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已過了17年,但很多人依然混淆何謂種族、民族、文化與國家,而這情況尤以所謂「華人(廣義)*」為甚。例如一些生活在中國的人,他們總認為生活於中國以外的「外國華裔公民」都是「中國人」,也有人認為因你會過農曆新年和寫漢字,甚至你吃飯,因此你就必然是「中國人」。聽起來是否很可笑?但這些笑話每天仍在發生。

以下簡單列出四者之別,給大家有個概念


種族:

亦指人種, 例如尼格羅人種( 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或蒙古人種(黃色人種)等(以往會用膚色區分,現在多從基因方面著手),每個種族之中又可以包含很多不同民族、文化和國家。


民族:

是指在特定範圍內生活的一個族群,可以是由相同或不同血緣,但大家說同樣的語言,擁有共同文化習俗及彼此認同的人組成。

金日成便提到:代表民族特徵的最重要的標誌,是語言和文化生活的共同性。即使是同一血統的人,如果「語言文字不同,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也不能說是同一個民族」。而史太林亦講過:「民族」不是「種族」,也不是「部族」,同文同種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民族」;相反,不同的種族,最終也可以結合成一個「民族」。

例如,一個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可分為英、美、加、澳、紐等幾個國家,隨著時間過去,他各自與其他種族融合,再加上各自的文化發展,亦逐漸演變成與另外幾國有差異之民族。

文化:

基本上文化是區域性的,它會相互交流而不會由一國獨佔,或被困在國界之內。例如英國文化由帝國殖民時期起影響全球,不少國家也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但今天英國人不會對說英語的外國人說:「你說英語,所以你是英國人」又或說:「既然你不是英國人就不要寫英文!」

同樣,香港人近年愛講的「華夏文化」也不是中國獨享,東亞與南洋諸國由於數世紀的相互交流,故大家也會用到漢字,而文化習俗當中也有近似的地方。

有時文化亦會有排他性,例如大聲喧嘩、隨地大小便和做假等劣質文化, 文化較優秀的國家便不會接受。


國家:

一個有指定地理範圍,其政府能有效管治之地。生活在一國之內的人通常是該國之「公民」,例如你是新加坡之「華族」公民、馬來西亞的「華人」,你只會自稱「新加坡人」或「馬來西亞人」而斷不會自稱為「新加坡中國人」和「馬來西亞中國人」,否則別人便不清楚你究竟是何國之人了。又例如一個正常臺灣人是不會自稱為中國人,因為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管治過臺灣。

一般華人常混淆種族、民族、文化與國家,我們常會聽到入籍歐美幾十年的華人說:「我們中國人…」,聽得人頭也冒煙,究竟你是哪國的公民? 又正如不少人喜歡把「農曆新年」的英文稱為Chinese New Year,而中國政府在世上更營造到這個節日就是「中國的新年」,可是這個節日並不只屬於他們中國人,也屬於東亞各國,其他國家看見你這樣又會否高興?


 

* 華人(廣義): 即一般使用漢字,看起來疑似漢人也可以不是漢人,又或是因清國末年創作出「中華民族」一新名詞後,被歸類為中華民族之不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