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星期六

滄海遺珠——羅啟銳的《霸王別姬》馮睎乾十三維度

 


滄海遺珠——羅啟銳的《霸王別姬》
比倪匡早一天離開的,是香港著名導演和編劇羅啟銳。他和張婉婷合稱「雌雄大導」,拍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電影,我自己最喜歡的始終是《秋天的童話》,尤其是主演者周潤發、鍾楚紅和陳百強,三十年前看和三十年後看,一樣那麼順眼和討人喜愛,確實是活在「童話」中的人。
羅啟銳的去世,自然是令人惋惜的。儘管他已年屆古稀,但七十歲以上仍繼續執導的,大有人在;若羅啟銳能活下去,未必不能拍出更多好電影。然而羅導畢竟是幕後人物,有別於妙語連珠,性格鮮明,直接面向讀者的作家倪匡,大眾(包括我)要說些什麼表示懷念,一時之間也不知從何說起。
但今早一覺醒來,看到陳韻文女士特意傳來的羅啟銳版《霸王別姬》,覺得此片真是非看不可,也非寫不可!我孤陋寡聞,不知道1981年香港電台節目《香港香港》,曾有兩集叫《霸王別姬》,由羅啟銳導演,李碧華編劇。
演員方面,岳華飾段小樓,余家倫演程蝶衣——據羅啟銳說:「原先屬意張國榮演虞姬,但其經理人推了。」大概是因為張國榮當時初出茅廬,走偶像路線,不方便演同性戀角色吧。最「驚喜」的選角,是少年程蝶衣由樊少皇演,全無「力王」陽剛味,舉手投足,卻有小花旦的陰柔美。
李碧華小說《霸王別姬》在1985年初版,其實是根據港台電視劇劇本創作,後來改編為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陳凱歌執導的同名電影,1993年上映,蜚聲國際。1981年原版《霸王別姬》——陳韻文引述看過的朋友所說,跟陳凱歌版相比,羅啟銳版是「珠玉在前」——反而湮沒無聞,非常可惜。
電影版因為張國榮的演出,我1993年看的時候是喜歡的,但這麼多年來也沒有很大的意欲重看。今早第一次看羅啟銳版,初時似乎跟電影版情節差不多,但看到下集最後十五分鐘,講段小樓、程蝶衣在文革飽受折磨,分散東西,然後各自從北方輾轉流落香港,那種天旋地轉、時代滄桑的情調,跟電影大有不同。
岳華演的「霸王」段小樓,來港後已失去他的舞台,只能充當電車司機,羅啟銳的鏡頭,由文革瘋狂的批鬥場面,一下子接到港島的繁華鬧市,畫面隨着電車移動,攝下了八十年代初香港晚上車水馬龍的街景,畫外音是岳華以國語唸的獨白:
「於今十多年,天沒有亡我,輾轉來到香港,霸王過了烏江渡口。那又怎樣呢?大時代只有大時代的命運。末路霸王,還不是面目模糊地生活?」
結局是段、程在香港重逢,俱鬚髮如霜,兩個男人在公共澡堂一起浸浴,淡淡的閒話當年。在羅啟銳的版本中,程蝶衣沒有像陳凱歌版本那樣,用段小樓送他的劍來自刎,表達虞姬對霸王矢志不渝的忠貞,反而跟段小樓說,「我倒有個愛人,是在茶葉店裏頭辦公的。」
電視版和電影版的結局如此不同,是因為導演要講的,根本是兩個故事,兩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羅啟銳拍的節目叫《香港香港》,雖然全劇大多數講北方話,背景也在北方,但千里來龍,是為了結穴於香港,羅啟銳曾說:
「我在港台拍的最後一個劇集,叫《香港香港》,講述不同的人來到香港後的遭遇,裡面有一部戲,叫《霸王別姬》。…這是我構思的一個同性愛故事,也是一個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一個關於命運、抉擇、與無法抉擇的故事,裡面有些情節和畫面,譬如男人互相傾慕、男人一起洗澡等,當時算很大膽,香港電視上好像還真的從未出現過。」(注1)
研究香港電影的馬來西亞人黃愛玲(不是已故香港影評人黃愛玲)曾撰文比較《霸王別姬》的電視、小說與電影版,有一段關於羅啟銳版,說得很好:
「『香港』是這個故事的敘事主體,強調香港以它獨有的歷史時空與文化位置,為當時生活在中國動亂時代的中國人提供了一個避風的港灣和出口,突顯其重要的歷史容納性與時代意義。」(注2)
電視版的「虞姬」和「楚霸王」都渡過烏江,沒有死去,徹底顛覆了霸王別姬傳統故事中的強烈國族意識,拒絕歌頌陳凱歌還原了的母題——「忠貞」。這種顛覆正是「最香港」的地方,而羅啟銳和李碧華這齣《霸王別姬》,近乎完美地示範了如何「發揚中華文化」,同時「講好香港的故事」。
當然,這種「發揚」和「講好故事」,必然是以言論自由和良好品味為基礎的。1981年,香港電台非但可以不避忌同性戀題材,不怕今日大陸人所謂的「三觀不正」,還可以拍劇反映文革的瘋狂和殘酷,今天可以嗎?
當年羅啟銳拍《霸王別姬》,北方背景的對白用國語,劇情發展到香港,才出現粵語,語言調度,完全切合故事和角色需要,十分專業;但前陣子看那齣以香港為背景的電影《第一爐香》,全片角色一律操普通話(除了讓彭于晏勉強講幾句得啖笑的外語),「港味」徹底清零。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哪裏想到一齣1981年播出的,關於兩位北方同志的電視劇,竟然比2022年上映的「香港背景」電影,更能呈現香港「海納百川」的精神呢?羅啟銳版《霸王別姬》拍得很好,如果你未看過,推薦各位細心觀賞,悼念羅導演,也悼念一下那個曾經璀璨的玻璃之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