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星期二

五十年代香港,原來對我們還有啟示馮睎乾十三維度

 


五十年代香港,原來對我們還有啟示
今日香港,睇戲真要趁早,否則可能沒機會看。五個月前,我在這裏推介了香港電影《尚未完場》——以北角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為題材的紀錄片——近日基於某個難以說清的原因,電影團隊要將歌手張敬軒出鏡受訪的部分剪掉(詳見團隊聲明,注1),於是就有了現在香港公映的第二個版本。
近日我有緣看了《尚未完場》第二版,覺得同樣精彩。張敬軒部分本就不多,亦非主角,出場只是錦上添花,給觀眾帶來一點驚喜而已;沒有軒公的第二版,敘事結構不變,且更聚焦於主題,跟第一版可謂各有千秋。這次同看電影的友人,有幾位並未看過張敬軒版,均大讚好看,絲毫不覺得缺了什麼。
你可能奇怪:拍一個在香港集體回憶中幾近灰飛煙滅的歐德禮,究竟有何好看呢?難道又是懷念「美好舊香港」?我看了兩次,可斬釘截鐵答你:不是。如果只是平舖直敘,販賣the good old days情懷,片子就很單薄了,根本不可能感動萬千觀眾(我推薦《尚未完場》給朋友,他們事後皆異口同聲讚好)。
《尚未完場》紀錄的香港,讓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城市——相信也是兩位導演事前想不到的。片中香港人不再是咬緊牙關拚搏上進,展示什麼「獅子山精神」的載體,反而是一群抱着「初戀精神」、勇於嘗試的浪漫主義者。當然,香港人形象之所以有此神轉折,大概也因為主角不是華人。
五十年代香港雖不富有,但五湖四海的奇人異士(包括外國人、中國人)都被它自由包容的氣氛吸引,雲集這塊彈丸之地,各自懷着「不如試試」的實驗精神,不問收獲,只想做些香港前所未見的事。例如歐德禮,就憑他滿腔熱血,以及長袖善舞的交際手腕,邀得眾多世界一流的音樂家赴港演出,還促成了大會堂的興建,對本地文化貢獻良多。
在片中亮相的社會學家吳俊雄教授總結說,歐德禮及其時代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即是「凡事也有第一次」,不管世界多封閉,你總會碰上一些人和事,令你覺得有火花,那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愛上那樣的自己」,這就是「初戀精神」。
吳教授以上金句已廣為傳頌,而我第二次看《尚未完場》(或者說,是第一次看《尚未完場》2.0),除了留意到很多初看時漏掉的細節外,更發現了另一種「香港精神」,不妨稱之為「蒙娜麗莎抱燒鵝」的精神。
在電影開場不久,有個鏡頭拍到皇都戲院外牆上,掛有一幅「人人和平」廣告畫,是蒙娜麗莎抱着燒鵝,十分無厘頭,但又耐人尋味。近日看團隊的製作筆記,才知道剪接師一直對這幅畫念念不忘,導演Dora更說:
「蒙娜麗莎溝燒鵝,跟牛舌意粉、瀨尿牛丸如出一轍,都是歐德禮精神,白天可以做新馬仔、黃飛鴻,晚上是小提琴大師上場,打破條條框框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精神。」(見「製作筆記」)
說得對,思想不拘一格,中西雅俗共冶一爐,不正是香港文化的特色嗎?「蒙娜麗莎抱燒鵝」和「初戀」的精神,我認為都比老掉牙的「獅子山精神」更能說明昔日香港成功之道,也更合乎我對香港文化的體會。
《尚未完場》還有一句旁白我印象特深,那是說:「自己歷史自己寫。」這並非表示自己寫的歷史才正確,而是說真正的歷史,應該由千千萬萬個話匣子同時開唱,方能在時間的深邃的劇院內,鏗然交響出一種富有真實感的立體聲。
「不朽香江名句」不是光靠人民「艱辛努力」就寫得成的。看了電影,更明白香港最需要的,始終是赤子的熱誠、鬼才的靈光。「獅子山精神」不能概括香港人,Hong Kong is something more。

2023年10月30日星期一

《香港這件所謂「歸還了給中國的賊贓」》鐘劍華

 


《香港這件所謂「歸還了給中國的賊贓」》
上星期提到,大英博物館早前有一個「晚清百態」的專題展覽。這展覽其中一個最能引起興趣及話題的,就是展出了「鴉片戰爭」之後中英雙方締結的《南京條約》。也是因為這個條約,滿清王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開展了香港的一段殖民地歷史,令香港有機會成為一個近代經濟發展的奇蹟。
除了英國保有這一份之外,《南京條約》的另一個正式文本,1949年之後隨着國民政府去了台灣,現在收藏於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但不是恆常的展品。作為所謂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的《南京條約》正本,從來未在中國大地上公開展示過。
因此,這一次大英博物館的主題展覽吸引了不少從中國大陸來的遊客到場參觀。有人說是專門來看這個展覽,甚至說是專門要看這份《南京條約》正本的。
不少大陸的訪客除了拍照之外,還拍了短片,放上大陸的不同平台,掀起了一番討論。有一些網紅還乘機大發議論,指大英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賊贓收藏中心。有人認為中國政府今天強大了,應該要向英國政府索取歸還這份《南京條約》及其他展館那些來自中國的文物。
說這次展出的《南京條約》正本是賊贓,顯然又是另一個盲目民族主義沖昏了頭腦的愚蠢說法。這是兩國在當年交換了的正式文本歸英國保有的那一份,本來就屬於英國政府。至於說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都是賊贓,上星期已經談了,不需再多講。
「歸還賊贓論」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場,如果真的有證據是透過強搶,或透過戰爭及暴力掠奪,當然還是有理由討論是否應該歸還的,事實上也有這樣的先例。但正如上次所說,現在世界各地展出的中國文物,很多都有正式的來源資料,不少都是收藏家用各種途徑獲取的。獲取的方式可能並不一定是公平的買賣,也有不少是透過國內的地下渠道輸出海外售賣,輾轉去到各地的博物館的,這些事直至近年仍然不斷發生。做這門生意,透過輸出歷史文物來套利的人物及機構,有不少更是具有官方背景及關係的。如果說要歸還,情況就複雜得多了,也不一定合理。
多年來,到過大英博物館及其他博物館參觀,看過館藏的各種中華文物的觀眾,很多都會感嘆為何這些好東西會流失到海外。不少人也會慨嘆,這些文物在海外保存得那麼好,為什麼國內有一些同類藏品,相對又會顯得沒有那麼完整。
歷年來,中國人對自己的文物進行的破壞,可以說是罄竹難書。這情況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就更加是絕對正確,充滿革命精神,是顯示了人民上下一心破除四舊、打破封建殘餘的英勇行為。當年如果有人夠膽出來說要保護那些舊物,還很可能會被批鬥。
到了今天,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館固然有很多珍貴的文物,但有不少其實只是複製本,有些人甚至會懷疑部份展品的真偽。
有時很難不同意,如果今天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展示的那些中國文物當年不是去了海外,可能已經在歷年的政治運動中被破壞淨盡了。所以也有不少人認為,大英博物館或其他博物館不但不是賊贓收藏中心,還有可能是在幫助中國人保存住不少歷史及文明的記憶。
有人說,中國今時不同往日了,如果證明真的是賊贓,為何不能取回?又說中國有權重新擁有及管有這些原本就屬於中國人的東西。這說法首先就忽視了不能單從來源地來證明文物的擁有權,市場買賣、各種形式的交易而造成的文物轉移,很多在本質上不一定沒有其合法性。
其次,今天的中國政府還不是當年大肆破壞中國文物的那一個政府?體制不變,誰能保證同樣的事不會再發生。況且,以為文物回歸原地才是最合理,或者以為原擁有者才是最有資格保護這些文物的說法,從歷史經驗來說可以說是十分脆弱的論點。塔利班破壞巴米揚大佛是一個例證,香港又是另一個例證。
小紅書上有人說,香港是英國人在中國手上奪取的最大一件賊贓,尚且可以歸還,何況其他。若果真的是如此,何妨看看「香港這件所謂賊贓」,在英國人管治下,如何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漁港變成舉世矚目的東方之珠;又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城市及國際金融中心。也不妨問一問,在這個作為所謂賊贓的歷史過程中,作為賊贓的香港曾經為幾多人提供了避難安身之所,又讓幾個世代的人可以安居樂業;更無需經歷那些所謂自己人或同胞製造的歷次政治災劫。
或者更應該看看,這件所謂賊贓在歸還中國之後,短短二十多年之間又變成如何!很難不同意,就算真的是賊贓,可能還是放在外國人那裏比較好!今天香港面對的最大悲劇,顯然正是在於歸還了給現在這個中國!究竟誰才是賊?怎樣才算是贓?
鍾劍華
2023年10月26日
[看中國.且付笑談]2023年10月30日

2023年10月28日星期六

蒼生在念,有志難伸,李克強訣別群魔亂舞的末世顏純鈎

 


20231028
蒼生在念,有志難伸,李克強訣別群魔亂舞的末世
李克強突然去世,六十八歲在中共官場,也不能算長壽。一百零七歲的宋平,還能出席二十大,目睹習近平當眾架走胡錦濤的經典場面,李克強之死,未免令人為他惋惜。
一般來說,除非長期疏忽或有隱疾,否則心臟病不會突然發作,李克強不可能未經最高級別的身體檢查,也不可能得不到全天候的照看,他的死始終有一些疑點,不過,這也只能交給歷史了。
中共最高領導層中,李克強給人的印象還不算太差,至少他看上去比較正常。首先,他的家族沒有貪腐的傳聞,他太太在大學教書,女兒曾在美國讀書,不知是仍在外國生活,還是回到大陸,但至少沒有像一般官二代紅二代那樣,在官場商場撈得風生水起。
其次,李克強為人低調,也不熱衷歌功頌德,很少講一些令人肉麻的大話,恬不知恥地生造一些口號獻媚取寵,在官場多年,也少見有下屬官員刻意奉承他。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從這一點看,他似乎為人還算正直。
再次,作為總理,他心裡還有百姓。當習近平努力為自己的「偉大」喬妝打扮時,他反而時不時潑一點冷水。六億人每月收入一千元,在任職總理的記者招待會上向全世界公開,顯見得他對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況很「上心」。新冠肺炎肆虐時百姓生活困苦,他又力主地攤經濟為民間解憂。
再次,他雖然沒有雄才偉略,但卻是做實事的人。大局逐日崩壞,那是中共體制決定的,他無法挽狂瀾於既倒,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盡量扶危補漏,維持政府的運轉。一個官員是為個人利益,還是為人民福祉,老百姓還是看得出來的。
最後,李克強的離世,宣告中共官場內團派的正式寂沒,自此團派將不可能再作為一個政治派別存在,剩下胡春華夾起尾巴做人,只等平安落地,退休養老而已。中共官場只剩一個習派,那對中共絕不是好事,反而是政權崩壞的先兆。
團派都是學生幹部中培養出來的,他們一般都比較正派,因為從年輕時就要「爭取表現」,不敢行差踏錯,都很聽話,很努力做事。他們學歷都不錯,千挑萬選之下,也都有一定工作能力,因此在稍微正常一點的官場內,團派都比較有升遷機會。但當碰上習近平這樣志大才疏的個人野心家,團派的「斯文」便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落了下風。
自習近平上調中央,李克強即表現出處處忍讓,低調行事,大局為重,循規蹈紀,少說話多做事,其原因便是避其鋒芒,不與習近平爭一日之長短。習近平缺乏政治智慧與人生智慧,但搞權爭與排斥異己卻有獨門秘笈。以李克強在最高層多年經營的基礎,要爭也不是沒有爭的機會,只是他生性較懦弱,個人野心沒有那麼大,所以不斷收縮自己的地盤,到最後,便將整個官場都讓給習近平。
二十大之前,曾有評論認為李克強可能再坐一會,去當人大委員長,以七上八下之規矩,他在可否之間,但李克強還是退了,中共官宣對黨內高層領導的「高風亮節」曾給予好評。李克強與汪洋自動退出,胡春華退居邊緣等退休,這都是團派高舉降旗的姿態,也是團派對中共未來預期悲觀,集體甩攤子的表現。
群魔亂舞的未世,沒有正派人的立足之地,與其戀棧而自討沒趣,與其抱著一塊朽木在怒海中沉浮,不如遠離官場,享受退休待遇,冷眼袖手,旁觀世變更實惠。
李克強去世後,已有民眾自發到他故居獻花,民間對他的懷念,也體現中國百姓對當道的褒貶。當習近平不顧民間疾苦,還在做他「中國解決方案」的大夢,還在夙夜匪懈地搞鬥爭,而那個以「人在做天在看」為初衷的總理,卻撒手人間了。
中國人借領導人離世來發洩對現實的不滿已有傳統。周恩來去世,搞出第一個天安門事件,胡耀邦去世,搞出另一個驚世的天安門事件,李克強與周恩來胡耀邦不可同日而語,但今日之中國與當年之中國,也不可同日而語。事態將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歷史發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往往通過偶然性起作用,中國人對中共統治的惡感,正在等待一個精神出口。一個蒼生在念的高官,面對崩壞的末世有志難伸,相當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共同的命運,李克強之死便像一種無言的昭示,事態發展可大可小。

英語流利的短命總理馮睎乾十三維度

 


20231027
 
英語流利的短命總理
中国史上最高學歷的總理李克強,今早被中共黨媒宣布「因突發心臟病」死亡,終年68歲,成了最短命的總理。連前兩任的總理朱鎔基、纏綿病榻的董建華都未死,「李中堂」就率先掛掉,也難怪大眾諸多揣測,陰謀論滿天飛了。
但無論具體死法是啥,說李克強死於「太叻」(即太能幹),雖不中亦不遠矣。
跟胡錦濤同是安徽人的李克強,論學識才智,的確拋離「勤政」的那個一大截。胡錦濤出名記性好,李克強亦不遑多讓。文革時代,小學曾經停課,桐城派最後一代文人李誠在家自設學堂,李克強在那裏聽學五年。據李誠之子李皋蘭憶述,李克強「看書基本上過目不忘,考試都是班上最好的幾名。」
不知道李皋蘭所說是否過譽,但李克強年輕時苦學過英文,該是真的。中国在1977年恢復高考,李克強進入北大法律系,曾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的老同學何勤華,對李克強的勤奮記憶猶新,何說李無時無刻都在背英文:「小本的正面寫英文,背面寫英文;去食堂的路上背,排隊時也背。」後來成了李克強夫人的程虹,恰巧也是英文系教授;有報道說,兩人在家中也用英語溝通。
李克強這樣如饑似渴學習英語,應該跟他對西方經濟學的濃厚興趣有關。法律系畢業後,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終獲得北大經濟學博士學位。年輕時的李克強,不聞有什麼放羊看牛、「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的傳奇故事,但當年辛辛苦苦打下的英語基礎,卻讓他成為總理後,能用英語直接跟外國官員交談,而他與外賓談笑風生的畫面,更多次被中国記者捕捉於鏡頭下。
這叫沒翻譯就成了啞巴的人看在眼裏,情何以堪?
當然,李克強的「死罪」決不止「英語流利」,也包括他比較敢講真話。在黨媒宣布中国脫貧獲得重大勝利時,李克強卻大潑冷水,直言中国六億人口月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左右,令那位「勤政」領袖臉上無光。
據維基揭秘的消息所稱,李克強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有次告訴美國外交官:中国當時的GDP數字不可靠,因為是「人為製造」的,若要真實地評估經濟,應該集中看三個不易造假的指標,即用電量、鐵路運輸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此說很有見地,後來外媒就稱之為「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
李克強越能幹越受讚賞,「另一位」就越憤怒妒忌恨。所以,大凡是李克強主張的,最高領導必然唱反調。例如李克強卸任前強調,中国當務之急是擴大消費;到今年八月,習近平就在中共刊物《求是》發表文章,大力反對西方式消費驅動經濟增長。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李克強心臟病發暴斃,我們其實也可理解。《東方日報》2003年有一經典報道「與蠢人共事易爆心臟病」,每隔幾年就被網民翻炒一次,該報道引述瑞典林德伯格大學醫療中心的研究,指「蠢人」原來跟香菸、咖啡因或油膩食物一樣對健康有害,因為跟豬隊友共事,會有龐大精神壓力,甚至可能引起心臟病發。
由此可見,「李中堂」死因應該無可疑。

2023年10月26日星期四

評論「施政報告」,我只信六日前的施永青 馮睎乾十三維度

 


評論「施政報告」,我只信六日前的施永青

今天看香港新聞及網絡討論,舉目所見,若非嘲諷李家超步「勤政的明君」後塵,錯把「贍養」讀成「瞻養」,就是反覆轉述他那些「劏房不一定環境惡劣」、「移民不一定對香港沒信心」之類的爛笑話。

更攞命的,是李家超昨日才大聲宣布施政主軸是「拼經濟」,今天一覺醒來卻變了個靈修老師,苦口婆心寄語市民勿太追求物質生活。真佩服那些仍然有心有力認真看待這份「施政報告」的人。

關於昨天的「施政報告」,我認為最一針見血的評論,早於上周五已超前發表,作者是「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六日前,施永青在他旗下報章專欄,刊出一篇〈施政報告要指明香港今後路向〉(注1),仔細讀來,簡直是「從深處(de profundis)」發出的吶喊,以血淚寫成的控訴。

施永青以商界代言人口吻,用直接得近乎「勇武」的字眼告訴李家超,近年香港經濟不似預期,「前面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商界有點不知所措」,港府必須清清楚楚跟大家說明,要怎樣帶領香港「由治到興」。

施永青接着說,香港今後只有兩條路可走:若非「盡量維持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係」,就是「減少對西方的依賴,轉移目標去服務一帶一路的國家」。若香港選擇前者,那就應該表現出自己獨特的一面,「而非與北京完全一致」。

怎樣才算「獨特」呢?施永青明確舉出兩例:一是「香港應盡量保護西方在香港的利益,制約一些內地企業與他們作針對性的競爭」;二是「對西方在香港展開的政治活動,亦要有一定的容忍度,給予一定的自由度」。這樣西方才不會把香港視為「一個內地城市」。

然而李家超昨天發表的「施政報告」,一開場即滔滔不絕談「維護国安」的雄圖大計,如明年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為「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安全」立法、增強「国家安全教育」及「愛国主義教育」等,之後又宣布要從越南、老撾和尼泊爾搶人才。

此等施政方針,跟施永青倡議的「容許西方在香港展開政治活動」、「維持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係」,簡直南轅北轍。顯而易見,港府已選擇了施永青文中所說的「轉賽道」,堅定不移地與西方割席,加速投奔「一帶一路」。

香港「轉賽道」的後果是什麼呢?我用施永青的說話答你:

「如果香港真的要轉賽道,商界就得有心理準備,必須轉戰新的市場,有不同的核心團隊與經營策略。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轉折,困難重重,優勝劣敗。

「市民亦要有心理準備,香港若是真的轉賽道,不但就業與薪酬情況會出現莫大變化,連手上積累起來的財富,其資產價格亦會出現巨變。政府對此必須有恰當的對策,才能令市民在香港轉路向的過程中,活得平順一些,損失少一些。」

以上兩段寫在文章結尾,從修辭角度看,應該是作者希望強調的話。請你再看一遍:「不但就業與薪酬情況會出現莫大變化,連手上積累起來的財富,其資產價格亦會出現巨變。」

施永青身為香港最大地產代理商老闆,完全沒動機刻意唱衰樓市;如果連他也吃了誠實豆沙包,明明白白告訴你港府「轉賽道」後,資產價格將現「巨變」,薪酬會有「莫大變化」——當然你可把「巨變」解讀為爆升,悉隨尊便——我們真的沒理由不信。

施永青更呼籲特首在施政報告裏,要「把香港的實際處境向市民講解清楚」,未免強人所難。李家超能夠把「報告」內所有中文字都正確唸出來,我其實已收貨,可惜連這一點也做不到,實在令人遺憾。

2023年10月23日星期一

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 馮睎乾十三維度

 


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
明史專家陳梧桐的《崇禎:勤政的亡國君》一書,近日在中国大陸被禁,引起議論紛紛,一般解釋是「疑似惡意影射」。前天《金融時報》也報道此事,題為「Tale of emperor whose ineptitude ended his dynasty unnerves Chinese censors」(皇帝無能招致亡國的故事令中国審查部門惶恐不安)。(注1)
《金融時報》指,收回一本已出版的書,在中国很罕見,因為書籍出版前已被審查部門反覆檢​​驗,何況《崇禎:勤政的亡國君》只是《崇禎往事——明帝國的最後圖景》(2016年初版)的重印本,禁一部重印書就更少有了。
然則《崇禎》此書觸犯什麼禁忌呢?由於新版已不可得見,且讓我引述2016年舊版所載的幾句話。今年五月已過世的作者在書中如此形容崇禎:
「不論大小政務,人事變動,生殺予奪,皆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的確很容易令人聯想起某個事事「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的偉大領導。
陳梧桐批評崇禎喜歡卸責,引述他在崇禎八年的「罪己詔」,指他「罪己」之餘,不忘斥責文武諸臣;又說到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軍渡河橫掃山西時,崇禎即指責臣僚:「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矣!」到兵臨北京城下,崇禎自縊前還在衣襟上憤然寫道:「諸臣誤朕。」
這種至死不肯認錯,覺得有錯也是別人犯錯的性格,又再次令人聯想到某個偉大領袖。
對崇禎的評價,史學界素來分為兩派。一派見他勤於政務,有志於大明的偉大復興,就相信了崇禎本尊所說,認為他「非亡國之君」。但本書作者顯然是另一派。
陳梧桐指崇禎「雖有中興之志,力圖挽狂瀾於既倒,但志大才疏缺乏深遠的目光」,「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又批他「不辨忠奸,只憑個人的好惡取捨人才」,「剛愎自用而又多疑善變、急功近利而又優柔寡斷、虛榮心強而又缺乏擔當精神、專橫殘暴而又刻薄寡恩」。你想到誰呢?
但老實說,我不覺得上述文字是此書被禁主因。《崇禎往事——明帝國的最後圖景》出版七年,誰留意有這些「敏感內容」?就算留意到,誰會有興趣逐字逐句轉載?
本書真正被禁的原因,是新版封面太生鬼了:一條絞索套在「崇」字頭頂,還改了一個精警的書名叫「勤政的亡國君」,搞得像一幅潛力無限的梗圖,網上傳播力馬上比舊版激增萬倍。
但最大的功臣(或「罪魁」),我認為非文案作者莫屬。書封宣傳語「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見血封喉,將陳梧桐千言萬語都濃縮成順口易記的十四個字,第二句更非常耐人尋味。這文案不禁令我想起古代的童謠。
天下將亂,必有童謠為先聲。例如秦始皇時有童謠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為「胡」指匈奴,立即命令蒙恬北伐——後來大家都知道謎底原來是胡亥。為什麼童謠有足以影響秦始皇的力量呢?因為它的本質就是迷因(meme),當中盛載的訊息能以驚人速度傳播,有動搖人心的效果。「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不是童謠,但作用一樣。
把此書「下架」的人,到底是低級紅抑或高級黑呢?我不知道,但肯定的是,本來無人留意的「疑似惡意影射」的迷因,現已轟動海內外。事件中受傷最深的,無疑是那位現代朱由檢。

2023年10月21日星期六

港府派兩萬蚊鼓勵生仔 馮睎乾十三維度

 


港府派兩萬蚊鼓勵生仔
有時候,真的不得不佩服港府的扮工能力。無論社會有什麼問題,「李班子」一出招,看上去都是業餘、不認真,和像馬戲團。
近日港媒繼續為特區政府放風,透露李家超下周公布的所謂「施政報告」,其中一個重點是「鼓勵生育」。港媒引述消息,稱政府有三招「組合拳」,包括向每名初生嬰派發二萬元、上調子女免稅額,以及申請公屋時可優先上樓。
兩萬元可鼓勵生育?很多人應該記得,為香港奪奧運第一金的李麗珊,曾在2006年拍攝銀行廣告,表示「養大一個BB要400萬」。去年又有研究指,今天在香港養大一個B,已加價到600萬。相信智力正常的人,都不會為了杯水車薪的兩萬元而生育,如何「鼓勵」呢?
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是全球不少國家面對的難題,但只要稍為做點功課,借鑑別的國家,都知道直接派錢是無用的。不過既然中国大陸也派錢獎勵第二三胎,港府不假思索跟黨走,也是正常發揮,反正派出去的錢又不是來自「李班子」荷包。
西方國家鼓勵生育,大都針對較根源的問題,而非派錢做騷。比方說,人家會投放資源提供更便宜的托兒服務、改變社會的工作文化(增加兼職、在家工作的機會,令上班時間更彈性),甚至推動男女平權。
男女平權跟生育率有關嗎?據首爾大學研究,在一孩家庭中,男性每星期多做一小時家務,生第二胎的機會就會顯著增加。養育子女除了需要錢,還要精神和勞力。若男性願意分擔多點家務,女性自然更有餘力生兒育女。所以,增加男性產假,也未嘗不是鼓勵生育的方法。
當然,最有效的生育政策,就是政府良政善治,能提高經濟競爭力及增加就業機會,創造出一個自由、開放、文明的環境,讓年輕人看到光明的未來。沒有希望的社會,是注定絕後的。
派二萬元、上調子女免稅額、申請公屋優先,根本不可能鼓勵生育,只是獎勵本來就會生孩子的人——這些人多數來自哪裏,大家心知肚明吧。
其實舊中國鼓勵婚嫁、刺激生育的方法也有不少,例如越王勾踐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漢惠帝則頒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徵稅單位,一算為一百二十錢)即是說,如果女子十五歲不嫁人,就要五倍徵稅,罰到到你三十歲為止。
哈,越王勾踐和漢惠帝的方法都應該比派二萬蚊有用。

2023年10月20日星期五

【未普評論】中共為何恐懼趙紫陽?


【未普評論】中共為何恐懼趙紫陽?

昨天10月17日是趙紫陽104歲誕辰。記得2004年10月,陳一諮和一眾朋友相約去哥大聚會,為趙紫陽85歲祝壽。我因故無法同行,便買了一個大蛋糕,以表心意。未料三個月後,趙撒手人寰。那個蛋糕上的「恭賀趙紫陽先生八秩晉五壽誕」就永遠定格在2004年10月17日。

今天在紀念趙紫陽誕辰之際,再次看到新世紀網站轉發的趙家兒女的「祭父親百歲冥壽文」和王揚生的「叩訪富強胡同六號」。重讀舊文,依然感動。

在中共歷屆領導人中,曾當過國務院總理和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可能是中共當局最恐懼的原中共領導人了。趙在89六四期間,因反對向學生開槍,拒絕認錯,被中共剝奪所有權力,並被軟禁16年,直至去世,至今也已逾18年。在過去的34年裡,中共在任何為改革開放評功擺好的宣傳中,從不提趙。但每逢趙紫陽的誕辰、忌日、清明和六四,中共當局總是如臨大敵。他們嚴密監控和限制紀念趙的各種民間活動,對各種回憶文章書籍及拜謁,總是千方百計地予以封殺。2019年,趙紫陽的骨灰終於落土,但官方在墓碑四周安裝了監控攝像頭,部署了警察、保安和便衣人員對拜謁人員進行攔截。這說明中共十分恐懼趙紫陽。

中共當局為何恐懼趙紫陽呢?首先,趙的理念反襯出其他中共首腦的狹隘與渺小。比如,關於「打天下坐天下」,中共歷屆領導人不管是紅一代、紅二代,還是江胡這樣的管家代理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趙不這樣認為。他說,「天下是大家的,我們是為大家辦事的」、「我們欠老百姓太多,我們要還債!」。再比如,對社會衝突,趙紫陽堅持以理服人,妥協寬容,主張以對話和協商解決,而鄧、江、胡和習都堅信,只有高壓和暴力才是控制社會不滿的有效手段。

其次,趙提出要約束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權力,防止他走上個人專權、專斷的路,這對當今政權來說,是莫大的諷刺。趙認為,黨的最高層不應設總書記,應實行中央常委輪流坐莊,一人一票;這樣做是要防止黨的最高領袖走上個人專政的道路,防止他包辦一切、個人決定重大問題。趙希望,用制度削弱執政黨對整個國家的控制權,要更新改造這個黨,從而使中國走上民主與法治的道路。對此,在獨裁與專斷中自得其樂而不能自拔的中共現今領導人,對這樣的設想和提出這種設想的人怎能不恐懼呢?

還有,趙紫陽是中共歷屆領導人中提出的理念最接近普世價值的前中共領導人。趙認為,中國在面對全球化浪潮時,不能只顧及經濟層面的影響,還應顧及政治層面的影響,不能只是講要與世界發達經濟接軌,還應講要與世界先進文明接軌。趙曾對宗鳳鳴說,所謂「現代化」就是「西化」,就是要同西方現代文明匯合,因為不僅西方實行的市場經濟已成為世界的主流經濟,西方實行的民主政治也已成為世界的主流政治。而當今的中共政權卻相信和普世價值背道而馳的東西——專制。

趙紫陽也是與中共切割最徹底的前中共領導人。他的五位了不起的兒女,和父親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們和父親一樣,都認為趙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農民的兒子既然從民間來,最後就應回到民間去。他們落實趙的心願,和當局艱苦談判了十四年,最後終於把父親和母親的骨灰葬在民間陵園。從那一刻起,趙紫陽就真正與中共做了切割,趙紫陽的精神也終於獲得了完全的自由。

趙紫陽還是對中共體制反思最深的前中共領導人。這個反思始於他在文革中被批鬥的經歷,終於他被軟禁16年的漫長歲月。他認為,一黨專政下搞市場經濟,肯定會產生腐敗。只要共產黨控制所有資源,腐敗就控制不了,中共這個體制就「沒治了」。

如果現在的習近平政權最終選擇走趙紫陽的道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也許這個黨還有救,否則就真的「沒治了」。


2023.10.18

【多年來中國穆斯林遭迫害證據不斷】 【惟無阻「宗教中國化」擴張】

 


【近十年港回教如何被「染紅」?】
【「溫水煮蛙」式地「聽黨話、跟黨走」】
本台在上集提及,香港九龍清真寺近來首次舉行中國國旗升旗禮,將象徵主張「無神論」的中共政權帶到宗教場所,更獲回教教長支持。這令人聯想中共近年在內地實施「宗教中國化」的情況,包括要求寺廟、教堂掛國旗,以展示愛國主義。
熟悉回教議題的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侍建宇指,中共解釋教義時,往往加入了中國政治需要的內容來解釋,並在宗教學校和場所設下自己的「長城」,包括用自己的教士和書籍來取代外來者,特別強調警惕外國勢力「利用宗教滲透的危險」,以及「帶有政治意圖的宗教訴求」。他認為,情況反映「宗教中國化」已經在香港出現。
但在香港這相對自由開放之地,要「重塑」一個極度講究「神是至高無上」的宗教,走向「中國化」,是如何展開的?
本台發現,主辦升旗禮的「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下稱「回教基金總會」)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尤其是在2015年推動「宗教中國化」後,立場愈趨變「紅」。不但與作為香港回教選委指定提名組織的「博愛社」關係密切,並在該社提名下獲得選委席位,亦經常參與「博愛社」和「香港中國回教協會」率領或安排的內地訪問團,與當地官員「交流」學習加強「愛國愛教」意識。
最近備受關注的「交流」,莫過於在今年8月中,香港五大主要回教組織,一行共20人罕有地獲邀考察新疆。據中國官媒報道指,該「新疆團」參觀了清真寺和「新疆的反恐和去極端化鬥爭主題展」等,又與當地人交流。
參團的香港伊斯蘭聯會主席石輝,2018年底曾去信中聯辦關注中國穆斯林的信仰權利和自由被剝削;但經過數年的「交流」後,他被官媒以普通話「配音」引述稱:「我看到新疆少數民族同胞幸福快樂」。
石輝在10月17日出席九龍清真寺國慶升旗禮時,向本台重新解釋那封信的看法。
石輝說:那封信寫的時候是因為被西方的媒體(影響)而想歪了,以為他們說的是正確的,但今次看完知道並沒有這樣的事。中國政府為新疆人民做了很多事,而我們10天在街上未曾見過一名乞丐,並不見有人露宿街頭,在香港反而見到。
同樣參團的「回教基金總會」主席沙意(Saeed Uddin)向本台記者再談及新疆之旅時,看法與石輝相似,又指「20年後重回新疆」,欣賞當地基建、農業和工業生產都有很多轉變。
當再被問到,那為何外界有那麼多中國新疆穆斯林被迫害的報告,包括「新疆教育營」思想改造、嚴禁在公共場所做禮拜、強迫勞動等?
沙意說:可能這些人只是聽,再編故事。如果他們去那裡,就會發現不同的東西。他們帶我們去看時,仍然有700、800年歷史的清真寺獲得保存著,沒有被破壞。
不過實情是,過去3年,中國內地多次被揭向清真寺「動土」。當中包括2022年中,中國官方首度證實並公開展示,近700年歷史的西寧東關清真寺,其阿拉伯風格圓頂被拆改為中國特式的「飛簷翹角」;另2020年,位於西北寧夏首府銀川最大、始建於明朝的南關清真寺,原本的圓頂和宣禮塔被拆掉。不少分析指,這是基於中共「宗教中國化」的要求。
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將於10月20日至24日舉行期間,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將愛國主義教育開展至全體公民,涵蓋企業、傳媒、學校、宗教團體以至家長等,又特別提及香港。香港人大常委李慧琼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法》雖不納入《基本法》附件三在港實施,但認為若條文合適都可在港推行。
那中共將來會否如內地一樣收緊香港的宗教活動?侍建宇說,視乎中共對香港宗教人士有何「期待」。
侍建宇說:如果她期待香港繼續扮演一個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一個轉介、中間的橋樑,她必須要把這空間留下來,否則就會造成衝突。《港區國安法》之下,香港的各行各業任何不滿的聲音都暫停了,那可能要過一陣子,再看看情況有沒有變化。
中國對回教的迫害爭議不斷,為何穆斯林國家一直沉默?下集再為大家拆解。


【多年來中國穆斯林遭迫害證據不斷】
【惟無阻「宗教中國化」擴張】

中國迫害穆斯林的爭議持續至少20年,更將國家主席習近平思想寫入教義,全面推「回教中國化」,要求將習近平和中共地位凌駕於宗教之上,就連香港最近亦緊隨步伐,在清真寺升掛國旗。不過,多年來就算國際社會為此不斷砲轟和制裁,伊斯蘭國家卻始終保持沉默,甚至有部分回教國家跟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多位資深伊斯蘭教學者向本台分析指,歸根究柢「都是利益的問題」,尤其是「一帶一路」的金錢誘惑。

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推行「宗教中國化」政策下,本台多次引述消息報道,以及美國等西方政府、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等官方的報告,都有很多證據顯示中國穆斯林不斷遭受迫害。

不過,外界對中國宗教自由的批評,並沒有阻礙習近平「宗教中國化」計劃的擴張,更從西北及內陸逐漸推進到東南沿海地區,甚至香港。當中內容不斷強化,由「愛國愛黨」,強化成堅定不移「聽習近平的話、聽黨的話」,不斷收緊和整改宗教活動空間。

但在持續壓迫下,中國「網絡長城」內仍不時流出國內穆斯林,因不滿神的地位被褻瀆而與警方爆發衝突。例如今年5月,雲南省一座清真寺的阿拉伯式外觀遭當局強拆,當地穆斯林居民到場試圖阻止,與警察發生衝突。

當國內穆斯林都反抗表達不滿,然而穆斯林佔大多數的伊斯蘭國家,尤其是中東及阿拉伯國家都保持沉默,伊朗和巴基斯坦元首甚至支持中國,聲稱「看不到確實的證據」。

穆斯林議題專家、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侍建宇向本台解釋,一方面中國的反美立場與這些國家目標一致,另外主要就是因為「利益」。

侍建宇說:在習近平的時期,又加上「一帶一路」計劃建議,對於有些國家而言是可以合作的,中國提供了便宜的資金。宗教中國化部分,中國也打擊那些外來想要再透過慈善服務,來擴張宗教勢力的人,那這個情況從底下來講是行不通的,但從上面來講是行的。阿拉伯國家有時候會發現,當草根的宗教團體力量太大時,會挑戰到政權的威信,在這方面,他們是可以跟中國配合的,的確在獨裁政權上都有這個共同的需要。

除了「錢作怪」,美籍的中國回教研究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傅健士(James D. Frankel)認為,意識形態的灌輸,亦是減少反對聲音的方式,當中不可忽視香港佔了重要的聯繫角色,幫助中共對外宣傳。

傅健士說:穆斯林是香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在中國,他們在歷史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儘管規模較小,但他們卻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很大程度上與伊斯蘭社會的國際化本質有關。本地穆斯林與其他穆斯林有聯繫,甚至和在其他國家的穆斯林。他們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在一些國家政策中,例如「一帶一路」或「大灣區政策」,特別是在成為香港與海外其他國家之間的橋樑方面,這就是為甚麼我認為我們不能忽視(香港)穆斯林在社會中的作用。


重溫影片:
《回教中國化—走「紅」的回教》https://fb.watch/nMM_241mZP/
《回教中國化—被代表的聲音》https://fb.watch/nLgR-shfxo/

#穆斯林 #清真寺 #中國國旗 #愛國愛教 #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