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0日星期一

《香港這件所謂「歸還了給中國的賊贓」》鐘劍華

 


《香港這件所謂「歸還了給中國的賊贓」》
上星期提到,大英博物館早前有一個「晚清百態」的專題展覽。這展覽其中一個最能引起興趣及話題的,就是展出了「鴉片戰爭」之後中英雙方締結的《南京條約》。也是因為這個條約,滿清王朝把香港割讓給英國,開展了香港的一段殖民地歷史,令香港有機會成為一個近代經濟發展的奇蹟。
除了英國保有這一份之外,《南京條約》的另一個正式文本,1949年之後隨着國民政府去了台灣,現在收藏於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但不是恆常的展品。作為所謂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的《南京條約》正本,從來未在中國大地上公開展示過。
因此,這一次大英博物館的主題展覽吸引了不少從中國大陸來的遊客到場參觀。有人說是專門來看這個展覽,甚至說是專門要看這份《南京條約》正本的。
不少大陸的訪客除了拍照之外,還拍了短片,放上大陸的不同平台,掀起了一番討論。有一些網紅還乘機大發議論,指大英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賊贓收藏中心。有人認為中國政府今天強大了,應該要向英國政府索取歸還這份《南京條約》及其他展館那些來自中國的文物。
說這次展出的《南京條約》正本是賊贓,顯然又是另一個盲目民族主義沖昏了頭腦的愚蠢說法。這是兩國在當年交換了的正式文本歸英國保有的那一份,本來就屬於英國政府。至於說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都是賊贓,上星期已經談了,不需再多講。
「歸還賊贓論」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場,如果真的有證據是透過強搶,或透過戰爭及暴力掠奪,當然還是有理由討論是否應該歸還的,事實上也有這樣的先例。但正如上次所說,現在世界各地展出的中國文物,很多都有正式的來源資料,不少都是收藏家用各種途徑獲取的。獲取的方式可能並不一定是公平的買賣,也有不少是透過國內的地下渠道輸出海外售賣,輾轉去到各地的博物館的,這些事直至近年仍然不斷發生。做這門生意,透過輸出歷史文物來套利的人物及機構,有不少更是具有官方背景及關係的。如果說要歸還,情況就複雜得多了,也不一定合理。
多年來,到過大英博物館及其他博物館參觀,看過館藏的各種中華文物的觀眾,很多都會感嘆為何這些好東西會流失到海外。不少人也會慨嘆,這些文物在海外保存得那麼好,為什麼國內有一些同類藏品,相對又會顯得沒有那麼完整。
歷年來,中國人對自己的文物進行的破壞,可以說是罄竹難書。這情況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就更加是絕對正確,充滿革命精神,是顯示了人民上下一心破除四舊、打破封建殘餘的英勇行為。當年如果有人夠膽出來說要保護那些舊物,還很可能會被批鬥。
到了今天,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館固然有很多珍貴的文物,但有不少其實只是複製本,有些人甚至會懷疑部份展品的真偽。
有時很難不同意,如果今天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展示的那些中國文物當年不是去了海外,可能已經在歷年的政治運動中被破壞淨盡了。所以也有不少人認為,大英博物館或其他博物館不但不是賊贓收藏中心,還有可能是在幫助中國人保存住不少歷史及文明的記憶。
有人說,中國今時不同往日了,如果證明真的是賊贓,為何不能取回?又說中國有權重新擁有及管有這些原本就屬於中國人的東西。這說法首先就忽視了不能單從來源地來證明文物的擁有權,市場買賣、各種形式的交易而造成的文物轉移,很多在本質上不一定沒有其合法性。
其次,今天的中國政府還不是當年大肆破壞中國文物的那一個政府?體制不變,誰能保證同樣的事不會再發生。況且,以為文物回歸原地才是最合理,或者以為原擁有者才是最有資格保護這些文物的說法,從歷史經驗來說可以說是十分脆弱的論點。塔利班破壞巴米揚大佛是一個例證,香港又是另一個例證。
小紅書上有人說,香港是英國人在中國手上奪取的最大一件賊贓,尚且可以歸還,何況其他。若果真的是如此,何妨看看「香港這件所謂賊贓」,在英國人管治下,如何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漁港變成舉世矚目的東方之珠;又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城市及國際金融中心。也不妨問一問,在這個作為所謂賊贓的歷史過程中,作為賊贓的香港曾經為幾多人提供了避難安身之所,又讓幾個世代的人可以安居樂業;更無需經歷那些所謂自己人或同胞製造的歷次政治災劫。
或者更應該看看,這件所謂賊贓在歸還中國之後,短短二十多年之間又變成如何!很難不同意,就算真的是賊贓,可能還是放在外國人那裏比較好!今天香港面對的最大悲劇,顯然正是在於歸還了給現在這個中國!究竟誰才是賊?怎樣才算是贓?
鍾劍華
2023年10月26日
[看中國.且付笑談]2023年10月30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