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星期一

全港僅此一塊「不准繫牛碑」尋蹤覓蹟

 




20220829
【全港僅此一塊「不准繫牛碑」】
在新界粉嶺安樂村口,屹立著一塊90年歷史的「不准繫牛碑」,全港僅此一塊!奇怪碑石的出現源起於一場由崇謙堂村與安樂村兩村之間爭拗。
昔日龍躍頭一帶原為鄧氏的聚居地,在上世紀30年代,有文人道侶聚集當地,亦有商人及富豪在當地發展私人豪宅區,由1916年成立的「居業公司」,馮鏡湖等人集資創立並興建安樂村。由於崇謙堂村對外道路必須經過安樂村購入的土地範圍,而安樂村就要求崇謙堂村村民要交予過路費,而且要求道路只准日間使用,任何牛隻不得經過。
然而,牛車作為香港早期交通工具之一,牛隻對新界鄉民有多重作用,他們除了運用牛隻作耕犂,還常以牛隻載物。殖民地政府也曾經使用大量牛車來運載垃圾,在港島和九龍區均設有牛房,直至1930年代才開始逐漸被淘汰。牛車雖然負載量很高,但相應地負載重量容易輾壞路面,因此亦有其他地方禁止牛車通過公路,若然車主必須在公路上駛牛車,便需自行加鋪石塊於路上以保護地面。
因此,1930年兩村因過路權爭執繼而動武,後有崇謙堂村向新界理民府求助,最終結果由政府出錢向安樂村收購部分土地,以維持崇謙堂村對外交通,解決問題。然而紛爭未能平息,有村民故意將牛綁在路邊,阻塞交通,導致爭執再起,於是理民府於1934年立下「不准繫牛碑」。
石碑位於粉嶺安福街和安居街交界。由於石碑沒有作任何保護措施,經歷多年來日曬雨淋後,現時碑文的字跡已變得模糊淺弱、難以辨認,碑上文字指「牛隻不准繫於該處,以免阻礙行人和毀壞道路」,另外一石碑指示安樂村往崇謙堂村和從謙學校的方向,現加有一塊抄錄了碑文的鐵牌以供觀看。

懷想梁天琦 李怡 / 魚蛋革命與梁天琦 李怡

 


20220829
(失敗者回憶錄0829)
懷想梁天琦
2016年是香港歷史和社會意識大轉折的一年。這轉折又與年輕人的奮起直接相關。標誌性的人物,就是香港大學學生梁天琦。他在魚蛋革命中開始了勇武抗爭;他標舉「港獨」旗幟,參加立法會補選,雖落敗卻成為年輕一代的偶像;在立法會換屆選舉中,他再參選但被港府改變規則取消資格,由此喚起社會更大的反港共政權意識;他被控暴動罪並甘願服刑六年;2019年反送中運動時他在監獄中,但他2016年在競選期間提出的「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口號,卻在整個反送中運動中鼓舞著示威者的勇氣,使他成為絕大部分抗爭者的精神領袖。
2022年1月19日梁天琦刑滿出獄,為避開難以計數的歡迎者,他在凌晨3時由警方七人車接走。凌晨6時,梁天琦在網上發文稱,已平安返回家人身邊,惟按法定要求,獲釋後須遵守「監管令」,即時停用社交媒體,謝絕傳媒訪問和探訪。「衷心感激各位的關懷和愛護。」
像曇花一現,像電光一閃,像彗星劃過天空,但在許多被梁天琦喚醒的香港人心中,怎會把他忘記?思想,簡稱「光時」的思想,怎麼監管得住?
我和他有過幾次接觸。他在獄中,和已經出獄,我都一直深深懷想著他。
2016年,2月旺角騷亂發生後,在包括泛民主派主流在內的各方切割聲中,被指使用暴力的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參加立法會補選。他既少為人知,又標榜港人過去忌諱的「自決與獨立」,因此輿論起先認為他絕無勝算。補選是競爭一席,根據歷次經驗,民主派與建制派的選民是六與四之比。多了一名反建制的梁天琦參選,民主派起先不以為意。誰料梁天琦獲本土派年輕人大力助選,立法會議員黃毓民也為他站台,使他民調飆升。民主派的六成票源在二人相爭之下,極可能使建制派當選。於是,泛民主派及支持他們的傳媒就大力打壓梁天琦選情,甚而有陰謀論說他是受中共幕後指使來分薄民主派票源的。陰謀論並無證據,徒然增加梁天琦支持者對泛民的惡感。
補選結果,梁天琦獲得15.3%的選票,以高票落選。按他所得到的支持率,在緊接著的立法會換屆選舉中,幾乎一定可以當選。但這時政府卻突然要求參選者簽署「確認書」,確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也就是排除任何分離主義意識。
梁天琦以政府沒有審查參選人思想的權力,尋求司法覆核,但法官認為並無急迫性,拒絕批准緊急司法覆核。為了獲得參選權,梁天琦簽署了他認為是「政治衰仔紙」的確認書,刪除fb專頁支持港獨的言論,自認衰仔。但他的確認卻沒有獲選舉主任接納,仍然主觀判定梁天琦沒有真心放棄原先主張,而取消梁的參選資格。
梁天琦妥協沒有被接納,更暴露確認書只是表面文章,用意是要把中港共不喜歡的人刷掉,不得參選。港府醜態畢露,使眾多市民感到應有的權利受威脅,政治權利無保障,大律師公會前主席陳景生和一批法律界發表聲明反對。
以香港獨立為目標的香港民族黨號召8月5日晚在添馬公園進行和平集會。集會以一兩天時間透過fb號召參加,主辦者陳浩天事前估計只有一千人,結果聚集成超過萬人的大場面。各大學的學生會都有參加,並亮出各校的旗幟。在集會中,公然打出過去許多香港人害怕也是泛民主派拒絕沾染的「香港獨立」旗號。梁天琦在演講中表示,今晚是一個歷史性時刻,看到有這麼多人走出來為了他不能講出的四個字(香港獨立)。他表示,革命會很漫長,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要有更多的人相信這理念,堅信終有一天會成為主流。
僅僅在數月前,香港民族黨成立的時候,只有陳浩天一人現身,聲稱有成員30人,但都沒有露面。為什麼幾個月社會就發生這麼大的改變?不是香港支持港獨的人突然多了,而是政府改變遊戲規則壓制異議者參選使人們憤怒了,是年輕人對一個能代表他們意見的人被拒絕參選發出抗議聲音。
這之後,梁天琦沒有了參政空間,在被控暴動罪的保釋期間,他去了英國和美國,在哈佛做研究。2017年底他回香港,接受暴動罪的審判。2018年1月他在審訊中承認襲警罪被即時扣押。5月被裁定暴動罪判入獄6年。
在梁天琦短促如彗星劃破天空的幾年間,我見過他幾次。第一次是在港大的六四晚會,沒有深談。後來在他的同學引見下做過詳談。他溫和有禮,語言真誠,深具個人魅力。最後一次是他被扣押在荔枝角收押所,等待判刑,我同他的女友去探監,在限定時間內交談了15分鐘。
梁天琦走上這條爭取香港自主的道路,與我有關嗎?
2016年他在電台節目中介紹我的一本書《傾聽內心深處的吶喊》,書中引用了「垂死者的五大人生憾事」,指出很多垂死之人,最大遺撼是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活了一輩子都在追求名、利、金錢、女色等。直到最後,儼如沒活過一樣。梁天琦說:「讀完李怡先生的文字,頓覺有時需要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克服對現實世界的恐懼、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夠成就自己。」
我從來沒有告訴年輕人要走怎樣的道路,只是以自己的經驗,說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人,會活得心安理得。儘管生活可能會比較困苦。(189)
圖,2016年梁天琦在電台介紹我的一本書。




(失敗者回憶錄0826)
魚蛋革命與梁天琦
2014年12月雨傘運動結束後不到一個月,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一開頭就批判港大學生刊物《學苑》,指刊物的專題「香港民族命運自決」有鼓吹「港獨」傾向,應引為警惕。
佔領運動後,因北京和港府仍然對政改寸步不讓,令市民尤其是年輕人高漲的怨氣無法消減。這時特區政府理應採取一些降溫措施,以免矛盾激化,但梁振英不思此道,反而在眾多大專學生刊物中把《學苑》挑出來,誇大它的「港獨」傾向。這除了使社會矛盾「火上加油」,還向北京強調港獨的「敵情」,促使北京採取強硬政策,讓中聯辦及大陸官員插手香港事務更名正言順、明目張膽。
仔細讀完《學苑》的專題,可以清楚知道文章並非鼓吹港獨,而只是呼籲港人擺脫奴性。港獨作為一種可能性的探討,文章也提到其不可行的一面。《學苑》原來只在學生的小圈子中流通,經梁振英批判,反而出版成書在市面大賣。港獨言論本不受社會關注,絕大多數香港人都覺得不合實際,經梁振英推廣,卻成為年輕人的重要思潮之一。因此,有人將梁振英稱為「港獨之父」。
在輿論譴責聲中,梁振英稱特首也有言論自由,我當時即表示人民批評政府和討論公眾事務不應設限,但政府官員卻沒有隨意發表意見或對人民意見反批評的言論自由,因為他們是掌權力者,他們一出聲就是政治行動。比如牛頭角順嫂(指市井小民)都可以評論股市,但政府官員特別是財金官員絕沒有談論股市的言論自由,或鼓勵市民買樓。
特首批港獨,令各級官員和建制派跟著學舌,因此成為政治行動。中港矛盾更趨尖銳。青年學生團體大都逐漸有香港自決或至少不能持續走向中港融合的思想傾向。到2015年底,爆出了銅鑼灣書店五人被中共拘留,特別是書店經營者李波在香港被中共辦案人員擄走的消息(這件事稍後詳談)。香港人要與大陸區隔的本土思潮成為更普遍的社會意識。到2016年初,終於爆發了抗爭者與防暴警暴力衝突的「魚蛋革命」。
「魚蛋革命」發生在2016年2月8日夜晚至9日早晨,即農曆年初一至初二。事發的背景是:香港的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專責取締無牌熟食小販,但過去許多年都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就是每逢農曆新年,許多食肆都休息,食環署對流動無牌熟食小販會網開一面,不予禁止。熟食小販賣的多是香港獨特的咖喱魚蛋。
誰料這次卻突然嚴厲執法,食環署大舉出動在旺角取締小販,與在場市民發生衝突。其後,成立不久的青年組織「本土民主前線」通過網上召喚,大批人前來支援。另方面,警察也大量出動實施管制。警方用胡椒噴霧和警棍驅散人群,示威者用木板、磚頭、垃圾桶襲擊警方,並縱火燒雜物阻擋警方推進。警方兩度鳴槍示警,激發對抗升級。據警方消息,最多有700名示威者集結,有2000塊地磚被挖。記者、示威者、警員都有受傷,數十名示威者被拘捕。
被捕示威者中,有一位叫梁天琦,他是港大哲學系五年級生,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他被控暴動罪判刑六年,並成為年輕人甚至許多成年抗爭者的偶像。
特首梁振英於2月9日早上主動就旺角衝突事件會見記者,將事件定性為「暴亂」。梁振英往年農曆新年都會離港度假,這一年卻留在香港,被懷疑他是否蓄意造成衝突事件的發生。此外,衝突只發生在警方與示威者之間,並沒有滋擾及破壞周圍的店鋪或民居,因此只應該定性為「警民衝突」、「騷亂」而不是「暴動」。當日傍晚,有人見到梁振英在深圳出現,有可能就此事向中共匯報。有論者懷疑,食環署突然嚴厲執法,甚至有假扮的示威者開始襲擊警方,以挑動抗爭者的情緒,是整個計劃的一部分。不排除是類似德國納粹「國會縱火案」的事件。
政府和建制派口徑一致,譴責示威者「暴動」。本土派政治團體譴責警方開槍及使用過分暴力。一些政治團體則對食環署一反常態,於農曆新年期間大舉打擊小販難以理解。
民主黨發聲明,譴責示威者襲擊前線警員的暴力和縱火行為;對於有記者採訪期間遇襲受傷,深表憤怒。公民黨譴責示威者縱火、扔磚、襲擊警員和記者,多人受傷,財物損毀。這兩個最大的泛民政黨,都站在與示威者切割的立場。
社會輿論普遍要求成立以法官為首的調查小組,調查事件的真相和來龍去脈。但政府反對,建制派認為沒有必要,泛民主派也不支持。
旺角騷動後接著到來的,是立法會因一位議員辭職而要進行補選。參選者本是泛民與建制的候選人之爭,但這次有本土派的年輕人梁天琦參選,部分原來支持泛民主派的選民因旺角事件轉投梁天琦,使民主派的選情出現變數。
梁天琦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大學生,走上政治的前台,顯現他突出的政治魅力。由此展開他短暫而跌宕的政治生涯,並對其後的抗爭運動帶來深刻影響。(188)
圖,魚蛋革命後,梁天琦開展立法會補選的競選活動,其右是本土民主前線創始人黃台仰。

圖,魚蛋革命後,梁天琦開展立法會補選的競選活動,其右是本土民主前線創始人黃台仰。

我最滿意的一次訪談 李怡

 


(失敗者回憶錄0824)
我最滿意的一次訪談
在前面回憶黎智英的幾篇文章中,我已談到他是支持港人治港、一國兩制的「大中華派」,曾指示旗下報刊不要讓本土派發表太多言論。
這種取向,我認為主要是基於當時整個西方世界對中國和香港的態度。西方企業樂見中國開放後給他們提供的廉價勞力、土地使用權和無污染代價的投資環境,樂見中國的超大市場。西方政界又一廂情願地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的自由、民主和遵守規則的價值觀。而香港作為前進中國的基地,中國也必定會讓香港保持一國兩制,以符合中國的利益。
西方世界對香港人受到的侵凌不太關注。世界上比香港慘的地方多得是。香港人自主的前景反而使西方難以捉摸,因此,西方願意支持的是:在一國兩制下爭取《基本法》訂下的民主普選。
本土化思潮在九七後約十年興起,泛民的支持者開始流失。2010年民主黨走進中聯辦商討並妥協產生政改方案後,每次選舉都受到本土派挑戰。在「告急」聲中,泛民要求選民不要分散票源給本土派,以致使建制派「漁翁得利」。於是,有了要求選民「含淚投票」給不喜歡的民主派的說法。
黎智英在每次選舉時也下令報刊配合支持泛民主派候選人。我主編論壇版因為要文章好看,不但沒有配合支持泛民主派,反而會提供泛民與本土展開論戰的空間。因為讀者愛看不同意見的爭鋒,而且真理越辯越明。終於,黎智英撤換了我的主編職務,使最熱鬧的論壇淪為泛民的喉舌。
不過,誠如我先前所說,我對此無怨。他是老闆,有他的民主觀念,也有與國際社會的意識契合的想法。
後來,有一個網上分享軟體Foxy 披露黎智英政治捐款的訊息,指他從2006年到2011年,捐給民主黨1369萬港幣,捐給公民黨1455萬港幣。
政治捐款在民主國家事屬尋常,但在中共高度介入香港政治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商人願意給民主派捐款。泛民或本土的政治捐款來源多靠在遊行時設於路邊的「街站」。黎智英對泛民的大額捐款是一大消息,而更重要的訊息,則是報導指在09/10年度,他的捐款佔民主黨非會員捐款的99%,佔公民黨的68.2%。他固然是泛民的「大水庫」,也同時證明泛民來自一般市民的捐款少得可憐。
香港民意趨向已經很清楚。在中共封殺民主普選,大陸對香港人生活的滋擾侵凌下,港人捍衛本土的意識不斷升高。而泛民主派雖然也反共爭民主,卻不但沒有積極支持本土意識,反而打壓本土派,導致支持者流失,財源枯竭,靠黎智英獨撐。
我儘管不再主編論壇,但仍在《蘋果》寫社論。我忠於自己的認知,不受黎智英及《蘋果》偏向泛民的立場所左右。我提出自有人類以來,所有的民主都是本土民主,從沒有自上而下的恩賜民主。乞求強權分些政治權利給人民,是不可能的,《基本法》列明也無濟於事。必須以本土利益聯繫最廣泛的市民,即使力量仍不足以對抗強權,也還是一股擰在一起的力量。
我強調「自決」不等於「獨立」,自決是世界人權公約訂明的基本人權,是權利;而獨立則是自決追求的目標之一,但不是唯一;自決的結果不一定是獨立,可以是一國兩制,或與中國完全融合的一國一制。我又指出「獨立」的英文是independent,它的造詞結構從dependent 而來,指的是與依賴、依附相反的狀態。它的反義詞不是統一(united),統一是指與分裂相反的狀態,是先有分才有合(統一)。一個獨立的人,指其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有自主意識和自由意志,他的行為與抉擇基本上不受他方影響。
我在社論反覆強調,香港市民有宣傳港獨的言論自由。因為只要不是行動的一部分,沒有引起「明顯而立即的危險」,言論自由不應該有任何限制。
我站在本土和年輕人一邊的言論,在那幾年頗受關注,特別在年輕人中被廣泛傳閱。2015年2月6日,香港電台邀我出席「星期五主場」節目,在主持人咄咄逼人·下,我簡略談到當時社會關心的幾個主要問題。我事前沒有準備,不知道主持人會問什麼,但因為大部分問題都是我寫過或至少在腦子裡盤旋過的,因此不加思索地迎刃而答。當晚在電視台播出後,立即在各網頁被廣泛傳播。網民的回應延續了好幾個月,絕大部分是正面的。我自己也覺得那是我那幾年最滿意的訪談。
網民回應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署名馬黑白寫的《李怡先生,謝謝你》。在短短的文章中,這位年輕人洞悉了我以八旬之年,為文、發聲的用心和立意,誠懇地向我致謝。得到年輕人的共鳴,使我深感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187)
圖,與「星期五主場」的編導尤翠茵(左)和主持人陳淑怡合照。

泛民與本土的對立 李怡

 


(失敗者回憶錄0822)
泛民與本土的對立
本土派在年輕人中崛起,與愛國民主派衝突之多,不勝枚舉。這裡只選兩件事談談。
1989年後,香港支聯會每年6月4日夜晚都會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燭光晚會,數以萬計的市民出席,舉起手中燭光,高呼平反六四、建設民主中國。每年從高處拍下的萬點燭光照片告訴全世界,有一個主權屬於中國的地方,持續著「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隨著本土意識興起,當年由父母帶去維園參加晚會而有了民主覺醒的年輕一代,想法已與他們的前輩不同了。他們看不到中國有民主前景,看不到在一黨專政的主權下,香港莫說民主了,連延緩沉淪都難。他們對每年六四的固定口號、年年一樣的「行禮如儀」,感到虛偽和無意義。參加六四晚會的人數逐漸下降。
2013年,市民對支聯會的評分繼續下跌。本土派在網上發起杯葛維園晚會,他們不是不支持悼念六四,而是反對支聯會提出的「愛國愛民,香港精神」主題口號。他們另選地方舉行悼念六四活動。
支聯會歷年的六四主題,都沒有「愛國」字眼,何以2013年會突然提出「愛國」呢?很難讓人不想到這與近年中共提出香港從政者的條件是「愛國愛港」有關。聯繫到這些年的中港矛盾,大中華派政治人物極少站在香港自主立場參與抗爭,而這時候藉六四提出一個「愛國」主題,香港民情會怎麼反應,其實不用評估就知道了。
「國」被黨綁架,在香港已人所共知。反國教(國民教育),其實反的就是「黨教」。在大陸,清醒的知識人也早看清楚「愛國」的涵義。因此,當支聯會以本土派杯葛燭光集會為由,幾次向天安門母親丁子霖寄郵件和報章,希望她批判本土派的「歪論」時,丁子霖的回答是:雖然反對杯葛燭光晚會,但她站在本土派一方,表示「我看人家(本土派)提的意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啊」。1989年血腥鎮壓之後,愛國的概念變味了,政權把愛國變成愛黨,她說:「我不了解支聯會出於甚麼考慮,提出這個口號,這麼愚蠢!……支聯會應該好好反思一下。」
支聯會不但沒有對丁的意見做出反省,反而由支聯會常委徐漢光回了她一個電郵,提出16點意見,其中第4條提到對該「愛國」口號立場是「撐到底」(即支持到底),第5條批評丁不了解香港形勢,第3條說泛民本質關心中國的事和發展,這就是愛國。又指丁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丁說「這簡直是對我人格的侮辱」,「我提點意見,希望有所改進,即使不對,也不至於招來如此辱罵啊」。
在天安門母親的盛怒下,徐漢光致信丁子霖道歉。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宣佈更改原訂口號,改為「平反六四,永不放棄」。
這一年及以後幾年,六四的維園燭光儘管仍然燦爛,但也有本土政團和大學校園另舉行六四集會,與支聯會分庭抗禮。也可以說是傳遞不同的六四意義。
2016年,我應邀參加香港大學學生會主辦的六四晚會。我在發言中講到香港人在香港前途問題上沒有發言權,所以在89民運時積極爭取中國民主,想由此帶來對香港自由法治的保障。但經過將近30年,中國民主越來越顯得沒希望。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覺得要挽救香港的沉淪,就要首先認清自己是香港人。香港要自救,就要擺脫乞求中國的恩賜。我說我不懷疑這麼多年來,維園悼念活動的動機,但實際上卻是不斷加強我們的中國意識,而結果就是令我們放棄爭取對香港命運的自主權。在這種情形下,年輕一代要與維園悼念活動切割是很自然的事。
另一件事是2013年民主黨副主席蔡耀昌以社區組織協會幹事身份,協助一名新移民就申領綜援提出司法覆核,獲終審法院裁定勝訴,引發社會爭議。
所謂「綜援」,是香港為那些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人士提供安全網﹐使他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港府在2004年訂立條例,限定新移民需居港七年才符合申請綜援資格。終院裁決這條例不符合《基本法》。新移民到港可以立即申請綜援。
終院作出新移民勝訴的裁決,根據的是《基本法》第36條:「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這條沒有指明必須是居港七年的「香港永久居民」。
照法律字眼去裁決,自然是合法的。但這明顯是當初制訂《基本法》的漏洞。因為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不可能在移民之始就獲得與當地永久居民同等福利。這位申請司法覆核的新移民叫孔允明,稍早她在高等法院敗訴。法官指孔婦在廣州擁有物業,兩名兒子有謀生能力,她並非是完全無依無靠的寡婦。但蔡耀昌還是幫她上訴到終審法院。
終院的裁決,尊重法律的香港人不會去挑戰。但這合理嗎?幫助新移民作司法覆核的蔡耀昌就被社交網頁罵翻了。2014年元旦遊行,蔡耀昌被一批「反赤化」的網民圍堵,並斥他為「賣港賊」、咒他「落地獄」。
香港有多少人在廣州有物業,兒子有謀生能力?孔婦何以還要在香港申請綜援?但人性本貪,經文革「殘酷鬥爭」和改革開放後「一切向錢看」的洗禮,不少大陸人尤其是貪的極致。香港有綜援可拿為什麼不拿?有公屋可住為什麼不住?跟公安當局買個單程證,或花錢來個假結婚,計算一下還是有賺。到港後隱瞞大陸家庭成員、財產和退休金,拿香港錢,偶爾回大陸享受,這就是從「新中國人」變成移居香港的「新香港人」,也是和腐敗的大陸人合搞的「中港融合」。
但愛國民主派有數十年發展下來的組織,有基本的支持民眾,在立法會擁有不算少的議席。本土派一無所有,有的只是年輕人的熱血,探求真理的熱誠。而對付他們的是整個體制的孤立與攻擊。(186)
圖,2016年在香港大學學生會主辦的六四晚會上發言。

2022年8月27日星期六

近年罕見! 三部香港電影票房齊叫座!


 

近年罕見! 三部香港電影票房齊叫座!

現在竟然有三套不同類型的香港電影, 同時受到觀眾歡迎, 票房叫座! 《明日戰記》固然票房橫掃, 但《阿媽有咗第二個》今日單日票房應繼續破100萬港元! 而低成本《緣路山旮旯》亦繼續有理想入座率, 累積票房至少勢破800萬港元.

而且, 三部電影中有兩套是純香港電影; 而且這三部電影也並非黑幫片, 警匪片, 賀歲片和功夫片. 所以今次旺勢更難能可貴!

三套片中, 我個人最喜歡《緣路山旮旯》, 但見到不同類型的香港電影也同時叫座, 對電影市場而言是真正健康的發展.

(當然, 我始終認為香港社會問題一天不解決, 香港電影也難望真正復甦. 但見到三套不同類型的香港電影也同時受觀眾歡迎, 都可以慶祝一下.)


即時香港電影票房資訊, 可查看「電影.痴.看」的更新
https://www.facebook.com/HKMovie.Platform



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高達庫克羅斯.德安之島上映 0079 插曲大幅加筆

 高達庫克羅斯.德安之島上映 0079 插曲大幅加筆


《機動戰士高達0079》一直盛傳進行翻拍,但自《機動戰士高達 THE ORIGIN》以來,都是由馬沙的角落出發,原主角阿寶只有最後一幕作為特別出場。今次的《機動戰士高達 庫克羅斯·德安之島》終於由阿寶擔正,改篇在原版動畫中段的一個小插曲成為劇場版,老粉絲既熟悉又新鮮。

改編自1979年起播放的《機動戰士高達》中第15話「庫克羅斯·德安之島」,時隔四十多年後重製成電影版《機動戰士高達 庫克羅斯·德安之島》上映。劇情講述主角阿寶·尼爾與自護軍逃兵德安相遇,二人在交流中揭示了戰爭所帶來的哀愁。由電視動畫系列中負責角色設計的安彥良和負責執導本作;參演聲優包括古谷徹、古川登志夫、中西英樹、潘惠美、福圓美里等。



本作更是導演安彥良和退休之作之一,曾於日本的訪問中表示完成《機動戰士高達 庫克羅斯·德安之島》後會再執導多1部高達動畫就會完全從動畫界引退,而本片於日本上映至今亦已經衝到10億日元票房,一眾高達迷對於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重新製作的《機動戰士高達 庫克羅斯·德安之島》都表示非常興奮,因當初此集元祖動畫之畫風、畫面及劇情都因導演安彥良身體不適無法親自監督而大崩壞,一直以來都是粉絲惡搞的集數之一,今年終於完善了整個故事及畫面,補完了粉絲對於此集的缺失。

話說回來,《庫克羅斯·德安之島》本來只是原版的一集小插曲,今次大幅加入更多自護軍逃兵德安的背景細節,而且戰鬥場面亦更有震撼力,亦有全新敵人出場,但新敵人的關係描寫略有不足比較可惜。而另一特點是片中有不少地方採用「留白」及動作暗示,不會像低年齡向動畫般要用對白交待角色心思互通,感覺更為成熟。除了重現阿寶被掌摑外,馬沙也會有一瞬的現身機會,實在希望安彥良和還會再做多一套讓阿寶和馬沙在大銀幕決戰的作品。


《機動戰士高達 庫克羅斯·德安之島》

導演:安彦 良和
聲音演出:古谷徹、古川登志夫、中西英樹、潘惠美、福圓美里
片長(分鐘):109
級別:I
語言:日語 (中英文字幕)


古天樂《明日戰記》影評:機設出色,期待續集的港產科幻片

 古天樂《明日戰記》影評:機設出色,期待續集的港產科幻片

劇情簡單直接,單線任務沒有太大轉折,主要提醒大家人類的行為,包括戰爭、污染對地球的破壞,人類可能無法補救。


至於大家最關心的特技方面,比以往香港的電影做得逼真,外星生物和機械人的活動都做得十分流暢。然而動作場境的處理有待加強,有些飛車和槍戰打鬥場面轉換太快,顯得有點亂。

機設方面個人覺得十分出色,那隻外星生物做得頗為真實,甚至比好多外國電影都要好。個人就最喜歡機械人窮奇的設計,跑起上來似猩猩,十分少見, 期待牠跟其他機械人可以跟兩位穿裝甲服的主角推出figure。

如果可以加強主角穿裝甲服的戲份,像 Iron Man 將整套裝甲服穿上身,我相信觀眾看的時候會更加興奮。(還可以推出更多款模型)

總體而言,個人覺得係一部不錯的科幻片,雖然未可以跟 Hollywood 一級大片比較,但都是一個好開始,期待續集出現。

最後感謝發行邀請 Enjoy Movie 參與傳媒優先場。


2022年8月24日星期三

摩星嶺前公民村遺址將建公屋 碩果僅存的「鼠疫墳場」遺跡恐遭破壞?在工程開展前 追溯香港百多年前的鼠疫歷史

 摩星嶺前公民村遺址將建公屋 碩果僅存的「鼠疫墳場」遺跡恐遭破壞?在工程開展前 追溯香港百多年前的鼠疫歷史

jordan1

二〇一七年,有保育團體於被納入公營房屋發展計劃的西環摩星嶺公民村遺址,發現疑似為鼠疫墳場的碑石。碑石選用了香港生產的麻石,並刻有光緒年份和死者性別及姓名等資料,惟經歲月沖洗,部份碑石開始褪色,甚至出現破損,故保育人士盼政府有關部門能盡快保留相關碑石,但至今,政府仍未就碑石的處理作回應。

工地平整工程將於今年年底開展,碑石或因而遭受破壞。有保育人士盼政府能對碑石進行保育,同時追溯這場瘟疫的歷史。「保育鼠疫墳場的遺址和文物,能讓人們在抗疫這門課上借古鑒今。今日我們同樣設身處地在疫下生活,某程度上也似乎能感受當時鼠疫對香港的影響。」發掘碑石的建築師兼「香港探古」的創辦人Nicky如是說。無奈,公營房屋發展在即,這些反映鼠疫歷史的碑石又將何去何從?

3
圖片來源:中西區區議員彭家浩




墓碑上的名字背後   染疫的咕喱社羣與西區發展

今天的香港,已在疫症下求存兩年多;然而,百多年前席捲全港的鼠疫,足足持續了三十年之久,死亡人數更達二萬以上,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瘟疫。

保育人士所找到的墓碑上所刻的名字,或代表一個個在鼠疫期間逝去的平民。他們,有着怎樣的一段故事?這場浩大的瘟疫,又在香港開埠後歷史佔什麼位置?

研究華人社會發展歷史的姚穎嘉博士在《群力勝天──戰前香港碼頭苦力與華人社區的管治》一書寫道,華人人口結構、職業及地域分佈與瘟疫嚴重的區域或有直接的關聯。當時的碼頭咕哩社群就正正是瘟疫的重災區。

香港開埠之初為轉口港,碼頭咕哩為洋人極需的勞動力。此工作機遇吸引了不少在中國打算來改善生活的勞工,但由於他們大多清貧,工頭便在維多利亞城建起「咕哩館」供他們居住。咕哩館的環境密集惡劣,姚穎嘉博士在書中提及,每位咕哩就寢時,頭部與相鄰咕哩的腳竟只有六英寸。而住所的衛生情況更是惡劣,不但沒有廁所,供水情況也不理想。若一所咕哩館住有五六十人,每名咕哩則需攤分兩仙買水的費用,但他們的日薪只有十六點五仙。咕哩根本無法負擔清水,所以可想當時環境髒亂不堪。

除了咕喱館的惡劣衛生環境致多人染疫外,歷史研究學者張朝敦博士指,當時港英政府的醫院船收費昂貴,對華籍病人收費一元,對咕哩來說難以負擔。再者,華人抗拒西醫,擔心會被解剖驗屍而不願到醫院求診,故不少咕哩因病而逝。不過,這艘兼作醫治及隔離用途的船,成為了「香港的首代隔離設施」。

此事更影響着西區一帶的後續發展。張朝敦博士補充,由於華人不信任西醫,東華醫院便成了華人的主要求診地。然而,求診者很快便已超出醫療負荷。他指,「當時堅尼地城啱啱開發好,冇咩人,又近太平山,拎嚟做隔離社區就啱曬。」政府遂將病人緊急分流至堅尼地城,並將警察宿舍、舊玻璃廠及屠房改建成臨時醫院,逝世者的屍體亦隨之葬於臨時醫院的附近,故他深信在此範圍發掘的碑石與鼠疫有關。

staffordshire-regiment-cleaning-plague-houses-hong-kong-wellcome-l0022367
香港鼠疫期間收回太平山街一帶的土地,唐樓遭到清拆和燒毀。(圖片來源:wikicommons)

百多年前香港經歷的這場鼠疫,在這片僅有二十萬人口的地方造成多人死亡;但卻同時推動著醫療、公共衛生及建築物的改革,對香港的發展影響深遠。一八九四年六月,港英政府為了根治太平山區人口密度過高的問題,不顧民間反對,以《太平山物業收回條例》把該區一帶的房屋清拆,共花費八十萬元遷出七千名居民,並將該處改建成香港首個公共公園——卜公花園。一九〇三年,政府通過首個《公共衞生及建築物條例》,規管建築物的高度、採光、通風、街道闊度等標準。香港之所以是今日的模樣,在唐樓出現天井和後巷、房子哪裏該有窗,和街道的闊度等等,全都是受到《建築物條例》的影響。而這條條例,正正源於這一場鼠疫。

民間保育者蒐新證 顯示碑石與鼠疫的關聯

這一場鼠疫對香港的意義深遠,不僅影響著香港的醫療發展和公共衛生政策,更推動了香港建築物發展的改革。至今,我們仍能從街頭的建築特色,如唐樓的天井,感受昔日鼠疫對香港的影響,亦正因如此,保育人士認為,從這段歷史遺下來的文物理應受到保育,讓我們藉著這些碑石連結昔日的抗疫點滴。

早於二〇一〇年,「香港探古」創辦人Nicky已於堅尼地城西寧街及域多利道交界處的小山坡,發現二十多塊石碑,部份石碑更被用作梯級和擋土牆。石碑的格式亦不盡相同,有的刻有人名及籍貫,有的刻有編號,惟當時他並無深究。二〇一六年,他再次到訪該地時,發現土木工程拓展署(下稱:土拓署)正進行勘探工程,部份石碑更不翼而飛。他擔心工程破壞石碑,於是他寫信要求署方及古蹟辦跟進。然而,古蹟辦指碑石不屬其評級範圍內,拒絕為碑石評級。土拓署則稱,已委聘獨立專家檢視碑石的歷史價值;同時,要求承建商展開第一期工程時不要破壞碑石,惟沒有交待何時公布評估結果。

為促使政府對相關碑石進行保育及爭取民間支持,張朝敦博士聯同Nicky對碑石進行研究,進一步顯示碑石與鼠疫之間的關聯。

新證01:碑石刻有光緒廿四

光緒廿四為一八九八年,與本港爆發鼠疫的時期吻合。當年三月,本港爆發第三波鼠疫,全年一千三百一十四人染病,港英政府將所有確診個案集中送到堅尼地城醫院治理。當時,政府為盡快處理大量具傳染性的屍體,在醫院附近設立臨時墳場,當年的鼠疫死者均安葬於此,而墳場範圍涵蓋摩星嶺前平房區,加上碑石刻有「光緒廿四」,故他們由此確立相關碑石與鼠疫之間的關係。

新證02:碑石沒有刻上籍貫

其次,相關碑石的內容有別於一般碑石。張朝敦博士指中國人重視殯葬禮儀,故碑石普遍刻有籍貫,待入殮滿七年後,方便後人「執骨」。然而,政府擔心鼠疫死者的屍體具傳染性,為免親人將死者骸骨挖出,回鄉進行二次安葬,故沒有在碑石刻上籍貫。因此,他相信在此範圍沒有刻有籍貫的碑石極有可能與鼠疫有關。

新證03:碑石刻有死者性別

最後,相關碑石刻有性別或也能確立其與鼠疫間的關係。自鼠疫爆發,政府嚴格執行公共衛生政策,每當發現鼠疫死者,都會對其居所「清洗太平地」。張朝敦博士指,人們為了逃過被「清洗太平地」,棄屍街頭的情況很常見,故政府特意在碑石刻上其性別,讓後人能識別死者的身分。因此,綜合碑石的地理位置及內容,他們懷疑相關碑石正屬鼠疫墳場的遺物。

惟土拓署表示,雖然堅尼地城及摩星嶺一帶曾於上世紀用作墳場,但有關文獻和檔案記錄並沒有顯示墳場的確實位置及範圍,亦沒有記錄墳場安葬者的身份及死亡原因;加上,碑石的分佈地點、碑文格式和內容不盡相同,故此無法確立碑石與鼠疫墳場的關聯。但Nicky認為署方的回應理據不足,加上「鼠疫持續近三十年,政府在設立碑石的方式上有變都唔出奇。」。而且,於過去一年,張朝敦博士及Nicky於公民村遺址再找到三塊相關的碑石,碑文格式相同,相信它們與鼠疫有一定關連。同時,張朝敦博士和Nicky從政府憲報及舊地圖發現,一八九七年,政府正式在醫院以西約三百碼劃出一個傳染病墳場(俗稱鼠疫墳場),該範圍更是一八九八年唯一的瘟疫墳場。

張朝敦博士則批署方的說法不專業和籠統。「他們將該範圍的所有碑石混為一談,那裡肯定也會有其他年代或附近公眾墳場的碑石,但我們現在要求保育的是,被刻上『光緒廿四』的碑石,而非其他。」他們在該範圍共發現二十多塊碑石,並認為它們與鼠疫相關。Nicky更見部份碑石位於擋土牆中間,故他們深信該範圍,仍有很多未被發掘的碑石。因此,他們亦建議若當局對碑石的歷史有疑慮,可在該範圍開挖更多碑石,並進行歷史考究,以查証鼠疫與碑石之間的關係。另外,張朝敦博士補充,若要回應署方指碑石格式不同的一點,他眼見至少有三塊碑石的格式相同。他更以這些碑石為例,來解說其與鼠疫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歷史研究學者張朝敦博士
圖片來源:歷史研究學者張朝敦博士

區議員和保育人士在議會內外跟進碑石的保育

土拓署在上月的立法會會議上就「堅尼地城加惠道和前摩星嶺平房發展公屋項目」的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進行招標。有見平整工程即將開展,中西區區議員彭家浩召開文化、教育、醫療、康樂及社會事務委員會會議,討論相關碑石的保育事宜,但土拓署和古蹟辦均無派員出席。土拓署和房委會的綜合回覆指,相關工程將於今年年底展開,並預計於二〇二八年起分階段落成樓宇建築工程,但沒有提到與碑石的相關事宜。古蹟辦則重申不會為碑石評級。彭家浩指,他將在九月以委員會臨時主席身分再次召開會議,尋求有關部門的回應。

彭家浩認為古蹟辦應在事件上擔當更主動的角色。據發展局在二〇二二年四月發表的「前深水埗配水庫事件檢討報告摘要」,發展局認為尚未列入「文物地點」名單而又具潛在文物價值的項目,工程代理需諮詢古蹟辦及向其提交詳細資料,古蹟辦亦應適時提供協助。他認為,鼠疫墳場的碑石同樣具潛在文物價值,即使未被列入「文物地點」名單中,古蹟辦亦有責任跟進事件。而張朝敦博士亦持相同看法,「就算碑石不屬其評級範圍內,但現在至少有發現碑石的過程,前公民村的石階至地台都有這些碑石,加上平整工程即將開展,他們是否應在平整前做緊急考古,以免具歷史價值的碑石被破壞?」

雖然土拓署的書面回覆指,會要求工程承辦商收集並暫存一些較完整的碑石。然而,Nicky認為,保育不僅是要把碑石留下,更要達至連結今昔疫下時空的作用,讓人們可在抗疫的這個課題上借古鑑今,才能彰顯碑石的意義。但他也理解香港有發展公營房屋的必要。同時,他深明部份居民或對碑石感厭惡,故他曾在議會提出保育的方案。他建議當局先在原區重置碑石,長遠則可在行人天橋下方的斜坡設立紀念公園,並把現時在西寧街巴士總站旁的東華三院痘局一併重置,不但能騰空位置作住宅發展,還能與碑石一同展示,讓市民完整地了解香港的發展及鼠疫的背景,「將這些碩果僅存的鼠疫記憶繼續流存下來,讓人們深入香港的歷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9.08.2022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