乜鬼應得呀,一來佢得罪689,佢同689一向唔FRD,曾在北京沒有勢力,於是所謂的貪小便宜被有心人煮死,有咁重判咁重。

要評老曾,一定要講本土派出現前的香港,大家都在幻像中生活,就好像老婆痴愛一個多次打仔殺子虐的丈夫,仍希望佢浪子回頭,當然最後醒覺香港從來都不是老婆而是二奶,只是一個情趣公仔。

當年的老董是愚蠢的梁振英,梁振英是聰明的董建華,曾蔭權是典型的英國類型的總督,宗主國改變下,這個總督無事可做,等收工等退休,樓價老曾基本上不處理就是一例。

老曾的HEA,與中國軍國主義有關,老董玩完零四零五年,香港社會對中國遵守一國兩制承諾充滿信心,民主黨和公務員等的中間派也很有信心,社會上下不敢面對中國不遵守一國兩制的現實,老曾和大班和很多知識對老董下台後的所謂新格局有很大希望,老曾也曾言要玩舖勁,結果被北京收左皮。

有理由相信,老曾是第一個知道中國將會違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人,政改的失敗,西環和北京加緊控制香港,硬指令例如高鐵等等,老曾都要HAE住做,軟指令如國教,他就在管治後拖延,老曾後期也曾停止中國投資移民,相信佢係HEA之中帶有點良心去等收工。

無意為老曾講好說話,只是老曾的環境,全社會還是對中國有信心,中國也在進行偷光養晦的對外政策下,老曾不能反枱,不反枱也就HEA和貪小便宜,這是他的失誤,但相對起老董和689,他己經是LESSER EVIL,其實指責老曾的人,也要指責一下自己,為何在本土主義出現之前,盲目相信中國,這個才是香港敗亡的原因。

很多人今日恥笑疑似沒落的勇武派,但一定要牢記歷史,如果沒有所謂本土主義和勇武派,香港社會否覺醒?如果繼續民主黨一類和理非,香港人今日只會繼續迷心中國這個幻像,天天期望丈夫回頭是岸的望夫石,人地根本就冇當過你係老婆,毫無感情,自己一相情願的迷戀,始終都要打破的。

2017年4月22日星期六

活體器官銀行(高慧然)

活體器官銀行(高慧然)



港大醫學院決定成立「好心人活肝捐贈名冊」,「讓有心捐肝者可聯絡醫護人員,接受醫生檢查,並轉介心理醫生評估、記錄血型。表明欲捐肝給指定人士或任何有需要病人。」
當捐肝者可以指名道姓把肝捐給指定病人,最壞的結果是甚麼?是有可能導致人體器官買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打算捐肝,捐給哪個病人呢?有人看上去比較順眼,有人是「好爸爸」,有人是亞洲十大富豪,有人是天水圍綜援阿伯。捐給「好爸爸」或綜援阿伯,你事後可獲得一個果籃。捐給「順眼哥」,你可以獲得與「順眼哥」合照一張。捐給富豪,你可以獲得一層樓,從此與家人安居樂業,你兒子還可以在富豪旗下公司獲得一份糧高穩定的工作。你會不會心郁?
也許你本來的選擇是「順眼哥」,但富豪派人游說你,跟你說「順眼哥」只是個花心男,對社會無建樹,還傷盡港女心。富豪就不同了,五位數字的人在他公司打工,他的健康與萬幾個家庭的穩定有關。你又會不會掙扎猶豫?
當捐肝者可捐出肝臟給指定的人,其他器官也一樣。到時,捐贈者在選擇病人時,必定面對道德、倫理、價值觀及金錢的衝擊。這絕對不是單純出於好心去救人的人應該面對的境況。此外,必須重申一次:眾生平等,犧牲一個人去救另一個人絕對不值得鼓勵。

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巨嬰國》被禁的政治意義 (撰文:劉細良)

《巨嬰國》被禁的政治意義 (撰文:劉細良)

【文化籽:讀書好】
內地心理學者武志紅去年出版《巨嬰國》一書,大受歡迎,作者指出內地人雖然已經成年,其實心理水平仍是個嬰兒,稱之為「巨嬰」,由他們組成的國家,就叫做巨嬰國,「巨嬰」的共同心理特點是,「全能自戀」和「共生」,全能自戀就是大家要聽我的話,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萬事萬物都為自己服務,以我為主。共生就是不能獨活,因而衍生出集體主義。而所謂集體主義就是大家都被要求「聽話」,在家要聽父母,在學校要聽老師,在社會上聽領導、聽政府的,因此內地人是按照別人的意志來活,於是自我就無法成長。
由於《巨嬰國》成為暢銷書,結果這書今年三月被禁全國書店下架。今天我不是想推介《巨嬰國》,而是討論對中國人民族性及劣根性批判,為何變成禁忌,即使已經出版,仍然不准售賣。坦白說這書並不是嚴肅學術著作,內容也不嚴謹,但勝在改了個好書名,猶如視頻標題黨。「巨嬰」二字充滿了現實指涉,內地一孩政策下,父母溺愛產生了大量超級肥胖孩子,這些肥仔一般性格以我為主,是受祖父母及父母寵壞的孩子。

口腔期

《巨嬰國》的理論基礎,源自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學,他認為人的自我成長分為口腔期、肛門期、弒父戀母期等。而中國人的集體自我從未成長,仍然停留在口腔期,這分析其實是來自八十年代在港、台兩地轟動一時的民族性批判作品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在八十年代念大學的誰沒有看過這書。孫隆基從中國人的「核突」行為出發,剖析其背後的集體心理狀態。例如在公眾地方吐痰、挖鼻屎、打嗝,他認為一個人養成了自制自律的肌肉動作時,就是他的「自我疆界開始浮現之時。然而,由於中國人在肛門期已養成了可以排泄物隨意地放入外在世界,保持了口腔期的「自我界線不明朗」的特徵,因此,西方孩童的「自我疆界開始浮現的階段,也正是中國人訓練孩童不要有『個性』的時刻。」孫從心理分析角度論證中國文化內集體主義傾向,早了《巨嬰國》近三十年!
沿着這個民族性批判向上溯,孫隆基之前的經典,當然是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同樣拿中國民族劣根性開刀,狠批集體主義下形成的醬缸文化,扼殺個性。如果要再找出民族DNA批判祖師爺,首推深受共產黨尊崇的魯迅,大家還記得在《阿Q正傳》、《孔乙己》中強烈批判了傳統文化中「吃人」與甘於「被吃」、「精神勝利法」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奴隸哲學嗎?他塑造的阿Q、孔乙己就是深受民族劣根性毒害的原型,當時魯迅是深信「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中國才有希望。

變態大媽

1919年是中國人掙脫口腔期,追求民族自我成長,發展個性的起點,而馬列主義及共黨提倡的文化革命,也是由此出發,為了這個自我探索過程,中國人付出了沉重代價。殊不知到了今天,一百年前鼓勵大家文化上「弒母殺父」的共黨,今天反過來換上新裝成了大媽,將人民視為胖寶寶,大媽不單要照顧寶寶起居飲食,或要防止不良思想令寶寶學壞,希望控制這個胖娃子一生,多變態多惡心!
柏楊當年金句是:「我們的醜陋,是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醜陋。」今天應該修改為:「共產黨的醜陋,是在於他們要你不知道自己的醜陋!」
撰文:劉細良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


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

錢買到的只是學歷,不是智慧 (撰文: 黃偉豪)

錢買到的只是學歷,不是智慧 (撰文: 黃偉豪)


筆者任教的中文大學,經常邀請了來自歐美的頂尖來大學學者來訪問。大家除了作出學術交流外,同樣使我難忘的,是一些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
綜合來說,有以下的四點觀察。
一,他們普遍勤力,往往佔據了課室內最前排的位置,可惜他們在課堂上甚少發言,不善參與討論。正因他們佔據了課室最佳的座位,但又極少參與,變相阻礙了其他同學的參與機會,因而不時引來其他同學的投訴。
二,在分析事件或制度的時候,他們往往可以源源不絕地說出很多好處,但對於指出壞處,卻遇到不少困難。
三,從以上一點延伸,他們普遍沒有批判思維(critical thinking)。事實上,確有不少學生曾問「何謂criticial」?
四,不少的中國留學生均不能接受對中國的負面評論,即使這些評論是有事實和分析的支持,也不例外。他們甚至會投訴提出相關評論的人士,這亦是我們在香港經常提及的「玻璃心」的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觀察所及的包括了碩士生,而非只是心智未必完全成熟的學士生,所以情況確實使人擔憂。
同樣令人感到意外和可惜的是,不少的大學是在世界上排名頂尖的大學,在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上的擁有很高的排名。所以,不能好好善用一個良好,多元和開放的學習環境來衝擊自己的思維,真的如入寶山空手而回。
無獨有偶,我在中文大學也遇見過類似的情況。感到安慰的是,香港的情況未如外國般嚴重,在老師的鼓勵及循循善誘下,內地同學的參與程度及批判思維,通常在一段時間後會有所改善。我相信主要是在一個華人的社會下,他們較容易適應。入讀名牌外國大學的學生也應是中國較富裕和幸福的一羣,他們因此看到或遇到社會的陰暗面及不公平的事的機會也較少,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也因此較弱。
雖然如此,故事所反映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模式」教育的強大威力,或更正確地說,是它破壞正常年青人的好奇心和思考的破壞力。這種自小便灌輸的不許批評黨,政府及國家,領導人永遠是對的「愛國」教育,其實某程度上和缺乏批判的奴化教育相似。它對年青人的遺害深遠,即是在完成大學學業後,有機會到國外的一流學府深造,也可能為時已晚。
與此同時,有錢有權有勢的人的下一代,能夠成功入讀世界上頂尖的一流學府,若果不願開放自己的思想,大膽而又虛心地學習,最後得到的也只會是學歷多於智慧。而建基於買回來的學歷,而非真正智慧的「大國崛起」,也恐怕是鏡花水月,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舉國辣椒醬(李純恩)

舉國辣椒醬(李純恩)




德國食品檢測部門檢測了多種中國產的調味料,發現質量不達標,其中有很多化學劑含量超過歐盟標準。檢測的產品之中,最有名氣的是「老乾媽辣椒醬」。
「老乾媽辣椒醬」風行全世界,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必可見到「老乾媽」。中國大陸遊客外遊,尤其是到了西餐地頭,多數會自備一罐「老乾媽」,吃什麼只要覺得不對口味,就往裏面放一勺,舌頭就妥協了,日子就可以過下去了。
因此之故,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只要是中國人開的雜貨舖和超級市場,也都少不了這一款辣椒醬,供中國留學生以至新移民一解口味之急。前些日子朋友去坐郵輪出洋,在船上自助餐枱上,竟然也有「老乾媽」,放在顯眼處,在一大堆西式食品中獨領風騷。船上的中國遊客見了,頓時心中一寬,馬上覺得就算頓頓西餐也無所畏懼了,大媽們又歡快地去甲板上跳舞了。
中國人的口味本來很複雜的,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分,講究「食不厭精」。但今時今日,各地人的口味都單一起來,求鹹求辣求味精之鮮,什麼麻辣燙、十三香,風行全國,吃過之後,舉國上下好像只有一個舌頭,雖然喝得起「拉菲」,卻依然不能不配「老乾媽」。什麼樣的口味什麼樣的人,難怪今天中國人的性格,也越來越像一罐加了這個劑那個劑的辣椒醬。

2017年4月17日星期一

記者出書還原「長春圍困戰」(蘋果日報)

記者出書還原「長春圍困戰」(蘋果日報)



今年是國共內戰中「長春圍困戰」爆發70周年,當年共軍封城,以致350天內至少餓死37萬人,慘劇從此成中共忌諱。近日在台灣出版的《長春餓殍戰》,作者採訪倖存者、調查國共機密電文等,藉史料還原歷史真相,「最重要的是,要給被餓死的人一個說法,還有,這樣的慘劇不要再發生」。

作者:港印刷廠不敢印

1947年11月,正值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共軍隊內戰,當時共軍東北野戰軍總司令林彪為奪取長春,在取得毛澤東首肯後封城,不讓糧油進入,直至翌年10月19日,共軍入城,國軍官兵早已餓得無力突圍。
中共視長春圍困戰為國共內戰的決定性勝利之一,但代價是約37至46萬人餓死。根據《長春餓殍戰》記錄的實況,當時街上到處是餓得奄奄一息的孩童,長春黑市出售人肉,每斤流通券150萬。
作者杜斌曾任《紐約時報》北京分社攝影記者,他直言長春圍困戰是「反人類的野蠻暴行」,共軍要負最大責任,應向罹難者道歉及立紀念碑。他又表示此書無法在內地出版,而香港自銅鑼灣書店事件後,政治類禁書審查變嚴,「有些香港印刷廠也不敢印我的書」,故此選擇在台灣出版。

中央社

眾生平等 (高慧然)

眾生平等 (高慧然)

2017年4月15日

https://www.facebook.com/yoyo.kowaiyin/

冒著生命危險捐肝給素未謀面的人,行為高尚,值得敬重。但是,絕不應該鼓勵。
眾生平等,沒有一個生命比另一個更重要,如果要犧牲(有死亡風險及伴隨一生的後遺症)一個生命去拯救另一個生命,那沒有意義。這種行為得到政府廣泛肯定及鼓勵,老實說很弔詭。
我只會為我愛的人犧牲,為我的家人和愛侶,因為愛,我覺得他們的生命比我的重要。這不是生命價值的比較,是愛,而愛是主觀的。所以無所謂對與不對,該與不該。這也正是世上絕大多數國家允許親人或愛人之間活體器官捐贈的原因。
香港這一宗,充滿戲劇高潮,但有許多本須遵守的程序被公然破壞而無媒體追究。比如陌生人之間指明道姓的捐贈是否合法?還有,為甚麼要公開捐贈者資料,讓捐贈者與被捐贈者可自由交往?
許多國家,陌生人之間的捐贈困難重重,即使破例成事,也絕不可能讓兩家人互相來往。這麼做,是為了杜絕器官買賣的所有漏洞。
還有就是,器官捐贈是有生命危險的,即使手術成功,也可能會有併發症及後遺症,包括一世的心理陰影。26歲的捐贈者在面對如此重大的手術時,最擔心的居然只是一尺長的疤痕,讓人質疑醫院在做移植手術前是否給予她足夠多的時間去考慮。當時,現實情況可能不允許,因為病人危殆。可是,這是不是跳過程序的理由呢?病人有個三個月後年滿18周歲的女兒,堅決表示要捐肝救母,卻因未成年而被拒絕。這個時候,程序又變得異常重要了。
捐肝手術後,馬上有商人團體捐出10萬元現金予捐贈者鄭小姐,尚幸鄭小姐決定把錢轉贈肝臟移植協康會,否則會為活體器官買賣合法化拉開序幕。
巧合的是,港大醫學院適時提出會成立一個名冊,讓好心人登記捐肝,並可指明道姓指定捐肝給特定病人。當捐贈者可以選擇把器官捐給誰,離器官買賣還遠嗎?




22年租金有減冇加 越南粉小店老闆:呢種業主好難搵!(蘋果日報)

22年租金有減冇加 越南粉小店老闆:呢種業主好難搵!(蘋果日報)

四寶粉,牛骨不算太濃味,但不肥膩,可選擇辣度及酸度。$34冷盤包括坊間少見的腍肉(經特別醃製的豬肉),質感似香腸帶鹹香,很開胃。$36倪漢強樣子有幾分似薯片叔叔,以自己的越南粉為榮。太太負責包春卷、咖喱角,絕不假手於人。$37柴菜牛骨湯,最能食到湯底的原味。$8倪老闆本身對味精敏感,堅持不加味精。

「我和熟客講,我呢度租7,000蚊,業主廿年無加我租,佢哋話而家好難再搵到呢種業主。我話係啊!而家真係好難搵!」樣子有幾分似薯片叔叔的金來越南粉老闆倪漢強說。1995年,他將舖頭遷入葵涌光輝圍,月租9,000元,兩年後九七金融風暴,業主減租2,000元,廿年來每月只交7,000元,兩人非親非故,卻擁有一段難能可貴的情誼。
其時搬舖全因舊業主加租,1991年倪漢強用上大部份積蓄在深水埗開舖,店內只有八人座位,累積了一班熟客,四年後,業主竟加雙倍租。他不屈服,決心遷走,在報紙上見到招租廣告,便選擇到葵涌光輝圍延續引以為傲的越南粉,更廿年來每月只交7,000元,「業主話最緊要我哋搵到餐飯食,搵唔到,加租都無用!我呢個租客無乜事都唔會煩佢,鐵閘壞咗,自己搞到都自己搞,每個月一定準時交租,一毫子租都不會欠!」倪漢強說。他的越南粉在葵涌一個簡陋商場內,裝潢陳舊,人迹罕見,卻是一間很特別的舖。牆上貼滿老闆手寫的餐牌,字體不算美觀,卻很有風格,一目了然。
一到門口,已聞到香濃牛湯味。「喺我未租之前,呢度一年已換了四個老闆,但我一來便廿多年了。這裏偏僻,得熟客先會識嚟幫襯,如果不真材實料,邊有得做,每次用約十斤牛骨煲湯,要熬通宵,好彩我夠猛火,我主力做越南河,如果唔做得好,點樣做到生意!」他邊熬湯邊說。雖然舖位置偏僻,但隔籬賣粉麵、同樣尺寸的舖位已經要兩萬多元,他月租7,000元實低於市價。「我根本同業主唔識,都係睇報紙頂番嚟,見面都無五次,可能見大家投契。佢數年前過咗身,將業權轉咗俾個女,不過一切照舊,接手十年都無加租。好多業主見到你有客就加租,搶錢啊!無諗過做餐廳嘅開支有幾大,就算老業主唔交租,接手嘅下一代都會加,好多都唔會有情講,所以呢個業主可以話去邊度搵啊!我係好運啊!」廿多年來,他只試過因身體不舒服,遲交過一次租,笑說:「我默默交租,他默默收租。」
只賣一款湯底 堅持不加味精
倪老闆賣的越南河只有一款湯底,但每個熟客都懂得自行調配酸和辣度。他本身對味精敏感,堅持不加味精。「我出去食飯,經常食到個頭爆炸,隨時帶定包必理痛,後來先知係味精敏感,而家都好少出去食,驚都驚咗。」店還提供坊間少見的腍肉(經特別醃製的豬肉),來貨價越來越貴,每磅要200元,經常斷貨,質感似香腸帶鹹香,十分開胃。「好多越南餐廳連樓面都唔識咩叫腍肉,我有諗過唔賣,但我開檔開了廿多年,客人吃慣咗,都係一種情意結。」小店只有兩夫婦做,倪老闆主理麵檔,太太則負責包春卷、咖喱角,煲豆漿、菊花茶,不假手於人,去年只休息了三日。「我97至07年未加過價,差不多十年了,但呢幾年物價太貴,先無辦法,一年加一元,都知道打工仔好難捱,所以都唔敢加得多。」他續說,「我根本無任何壓力,仔大女大,租平,唔使經常諗呢個無錢交、那個唔夠錢交,我都希望做得幾耐得幾耐。」

金來越南粉
葵興葵涌道1001號德昌大廈地面商場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慶泉

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耶穌消失的三天(馮睎乾)

耶穌消失的三天(馮睎乾)




耶穌死後三天復活,基督徒固然深信不疑,也有人質疑「復活」的意義,比如我有位精研猶太秘學的好友Zeke,曾根據拿戈瑪第古本《論復活》的說法,認為耶穌「復活」不在死後,而在登山變容,即修成「神駕術」之時。這理論較玄奧,他日有緣再說,今天我只淺談一個問題:耶穌釘死後,復活前,那三日三夜去了哪裏?
據四世紀神學家Rufinus的《使徒信經釋》(Commentarius in Symbolum Apostolorum),耶穌升天後,使徒準備分道揚鑣傳福音,為免將來七嘴八舌,導致信仰四分五裂,他們輪流講述自己將要宣揚的教理,求同去異,這就是《使徒信經》緣起。當然這不過是傳說。學界相信,《使徒信經》是在公元200年至750年間逐漸成形的,而在390年Rufinus記錄的一個拉丁文版本中,有一句說耶穌死後「descendit ad inferos」,正好回答了我今天的問題。答案其實不簡單——你的翻譯如何,耶穌那三天的日子也必如何。天主教文言文版對耶穌最殘忍,居然譯成「降地獄」,立即令人想起刀山火海;天主教白話版「下降陰府」、聖公會版「降至陰間」、英文《天主教教理》版「He descended to the dead」,場面便沒有「地獄」那麼驚心動魄,不過是《通幽記》那類中國舊小說所載的陰曹地府而已。
正如《食神》的史提芬周有言:「你就咁講神仙嘅化身咪得囉,你講乜嘢地獄嘅使者呀,地獄關我咩事呀?」不少基督徒甚或神學家,同樣很抗拒把救世主跟地獄相提並論。「耶穌落地獄」怎說得出口呢?但耶穌這三日怎樣過,是所有教徒都理應嚴肅思考的問題。《使徒信經》這句話並非憑空揑造,它主要的聖經根據見於《以弗所書》,謂耶穌「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其中「降在地下」(katebe eis ta katotera mere tes ges),英王欽定本按原文希臘文的字面譯為「descended into the lower parts of the earth」,根本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地獄」意思。
要弄清楚耶穌落的是什麼「地獄」,你要先明白那年代的人怎樣用字。《使徒信經》的「inferos」,本字「inferi」,對應古希臘文「Hades」,希伯來文「Sheol」,一般用來統稱人類死後的世界,那兒只是一片死灰,並無熊熊烈火。聖經中較能表達今天「地獄」意象的詞,是「火湖」(he limen tou puros),見於《啟示錄》,明顯跟Hades是兩回事。表述死後福地則有兩個講法:一是「亞伯拉罕的懷裏」(ho kolpos Abraam),一是「樂園」(paradeisos),如耶穌跟其中一個同被釘死的犯人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綜合使徒所述和耶穌所言,耶穌死後似乎真的去了地下,但那兒並非恐怖的地獄,而是幸福的樂園——咦,既是樂園,死又何哀?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

狂人翻盤(陶傑)

狂人翻盤(陶傑)



轟炸敍利亞、朝鮮半島準備開戰,在阿富汗吞下一隻巨型炸彈。一連串的大動作,耳目一新,美國的世界警察形象回來了,這就叫做真正的Change。
左翼低估了這個狂人總統。指責川普親俄?他從善如流,聽取西方左翼民意(但對於同樣親俄而投靠普京的史諾登,左翼卻尊為英雄),就跟普京扯破臉給你看。攻打北韓,也令「自由知識份子」失聲,無法像反越戰一樣「聲援弱小」。最後對阿富汗的恐怖份子山洞巢穴補一個大炸彈,摧毀了西方知識份子的一切「論述」──你不是說川普是「希特拉再世」(Trump is literally Hitler)嗎?哈哈,現在「希特拉」真正動手了,左翼還不一起大愛聲援普京、阿薩德、金正恩和伊斯蘭國?
叫中國的習近平來佛羅里達莊園,當面通知轟炸敍利亞。「當我告訴習主席的時候,他正在品嚐最精美的朱古力蛋糕。他停頓了十秒,叫翻譯再說一次,然後答:『OK,因為他們用毒氣殺了許多孩子』。」川普將推特的功能發揮得很神奇,三言兩語,就推倒了中國在聯合國屢次否決軍事干預敍利亞政府的那堵長城。
川普露出這幾手,長痛不如短痛,真正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三界之外,不入五行之中。這個世界被「精英」建立的什麼「論壇」、「程序」、「指引」、「對話」、「六方會談平台渠道」、什麼聯合國加上口水花四噴的大愛包容、嚕嚕囌囌的左派理論,糾纏膨脹成為一個大腫瘤。
正如電影「一念無明」裏婚宴的那場戲:上台大罵賓客喧嘩的余文樂是狂人,還是滿座在噴口水的賓客才有神經病?讓這些以精英自居的庸人,不斷論述,天天乘飛機出席論壇、會議、收容難民、無限混吉,腫瘤則不斷膨脹,「精英」領取行政高薪和公幹旅行食宿津貼,在非洲與飢餓的兒童合拍了幾張照片,他贏夠光環混夠了之後,留下一個爛透了的世界給下一代。
川普穩住了中國,騰出手來大整合。危中有機,一個新格局來了。





2017年4月11日星期二

【一念無明.影評】我睇咗三次:香港政府出資,香港人出心 撰文: 李偉民

【一念無明.影評】我睇咗三次:香港政府出資,香港人出心 撰文: 李偉民

要評論《一念無明》,我不想再讚曾志偉、金燕玲、余文樂的演技有多好,因為大家說得太多。我也不想說故事有多麼感人…我要讚這部電影的原因,也是為了以下的兩個藝術角度,我推薦大家去看《一念無明》:便是電影精彩的「留白」和「著墨」。
李偉民
(《一念無明》劇照)(《一念無明》劇照)
我為「電影發展局」工作,看著由政府全資贊助的新人電影《一念無明》的誕生。電影的「捱義氣」班底有監製趙崇基、麥曦茵;演員曾志偉、金燕玲及余文樂等。導演是一舉成名,為香港爭光,拿了許多獎項的城大畢業生黃進,編劇是他的女友陳楚珩。
早在去年,我已經有機會看試片,看了兩回,今次是自己掏腰包入戲院看,已經是第三次看。最初,只是覺得電影不錯,但是由於黃進是新人,影片仍有技術瑕疵,尤其他的剪接未如理想(我個人希望他把「教會談話」那段剪短,因為太露骨,和電影的含蓄的風格不配合,這看法和影評人何文龍不謀而合:『教會一場,方晧玟聲淚俱下控訴,本片風格沉鬱壓抑,她的張揚演繹顯得格格不入),黃進聽了批評,同意的,便會改進,終於出了今天成績斐然的《一念無明》。
菲林消失,進入數碼拍攝年代,非常有利年輕人的電影創作。以前,菲林昂貴,拍攝的時候,菲林仍未沖曬到出來,大家根本不知道拍攝效果的好壞,導演少點功力,都駕馭不到一部電影的拍攝。今天,雖然新人的浸淫較淺, 仍然可以拍出一部長片,因為他拍完一個數碼鏡頭,可以playback,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隨時重拍,反正不再是一格格的菲林,要逐格計錢。而且,電腦技術一日千里,許多拍攝的瑕疵,可以利用後期電腦程式來補救。嘩,新人類真幸福:錢,有政府的錢;幫忙,有電影界熱心朋友的幫忙;技術,有電腦技術的協助,還說支援不足夠?恐怕這些站在黃進背後在怨的人,應該怨自己技不如人,跑不出來,或仍停留在「只講不做」,自己只好種豆得豆。
(《一念無明》劇照)(《一念無明》劇照)
要評論《一念無明》,我不想再讚曾志偉、金燕玲、余文樂的演技有多好,因為大家說得太多。我也不想說故事有多麼感人,因為坦白說,電影故事的結構其實是相對簡單(故事說余文樂涉嫌誤殺同樣患有精神病的母親金燕玲,幸好被判無罪,父親曾志偉把他從精神病院接回家,父子倆一窮二白,也因為余文樂的過去,讓他們飽受社會和鄰居歧視,到底他們能夠走出命運的悲劇,重獲新生?)
我要讚這部電影的原因,也是為了以下的兩個藝術角度,我推薦大家去看《一念無明》:便是電影精彩的「留白」(類似西洋畫的negative space)和「著墨」(類似positive space)。「留白」和「著墨」都是中國畫的重要表現手法。留白就是在創作作品(包括文學、話劇)中留下的「空白」(即没有著墨,或多餘跟進和解釋的地方)。在電影裏,也有留白這回事,有句俗語說得好,稱之為「無聲勝有聲」,電影太過「長氣」,故事諸多解釋,變成「畫公仔畫出腸」,觀眾反而覺得不美。電影有隱晦地方,可以留有空間讓觀眾各自想像,故事才會更吸引。而著墨便是利用細節(details)和顔色把主體豐備,例如畫山水畫,畫家把「山」的部分描繪得非常仔細,充滿色彩;而山以外的部分則留空,不下一點墨,那空白可以代表水勢,則這種「留白」讓觀者的想像力盡情發揮。故此,留白用「含蓄內斂」來增加作品的深度,而著墨則用「多姿細緻」來增加作品的滿度。
上述的風格也類似書法的「疏密」,即寫字的結構:「疏」就是簡練,空間感強,是一種「留白」,而「密」就是精美,充實感強,是一種「著墨」。影片如果能做到和繪畫、書法一樣,留白和著墨放置得宜,對比有致,則可以相映生輝(即artistic contrast),而電影作品的「動」和「靜」的部分,都可以引人入勝。
(《一念無明》劇照)(《一念無明》劇照)
【編按:以下內容或含劇透,逃生門在此。】
我先談《一念無明》的細節,大導演杜琪峯說過「電影有details,才會好看!」我看出黃進今次像繡花一般,含蓄地把一針一線的「著墨」細節加進電影。讓我試舉一些例子:
  • 1. 描寫金燕玲對過去人生的感慨,沒有多說,而是由她唱出一首歌,歌曲名字在電影也沒有提及,但是含意更彰顯,那首歌叫《姑娘十八一朵花》:「 紅顏易去,春去花殘…」
  • 2. 曾志偉關心兒子,他雖是貨車司機,卻竟然在舊書店出現,這著墨的引意是描寫曾志偉雖然讀書少,但是為了更好的照顧兒子,於是暗中找些書看,吸收照顧兒子的知識。
  • 3. 鄰居余師奶的兒子頭上竟會插了一支針,原來她以為把針灸的針插在小孩子頭上,他便會聰明一些,這細節用來反映低下層同樣地急於望子成龍。
  • 4. 余文樂不被社會接納,走投無路,於晚上在大街小巷竄走,再配以像唸喃嘸的indie歌聲,好像「活」在悲情城市的一首怨歌。這細節是我在整部電影最喜愛的一環著墨細節,充分繪出生命的困局。
  • 5. 世俗人不認識精神病,故此余文樂的鄰居老婦的反應,竟然是對曾志偉說:「我認識一位慈雲山的茅山師傅,你帶兒子去吧!」她的一句精采對白,足以把世人的歧視眼光和愚笨的見識渲畫出來。
電影《一念無明》近日上映,引起社會對精神病的關注。(電影劇照)  電影《一念無明》近日上映,引起社會對精神病的關注。(電影劇照)
還有太多太多優秀的「著墨」,不能盡錄,大家要看這部電影,一定要留意細節(就算他們掛在牆上的環保袋,也刻意放了一個寫上「社會福利署沙田區辦事處」字樣的袋,來暗示曾志偉的貧困狀況) ,這些都顯示出導演「完美主義」的性格。
至於「留白」,剛才解釋過,便是在藝術上,話到嘴邊留三分,餘韻更佳,而在《一念無明》裏,例子多不勝數:
  • 1. 金燕玲到底如何死去?電影故意不交代,只見到淡淡的血水從浴室流出來,沖到溝渠。
  • 2. 曾志偉一方面關心兒子,一方面把「鎚仔」放在枕頭底下,到底他的動機為何?
  • 3. 余文樂被未婚妻帶到教會,同時又收到他好朋友Louis 在中環跳樓的消息,到底他想到什麼?電影也不會大鑼大鼓解釋一番。
  • 4. 余文樂在美國的弟弟「阿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何對家庭所發生的事情,這般冷漠?
  • 5. 為何醫院的醫生和工作人員對病人和家人都好像無暇關心?他們受到甚麽壓力?電影也不作評述。
電影許多地方的「空白位置」,產生極妙的化學效應,讓觀眾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生活的經驗,放進電影的處境,如同為《秘密花園》(Secret Garden) 畫册填色一樣,盡情發揮想像空間。
電影發展局的《一念無明》這部電影,是我們所有納稅人都有份出錢,不入電影院睇返夠本,是你的損失!電影內有一句叫我難忘的話:「在生活裏,不是每件事情你都可以不去面對,然後『外判』給他人」,在此,我也送讀者一句話:「在快樂的字典裏,也沒有『外判』這個字」,快樂不能假手於他人,自己要親自尋找,看看一部好電影,便是尋找快樂的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