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專欄】《A.I. 創世者》:以 AI 為題、重心卻非 AI,這可能讓你愛上它,也可能嫌棄它
十年前的蓋瑞斯艾德華,是來自英國的耀眼新秀,一部低成本的怪獸愛情處女作《異獸禁區》,直接就將他保送好萊塢,順利拍到另一部同屬怪獸題材的《哥吉拉》,晉升商業大片導演行列,然而下一部《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混亂的重拍作業和片廠干預,卻馬上又令剛剛踏進好萊塢的他身心俱疲,決心暫時遠離好萊塢,更推掉原本早就確定等著他回歸掌舵的《哥吉拉 II 怪獸之王》,放緩腳步一陣子。
七年後,他終於帶著《A.I. 創世者》回歸,此作既有他的個人筆觸,也夾雜他從前兩次的大片製作經驗中吸取的養份。《A.I. 創世者》找回了《異獸禁區》那種科幻背景為輔、角色的情感旅程為主的特色,同時又結合他在《哥吉拉》展示的那種節制、重氣氛的場面調度,以及《俠盜一號》式的救贖冒險,也就是不情願的英雄重回戰場,奉命摧毀一項足以影響戰局、剛好還是由自己至親所發明的秘器。你絕對能在《A.I. 創世者》中一口氣找出囊括艾德華前三部長片的許多元素、及風格的沿用。
《A.I. 創世者》的故事前提,是非常典型的《魔鬼終結者》天網末世設定,但它有個反轉,人類才是造成迫害的反派,機器反而是受到迫害的弱勢方,有些人類甚至選擇保護他們,類似於《駭客任務:復活》裡的 IO 人民那樣,與機器和諧共存。《A.I. 創世者》裡當然也有如同約翰康納的救世主,但這身份也同樣被轉移到了機器那方,即模擬人阿飛;而既然有約翰康納,當然也就有莎拉康納和凱爾瑞斯,他們正是陳靜與約翰大衛華盛頓分飾的角色。
與其說這是類《魔鬼終結者》的末世科幻片,它其實更接近於是類《現代啟示錄》的越戰電影。艾德華特地引入大量亞洲元素,拼貼出一座混合各類東南亞國家風情的 AI 庇護所;原本作為侵略方的西方軍隊,有些人最終更被同化,在當地定居、娶妻、生子,然而西方國家對 AI 持續的窮追不捨,也註定當地居民與外來移民的生活無法安穩、無法長久;比起探討 AI 的技術隱憂,電影更著迷於刻劃戰爭會如何扭轉一個人的信念、如何使平民適應新的社會型態。此片雖屬科幻類型,但它細究於折射現實歷史,力求架空世界觀的逼真度。(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A.I. 創世者》不僅含有越戰色彩,也夾帶宗教色彩。具有孩童外貌的救世主阿飛,其形象幾乎猶如轉世活佛,片中還置入化身喇嘛的 AI 安排阿飛與母親在一座寺廟團圓,無疑是指涉阿飛靈童特質的進一步提示;尤其當阿飛最後實現終結戰爭的使命、回到地面後深受群眾歡呼頌揚的那刻,艾德華企圖形塑的神格意象,更是再明顯不過。而阿飛的雙親在臨死前重聚相擁,按照電影拋出的「好人與『人』才能上天堂」比喻,你也能說夫妻倆最後是真的上了天堂,約書亞的犧牲,使他贖了曾是臥底的罪,昇華成為「好人」,而他認可 AI 是人的改觀,也讓他終於和藉 AI 之姿重生的 AI 設計師妻子達成共識,一起通過了「好人與『人』」的審核。
這也是為何我在開頭會說,AI 的劇情設定只是個背景,真正的主軸是角色的情感旅程,因為 AI 設定在電影裡的實際功能是服務角色,而不是讓角色去服務 AI 這個議題,所以你愈是看到愈後段,就愈會意識到,愛德華完全無心跟你辯證什麼 AI 的道德疑慮,或是發表什麼警世宣言,人類與 AI 爆發戰爭的真正導火線,他甚至只用一兩句台詞就帶過了。這就像《異獸禁區》的重點其實也不是怪獸是一樣的道理,艾德華只是以外星怪獸影響地球生態的設定為背景,但他關注的是在返鄉路途中萌生情愫的初識男女,然後結尾再以怪獸的交配作對應。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A.I. 創世者》這種創作取向在獨立製片作品或低成本類型片的領域很常見,也就是用大背景講小核心;它們不會直接去討論那個大背景的潛在議題,因為那肯定是劇組在預算上無法負擔的格局,所以去描寫那個大背景之下的其一小角落,就成了說故事的唯一切入點。《A.I. 創世者》固然在預算上遠遠大過一般的獨立製片電影,但艾德華顯然想反其道而行,繼續用大預算大背景去關注一個相對微小的角色旅程。
因此,《A.I. 創世者》即便有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值得再深入細說的 AI 題目,但艾德華最關心的只有約書亞個人的旅程,他想聚焦的,是原本為西方國家效命的約書亞,如何從一個想要撲殺 AI 的間諜,逐漸因為愛情而開始願意相信 AI 也是有血有肉的真人;他不斷抗拒這個事實,直到他對妻子恆久不移的愛、以及阿飛是以妻子流產的胎兒為原型而設計的真相,終於鬆動了他的立場。《A.I. 創世者》本質上就是預算比較多、場面比較大的《異獸禁區》,但故事的親密性仍然是相近的。
艾德華的做法註定會使觀眾抱有錯誤期待,有些觀眾會因《A.I. 創世者》的「大片外觀」和「AI 題目」而設下「它必須拉大格局深入討論 AI」的標準,然後因成品不符這個標準而大感失望。當然,也有人是因為無法對角色的互動產生共鳴、或是覺得片中有太多邏輯漏洞而感到不滿意,我確實認同共鳴度還有提升的空間,但倒不覺得有什麼多嚴重的邏輯漏洞,至少跟同類型作品比起來,它的邏輯沒有特別差勁。
就我目前的觀察,會覺得《A.I. 創世者》邏輯很差的人,多半也都覺得 AI 題目的探討很膚淺、情感刻劃很薄弱。我的猜想是,因為後兩者無法打動這些觀眾,所以這些觀眾就會把注意力轉向要求邏輯的合理性,去注意平常根本沒心情注意的小環節。對我來說,那些被認定是邏輯漏洞的地方都不太算是漏洞,或者說,那都是同類型電影很普遍的現象,不至於影響我對電影的整體觀感,只是其它電影在情理上征服了觀眾,或是有夠具吸引力的元素轉移了觀眾的焦點,才使得那些普遍的現象沒被留意到,或被認為不足掛齒。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
即使你不喜歡《A.I. 創世者》的劇情本身,你仍不得不佩服艾德華的「省錢頭腦」,他只憑 8000 萬美元的成本,就拍出看起來像 2 億多美元製作的質感,甚至還屌打近期很多 2 億美元大片的特效水準。8000 萬美元雖然聽起來一就不便宜,但就這類商業片的製作條件來說,已算相當低廉。這都得多虧於愛德華自己既是獨立製片出身、同時也是做視效出身的影人,正因如此,他比一般的導演更懂怎麼在技術層面上省預算,盡可能把錢花在刀口,而且省的同時又能不忘將效果做好。
簡略解釋的話,他的省錢祕訣就是:先拍實景,不搭多餘的造景,概念藝術也是挪到後製期才全部完成,這樣他們就不必遷就大量的概念藝術素材而搭出不必要的場景、拍到一堆最後根本不會剪進正片的綠幕鏡頭。但最令外界驚奇的,當然還是劇組選用了平價又輕便的 Sony FX3 來拍攝,他們因此省下大筆租用電影機的昂貴費用。不過艾德華之所以選擇 Sony FX3,更多的考量是因為它不像電影機那麼笨重,感光度也極高,這讓他們轉場或更換機位的時候,得以大幅縮短重調燈光和移動器材的時間。
不過本片的攝影師-克雷格葛萊瑟與歐倫索佛也承認,他們的做法並非所有劇組都適用,這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複製的模式,因為要做到這樣的精打細算,導演必須很清楚自己要的畫面是什麼。蓋瑞斯艾德華在節省開支之餘,還有本事搞出物超所值的視覺效果,光憑這點,就值得好萊塢繼續多加重用了。
文:Joker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