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星期日

非洲食啲乜|非洲人開班教煮非洲菜 逃出津巴布韋成銀行家 創辦人:想改變大家對非洲嘅印象

 非洲食啲乜|非洲人開班教煮非洲菜 逃出津巴布韋成銀行家 創辦人:想改變大家對非洲嘅印象

提到非洲菜,不知大家會想起甚麼味道呢?除了尖沙嘴重慶大廈,其實在兩年前,一班在港生活的非洲人,成立香港非洲中心,為大家提供只此一家的學煮非洲菜體驗。

其中一位創辦人Innocent Mutanga,2013年來到香港尋求庇護,更成功獲得獎學金,在中大修讀人類學,現時成為了投資銀行分析師。他開設香港非洲中心,是想改變人們對非洲的既定印象﹕「香港人覺得非洲很貧窮,很危險,在這裏,我們就能告訴香港人其實非洲有甚麼。」

中心舉辦多個工作坊,例如跳舞、閱書會、電影會、講座,讓本地人在不同範疇認識非洲文化,亦會到學校舉辦講座等活動,希望能改變人們對於非洲的看法。因為Innocent認為食物是最好的橋樑去聯繫大家,中心每兩星期都會舉辦非洲菜煮食班,亦會舉行不同國家的晚餐。

最受歡迎是一系列煮食班,由不同非洲國家如加納、埃及,或多非洲人聚居的國家如牙買加的當地人教授,保證地道。煮食班反應意外地好,有很多本地人參加﹕「參加者常拍影片放上社交平台,向家人介紹非洲菜,回到家再煮,與家人分享。」每堂煮食工作坊費用為四百元,在三小時課程中,參加者會學習三個菜式。

最近一次主題是牙買加菜,參加者可以學習煮沙律、豌豆飯和蒸魚。單是煮法已令人大開眼界,例如他們會直接將米飯倒入滾水煮熟,再加入豌豆,而不是用電飯煲,參加者可以跟組員一起煮飯,與不同國籍的人交流。參加者張小姐兩年前已經開始參加中心的活動,煮食班則是第一次,她覺得煮食班很有趣,因為在香港很少有機會能吃到非洲菜。參加者Miss Brian也覺得非洲菜很特別,因為平日香港人不會這樣煮法。如果有興趣,就直接Facebook聯絡報名了。

香港非洲中心

地址:尖沙嘴山林道21號12樓

電話:9260 6185

時間:10am-10pm

Facebook:https://bit.ly/3aT3Vu6

採訪、攝影:《飲食男女》

------------------

潘源良與蕭若元之別 - 馮睎乾

 潘源良與蕭若元之別 - 馮睎乾

相熟的朋友通常比我年長,他們很多都看蕭若元;我則沒這習慣,看蕭生的次數五隻手指數完,連他點名批評我的也沒興趣看,只記得食住花生睇佢「誹謗」意見領袖的一兩集,還要用1.5倍語速才看得完。倒是蕭生辯論對手游學修的《試當真》,我就長期捧場。

我作為典型深深藍港豬,沒興趣特別支持「年青人」,而雞蛋我也只會用來吃,不會宣稱站在他們的一方。選擇看《試當真》,我的理由只有一個:好看。《試當真》幽默輕鬆,題材貼地,有時無厘頭,我也喜歡。早在「蕭游之辯」前,我已在專欄quote《試當真》金句「咁大件事冇人講」——這句話也成了很多年輕網民的口頭禪,像當年大家看了《他來自江湖》,明天上學就大講周星馳金句一樣。

無可否認,聽到粗疏的評論也會得啖笑,但如果我要娛樂,寧願老老實實看無聊笑劇,更何況笑劇同時也可針砭時弊,例如《試當真》有一集拍殺手故事,惡搞探體溫槍,有一集講一家人遇火災,連逃生也要戴口罩、噴消毒酒精和守限聚令,惹笑之餘,也紀錄了社會的荒謬。其實只要有創意,「煮飯仔」也很好看,像《他來自江湖》的周星馳,單靠演技和啜核對白,已令觀眾笑到有腹肌,比他近年的億元鉅獻更讓人回味。

不知是巧合抑或天意,就在我寫「蕭游之辯」前一天,潘源良先生偶然跟我分享他兩年前一篇講稿,題為「我看見的香港普及文化」(全文可在網上搜到),言簡意賅分析了香港普及文化的成功因素,也語重心長指出今後的方向。潘san成長於電台電視興起的時代,八十年代憑填詞成名,情歌固是一絕,就是社會題材也珠玉紛陳,從〈十個救火的少年〉到〈今天世上所有地方〉,無不緊扣時代脈搏。難得他還是導演和「講波佬」,多才多藝勝過很多「才子」。要聽上一輩經驗之談,潘san顯然比「燒山」更值得留意。

潘san對香港文化興衰的看法,跟「想當年阿叔幾威」的蕭生很不同。潘san認為香港文化第一特點是「短」,不過幾十年歷史,「只係年輕貌美,未夠內涵,又或者叫做觀音頭、掃把腳,整體絕對未曾去到夠深遠夠精緻嘅地步。」相比起自我陶醉的緬懷,這種反省和批評就可貴得多。

細心一想,所謂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根本充斥爛片,題材一窩蜂,當年成功主要靠少數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的「奇人異士」,以及大陸台灣韓國泰國尚未起步的「優勢」,又有什麼值得自誇呢?從前的香港電影是一個神童輝,底子不足,成功得早,失敗得快。如果「復興」的目標是再做一次神童輝,只能說有此願望的人太膚淺。

潘san相信香港年輕一代,也會繼續出現「奇人異士」,並鼓勵年輕人「生產出開創性嘅、承先啟後嘅作品,堅持自己滿分嘅要求」。更富洞見的是,潘san不忘指出觀眾的責任。他認為「文化」是「選擇」,「你選擇去遊行定去游水,選擇睇龍珠定係睇龍虎門、或者係龍虎⋯每一個選擇累積下來,就會成為一個人嘅文化習性同經驗。」香港文化能否復興,甚至超越過去,視乎觀眾是否有品味和智慧,懂得分辨優劣。

容許我補充一點:所謂香港電影,不一定以香港社會作題材,甚至不需要在香港拍攝或製作,反而是用「香港思維」去拍的電影,才是真正有香港風味的電影。道理像我上星期所說,唐詩不必創作於唐朝,大陸用語不必來自大陸。忘掉「本土」的表象,認清「思維」的神韻,我認為才是應該走的方向。

任何時代的上一輩都有兩種人:一種是蕭若元,一種是潘源良。蕭若元們沒什麼大錯,不過是缺乏自省,僅追求自我感覺良好;潘源良們則常能反省,不會自滿,也願意承擔薪火相傳的使命,善意教育年輕人。蕭若元們活在香港最好的時候,成功唾手可得,卻沒為意自己的優勢,只是早出生幾十年。然而早出生又有什麼好自豪呢?那甚至不代表他們的精蟲游得快,只表示他們前世死得早。今天的年輕人應該向潘san學習,並多謝蕭生的鞭策;長輩行山,也各自努力吧。


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

教科書不說的事太多了 - 陶傑

 教科書不說的事太多了 - 陶傑


了解歷史要看全貌,不要只看一個角度就怒髮衝冠而歇斯底里。

例如日清戰爭,清國戰敗,派宰相李鴻章去馬關與日本名相伊藤博文談和,同意割讓朝鮮和台灣。談判期間,不但伊藤咄咄逼人,李鴻章還被日本愛國青年迎面槍擊,一臉是血,日本政府急救,第一次用德國入口的X光機替李鴻章驗傷。

李鴻章善用苦肉計,在醫院出來,面纏繃帶重返談判桌,讓外國記者拍照。結果得到同情分,伊藤博文為表體恤,將索償的三億両銀,減至二億。

三年之後,康有為發動戊戌維新,光緒皇帝在邀請德國王弟亨利訪問北京之後,又邀請伊藤博文來紫禁城,虛心地向伊藤請教明治維新成功之道。

雙方檔案記錄對話。光緒說:「我國與貴國同在一洲,至親至近。現在我國亦要變法,貴爵可將變法次序詳細告知總理衙門王大臣。」

清室記錄的伊藤博文答:「敬領大皇帝諭旨,如承王大臣下問,凡有益於貴國之事,外臣盡其所知,傾心相告。」伊藤隨員的記錄更詳,且有場景描寫:「(此時皇帝與慶親王耳語移時)皇帝:貴國與我國同洲,相距較近。我中國近日正當維新之時,貴爵曾手創大業,必知其中利弊,請為朕詳晰言之,並望與總署王大臣會晤時,將改革次序、方法告之。伊藤答:敬遵諭旨。他日如承王大臣下問,當竭其所知以告。」意思就是:日本願意幫助你,希望你這套不是外交姿態,請你委任一名事務大臣,我回國後建立渠道,我告訴你實質的方法。

這段交往,讓今日的香港學生讀了,就會覺得奇怪:伊藤博文明明是有侵華辱清、割地拿錢的帝國主義首領,為何光緒皇帝如此低三下四請人家做變法的老師?

光緒確有計劃請伊藤博文做顧問。伊藤博文也計劃退休之後去清國。清室的紀錄並不完全,因為光緒當然還說了很多稱讚恭維伊藤博文的話。記錄的文書臣官覺得,太沒有面子。只是此會之後第二天,政變發生,西太后和光緒正式翻臉,光緒完全被奪權。梁啟超逃亡日本領事館。伊藤博文親自下令保護營救,轉移日本避難。

歷史的另一面記錄,光緒是不是一位胸襟恢宏的英主?還是此事令人面紅?還是今日看來,這一面事實你要故作不知,而且學會絕不臉紅?


2021年2月23日星期二

超越因果,立地成佛

 《大隻佬》

—— 超越因果,立地成佛
如要歷數必看的港產電影,《大隻佬》一定榜上有名。 《大隻佬》我總共看過兩次,第一次看不懂,第二次似懂非懂,一直到近年,多了歷練,再回想起戲內的情節,才覺得自己真的看得懂。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都跟戲內張栢芝一樣,好執著為什麼張栢芝要死?為什麼如此不公平? 當時朋友只是重複戲內一句:「日本兵不是李鳳儀,李鳳儀不是日本兵。只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 但我還是對此答案好不滿,既然李鳳儀不是日本兵,那為什麼日本兵的業障要報在李鳳儀身上? 但朋友還是重複再說了一次:「只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
因果業報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一直要到近幾年,我再思考戲中最重要的那句話,才開始明白,所謂因果業報並非如我們一直所期許的那樣運作,不是如此簡單直接的善惡報。惡可以有善報,善亦可以有惡報。否則我們看新聞不會看到如此沮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是報的形式並非如我們所想一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宗教式的誘人向善,而非真正 Karma 的運作。 所以你會明為什麼「日本兵不是李鳳儀,李鳳儀不是日本兵。只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才是天地運作法則。
接納天命,超越因果
入面最好看的一幕,就是張栢芝由一開始不接受自己要死於非命,到接納而且安於天命。 生於這個亂世,我時時覺得我們每個人都好無辜,有的被時代逼著走,有的一出生就被原生家庭摧毁了半個人生。我是那種好容易因為不解而悲鬱的人,好想知道「為什麼」,好著重公平,好需要答案那些人。所以同時好易絕望,因為世界運作真的極不如預期,我世界裡好多事都有固有的因果模式,所以我無法理解和接受,為什麼有些人一出生就要有如此多苦難,為什麼有些人一出生就能有幸福,但有些人卻要注定玩困難模式?
想起有一晚友人跟我說過:「你明唔明呀?西西弗斯都唔係最慘,佢都仲可以推石,但我係推唔到都要推。」,我那時候還笑說:「我明呀,但唔緊要。做人最緊要要型,西西弗斯雙手推石時,上天廢左你一隻手,咁就單手推囉,到西西弗斯單手推時,我地就用腳推。你諗下幾型?」 那次我們笑到流眼淚,其實這些好 dark 的笑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一定要去到某一日,我們不再執著為什麼(果),轉為接受這個結果、這個setting,先不要像我以往一樣暴力轉化,自幼就是那種好擅於轉化痛苦的人,固然有其好處,但其實我這種轉化亦是出於逃避,無好好看待過傷痛,就是那種好機械化的,遇到痛苦,立即化為動力。 這真的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因為長大之後,我發玩自己有太多不能觸碰的地方,因為那些傷痛的過去永遠都在痛,我只是不停逃避,無真正接受和感受過它們。
戲裡的李鳳儀是經歷了心理學常提的「哀傷五階段」,先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 ,當認知到她要死,她會否認事情的發生。之後開始憤怒和討價還價,會問為什麼是她?為什麼她要死?與她何干?之後就是沮喪,最後才是接受。 這裡每個階段都好重要,只是如果你也是好擅於用痛苦的人,你會直接由憤怒轉為各種動力,而不察覺自己根本沒有接受過。戲中《大隻佬》一開始都沒有「完成」整個階段,他一直無法「接受」這樣的「因果法則」,所以他選擇放縱選擇逃避。 但李鳳儀沒有,她經歷完各種憤怒悲傷後,她最後是接受。
所謂的「接受天命」,就是不再加批判,就只是單純的認知,並輕輕對命運說句「哦」。 對於友人過去極不幸的戀愛經歷,對於我童年的家庭創傷, 我想我們真的不要再去考究「為什麼是我?」。 因為當我跟友人分析時,我們都知他不幸的戀愛經歷,是因為他的另一半都有過好不幸的過去。 就好像我知道,我童年之所以這樣痛苦,以使我現在似半人半獸,是因為我家父家母都沒有很好的童年。 每次寫到這裡,都忍不住流眼淚,因為你發現,大家都不幸,別人的不幸又會導致你不幸。 你本身以為可以怪誰嗎?到頭來,發現真的怪不到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命運」,到頭來,我發現最好的方法,無非說是「領命」,認知到這就是我與生俱來的一部份。 她時時跟我說,我這些經歷都是有價值的,因為當我醫好自己,就可以醫好他人,所以她才說我適合寫字。那時候我好粗魯好鄙視說她這樣好 bullshit ,說實的,如果可以揀,我不會為了醫好別人,而開心自己傷痕累累。
我發現我們就是太急於要「用」 、要「美化」命運和傷痛,但其實真的不用。 我不必用自己傷痛去醫甚麼人,不必急於轉化天命,如果日後再有甚麼不幸,我想我只會輕輕說一句「哦」,領命就好。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凡人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實這一句是彰顯的人自由意志。 李鳳儀在接納了命運之後,她決定「用」其命運,去幫大隻佬。我常常覺得人的意志是最 powerful 的,甚至覺得其力量好比宇宙大爆炸當刻。 死,李鳳儀無得揀,但她可以選擇如何死。 李鳳儀最後都是慘死的,被砍了頭,但這是她選擇的,她選擇以這種方法成就大隻佬。 我知人的自由意志是有限的,但正正是因為有限,所以才顯得其威力巨大,自由意志某程度上,是可以破因果業障和命運的。李鳳儀之所以幫大隻佬,不是出於她想有甚麼好報,亦不是因為她要為她上輩子是日本兵而還業債,李鳳儀此舉是超出所有得失,只是單純的,她想幫大隻佬,而是單純的,她愛大隻佬,她想用生命去成就他。無錯,她最後都是要死,最後因果業障,都「看似」報了。 但事實上,由她選擇的那一下開始,就已經跳出了「因果命運」。 因為她當下不再執著結果了,所有舉動全是出於自由意志。不再是因為過去的果,而作今日之因,不再是因為日本人殺了人,所以李鳳儀就要死。而是單純成了客觀陳述,日本人殺了人,李鳳儀要死。
而剛剛說過,一個人的不幸,可能是由另一個人的不幸所致,所以去到最後,已經追溯不到那個才是第一因。 而當李鳳儀不幸被殺,大隻佬極憤怒上山找孫果報仇。但去到最後關頭,大隻佬自己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隻佬都彰顯了他的自由意志。 縱使命運一步步迫逼,大隻佬本來可以打死孫果報仇,但在他下手一刻,選擇放下。
結果無法改變,因此從此就只有「因」。《大隻佬》教我的,是不再被果所迫逼,亦不是出於人世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極低層次,接近斤斤計較,受威逼利誘去施「因」。 所種的因,都是出於智慧以及慈悲。 而我覺得,只有智慧和慈悲,才可帶人跳出無盡的痛苦輪迴。

2021年2月22日星期一

世道人生:帝制 (李怡)

 世道人生:帝制 (李怡)


中共中央宣佈,中國要在2025年前全面復興傳統文化。中國民運人士王丹表示,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兩個字「帝制」。

講到帝制,中國人總覺得這是制度上的倒退,大逆不道。其實從歷史和政治文化來看,帝制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首先,在權力繼承方面,帝制是世襲制,即父傳子的制度。在指定哪一個王子擔任繼承人方面,爭奪雖然激烈,但都只在宮廷範圍內惡鬥,並沒有牽連到社會,以發動群眾的鬥爭去實現最高權力的爭奪。宮鬥無論多麼血腥,大致不會擾民,不會造成整個社會的災難。世襲的權力繼承,有它的穩定性,因此中國的歷代皇朝,由盛至衰,多有兩三百年的壽命。

其次,中國的皇帝權力並非沒有制衡。漢朝董仲舒提出「尊君」以鞏固王朝統治,卻也提出「抑君而尊天」,就是說,在君主的絕對權力之上,還有「天」在監察着「君」。所以皇帝稱天子,要定期祭天,若遇天災要視為天譴,皇帝往往要下罪己詔以改善施政。「天」是對皇權的制約。皇帝的權力絕對比不上「與天鬥,其樂無窮」的無神論的掌絕對權力者。

對帝制皇權的另一制約是儒家的道統。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道統是指儒家讀書人「士志於道」。在知識人心目中,道統是與專制權力抗衡的思想源泉。知識人的直言犯諫、「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道統,一直平衡着皇權的政統,「使任何專制之主,也知道除了自己的現實權力以外,在教化上,在道理上,另有一種至高無上,而使自己也不能不向之低頭的人物存在」。帝制下的文字獄頂多把批評時政的知識人處死,但不會像沒有「道統」制約的絕對權力那樣把知識人「鬥臭」,進行精神和人格的凌辱。

中國歷朝皇帝儘管也有荒淫腐敗的,但絕大多數不是中國現代宮廷劇所描繪的那樣,整天與後宮佳麗胡混。皇帝奉天命而統管國事,必須非常勤奮。皇帝短命多不是因為沉迷酒色,而是過勞。他們的作息有嚴格的時刻表,以清朝皇帝來說,每天5點起床,先讀兩小時書;7點上早朝,接見機要大臣,聽取報告,交代事務。9點吃早飯,飯後批閱奏摺。下午2點用餐,接着批閱奏摺,直到晚上9點,必須就寢。每天只吃兩餐。雍正皇帝在位13年,留下了1,700多萬字的親筆批錄,一年100多萬字,平均一天寫三、四千字。

皇帝每天見了甚麼人,說了甚麼話,都有史官記為起居注。史官據實而錄,皇帝沒有權力要求史官修改。

除此之外,制約皇權的還有科舉制下的官僚體系,特別是御史、諫官的監察。所謂文臣死諫,國之大幸。一代明君唐太宗因從諫如流,故成就歷代楷模的貞觀之治。有一個縣丞,上書激烈批評皇帝,唐太宗有點生氣,想以「訕謗」治罪,諫官魏徵對唐太宗說:「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唐太宗頓悟,於是下令賞賜這位縣丞。

君主制的統治依靠的是榮譽。重榮譽和有制衡的帝制,絕對勝於所有非民選、無制衡的專權體制。當然,歷朝帝制均難免衰敗,因此,也許世上最穩定的是君主立憲制度。英國的君主有權,但絕對不能使用。自13世紀《大憲章》開始實行君主立憲以來,英國六七百年都沒有發生過內戰,是世上政治最穩定的國家。美國的共和體制原本也穩定,但少了君權的榮譽感,遂有點難敵「有錢使得鬼推磨」的外來侵蝕。

台灣芋頭 - 顏純鈎

 台灣芋頭 - 顏純鈎


台灣有非常好的芋頭品種,可惜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出產。買芋頭有學問,買到不好的芋頭,吃起來硬硬木木,像吃瓜,味同嚼蠟。有的芋頭只有中間一小段好,頭尾都不能吃,那就有上當的感覺。

台灣人把芋頭削皮去頭尾,真空包裝,買回家蒸熟了就能吃,不但方便,而且保證品質上乘。台灣芋頭蒸熟了,從頭到尾都粉粉的香。

我們鄉下吃芋頭,最本色的就是蒸熟了切塊沾紅糖吃。芋頭粉粉的入口即化,滿嘴芋頭香和甘蔗的田野清甜,吃的是山水情意。

芋頭可以鹹吃也可以甜吃。我們鄉下把蒸熟的芋頭切大塊,炒熟肉絲菜絲,和海蠣燜煮,起鍋前加韭菜花和香葱。芋頭變成兩層口感,外層沾了佐料的鮮香,內層是本色的芋頭味道,既可送飯,又能飽肚,冬天可以吃出滿身暖意。

芋頭也可以甜吃,一是切小方粒煮成甜湯,什麼都不加,就是吃芋頭本身的味道。湯裏往往有一些芋頭的粉削,浮浮沉沉,雪白清芬,有一份家常的清喜。

我們和潮州人一樣,芋頭也可以做芋茸。芋頭用密孔洞小竹籮壓成茸,加水加糖,更加一點豬油香葱,入口無形,甜中有香,香中有甜,本來都是粗賤的東西,吃在嘴裏,只想對天地感恩。

有一次在新加坡,一家台灣餐館有芋茸,他們的做法當然講究很多,我吃了一小碗,不過癮,又叫了一小碗,直吃出滿懷鄉愁。

我們鄉下還用芋頭做成芋丸。將芋頭剉絲,和了地瓜粉,捏成小丸蒸熟,放涼了就能加工。佐料也是肉絲菜絲,最要緊有海蠣,取它的鮮甜。先將佐料炒一炒,放下芋丸加水燜煮,起鍋前也是加韭菜花。芋丸比芋頭要燜煮更長時間,待佐料的鮮甜都被芋丸吸飽了,那才好吃。芋丸比起芋頭又不同,內裏多出地瓜粉的味道,地瓜粉什麼味道說不清楚,但隱約有那一點又很別致。芋丸軟軟,又有點彈性,口感更豐富了。

先民有智慧,讓我們享受這種土土的福氣。

2021年2月21日星期日

推土機進駐 二級歷史建築將變豪宅  十歲仔見證百年安老院不安老

 推土機進駐 二級歷史建築將變豪宅  十歲仔見證百年安老院不安老

「總之神秘,冇(入過去)。」在牛池灣街市開檔逾50年的老街坊說。他口中神秘的地方,就是位於街市後方的聖若瑟安老院(舊址)。安老院屬二級歷史建築,在成為安老院前,原來還有一段革命事蹟。早於2006年,發展商已向政府申請,在這塊土地上興建約60層高的商住大廈,推土機已經進駐安老院,百年建築最終能剩下多少?

以前聖若瑟安老院門樓有一道密閉的黑色鐵閘,拱門下方有六塊圓形鐵牌分別寫着「聖若瑟安老院」,上方則刻有灰色的英文字母「J.M.J」(指Jesus、Mary、Joseph)。今年48歲的房先生表示,小時候和家人要在黑色鐵門外按門鐘,說出太婆的名字才可以入內。經過大門,中間有一條石屎車路,兩旁鋪滿松果般大的石頭,沿着安老院圍牆側種着芒果樹及木棉樹。房先生記得每逢農曆新年,木棉樹盛放着一朵朵火紅的木棉花,很是喜慶。

走到車路盡頭是聖若瑟安老院宿舍大樓,但房生的太婆不是住在這裏。穿過宿舍大樓,左右兩邊還各有一座宿舍,他還記得宿舍分「男左女右」,他們總是拐右前往太婆住宿的地方。那時約為八十年代,房先生才約10歲,他的太婆已達90高齡。

位於牛池灣的聖若瑟安老院(舊址),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位於牛池灣清水灣道的聖若瑟安老院(舊址),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亦難逃重建命運。
安老院原貌
安老院原貌
在九龍建業的申請文件中,可找到聖若瑟安老院重建後的新樣貌。
在九龍建業的申請文件中,可找到重建後的模擬樣貌。
詢問處如今已無人問津。
詢問處如今已無人問津。

教堂扮上海灘搶婚 窗花依然是美

房先生的太婆和家人本來住在觀塘雞寮,百多呎地方擠了十幾個人。1967年太婆終於按捺不住發脾氣,說那裏太擠迫,後來有親戚教她只要信天主教,就可以申請入住聖若瑟安老院。她真的走去信天主教。「唔收(錢)的,每到聖誕節、復活節仲有禮物送!」他喜孜孜地笑說。

住進安老院,太婆終於不用再與家人屈居彈丸之地,樂得自由。安老院很大很舒適,每個房間有一個課室般大,但裏面最多只放六張床,床與床之間通道寬闊,放了抽屜和椅子後還有活動空間。「入面好自由,太婆鍾意飲可樂,我哋每次探佢都會帶畀佢,佢成個櫃桶都係可樂!」不過那時房生年紀還小,每次與太婆打完招呼,便和姐姐們「借尿遁」。由於他是男生,去洗手間要走出女性宿舍,再經過噴水池、教堂、廚房,走至左邊的男性宿舍才能解決。他們一群小朋友亦把安老院當遊樂場玩,有時在空地扔石頭、在宿舍內玩捉迷藏,「安老院四通八達,跑兩步就有樓梯可以上落,瓹嚟瓹去。」他亦因此記得安老院地板使用水磨石,冬暖夏涼;還有公公婆婆會在露台上攤開沙灘椅,享受溫暖的日光浴。

眾多「遊樂設施」中,房先生說他最愛去教堂玩。有一次他和姐姐們扮演《上海灘》教堂搶婚一幕,他打開教堂大門大喊:「程程!」然後就被身後一名穿藍色袍的華人修女扭耳仔,「呢度係祈禱嘅地方,你哋唔可以咁大聲。」每當他被罵時,穿白袍、披白頭巾的洋人修女便會用半鹹不淡的廣東話對他說:「小朋友,唔緊要,天主保佑你。」然後送他一顆糖果。回想起來,房先生仍禁不住嘟囔:「華人修女好惡,洋人修女就好好。」

初時他和家人每兩星期便去探望一次太婆,後來太婆身體越來越差,直至1985年(或1986年)暑假,他們大清早收到電話,說太婆在睡夢中去世,其後在安老院的教堂出殯,此後他就再沒踏足安老院。「現在和當年相比其實變化不大,外牆仍是黃色和紅色,仍是那款木窗花,如果現在還原應該趕得切。」這次重回舊地,他已被地盤的橙紅色鐵閘攔在門外,只能站在馬路對面的停車場高處眺望安老院。

八十年代安老院仍有約10幢建築物,但現時只剩聖若瑟安老院別墅、門樓及安老院宿舍3幢,門樓和宿舍於1920年建成,別墅則於1919年建成,俱已逾百年歷史。但關於這片土地的歷史,還可推前至1908年,當時這裏還只是一片綠油油的農場。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說,與孫中山等人被稱為四大寇的陳少白,1908年以$9,000買下牛池灣這塊土地,剛好孫文的大哥孫眉因為夏威夷土地政策改變,被迫放棄當地的牧場生意來到香港,又想重操故業,於是向陳少白借了半塊地,在這裏種菜種樹、養雞養豬。

聖若瑟安老院內寬闊舒適,課室般大的房間最多放六張床。
安老院內寬闊舒適,課室般大的房間最多放六張床。
安老院的公公婆婆會在露台上張開沙灘椅曬日光浴。
公公婆婆們會在露台上張開沙灘椅曬日光浴。
房先生重遊舊地,只能在對面的停車場高處眺望安老院。
房先生重遊舊地,只能在對面的停車場高處眺望安老院。
以前聖若瑟安老院大部份窗戶是彩色玻璃。
以前安老院大部份窗戶是彩色玻璃。
房先生的太婆初時床位靠窗,因身體變差遷往較入位置。
房先生的太婆初時床位靠窗,因身體變差遷往較入位置。

孫中山革命基地 轉手修會接收難民

「孫眉農場」只運作了兩年,當時孫眉在背後默默支持同盟會的革命活動。同盟會在廣州搞革命,孫眉在農場製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他們在東頭村招收黨員,但由於村裏人多,開會不方便,於是選址人煙稀少的農場作為開會場所。直至1910年,兩廣總督寫信給港英政府,指孫眉「謀反中國政府」,政府將他遞解出境。

後來陳少白再把土地售予富商陳賡虞。1919年,陳賡虞向政府申請在這裏興建四座別墅及花園,並以其父親的號命名為「小梅村」。1926年,陳賡虞後人把土地轉售予法國女修會「安貧小姊妹會」興建安老院,成為後來房先生太婆居住的聖若瑟安老院,當年安老院曾接收因戰亂逃難到港的難民。直至1996年,安貧小姊妹會以地換地的方式,把安老院土地轉讓予發展商。現時地皮由九龍建業擁有,並計劃發展成逾5,000伙的住宅及商業項目,預料將成區內另一豪宅。

聖若瑟安老院三幢建築物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但李少文認為古諮會低估了這片土地的價值。「他們低估了兩件事,第一,他們沒有評價孫眉農場的重要性;第二,即使不知道陳賡虞是誰,但香港有多少建築物是1919年建成,又能保存得那麼完整?」事實上,2001年,安老院曾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2010年2月又改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古諮會冇解釋到點解,但第二年發展商就入咗圖則並獲批。」

「所謂一級二級三級,只係一些行政措施,真正不能動的是法定古蹟。一級和二級的分別,就是二級只保留外觀,即是外牆,一級則需盡量完整保留,可作為法定古蹟的後備。但若評為一級,對發展商而言,發展潛力已是大減。」李少文說:「嚴格而言,我並不反對興建豪宅,因豪宅亦係這裏原本的歷史用途,問題係你點樣起,會唔會可以保留到由孫眉農場到陳少白、陳賡虞、安老院咁多重歷史,而唔止係一座建築物?」

九龍建業於年初提出新的建屋計劃,擬在聖若瑟安老院舊址興建五幢約60層高的商住大廈,現有歷史評級的三幢建築物,會保存下來並發展成商場及綜合用地。

李少文
李少文
當年四座別墅的半懸地庫。
當年四座別墅的半懸地庫。
門樓昔日與今日的外形,並沒有太大分別,保留了當年大部份的原貌。
門樓昔日與今日的外形,並沒有太大分別,保留了當年大部份的原貌。

記者:黃桂桂

攝影:鄧欣

部份圖片由「香港隅地」提供




窮風流‧勤有功 麥記美食

 窮風流‧勤有功 麥記美食

歌頌:天道酬勤。將勤補拙。唯勤是岸。勸戒:勤有功、戲無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哪有人,嚮往散漫,崇尚疏懶。「舊時賣魚蛋,一天只做四小時,賺夠就收工,不知多逍遙。」

北角堡壘街麥記美食老闆麥用君,對於昔日的四小時工作,無比自豪。

他天性懶散,大志欠奉。沒想過發達,卻憑幾道小食絕活,不但攻佔客人味蕾,

還贏得米芝蓮評審青睞。懶出了個光環,店子也交棒給兒子。

但那棒,千斤重。頂着父親的招牌,海歸的小子,雄心壯志,欲將家庭式拓展為企業化,

把從前父親的四小時工作,變成十小時辛勞。「做生意等同冒險,有如海賊王,

成為舵手後會遇上很多未知的旅程,雖然艱辛,但還是要撐下去。」接棒的麥俊輝,對於未來的冒險,無比自信。

到底人生,是隨遇而安?還是奮力耕耘?且先吃一串魚蛋,吃一口餃子,看看有沒答案在其中。

「叮、叮、叮……」沿着北角電車路往斜坡走,小小的橫街上寫着「堡壘街」三個大字,

遠處飄來陣陣麵粉香味,深深吸一口氣,還夾雜着半點蒸豬肉香,隨香氣前行,只見人龍不絕,

叫喊聲此起彼落:「鍋貼、生煎包半打,燒賣魚蛋一份……」探頭一看,數十呎的小店內,

站着三名大漢,搓麵糰的木棍從未停頓,油鍋的吱吱聲也在呼叫着,好不熱鬧。

突然又傳來:「葱油餅售罄!」門外人龍先是沉默,再而一臉失望,

卻不消一會又再嘈雜起來,「小籠包還差數分鐘,要不要先來一串魚蛋?咖喱汁不要太多……」

這間超過四十多年歷史的麥記美食,除了多年來受米芝蓮加持外,

連「百彈齋主」蘇施黃也豎起手指公給LIKE。

能夠把一條僻靜的街,變得車水馬龍,靠的是四十年來的寶號,

老闆說取名麥記,是希望大家「記」得他姓「麥」,

因此命名看似無意,卻原來別有用心。

舌尖上的記憶

八十年代由一架木頭車做起的麥記美食,千禧年進駐北角小舖,由咖喱魚蛋賣到街知巷聞的生煎包、鍋貼,其中鮮肉鍋貼,皮脆肉嫩,咬下時溢出鮮甜肉汁,嚐得一口停不了,加上價錢平,十元三隻。原來這隻價值3元3角的鮮鍋貼,工序繁複,就算外行人跟足秘方,也製作不來。「做鍋貼行內人叫燙皮,用熱水加粉搓不經發酵,加生麵令筋性增加,將麵糰切成長條,再切成大小勻稱的小麵糰,然後就壓成圓形餅狀,揉圓按扁,就可以製作出厚薄適中的餃子皮。最後把已拌勻的新鮮豬肉餡料,放入餃子皮內,包好就可以生煎。」麥記少東Jack說。

他指,煎鍋貼很講技巧,不是看火力,而是要聽聲,油滾鍋貼落鑊,煎一會就要加水,加水後,油和水的碰撞會發出吱吱聲,此時手要快,把油鑊轉動,目的是要讓每隻鍋貼也能均勻受熱,而聲音會隨着火力更響。當聲音變細了,就會發出輕微的喳喳聲,這時候就代表收水了,肉汁也在翻騰,開始熟透,然而熄火後不能心急取出,要再焗數分鐘才確保全熟。工夫多,時間長,每一隻都是心機貨,只賣幾塊錢,老闆果然數口不精。偶爾更會聽到食客在門外驚訝大叫:「10元3隻?不會吧!」

到這裏來買點心,要知時間,鍋貼還好,排隊等一下,尚且買得到,但生煎包和葱油餅就只在下午三時出爐,售罄就明天請早。只因老闆堅持即日鮮製,人手有限,每天只能限量供應。

小雲吞皮薄餡靚,只售$17/8粒。
小雲吞皮薄餡靚,只售$17/8粒。
連續四年獲得米芝蓮加持。
連續四年獲得米芝蓮加持。
麥記美食第一代掌舵人麥用君,個性愛逍遙。
麥記美食第一代掌舵人麥用君,個性愛逍遙。
第二代麥俊輝接手後、希望為小店開枝散葉。
第二代麥俊輝接手後、希望為小店開枝散葉。

自在人生‧窮風流

說麥記,得由Jack的爸爸麥用君說起。五十年代,他十一、二歲由東莞偷渡來港,就當起童工來,做過象牙雕刻,也當過裁縫學師,由於當年美軍途經香港會順道做洋服,因此訂單很多,對性格散漫的麥用君而言簡直是苦差,之後他跑到上海飯店拜師學藝,十七歲小伙子由低做起,洗蒸籠、絞豬肉,甚麼都要幹,練得一身好武功,搖身一變成為大師傅,因為他聰敏而手巧,每個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也做得比別人足,因此在行內漸有名氣。名氣大,工作量多,麥用君的劣根性就是好逸惡勞,怎熬得過,人工再高也留不住他。一般人辭工創業,不外乎為了賺錢想發達,但麥用君卻因為要自由。「如果我想發大達,一開始就不會擺街邊檔,那時賣魚蛋一天只工作四小時,賺夠就收工,不知多逍遙。」年屆79歲的麥用君,對於昔日每天工作四小時,無比自豪,豪邁的笑聲更劃破了堡壘街的寂靜。

皮脆肉嫩,焦香的鍋貼底部是重點,$10/3隻
皮脆肉嫩,焦香的鍋貼底部是重點,$10/3隻
所有包點都是師傅即日新鮮製作。
所有包點都是師傅即日新鮮製作。
葱油餅每天早上製作、下午三時出售、賣完即止。
葱油餅每天早上製作、下午三時出售、賣完即止。
麥氏一家人感情還不錯。
麥氏一家人感情還不錯。

揚名立萬‧憑巧手

八十年代麥用君由打工仔成為自僱人士,每天短短四小時的推車仔生涯,引來一班食客翹首以待,生意好卻遇上市政局全力打擊及監控流動小販,他也被迫由健威花園一帶,遷往較隱蔽的堡壘街街頭,「做流動小販始終日曬雨淋,搬入堡壘街擺檔,每當大雨就找瓦遮頭避,避得多了,發現附近有吉舖招租,就和太太商量,始終做生意要長遠計,2000年開始入舖,你別小看這裏得數十呎,只賣魚蛋、燒賣是絕對負擔不起租金,太太說要多賣其他小食幫補一下,思前想後,就買了這個大煎鍋回來炮製鍋貼、生煎包,沒料到連蘇施黃也來試食,她讚完後就不得了,每天大排長龍,忙得暈頭轉向,只有開工沒有收工。(你咁懶散竟然唔拉閘收工?)很想收工!但見人家在門外排隊,排那麼久都是給你面子,欣賞你的食物,惟有盡做,(辛苦?)當然辛苦,一早要回來準備食物,晚上十時才可以拉閘回家,相比起以前的四小時工作,真不知道哪來的力量可以撐下去。」邊說邊笑,麥用君邊喊辛苦,卻樂在心頭,始終他的一雙巧手,除了帶來美譽,也為他的事業奠下根基。

除了上海小食、魚蛋、燒賣和齋都很受歡迎。$7/1串
除了上海小食、魚蛋、燒賣和齋都很受歡迎。$7/1串
由上海老師傅炮製的酸辣湯。$17/大、$15/細
由上海老師傅炮製的酸辣湯。$17/大、$15/細
擔擔麵麻醬味濃、不太辣、撒上葱花、味道剛好。
擔擔麵麻醬味濃、不太辣、撒上葱花、味道剛好。
生煎包外賣回家後、冷掉了仍好吃。$10/3隻
生煎包外賣回家後、冷掉了仍好吃。$10/3隻

不一樣的童年,成就不一樣的我

麥記這個打得穩健的根基,今後就成了他給兒子最好的禮物。接手麥記已數年的小當家Jack(麥俊輝),自懂事以來,就與爸爸的木頭車為伍,「走鬼」是家常便飯。以前做小販,只要夠勤力不賭博,買樓收租是等閒事,但偏偏他爸爸有段時間工作散漫,而且染上賭癮,令他要住劏房,與老鼠為伴。「細個好窮,好悶,很多時都是獨留家中,就算終於入舖,求學時也要經常回店裏幫忙。(長大後的理想?)從小到大都沒有想過自己要做甚麼,總之長大後,不要再做這一行就可以了。但最後,起點也是終點,我又回來了。」Jack說罷哈哈大笑。他上中學後,成績不算突出,同學們都選擇往海外升學,他就有點動心,母親大人很贊成,但始終是小店經營,積蓄有限。「媽咪拿出銀行存摺,說只得八十萬,怎樣也湊不夠一百萬元應付數年的大學開支,但我還是希望一試,幸好考上了被譽為『全球最佳公立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選讀經濟系,畢業後回來香港的銀行工作,過得簡單自在,最重要是跟家裏的工作完全脫軌。」

人生總是有安排的。2016年其父因為「生蛇」,身體變差,而本來可以接手家業的妹妹又要結婚生孩子,這間人氣長龍店被迫面臨結業,當父親問他要不要繼承時,他非常掙扎。「當時我份工很穩定,真不想辭職,但如果不接手,麥記就會從此消失,媽媽反而勸我不要接手,因為辛辛苦苦供我去外國讀大學,回老店做粗重工夫,何苦呢!媽媽的苦心,我當然明白,但麥記伴隨着我成長,也是很多街坊的集體回憶,我思前想後,決定一試。」

Jack的媽媽也時常在店裏幫兒子一把。
Jack的媽媽也時常在店裏幫兒子一把。
位於北角堡壘街,人龍不絕。
位於北角堡壘街,人龍不絕。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既然回來了,Jack笑言自己化身「蜘蛛俠」,要貢獻更多,希望將麥記由家庭模式拓展為企業化,一開二,二變三,用經濟學的管理形式,有系統地營運,更雄心壯志,參與不同大型活動。為了在「冬日美食節」做得更好,不但要訂製大會指定爐具,又要出盡人情牌,找朋友相助,更要凌晨五時起床,趕買新鮮食材,事前工夫做足,展覽期間,忙得不可開交,每日只能睡幾小時。「那時真的很辛苦,但卻是一次難得的經驗,做生意靠的是累積經驗,累積越多,實戰時就更有勝算。」

除了第二代上場,麥記另一轉捩點是登入米芝蓮指南的小食推介。對繼承不久的Jack而言,是一種壓力。也因此,雖然是老闆,卻從早忙到晚,員工休息,他補上,為了不讓媽媽辛苦,更快手快腳,做得更多,「初回來,覺得自己能力比別人強,但事實是師傅經驗比你豐富,工作流程比你熟悉,做老闆要謙虛,因為員工是幫你,工作是一個團隊,要互補不足,雖然店裏只得幾個員工,但要管理其實一點都不易。做生意等同冒險,有如海賊王,成為舵手後會遇上很多未知的旅程,雖然艱辛,但還是要撐下去。」Jack的雙倍努力,正好與散漫的父親形成強烈對比。「前人種樹,後人遮蔭」,他確實是比別人多了一個機遇,但如前人種樹,後人不澆水,也沒有今天的成就了。●

麥記美食

地址:北角堡壘街 21-23號美嘉洋樓地下

電話:2887 7851

營業時間:周二至周六11am-10pm,周日11am-8pm

撰文:馬小玲

攝影:謝致中、張芷澄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