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星期六

尋港獨有白底紅字招牌(蘋果日報)





【飲食籽:邊走邊食】
這天相約袁智仁(原人)遊象山邨。他是「活在觀塘」創辦人、香港城市研究員,經常關注重建發展,不定期會開團帶網友遊走舊邨重溫昔日時光。最吸引他來到象山邨,是日漸消失的白底紅字招牌,是香港獨有本土特色。「這裏不是領展管理,還是由房委會管理,所以七十年代舊式招牌仍可保留。這些招牌字特別粗和很有樸實感覺,人站在好遠位置,已經可以見到招牌上的字,這類舊式招牌一定要在舊屋邨先有,現已越來越少。」 

白底紅字招牌上是北魏楷書手寫體,是昔日商店招牌常用的中文書法風格。1982年劉躍軍在邨內開糧油店益隆糧食,招牌由開業沿用至今,當時劃一用白底紅字招牌,貪夠搶眼。「以前整條邨好旺,2000年後屋邨變得老化,只剩下老人家。這裏只有3棟樓,又有一間超市,單靠邨內人都沒有甚麼消費力。」店由他和弟弟兩個人做,最賣得是泰國原裝米,每日營業額約2千元,幸租夠平,月租約五千元才生存到。「除了減租,都無特別東西可以幫到,只有三棟樓的居民是不夠的。」
舊招牌在邨內得以保留,原人說︰「由於邨內老化,又無人流,領展不會有興趣收購這類舊邨,房委會亦不會投放資源,所以這些招牌得以保存。但同時屋邨內有很多舊舖和空舖,商戶可能會經營困難。」他續說︰「房委會不要太官僚,應該想多些新模式去活化屋邨,吸引後生仔來這裏經營。可以看看新搬入來的居民,在人口構成上,怎樣可以在舖頭,或在營運方式上令到街坊可以用得到商場。不是說一句話,它老化就由它死,這個不是辦法。」

「活在觀塘」創辦人袁智仁(原人)經常關注重建發展,不定期會開團帶網友遊走舊邨重溫昔日時光。上水彩園邨部份小店的白底紅字招牌,現已轉變成電腦字發光招牌。

記者:何嘉茵
攝影:鄧鴻欣
編輯︰黃世恩
美術︰黃創泰 

  
【飲食籽:邊走邊食】
名物一:螢光汁茄飯
象山快餐店已有40年歷史,是舊式快餐店。客人落單付錢,夥計口傳落柯打,雖然廚房有時會漏單,街坊卻毫不介意。由於價錢經濟,吸引不少學生哥和街坊幫襯。其中最多人吃的,要數茄飯,類似學校飯堂的「頹飯」,顏色偏螢光橙色。「味道還可以的,你見有好多人吃。其實只是普通茄汁味,只是顏色上有些特別。」、「豬扒好食,茄汁拌在一起都好食,其實幾夾,似蒜茸汁般。」我問過幾位學生,大多有讚無彈。不願上鏡的夥計說,其實只是普通茄汁及茄膏煮,沒甚麼特別,不願透露具體秘方。 




名物二:鸚鵡發哥

當你在邨內聽到有人大叫︰「發哥!」不要以為是周潤發現身。其實是平台上藥房店老闆養的一隻鸚鵡。鸚鵡一身鮮艷的綠黃色,經常說︰「再見!再見!」、「吃飽了!」很可愛,吸引不少學生街坊逗牠玩。不願上鏡的老闆娘說,發哥今年七歲,叫發哥都因為是好意頭。不過發哥有少少怕羞,太多人圍住牠不會開聲說話,想和牠selfie要有點耐性啦!




名物三:大煙囪船艙

位處平台中心像船艙的大煙囪,昔日是漢城酒樓,明星藝人在附近圓玄學院及西方寺拍戲會來飲茶,如今已變成老人中心。「活在觀塘」創辦人、香港城市研究員袁智仁(原人)說:「當年不少屋邨會參考船艙設計,因為覺得船艙可以容納到最多人,所用的空間最好,反映到當年如何用最少空間,放最多的人,當中亦保留了獨特建築風格。」他說象山邨雖然位置不方便,加上地方不大,但仍保留到昔日屋邨風味,值得一遊。
記者:何嘉茵
攝影:鄧鴻欣
編輯︰黃世恩 
美術︰黃創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