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喪母後拜師成全港唯一女師傅 獨門醃法不授徒:如果佢反骨我點交代

喪母後拜師成全港唯一女師傅 獨門醃法不授徒:如果佢反骨我點交代



臭豆腐源自南京、長沙等地,後輾轉傳至台灣、香港,較常見的是油炸版。
(蘋果日報)


「有冇發覺臭豆腐冇以前咁臭?」不只一個人問過我。臭豆腐,別名千里香,有說越近越無味,越遠則氣味越強。昔日到旺角鬧市,遠遠已經聞到臭豆腐走鬼檔這股獨有「臭」味,近年漸漸消失了。「而家好多地方唔賣得,就算有都要收埋去賣,好似你呢一煲鍋飯,如果越多人食越大煲,自然飯味會香得多,冇得呃人。已經冇集體回憶喇,好多已搬入舖。」李珈璉說。全港懂做臭豆腐的人不超過五個人,李珈璉是全行唯一醃製臭豆腐的女師傅,她由走鬼檔轉做批發,一生和臭豆腐結下不解緣。

李珈璉說:「做呢行要濕手漏腳,基本上冇女性入行。斯文啲講係要賣身,我嘅工作唔放得低。」上次去旅行是何時?「完全冇去過,由港英年代到而家,從未攞過護照,冇出過去旅行。」四年前訪問過李珈璉,到現在樣子沒變,仍然束着一頭短鬈髮,說話中氣十足,和上次相約訪問一樣,特別難約。「由醃豆腐、跟定單、送貨,都係自己一個人做,冇時間。」為甚麼不請人做?「你請人做,佢跟住喺你身邊,如果你有100樣嘢,佢每跟你一日,100日後都吸晒你啦。」

她說,自己不是讀書材料,小時候便出來打工,由工廠女工做起。「24歲嗰年,我媽過世,我自己一個冇牽掛,豁咗出去闖。我有個信念,只要係唔犯法嘅嘢都會去做。」或許是為了填補傷痛,她日間除了寫字樓清潔正職,晚上會在中環幫人打工兼職做埋走鬼檔賣豬腸粉,忙個不停,後來更得人引薦到灣仔京都戲院附近賣臭豆腐,原本只是用交來的貨,忽發奇想去拜師學藝。那時銅鑼灣白沙道有檔自家醃製臭豆腐,她厚着臉皮求賜教,從此走上臭豆腐之路。「冇諗過佢好快答應我,但有協議要遵守,第一如果佢仲擺檔,我唔可以過去銅鑼灣賣,怕爭地盤,第二係我唔可以隨意教人。」
鹽水豆腐有窿 將味道滲入
臭豆腐水,主要材料有海蝦、薑、清水,另外還有4、5種香料,需要發酵60天,有別於坊間貪快取巧加阿摩尼亞。李珈璉視醃製臭豆腐是畢生絕學,只肯公開部份材料,她堅持古法逐塊做,所以臭豆腐賣得比人貴40%。「我覺得師傅有好多地方都有少少保留,好似佢教我時只係用蝦頭蝦殼,但我諗如果係用全蝦去做,豈不是更鮮味?」做臭豆腐一定要用鹽水豆腐,在香港已經難尋,昔日她租借豆腐廠自己做鹽水豆腐,後來分身不暇,便將配方給予豆腐廠訂製。「呢個鹽水豆腐我保證你搵唔到,石膏豆腐做出來,側邊外圍係密封冇窿,而鹽水豆腐外圍係有窿嘅,作用係畀臭豆腐水滲入,將味帶入去。幾年前有日氣溫跌到2、3度,足足要醃1日1夜,臭豆腐先算標準,太嘥時間唔太符合香港人原則。」

1997年政府決心整頓無牌小販,她便由小販轉型至批發。「我幾幸運,當年喺時代廣場有間滬江大飯店,有經理向我買生臭豆腐,將我批發臭豆腐生涯做大咗。」現在米芝蓮一星浙江軒、全球最佳50餐廳大班樓等店的臭豆腐菜式,俱是向她入貨。

「我有條件食到呢碗飯,做人一定要有作風唔怕事,呢啲都係向我媽學返嚟嘅,我媽係了不起嘅女人。」李珈璉憶起亡母,不禁眼泛淚光。「我媽目不識丁,佢條命唔好,盲婚啞嫁畀我阿爸,阿爸不負責任、對家庭全無觀念,我媽好辛苦將我哋五兄妹養大。佢走嘅時候55歲,我一生中最大遺憾係養唔到媽媽,佢病咗好多年,死得好辛苦,嗰時我好冇用,賺唔到錢。如果佢而家仲健在,我一定畀佢最好嘅。」現在她獨居西貢村屋,陪伴她的是八隻貓狗。
手藝勢失傳 不強求收徒弟
我們希望邀請她的朋友接受訪問,她爽快答應找來了相識32年的周小姐。「佢用咗所有青春時間,貢獻喺呢個臭豆腐行業,對呢個朋友我好佩服。佢話醃豆腐要買蝦殼返來浸,那次浸開佢畀我睇,一打開嗰種味令我作嘔,好似啲蝦殼放落垃圾桶唔扔,真係好臭。」周小姐續說:「嗰時我同佢喺學校識,好多人都質疑我點解可以同佢咁老友,佢以前好火爆,而家已經稍為收斂喇。不過,可能就係佢嘅性格先做到,我冇見過她請人幫手。你知道做臭豆腐,唔一定成日都旺,佢會去做兼職,賺錢供養動物。佢好獨立堅強,性格好難搵另一半,唔係人人都可以忍受佢脾氣。」

「做乜都要有火,火都冇又點做?40歲先考車牌,因為我要親力親為送貨,做到而家身體勞損,醫生都有叫我退休,所以我唔係好積極去催谷生意。」戀情如何?「有,一次。不過冇所謂喇⋯⋯我單身,要搵到傳人好頭痕。要維繫呢門手藝,我犧牲咗好多,要搵到啱嘅人接手,先對得起我自己,唔啱嘅寧願唔收徒弟,無謂勞氣。我信佛信道,每樣嘢冥冥中有主宰,所以我唔會強求。」

記者、插畫:何嘉茵
攝影:張志孟、鄧鴻欣、周芝瑩
剪接、美術:李軒
監製:曾冠輝

全港識做臭豆腐的人不超過五人,李珈璉是全行唯一醃製臭豆腐的女師傅,她由走鬼檔轉做批發,一生和臭豆腐結下不解緣。
(蘋果日報)
李珈璉和媽媽感情要好。
(蘋果日報)
用鹽水豆腐做臭豆腐,將臭水滲入,更入味。
(蘋果日報)
臭豆腐水,材料有海蝦、薑和清水,還有4、5種香料,要發酵60天。
(蘋果日報)
大班樓鹹魚混入港式臭豆腐賣$128 浙江蒸雙臭堪稱臭中之最
臭豆腐是源自南京、長沙等地的街頭小吃,後輾轉傳至台灣、香港等地,較常見的是油炸版,做法差異不大,但各具特色。香港最常見是街頭小吃炸臭豆腐,大班樓大膽地用本地鹹魚混入臭豆腐,更得到食家大讚。
台灣烹調手法多變
「我哋想做一個臭味嘅菜式,你見其他國家都有經過發酵有臭味嘅菜式,但香港冇。我哋諗起臭豆腐,本來都係將交嚟嘅臭豆腐炸起,再撈麻辣醬去賣,之後想將佢推得更勁、演變到有我哋風格嘅菜式,就決定用鹹魚、馬蹄、芫荽整碎,砌個正方形出嚟,再砌返臭豆腐形狀,質地上因為有馬蹄同少少肥豬肉,亦較複雜同有層次。」大班樓主廚Andy說。大班樓向來不拘泥於傳統,像粵菜宗師江獻珠首徒大師姐曾以「頑皮」形容大班樓,她吃過這道菜式後更在專欄大讚,「第一次吃驚為天人,這個臭豆腐比一般臭豆腐更複雜、更鹹香,一粒小小炸豆腐可以賣到多少錢?放這麼多心機又要做得精緻,是很難得的。」

「台灣臭豆腐層次追求上可能不會太多,但在做法變化上會有很多,用烹調手法去突出味道。」飲食專欄作家謝嫣薇說。臭豆腐據說是由湖南老兵帶到台灣,最常見是油炸,配上台式泡菜一起吃。此外還有蒸,以及近十年當地很流行的臭臭鍋。「好多人鍾意食麻辣鍋,將臭豆腐放入麻辣鍋一齊食,甚至有街邊小食店或夜市,鍾意一鍋一鍋咁,叫做臭臭鍋。由深坑嗰邊發展出來,嗰度有條小食街,好多都有賣臭臭鍋,而家好多地方都有食得到。」香港三位80後引入台灣連鎖店「8鍋」品牌,吃法是一人一鍋,湯底、醬料均屬台灣配方,算是保留台式風味。

至於浙江流行蒸雙臭食法,最常見是用莧菜莖放上臭豆腐同蒸,是臭中之臭,在香港的杭州酒家可以吃到。若覺得自己接受不了最極致臭味,可以一試浙江軒賣的版本,配上金華火腿、毛豆、扁尖筍等北方配料,將雞油放入臭豆腐一齊蒸,較易入口。

8鍋臭臭鍋 尖沙嘴金巴利道77號地舖
大班樓 中環九如坊18號地下
浙江軒 灣仔駱克道300-306號僑阜商業大廈1-3樓

記者、插畫:何嘉茵
攝影:張志孟、鄧鴻欣、周芝瑩
剪接、美術:李軒
監製:曾冠輝
大班樓用鹹魚混入臭豆腐,有鹹香之餘更增添層次。$128
(蘋果日報)
浙江流行蒸雙臭食法,最常見是用莧菜莖放上臭豆腐同蒸,是臭中之臭。
(蘋果日報)
臭臭鍋即是將臭豆腐加入麻辣鍋,近10年在台灣流行。$115
(蘋果日報)
浙江軒配上金華火腿、毛豆、扁尖筍等北方的配料,將雞油放入臭豆腐一齊蒸,較易入口。$90
(蘋果日報)

實試地上最臭灰色豆腐 15級「臭膏」要發酵兩年?

臭豆腐相傳始於清朝康熙八年,傳聞慈禧太后也是臭豆腐愛好者,還把臭豆腐加入御膳小吃名單之中。時至今日,臭豆腐就成為了台灣的代表性名物之一,但同時亦是外國人痛恨食物排行榜中的一員。不過台北這家「戴記獨臭之家」卻不一樣,只賣古法純素臭豆腐。所謂的純素臭豆腐是不加葷菜、動物腐屍及化學劑,所以聲稱豆腐臭得很健康,對身體有不同的好處,例如整腸開胃等功效。

特臭三寶最受歡迎
戴記採用的古法臭豆腐製作是用涼性蔬菜如莧菜、竹筍、冬瓜、芥菜、酸菜及桂皮等,再加入數十種漢方藥材製成的鹵臭水,花半年或以上時間浸泡發酵而成。因此製作出不同等級臭度的臭豆腐料理。當中特臭三寶是最受顧客歡迎,第一寶是第10級臭度的清蒸臭豆腐,使用了半發酵狀態的臭豆腐,加入菇類及湯汁煮滾食用。由於是清蒸的關係,臭豆腐的味道從過程中大量散發,比平常吃到的臭豆腐還要臭。

第二寶是第12級的招牌炸臭豆腐,使用了全發酵狀態的臭豆腐,但豆腐經油炸後,蓋過了本來的臭味,加上酸甜的醬料,是最多人點的臭豆腐料理。

第三寶是第13級的涼拌臭豆腐,是用了全發酵後再發酵的臭豆腐,加上蒜片、海苔碎及特製醬汁涼拌食用。豆腐到13級已呈灰色,記者實試後有種吃到要吐的感覺。除了特臭三寶,店裏還有個終極第15級的臭豆腐乳,經過不斷發酵而成,甫打開已有臭水渠氣味,吃下去更是難以接受。不過店員聲稱這個豆腐乳除了食用更可以美容,只要塗在皮膚上大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就會有效果,當日記者用豆腐乳敷手約半小時,未見皮膚有很大分別,但手上的臭味卻久久未能散去。

雖然這家店的臭豆腐奇臭無比,但光顧的客人仍然絡繹不絕,更有顧客從美國回來,一下飛機就來試臭豆腐,「這裏的料理蠻特別,第一次看到臭豆腐有分等級,而且豆腐都很嫩、很鬆軟。我自己覺得12級的不錯,挺好吃。」

除此之外,這裏也吸引了不少臭豆腐愛好及挑戰者,「我很喜歡吃臭豆腐,所以到處找臭豆腐,這店我吃過很多次了。臭豆腐的味道吃久了,應該會上癮吧。」

戴記獨臭之家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120巷3弄2號

Travel Memo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者均需簽證,可在網上免費辦理
機票:乘搭中華航空來往香港台北,來回連稅約1,500港元起
滙率:100台幣約兌26港元
鳴謝:中華航空

記者:陳靜雅
攝影:潘志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