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星期四

為何這是末世 - 陶傑

為何這是末世 - 陶傑

Getty Images


中國武漢肺炎瘟疫發生在西方價值觀缺乏自信、中國卻聲稱要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交錯期。

西方白左長期鼓吹對西方文明的自我罪疚感,不是新鮮事。一百年前德國的史登格勒寫成「西方的沒落」一書,打破「西洋中心史觀」,認為西歐文化正處於由衰退至滅亡的階段。

今日西方的左膠以無神論和「文化多元」進一步鼓吹自卑、自責、自毀;恨不得把一百年雄霸的地界,犯賤地向其他所謂「多元文化」地區包括中國,拱手讓出。

但白左不知道當代中國並無「文化」。恢復終身制的這位,剛上台時聲稱要恢復「中華儒家文化」,讓一些人拍着小手興奮了一陣子。


但此帝的教育程度及出身經歷,對於儒家文化又有幾多了解?果然唱了一通走過場的戲,改為「回歸馬克思主義初心」,仿效毛澤東一身集權,儒家二字不再提。所謂的「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加「中國夢」,用GDP的金錢將一堆泡沫輸送世界,豈知人算不如天算,製造了一場武漢肺炎。

西方白左瞠目結舌,不知如何應對。反而最了解此一鄰國本質的金正恩和普京,採取果斷措施。一個率先封關,一個用人面識別的高科技搶先踢走國內的中國人。金正恩和普京一眼就看穿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何貨色,皆因為這三兄弟本是同根生,誰也騙不了誰。

但歐洲白左,以驚人的低智商、驚天的貪婪,一面雙手接過中國輸入的金錢,一面擁抱對方。白左由十九世紀開始,本以知識、理性、關懷為人文精神之本,今日全面腐敗墮落,才激起了川普崛起撥亂反正。

中國還那來的「儒家文化」?大家長的一黨專制就是儒家?當然不是。西方二十年前有許多學簡體字中文的「漢學家」,這種人學到了甚麼?

儒家即使能復興,也缺乏對制度的反省和改革,否則科舉一千五百年,就不會令中國的帝制鞏固延綿、波紋不驚。

終於一個愚昧的世界,像一桌火鍋,瘟疫攬炒、病毒交纏。今天歐洲的白左,死到臨頭,除了咒罵川普,沒有其他的本事。

全球亂成一團,充滿假大空,等中國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固然是惡夢加笑話;歐盟、聯合國、世衛組織、世貿,一個比一個蛀空。沒有思想家,亦無真領袖,如此濁惡之世,讓上帝來收拾最好。

叫香港人「滾出香港」 - 高慧然

叫香港人「滾出香港」 - 高慧然

本土工作室fb圖片


假封關兩個星期後,深圳重新輸出各種遊客來香港。這些人,瘟疫流行時期來香港,旅遊目的頗惹人揣測。他們身上有沒有攜帶病毒,需不需要尋求治療,會不會拖垮香港醫療體系,我就不猜測了,日後總有答案。我驚詫的是,貌似健康的大媽遊客,在街頭挑機,大聲斥罵香港人,歇斯底里大叫:「香港是中國的!」,「中國香港!」,叫香港人「滾出香港」。大媽的肺未必有事,腦肯定已經沒有醫療價值。

這是怎樣一種遊客?他們抱着甚麼樣的心態去外地旅行?先別說這是香港,即使她去中國任何一個城巿,比如說杭州,她可以在當地大叫大嚷:「中國杭州巿」、「杭州巿是中國的!」,勒令當地人滾出屬於他們的家嗎?

中國從城巿到鄉村,不但劃界封關,且一向盛行地方保護政策,為確保本土利益不被侵佔,對外來人士相當苛刻,外地人不論在一個地方生活、工作多少年,流過多少熱汗,交過多少稅,即使結婚生育,孩子也仍然是外地人,無法獲得當地戶籍。試想想,在中國,有哪一個外地人,敢在街頭喝斥當地人,叫當地人滾出當地?若真的這麼做,後果難以設想。

只有香港,政府不敢維護本土利益,香港人維護本土利益即刻被誣作「港獨」。不能不令人聯想到那個甚囂塵上的傳言,留島不留人……

2020年2月24日星期一

【流浮山名物】極品金蠔 曬出一身古銅色

【流浮山名物】極品金蠔 曬出一身古銅色



【流浮山名物】
金蠔上市,市面大部份店舖賣的多為大陸貨色,多是大量生產,有人為搵快錢及減低成本,將鮮蠔「拖水」,放焗爐烘焙,此等金蠔鮮味、香味已喪失。在流浮山,當地很多人會在海邊生曬金蠔,這種金蠔特別甘香味鮮,當然最好吃。像在流浮山正大街一個賣海味的攤檔「珍海豐」,就是賣真正天然生曬的金蠔。

檔中一對黝黑壯碩的夫婦,主理人邱細妹,人稱細妹姐,跟丈夫劉生一同經營這老字號。劉生是寶安福永人,本是漁民,七十年代時隨父親到流浮山捕魚為生,流浮山二百餘年來都是養蠔重地,那時很多人在養蠔,劉生也轉型養蠔。

細妹姐嫁給劉生順理成章跟丈夫養蠔,但到九十年代,村裏養蠔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出市區去打工,不願養蠔,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家。細妹姐夫婦養蠔收入不多,都有想過放棄不做。當年流浮山有不少海鮮酒家,遊客到來吃海鮮,順便就買金蠔回去做手信。他們於是將自己養的鮮蠔曬做金蠔、蠔豉,利潤更豐,自此就專注做金蠔。果然,他們曬的金蠔大受歡迎,生意一直好到現在。

朝六開工 天然生曬
俗語有云:冬至到清明,蠔肉肥晶晶。蠔最肥美是冬至到清明時,天氣寒冷,有太陽,加上有北風吹一吹,曬出來的金蠔特別優質。劉氏夫婦曬金蠔就是用這傳統的做法。

天然生曬,一旦天氣不好,如下雨,金蠔有機會一鋪清袋,所以他們要預先看天文台預報,天氣合適才開始曬。因為要和陽光做朋友,若稍為晚一點起床,曬蠔便不夠時間,所以通常搶在早上六七時便開工,下午四五時就收起。因為夜晚金蠔會沾上霧水,容易發霉變味,傍晚就要收回蠔到屋子裏,第二朝早再拿出去曬。他們在海裏養的鮮蠔,一兩年的會很細小,這些用來做蠔豉。金蠔,一般用起碼養了五年的鮮蠔,養蠔成本高,期間花的時間和心血不少,才能養出優質的五年鮮蠔。鮮蠔產量不多,他們的鮮蠔總產量中,只有十分之一可挑選作金蠔,所以金蠔特別矜貴。

曬金蠔,先要打撈鮮蠔上水,立即開殼取肉,放入魚網,以人手把鮮蠔的污物「蠔蠶」用鹹海水搖晃而出,還有少許蠔殼也一起清洗乾淨,就會特別鮮味。鮮蠔洗完就拿去曬,把蠔放上網架晾曬,要分開不重叠。過程中,需要不斷翻動蠔隻。陽光猛烈就要反多幾次,一個小時反一次;陽光不猛就三四個小時才反一次。逐隻逐隻反,令其均勻受熱,防止水份流失,又不會黏着承托的鐵絲網,亦會快一點乾。
曬一兩天 香煎惹味
曬金蠔要曬一兩天,蠔豉就曬三四天,蠔豉一定要夠乾爽,適合燜、蒸、煲湯,甘香濃郁。金蠔則曬得半乾,用煎的特別鮮味,它既有蠔豉的濃香,肚內又保留蠔肉汁,充滿蠔鮮味,很甘香,可說是蠔豉中的極品!蠔豉因已乾透,所以可在室溫擺放,不放冰箱都行。金蠔因為仍未熟透,也沒加防腐劑,如不放冰箱會易變壞,要放在雪櫃冰格內,那保存半年至一年都行。

又要養蠔又要開蠔又要曬……細妹姐兩夫婦日曬雨淋,仍努力不懈,天天做金蠔,只有兩個人,全人手做,所以做的不多,小量生產,每天只是四五十斤。雖然辛苦,兩人卻樂在其中,因金蠔經常都賣斷市,很多人吃過回頭問幾時有貨,令他們應接不暇。客人們愛吃他們的金蠔,讚不絕口,他們就很有滿足感。
曬金蠔要趕在陽光出現時,預先要看天氣,通常搶在早上六時便開工,不得有誤。
金蠔曬得半乾濕,有乾蠔豉的濃香,肚內保留蠔肉汁,鮮味甘香。
劉生在流浮山有蠔田和蠔排,養成鮮蠔都是一手一腳。
細妹姐要去海裏拿鮮蠔回來,自己開蠔,新鮮生曬成金蠔。

珍海豐
流浮山正大街近碼頭 營業時間:周五、六、日11am-6pm

採訪:賀詩家
攝影:拍野人

肥嘟嘟產量少 水質改善除污名 我們的香港蠔

【流浮山名物】
香港的流浮山蠔,叫香港蠔,學名是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又名白蠔,牠肥美、口感爽滑。除了分佈在流浮山,亦見於珠江三角洲、台山、整個廣東省至湛江、廣西等水域。大陸出產的香港蠔是流浮山的千萬倍,今日本地的流浮山蠔,產量已少之又少。

陳國良是現時少數流浮山蠔民之一,他祖籍廣東寶安縣沙井,沙井祖先大部份是蠔民,他父親遷徙至香港流浮山,來到也是養蠔。陳國良自小就跟着父親養蠔,對蠔對了五十多年。流浮山跟沙井環境相若,氣候溫和,是鹹淡水交界,適合浮游生物繁衍,蠔以浮游生物作為食物,所以環境特別適合蠔生長。

六、七十年代,后海灣水質佳,出產的蠔還可生吃。人們都愛吃流浮山蠔,「香港蠔」就是一個品牌。那時香港的市場很大,外國人知道香港蠔好吃,會經過香港買蠔到海外,陳國良跟父親起初把鮮蠔賣給本地及外國人,生意不錯。
陳國良自小幫父親在流浮山養蠔,至今已五十多年。
深圳排污破壞水質 冇人敢食
但到八十年代,元朗出現大量豬場雞場;深圳經濟起飛,鄰近后海灣區域有不少工廠,后海灣水質受到污染,流浮山蠔驗出重金屬、細菌超標,自此被污名化,連本地香港人對吃香港蠔都起了戒心,流浮山蠔漸少人吃。

九十年代,全廣東省有很多地方養蠔,香港面對大陸蠔的競爭,流浮山蠔已很難經營,沒甚麼人養蠔,陳國良的兄弟姊妹都不做,留下他一個人做。養蠔收入不理想,他只好出去兼職,才可以維持到養蠔的生意。

近十數年來,香港不少豬場雞場結束;深圳近年也注重環保,加上許多工廠倒閉,后海灣的水質有了很大改善;陳國良說,食環署指流浮山水質比以前乾淨,較少負面報告,流浮山蠔終於變回「宜於食用」。

陳國良通常在農曆四月尾至五月初,把水泥柱插在近岸淺泥灘上,露出三分一,一排排的種下去,形成似梅花樁的廣闊蠔田。海中的蠔苗會黏附在水泥柱上,繼續生長,肉胎在殼內發育,一般生長到兩至三年才完成發育,蠔肥大了,就可以撈起。

通常在中秋後,北風滋潤下,將育成的蠔運到「育肥區」,即深海中的蠔排,就這樣將佈滿鮮蠔的水泥柱吊在海中,約半米水深,那裏微生物最多,蠔吃得多、肥得快,收成自然好。在蠔排吊養半年,年尾開殼,開出其中的一隻蠔如果是肥美的,那麼這個蠔排裏的蠔都是肥美,大隻又夠重量的,就爽口鮮甜。
暴風雨後一鋪清袋 苦活冇人做
天氣的影響對蠔的生長尤其重要,試過雨水少,海水太鹹,蠔都鹹死了;下雨下得太多,水太淡,蠔也會死。風季更是考驗,陳國良只能盡量加固蠔排,暴風一來,如颱風天鴿、山竹,不可能統統把蠔運走,千萬隻蠔各有造化,各安天命。要到暴風雨後,收集爛攤子時,才知失去多少。陳國良也曾一鋪清袋,白做一場。

由於要水退才可出去泥灘幹活,每天潮汐漲退都不同,陳國良一般凌晨1點至3點出去,要趕在早上11時前到街市交貨給客人,到完成工作,一天工作17小時不足為奇,有時連吃飯都不夠時間。

捱風抵浪,更要抗寒,大北風一起,寒風刺骨,下水大腿凍得僵了。夏天則曬得厲害,陽光猛烈,年紀大的蠔民通常都有白內障或青光眼。養蠔是體力勞動的工作,日日把蠔扯上來,很重很重,拉得腰骨都痛,蠔民十個有九個患有椎間盤突出。

如此辛苦的工作,陳國良的兄弟姊妹與兒子雖然自幼都有幫手摸蠔開殼,但現時個個都無意做下去,更沒有年輕一輩肯入行,留下陳國良一人獨自經營,他慨嘆,養流浮山蠔已難傳承。
將水泥柱如放在海床中,蠔苗自然會黏附上去,變成鮮蠔。
水泥柱插在近岸泥灘上,一排排種下去,生長出鮮蠔,形成梅花樁似的廣闊蠔田。
在泥灘的水泥柱上養了三年或四年的鮮蠔,已發育完成。
從蠔排開出的蠔肉要肥美、夠大隻和有重量,就爽口鮮甜,蠔味十足。
良記海產
流浮山海濱

採訪:賀詩家
攝影:拍野人
先蒸後炸 巧手大廚煮蠔秘技

【流浮山名物】
生蠔,越新鮮蠔味越鮮甜鮮美,所以最高境界不外乎即開即吃。很多人即想到法國蠔,但原來香港也有好貨色。現正值流浮山蠔最肥美之時,香港流浮山蠔即撈即煮,新鮮度爆錶,記者訪尋廚界高手,用最巧的手煮最鮮的香港蠔。鮮蠔最受歡迎煮法之一:酥炸。即以包裹法,將蠔汁的鮮美及豐盛全用脆漿團團包起,吃來別有風味,西貢的「六福」就做得好。
收乾蠔水 蒸至九成熟再炸
酥炸生蠔,外皮香脆鬆化,蠔肉滑膩嫩口,蠔味鮮香。
大廚黃炳芬的做法甚講究。若將鮮蠔直接上脆漿去炸,鮮蠔會滲水,蠔水滲進脆漿會化掉,炸的時候就會爆裂,散開潰不成形。所以黃師傅是將蠔先蒸,蒸至九成熟,熟蠔不會水汪汪,按下去會回彈。再用乾毛巾吸去多餘水份,接着略略攤涼,令鮮蠔乾爽。再以雞蛋拌鮮蠔,接着上脆漿,漿粉中加入泡打粉,用意是炸來鬆化,做出蜂巢的效果。

上脆漿粉也見心思,上漿不能太多,若黏上的漿太厚,就要晃動一下甩走,然後才下油鑊炸。油溫以攝氏80度左右最適合,即中火,炸約一分鐘多,炸到金黃色,最後開大火,把油逼出來,脆漿就會很乾身,不會太油膩,鮮蠔亦剛剛好十成熟。酥炸生蠔,外皮鬆化香脆,內裏滑膩嫩口,蠔味鮮香。薑葱焗,則原汁原味。

流浮山除了鮮蠔,還有天然生曬的金蠔,金蠔經歷陽光的炙曬,海風的掃拂,造就另一種濃郁的回甘鮮香,再加蜜糖去煎香,轉化成另一款令人垂涎的美食。可是坊間一般都是生煎,吃來硬實,失去金蠔軟膩甘香的精髓,「名人坊」總廚鄭錦富,是米芝蓮星級大廚,他經手的蜜餞金蠔,味道不凡。
下油鑊前將鮮蠔放進脆漿裏,上漿不能太多。
用約80度熱油,鮮蠔炸約一分鐘多,至金黃色。
「六福」大廚黃炳芬做酥炸生蠔很講究,炸前先蒸鮮蠔,吸乾水份,攤涼,令鮮蠔絕對乾爽。
米芝蓮大廚 熄火煎金蠔
鄭師傅選四、五年的大金蠔,若是生煎,沒五、六分鐘去煎它,會不夠熟,味道很腥,且怕有細菌。金蠔蠔肚薄,經不起長時間的折騰,煎時又可能會煎穿蠔肚,蠔汁流出會變黑,外形不美觀,味道也大打折扣。

鄭師傅主理的蜜餞金蠔,就保證蠔肚不穿又好味。他先把金蠔蒸熟,才去煎,這樣色澤會更靚,還不會煎穿蠔肚,保留蠔的鮮味。

另外,坊間一般是在鑊裏慢火煎,鄭師傅卻是關火煎。將鑊燒紅,過一下油,便可關火,然後逐隻蠔放進去煎。煎時輕輕將鑊搖動一下,才不會黏鑊,只需四十多秒,反轉金蠔,再略為煎一煎,煎到金黃色,略略有焦香,就下蜜汁。蜜汁不純是單純蜜糖,因這樣會過甜蓋過金蠔鹹味,少了一份層次。

鄭師傅會加生抽、上湯來煮,味道立即多了層次感。將金蠔倒進煮好的蜜汁,炒勻,剛剛掛汁,便可起鑊。蜜餞金蠔,外層是蜜汁和生抽,鹹甜交集,咬落蠔肚會爆汁,特別鮮甜,更有回甘,金蠔軟硬有致,風味獨特。
蜜餞金蠔外層是蜜汁的鹹甜味,軟硬有致,咬落爆汁,鮮甜回甘,風味獨特。
金蠔天然生曬,有濃郁的回甘鮮香,最適合用蜜糖去煎。
金蠔倒進蜜汁中炒勻,蜜汁用蜜糖加生抽、上湯,多了層次感。
「名人坊」總廚鄭錦富把金蠔蒸熟才煎,蠔色金黃,還不會易煎穿蠔肚,保留蠔的鮮味。
六福菜館
西貢市場街49號地舖

名人坊高級粵菜
中環九如坊3號中環蘭桂坊酒店1樓

採訪:賀詩家
攝影:拍野人




2020年2月22日星期六

「上流寄生族」 - 杜杜

「上流寄生族」 - 杜杜

《上流寄生族》劇照

「上流寄生族」的導演奉俊昊於2月16日飛回南韓,在機場接受訪問時表示:「謝謝你們的支持,我卻更願意支持南韓人民戰勝新來的冠狀病毒。我是在美國看到的新聞,現在我會洗手表態,共同參予。」沒有多久奉俊昊還戴上口罩。奉俊昊的電影耐看,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技巧圓熟精密,從經典大師如黑澤明、希治閣那裏汲取靈感養份,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劇本含有多層次的社會、政治,甚至哲學思想,並且渾然天成地融入劇情之中,沒有說教的毛病。奉俊昊自己在學生時代即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但是他始終只是個電影藝術工作者。本來「上流寄生族」被安排於去年7月28日在西寧的FIRST青年電影展作為閉幕片展映,結果於7月27日下午由影展官方宣布因「技術」原因取消放映。一般猜測是因為南韓和中國的關係緊張。但是這緊張關係又並非突發事件,我想是因為當局親自觀片之後,嚇了一跳。貧富差距,階級鬥爭衝突這樣的題材本來不成問題,更何況奉俊昊以娛樂性豐富的黑色喜劇(上半部)和驚悚片(下半部)作為包裝;可是片中下半部起碼有兩處會被當局視為「禁忌」。

一是前管家菊雯光用手機錄影,揭露了金家一家四口的寄生奸計,並以此為要脅,制服了金家,要他們齊齊跪地,高舉雙手。菊管家還以嘲諷的口吻模仿北韓的電視新聞報導:「我們至愛的偉大領袖金正恩在看到了這騙子家庭的視頻之後,怒不可遏,於是我們偉大的領袖,在這解除核武的時代,下令將最後一枚核子彈塞進這邪惡家庭的咽喉,並且因此帶來世界的和平獎」這樣的對白如果出現在北韓,恐怕還不用等到拍成電影,編劇和製片一干人等先就給抓起來槍決了。還有一處是金基澤在臨時收容中心對兒子說的一番話:「最好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沒有計劃,也就不會出錯。萬一事情失控,也沒有關係。殺人也好,叛國也好。一切都沒他媽的關係。懂嗎?」這樣的言論說不定就把當局嚇得面無人色,立即將片下架。他們弄不懂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是盡量保持超然物外的呈現。光明樂觀健康的兒童文學只是文學的一小部分。

一個國家的國民是否成熟,就在於是否有能力去冷靜面對處理多元性的思想和異見。而且異見聽多了,反而不會大驚小怪;這就是成熟的表現。如果我對天主教有意見的話,那是因為它作為一個權力架構,還是有獨裁的傾向。這種獨裁在過往就催生了許多的「異端」和打壓異端的殘酷手段。獨裁的政權只有造就了腐敗的官僚,和只懂得吃喝玩樂的人民。強大的領袖只會產生弱勢的人民,不會獨立思考,只會得服從。這樣似乎給領袖帶來了莫大的方便,殊不知一旦出了問題,人民不知道怎麼去應對,一切的毛病立竿見影,徒然成為負擔,因為長期在家長式的極權管治下,勇於表示一點獨立意見的人卻又立即就遭到打壓,其餘的大多數早就被養成為被動而依賴成性的小孩。強大的國家依靠的不是強大的領袖,而是強大的人民,而強大的人民先要會得獨立思考,而不是唸教條,呼口號。思想成熟,言行負責的人民,才是國家的真正財富和希望。

天葬主題公園 - 區家麟

天葬主題公園 - 區家麟

作者提供圖片


許多年前,我去過一個地方,叫色達。

朋友問:你走遍全世界了,最喜愛哪裏?我毫不猶豫,是西藏與四川雲南交界的山區。那片土地,有延綿無盡的山嶺,地圖上的空白處,無名字的荒野間,天地明淨,你能看見永恆。

那一趟旅程,川藏深山的初夏,車子越過高山越過谷,來到一個叫色達的地方,翠綠谷地一拐彎,漫山遍野小紅屋,正是馳名的五明佛學院。

五明佛學院是藏人的清華北大,藏文化承傳聖地,自然氣氛緊張,司機還說監控嚴密,我們能進去是運氣。爬上小崗,一位喇嘛在打坐,我們一同眺望山巒中的世外淨土;言語不通,我們只能對望點頭,交換微笑。我說,我來自香港,他懂的。

一直有留意佛學院宿舍近年遭強行拆毀的新聞,最近,香港電台《31看世界》中,一套色達變色的紀錄片《西藏優化工程》,帶我重回舊地。

「優化」來了,地方政府驅趕僧人,清拆喇嘛住的小紅屋,東拆一片西拆一片,家園被毀、喇嘛哭別,有想法有堅持的僧人被排擠趕走。留下的僧侶,無力對抗強權,只能隨緣、不爭、不執;他們逆來順受說:「忍耐」、「忍」;有人念佛偈謂: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無常,無所謂。人善被人欺,此非無常。

往日的天葬,場地簡單,山坡盡處一片空地,上百禿鷲在等,天葬師一刀割破遺骸,禿鷲享受盛宴,帶領逝者殘軀在藍天雪嶺間飛翔。今天,天葬場「優化」了,崇山峻嶺之間,竟然用石屎堆砌假山,還有一個巨大的骷髏頭雕塑,是想表達天葬很恐怖?而天葬師就坐在骷髏頭旁誦經超渡逝者往生。四周加建了平台圍欄,讓內地遊客觀看過程,一路有普通話解說,活像一個天葬主題公園。

附近山區,政府以扶貧為名,搬遷游牧的藏民集中到新村居住,新一代孩子接受漢化教育,學普通話。村官引導藏民在記者鏡頭前,感謝國家感謝黨,家中堂前換上習近平畫像,神明只有一個;山坡標語,多了一句「中國夢」。

五明佛學院還在,只是千瘡百孔滿布工地,恍若文化的凌遲,又如禿鷲啄破皮囊。政府以「優化」之名,改造佛學院,打造旅遊勝地,藍圖中,有新建大道,有商場酒店,有外國品牌咖啡廳,山坡上新建九條樓梯,廣建觀景台。紀錄片終結的一幕,夜幕低垂,新建的寬廣大路,電燈亮起,如遊龍伸爪延展,旁白最後一句:「信仰聖地,淹沒在文明的燈光之下。」

有些地方,有幸一早踏足;現在,太遲了。

2020年2月19日星期三

抗疫KOL唔止得車公 香港仲有隱世「神」手足

抗疫KOL唔止得車公 香港仲有隱世「神」手足


綏靖伯曾被請到澳門協助解決疫情。(1932年工商晚報)
綏靖伯現被供奉於廣福義祠。(阡陌.依舊專頁提供圖片)



港古佬經歷去年社會事件,跟觀眾暫別多時。本想於新一年重新出發,又適逢武漢肺炎肆虐,市面停工停課,全民自我隔離。有見及此,港古佬決定重出江湖,為各位分憂解悶,讓大家能「宅」在家中聽故事。

香港史學會理事施志明於上集,分享了車公成為「抗疫之神」的歷史。其實香港還有另一位「抗疫之神」,更曾經揚威外地,被請到澳門協助解除瘟疫,但現今已被大多數人遺忘,連供奉的廟也被拆掉。這位隱世神手足的名字叫綏靖伯。
綏靖伯原名陳仲真,根據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蕭國健的考證,陳仲真是名宋朝將領,剿匪有功,後被內奸毒殺身亡。相傳他死後顯靈令賊匪自相殘殺,後人建廟奉祀。至清朝道光年間,北京出現瘟疫。舉人鄺吉祥便恭迎陳仲真的神像到北京,成功解決當地疫情,道光帝於是封陳仲真為綏靖伯。究竟綏靖伯如何和香港結緣?相傳香港於1869年發生瘟疫,四邑人便想到請綏靖伯來港,及後於上環太平山街建廟奉祀。根據記載,灣仔迪龍里也有綏靖伯廟。至1932年澳門出現瘟疫,作為「抗疫之神」的綏靖伯也有被請到澳門解決瘟疫問題,可見他當年名氣之大。
時至今日,綏靖伯已被大多港人遺忘,原因有數點。首先是管理問題,一位神之所以香火鼎盛,源於靈驗與否。以車公為例,同樣是「抗疫之神」,當疫情過後車公便轉型成為「轉運之神」。可惜綏靖伯轉型失敗,漸漸被人遺忘,連本廟也被拆卸,幾經波折現落難於廣福義祠。另一問題是華人的功利主義「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疫情過後便過橋抽板,不再受到長期供奉。因此廟宇管理人如何維持神的吸引力,或透過增加功能令香油燈火延綿不絕,成為另一個有趣課題。



《獸頭救兵》:只屬可以引君一笑之作

《獸頭救兵》:只屬可以引君一笑之作




不知大家喜歡到動物園遊玩嗎?而在觀賞動物過程時,若果你看到牠們動也不動時,會否曾有一絲幻想覺得內裡是有人穿上動物外衣和頭套扮成呢?電影《獸頭救兵》由韓國網上漫畫改編,描述一眾角色為拯救即將倒閉的動物園,不惜扮演各種動物嘗試力挽狂瀾。

的確在電影中可以看見各位演員落力扮演黑猩猩、北極態、獅子和樹獺,無論是這些動物的特點、肢體動作都幾乎實踐出來,當然大家知道內裡是人扮絕對會哭笑不得,而且他們是走投無路唯有靠此一著都是瘋狂想法,而遊客都各種反應亦滿有喜劇效果,當中更特意將故事重心動物─北極熊與經典飲料廣告再次連結也是一絕。
然而編導在故事結構和表達手法則有待改善,他們試圖在電影中加進很多議題,如人類在商業社會的操作行為可能連禽獸不如;也在不少遊客在園內觀光傷害動物表達人類有多不尊重動物;亦希望透過其中一位獸醫職員與北極熊的經歷反映人類應怎樣跟動物相處等;還有背後財團進行土地發展會構成環保問題等,只是以上議題在電影中都流於表面,只是草草幾筆就交待過去,沒有深入探討下去跟電影中段喜鬧劇過程的節奏不太配合,有點浪費演員們的努力演出,只屬可以引君一笑之作。

「電影‧宇言」Facebook Fanpage「電影‧宇言」網誌

2020年2月18日星期二

廢老足球隊(佬訊)

廢老足球隊(佬訊)


看著明星足球隊的晚宴片段,勾起了很多回憶。這種回憶的感覺既熟悉,又噁心,就像在廁所聞著自己排洩一樣。
晚宴的典型酒樓setting,喜歡張耀揚的人會覺得很熟口面。那分明就是古惑仔3之隻手遮天裡面,烏鴉和浩南競投炮會長紅,玩到反枱的背景。不過今次沒有霸氣外洩的浩南、fit到漏油的烏鴉,只剩下脫了癦的振中、和練成一嚿腹肌的校長。
晚宴的來賓,也可以砌出香港影視黃金年代的半邊版圖。成龍、志偉,校長這些不在話下,就連方中sir和初哥哥這些少見的明星,都有在席。原本佬編以為可以瞻仰這些前輩的昔日風華,但90年代的那種充滿朝氣的佬味早已消散,剩下的就只有一具具被botox撐壞的老舊皮囊。也難怪大家都懷念梅姐和哥哥。可以將生命定格在精華一刻,對香港明星來說,其實是一種blessing。
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晚宴裡那股可憐氣象。看著鏡頭裡有一位大叔搖手示意不要拍片,以及PK大讚自己落區口才了得的時候,佬編想起了常去的泳池更衣室。在那裡有一堆喜愛用風筒吹乾下身的叔伯父,藉著更衣室的隱閉,圍在一起大講自己威水史,再大罵搞亂社會的人。但叔伯父這種怒火是會場限定的,出了更衣室,他們還是幾個保持沉默、閃閃縮縮的不安中佬。
佬編同情那些閉上門才可以大吹大擂的男人。他們生活中一定是遇上極大挫折和否定,致令他們要閉上門後才夠膽展現真性情。但要像方中sir或初哥哥一樣在旁邊打氣支持這些受傷的男人,就實在不了。這麼多麻甩佬圍爐自high,光用想的就覺得腥臭。
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令到一樣本來可以是娛樂頭條的盛事,變成人人恥笑的廢老showcase?是中國,我加了中國。
佬訊
https://www.facebook.com/loshunhk/


2020年2月16日星期日

抗疫行鹿頸吸清新空氣 谷埔海鮮農家宴

抗疫行鹿頸吸清新空氣 谷埔海鮮農家宴

最近受疫情影響,大家都減少了外出到人多的地方,但周末困在家中相當苦悶,是時候到郊外走走,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紓緩平日擔心口罩及生活用品存貨的精神壓力。
記者從粉嶺出發乘小巴前往鹿頸,到達鹿頸總站後看到兩間餐廳,大家可以選擇在這裏享用早餐,再出發前往谷埔。這條由鹿頸至谷埔的郊遊徑,可算是十分易行,來回只需兩小時,而且全程都是平坦的水泥路,只有一小段路需要上落樓梯,不算辛苦,而且沿途景色宜人,適合一家大小親親大自然。
即叫即蒸本地新鮮蠔,時價。
清蒸黑𩶘,$15一両。
把豬肉放在缽頭裏,加入豆豉及果皮蒸煮,不會過韌。豬肉缽(小),$90。
鹹淡水交界 蠔身肥厚味鮮
沿着海邊一直向前走,步行大約45分鐘便會看到這間隱世「松記士多海鮮及私房菜館」。在遠處已經嗅到陣陣飯香,原來有不少行山人士正在吃午餐。松記最出名是海鮮,全部是老闆平日出海捕獲,假日饗客,所以會吃到哪款海鮮全看老闆該星期的魚穫,十分講緣份。六十多歲的老闆松哥表示:「我只能盡量做,隨時訂了也沒有得吃,因為我拿不到食材,所以說要看緣份。」

記者沿途看見很多蠔,松哥笑指那些蠔不多不少跟他有點關係,「那些蠔本身是流浮山種,在四、五十年前,我們去流浮山吃蠔,蠔民說蠔殼上有種子,所以我吃過後便把那些蠔殼拿回來,之後蠔便開始在這裏繁殖,越變越多。」由於沙頭角附近一帶水域沒有受任何污染,加上位於鹹淡水交界,十分適合蠔生長,因此這裏的蠔較為肥厚,充滿濃濃海水味,且蠔味濃烈,十分新鮮,最適合即蒸即食。
本地新鮮蠔餅(大),$130。
蠔餅所選用的蠔十分大顆,而且不會加過多的蛋漿,兩者比例剛剛好。
招牌菜蠔餅 大大粒蛋味濃
除了蒸蠔,老闆更把蠔加入蛋漿做成蠔餅,變成另一道招牌菜式。這裏的蠔餅跟坊間吃到的大有不同,所用的蠔十分大顆,而且蛋漿份量適中,兩者比例剛剛好,不會出現蛋漿比蠔還多的情況。松記所有的魚也是即叫即蒸,上枱前會淋上豉油及滾油,做法簡單,鮮味無窮。此外,豬肉缽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小菜,松哥是客家人,每個客家人一定有一道秘製燜豬肉,他們的豬肉缽起源也有段古,以前外嫁女回到娘家時,每人也會拿一斤豬肉回娘家,將豬肉放在缽頭裏面,加些豆豉、果皮在爐灶不斷蒸煮數次,蒸久了便成了豬肉缽,因此豬肉缽是不能即叫即做,豬肉必須反覆蒸煮才會好味,且不會很韌。問松哥他的豬肉缽要蒸多少次,他則說不便透露。

雖然海鮮要有緣才能可以吃到,但不少的行山人士也說:「在這裏最有緣是遇到松哥。」有山友表示他認識松哥10年,每逢放假只要氣溫適宜,便會自動前來松記,雖然路程需要45分鐘,但他覺得很值得,「這是我人生最大樂趣。」這條新手級行山路線,假日吸引不少遊客及行山人士前往。記者問松哥會否覺得遊人太多造成嘈吵,他笑說不會,因為有人前來,才讓他有機會在此煮數碟小菜跟人分享,也讓他有理由繼續經常往來谷埔村,留住他最美好的時光。
由於沙頭角附近一帶水域沒有受到污染,加上位於鹹淡水交界,很適合蠔生長。
途中看到不少牛牛。
跟山友結緣 下廚饗客聊聊天
松哥是谷埔村的原居民,十多年前因為沙頭角往來谷埔的街渡服務被取消,村民無法外出工作、讀書,只能無奈地逐一搬離谷埔村,忍痛跟這裏的一草一木說再見。

起初要搬出市區時,松哥很不習慣,覺得太過嘈吵,而且和鄰里互不認識,不像在谷埔村住的時候,家家戶戶都相識,甚至能說出對方的名字。他說:「以前在谷埔村住時,我的家不用關門,很安全。」他閒時會跟村民聚在一起,聊聊天、游泳和燒烤,非常寫意。可惜後來大家都搬走,再也過不到這些日子了。
老闆松哥年事已高,隨時不再經營松記。
松哥跟一班山友成為好友,假日多聚在松記。
由鹿頸行至谷埔,沿途景色宜人,全程幾乎都是平路。
松哥對谷埔村十分不捨,於是假日時會相約村民回去聚舊,煮幾道小菜一起品嚐,重拾昔日美好時光,久而久之更跟一班山友成為好友,落廚時也會叫他們一起坐,吃點小菜補充體力。因為松哥小菜太吸引,而且每星期也有不同款式,山友們便請他每星期都去煮地道農家菜,這一煮便是十幾年。現在很多山友不管順路與否,也會特意去跟松哥打招呼、聊聊天才離開。

松哥跟這班山友彼此都很珍惜這份情,但他也表示開始年紀大,隨時不再經營松記。不過,他始終放不下谷埔村,「我喜歡這條村,這裏的山山水水,風景漂亮,環境很好。就算我不做松記,我人也會在,始終也是喜歡這裏,幫到便幫。你說沒水喝,我也可以沖茶、賣罐汽水給你。」
如何前往鹿頸?
在粉嶺港鐵站C出口,乘搭56K小巴,在鹿頸總站下車。
松記士多海鮮及私房菜館

粉嶺沙頭角谷埔村(鹿頸總站沿海邊步行45分鐘)

記者:鄭煒霖
攝影:伍慶泉、周芝瑩、蕭志南、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