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9日星期二

星爺其實你係一個演員 - 曾志豪

星爺其實你係一個演員 - 曾志豪

《喜劇之王》截圖(互聯網)
當我們說「周星馳電影」,其實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周星馳做演員的電影,一個是周星馳叫其他演員做周星馳的電影。

周星馳做演員的電影最大特點,便是觀眾明明已經看了十九幾次,重複重複又重複,但當周星馳叫「三叔」而吳孟達抽筋痙攣時,我們還是會呵呵大笑。

周星馳做導演的電影最大特點,便是把觀眾明明已經看了十九幾次的主題和橋段,重複重複又重複的,再做一次。

而我們在入場之前還是期待會呵呵大笑,結果只能回家重看周星馳演員時的電影才能呵呵大笑。


我們都是看周星馳長大的一代,今天看周星馳導演的電影,其實是帶着「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的心情入場,我們的夢想就是再想見周星馳一面,哪怕只是幕後發功的電影,仍夢想可以在陌生演員的對白之中出現熟悉的周星馳笑話讓我們再一次笑得像90年代般的純粹放肆。

以前「家有喜事」只是一齣賀歲戲名,今天卻成為集體的渴望,因為香港這個家已經太久沒有喜事。如果連「周星馳」這個夢想都失去,我們就真的是一條鹹魚。

然後散場時,你的感受變成「幻覺嚟㗎啫,嚇我唔到嘅。」當好多齣周星馳導演作品都是這樣時,我們又會大叫「做咩啫你地,我想睇周星馳啊。」

周星馳已經變成神話,因為我們把所有的喜劇效果和經典對白都歸功於周星馳,仿佛他創造一切。但為何離開了那些三叔大師兄王晶李力持後,他的作品竟再也無法留下讓我們背誦的金句?

周星馳已經不會再聲嘶力竭的嗌「我晒你冷!奪命鉸剪腳!」他只想嗌「roll機ACTION。」不過星迷最想周星馳再講一次《喜劇之王》的經典對白﹕「其實我係一個演員。」



2019年1月28日星期一

冬天吃羊肉 - 李純恩

冬天吃羊肉 - 李純恩


夜歸,更深人靜,看報紙看到副刊介紹尹達剛師傅教人煮「當歸羊肉湯」,頓覺熱騰騰食慾大振。編輯起的題目也好,叫作「香甜唔羶羊肉鮮」,這就說到點子上了。

吃羊肉,說甚麼「越羶越好」之類,不過是譁眾取寵而已。羊肉羶其實是劣等羊肉的臭味,上等羊肉──肉質好,處理得好──是只有鮮美而無羶味,羊肉當然有羊肉味,但羊肉味和羶味是兩回事,分不出這個差別的人,其實不懂羊肉,不分好歹。

烹飪得宜的羊肉,必像尹師傅賣得這煲當歸羊肉湯一樣,香甜不羶,保持羊肉鮮美。

羊肉溫補,冬天吃了暖身,若讓我挑選,比當歸羊肉湯更好的是一煲枝竹羊腩煲。腐竹滾煮羊腩,久而湯汁濃郁,略放些馬蹄,在濃郁之中增添清新,以使滋味豐富。一碟腐乳醬是神來之筆,讓細膩鮮嫩的帶皮羊腩沾上了,鮮味頓時提升得美妙絕倫,也只有廣式羊腩煲有此一功。沙煲放在火爐上,煲中湯汁越滾越濃,枝竹羊腩已難分難解,將濃汁加進絲苗白飯之中,挑一撮腐乳醬拌勻,與帶皮羊腩同嚼於嘴裏,熱香四溢,通體溫暖,靈魂出竅。

2019年1月27日星期日

在監控中活着的豬 - 林夕

在監控中活着的豬 - 林夕

《真人Show》截圖


Jim Carrey演出的《真人show》,到最後才知道一直以來活在鏡頭下,連睡覺的樣子都監控着,一舉一動一目了然,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遭遇。

最初看這電影,初則震撼,會問:「這樣的生活,應該只剩下『活』,『生』就是要有自主的生涯,各種經歷都出於自己的選擇,由自己感受或者負責。一旦發現了自己只是一個演員,編劇另有其人,如此,生活就只是活着,誰願意啊?」

然後想起高高在上的監製導演編劇,不就是不同教徒所仰望的上帝、上天?總之是無所不知的神,一切都是神安排好的路。如果真心相信我們活在神的劇本中,看完這齣《真人秀》又何必驚訝或驚懼?

這是二十年前的電影,二十年後,監控系統技術,要為每個人安排一部真人秀毫無困難,室外固然天眼處處,真要盯緊一個人,潛入住宅裏安裝個針眼監控器,也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是要不要的考慮而已。

當然,二十年後,一用手機,如果內置特殊的軟件,你的位置你的消費行為你的朋友圈你的通話內容你的愛惡你信仰你的思想,放在大數據的大海中,只是組成社會面貌的一粒塵埃,你要是成了目標人物,集中放大監控,就像如廁時開打開小,都被高高在上的人偷窺。
如此生活,已經很像活在神的眼皮底下了,可惜這神,是人造出來的。最近貴陽公安局示範辨識人臉的技術,監控的操作,在幾分鐘內可以分辨出你是誰,祖籍何處,在哪裏上班,在何時何處衝紅燈,已經是舊聞。

最厲害的是,央視介紹豬農養豬法,透過遙控監察,每隻豬的重量脂肪比例年齡,完全在操控中,那豬農說,運動量少的懶豬,會自動有機器驅趕牠們走啊走。厲害!這才能保證養出來的豬肉,屠宰後以最佳狀態被吃掉。

的確厲害也諷刺,人民跟豬都像活在一個被監控的豬圈,只不過人的圈子比較大,沒那麼髒,吃的不是沒蒸煮消毒過的廚餘,有時也跟豬一樣,吃大豆的製品而已,本質上跟豬沒兩樣,《1984》加上《動物農莊》的寓言真的活出來了。

如今剩下的疑惑是:監控如此嚴密,生產豬肉標準如此嚴謹,那非洲豬瘟又何以會失控,最初遼寧豬場病死的豬屍,又如何會流出市場呢?看來,這個人造的神也不是無所不能,或者,這個神會庇佑給祂好處的人,所以,還可以說一句:「一起都是神最好的安排。」

你不認識的「金城武」 - 馮睎乾

你不認識的「金城武」 - 馮睎乾

徐越(左),金城武(右),互聯網圖片。
跟友人天南地北吹水,偶然談及明星際遇。他在影圈多年,眼見有些人離奇走紅,更多的卻懷才不遇,不由得感慨萬千,慨歎命運弄人。我請他舉例說明。友人說:「好多!例如的士陳,十年前你仲講緊『而我不知道的士陳是誰』,今時今日佢已經係大明星。但點解一個唔識做戲,外型又冇咩特別嘅人都可以大紅呢?除咗命,我諗唔到仲有咩解釋。」

至於懷才不遇,他認識一位大陸男演員,盛讚他樣子帥,身材高,人品好,夠努力,也不是沒把握機會,但偏偏紅不起來,多年來浮沉藝海,替他不值。友人滿臉疑惑:「我同佢行出街,見個個女仔都眼甘甘望佢。人人第一眼見佢都嘩一聲,點解咁都唔可以爆紅呢?」我的好奇心已到達極點,問那人到底是誰。友人搖頭說我根本不會聽過他的名字,然後在手機搜出一張他的相片。我一看便高呼:「嘩,呢個唔係金城武咩?」

其實這個男星叫徐越,黑龍江人,三十三歲。十六歲被星探發掘,大學畢業後參加南方模特大賽,得冠軍。他演過電影和電視劇,薄有名氣,但一直星運平平,跟的士陳相比,差得遠了。徐越沒有像友人預期般走紅,我反而不奇怪,理由是「成也金城武,敗也金城武」。長得似金城武,的確能引起星探注意,也吸引到街上的女孩望過來,但在演藝圈發展下去,則很可能變成「山寨金城武」,先天性矮人一截。假如徐越能常常轉換形象,令自己走出金城武的影子,或有更好際遇。

聽了徐越的故事,我不禁重新思考「懷才不遇」這問題。一世人流流長,你總會遇到幾個「懷才不遇」的人。這類時常酸溜溜感懷身世的人,可分兩類:一是其才不揚,甚至乎根本沒有才,他只是自欺欺人,試圖以「懷才不遇」掩飾自己的失敗,或博取他人的同情;二是確實有才,甚至是高才,但那種才能卻很難獲得世人欣賞。

嚴格來說,第一類人並非懷才不遇,只是「壞材不遇」。這類人儘管輸在起跑線,但只要堅持下去,用大聲公日夜告訴全世界他「懷才不遇」,到最後很可能大有斬獲——不因為他們終於有才了,而是他那套苦大仇深的公關成功了,令某些傻瓜信以為真,對他青眼有加。真正絕望的,反而是第二類確實懷才不遇的人,典型人物是屈原。

屈原是中國史上懷才不遇的祖師爺:他忠貞不二,正直不阿,博聞強志,嫺於辭令,這毫無疑問是「才」,但問題是這些才能,根本無助他得到楚王信任。楚王是昏君,自然寵愛小人,如鄭袖、子蘭和靳尚之流。可見在當時的楚國,最合時宜的「才」是巧言令色,不是忠言正直。人間世的才,統統是相對而言,並沒有絕對的才。懷才得遇,關鍵不在才,而在才能與環境配合得宜。屈原的才越大,他得遇的機率其實越低;同理,一位藝人長得越似另一位更有名的藝人,就越缺乏個性,反而更難爆紅。

有一種才,叫不遇之才。你的才能越罕見,能辨認的人就越少,所以只有孔子才知道麒麟,唯有伯樂才懂得千里馬。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你是什麼人,就會欣賞什麼人。最近有朋友跟我說:「我寫文很清晰,但只有思路清晰的人,才看得出我表達清晰。」我馬上想起歌德的詩:「若眼睛不類太陽,則太陽終不可見。」(Wär' nicht das Auge sonnenhaft, / Die Sonne könnt es nie erblicken)

古人似乎總不明白這道理,例如司馬遷晚年寫《悲士不遇賦》就慨歎:「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其實中國官場的成功之道很簡單:遇明主則做君子,見昏君則為小人。為什麼爬上高位的多數是人渣或廢柴呢?說穿了只是兩個原因:一,從來都是昏君多,明主少;二,小人能假扮君子,君子很難飾演小人。




民主爛橙華為最強 - 左丁山

民主爛橙華為最強 - 左丁山


內地微博微信嘅「打手」多到冇法子數,佢哋配合中央政策,不斷發短文短訊宣揚中國幾威,西方民主幾賤,寫好之後,傳畀海外自己人,自己人又透過不同社交網站群組廣傳,於是全世界華人都收到,一啲海外華人,特別係去國已久者,患上思鄉病,但又因種種原因(譬如醫療及退休福利),唔想歸根落葉之人,特別容易相信呢類「包裝分析」、「貌似新聞」,甚為熱衷於轉發回港,左丁山及不少香港朋友就收到「旅居」美加校友朋友嘅「出口轉內銷」文宣。

最新一類就係唱衰民主政制,「英國脫歐僵局」、「美國政府停擺」成為民主政治死火最佳證據,選民選票選爛橙,總統首相議員皆混蛋。最終意思係;中國模式幾掂,政治穩定,社會統一口徑,建設有高效率……究其實,此乃一貫宣揚威權政治理論嘅手法,內地電影(如英雄)及電視劇(如雍正)等都有主題,為咗天下一統,仁君英明,其他甚麼都可犧牲,人權民權法治皆不值一談。

英國脫歐,美國政府關門,皆是民主政制之具體面貌,在制度之前,政府與總統不可能行使獨裁式權力,會受到立法機關制衡,英國政府如搞到硬脫歐,也只是順從人民的意願(因代表選民的議員反對脫歐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力獨行獨斷,蒙受議員還擊,充份顯示美國政治精神支柱:三權分立,相當健全,總統不能一人說了算,即使特朗普宣佈美國進入緊急狀態,從國防部預算搶經費來興建邊境圍牆,也必然被司法覆核,由法院決定他是否違憲。特朗普與眾議院惡鬥,貌似小學雞,但每一步都沒有超越法律權限,認真地依法辦事,這樣的事情只會在成熟的民主國度才會發生,特朗普不斷聲稱他私人佩服習近平,是別有理由的。

除宣揚民主不如威權之外,內地文宣自發生加拿大拘捕孟晚舟事件後,便不斷出現華為科技如何厲害,華為5G領先全球,5G網絡震懾歐美等言論。怎知道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最近為了公關需要,接受西方及內地傳媒訪問,卻意外地謙虛,他說華為的5G技術,目前是世界最好,但也表示,5G的作用被誇大了,華為的成就也被誇大了,實際上現在人類社會對5G還沒有逼切的需要,他從來不主張「自主創新」,一定要在前人的肩膊上前進,甚麼都要自己做,除了農民,其他人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任正非這番說話,好像與習近平打對台,2018年10月22日,習訪問橫琴新區,就強調自主創新,要有骨氣和志氣,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任正飛膽敢頂撞?



2019年1月26日星期六

異能仨 最強異能:食老本

異能仨 最強異能:食老本

禮切沙也馬蘭簡直是一位最強導演,由《鬼眼》開始打後二十年一直也未有可以超越此戲的代表作,然而這二十年間一直長拍長有,以各式各樣的題材來製作一部又一部電影。每次觀眾也會被電影的主題吸引著,每次的預告也精彩得令人引頸以待,繼而每一次的作品也令平凡的普羅大眾失望,而他又能夠一直長拍長有。總有一種吸引力令觀眾一次又一次懷抱希望已經是最神奇的力量了。
news-images
news-images
news-images
超級英雄的迷思
《異能仨》是《不死劫》與《思.裂》後的最終章,將不死身大衛、玻璃先生與人格分裂的凱文聚集一起,是低成本的超級英雄電影,將擁有不同異能的人士嘗試結盟。然而玻璃先生就只有腦袋,全身機能基本上毫無作用可言,而其腦袋早在《不死劫》已見識過,滿腦子歪理令人相當不安,極級聰明又未見得,就是知識相當深厚;擁有無敵不死身的大衛卻是最低調的一個,他就只希望能好好過正常生活,公餘時間儆惡懲奸乃其使命,是終其一生也安份守己的超級英雄;至於人格分裂的凱文,根本不能自控,隨時就會有反社會人格出現,如變成野獸格的話更是摧毀性奇高,不過無論如何也是普通肉身,不是打不死,一旦曝光警方也相當容易能將之制伏。而3位異能人竟被一位自稱是心理醫生的女子收伏到一個拘留所,表明要治愈他們自以為是超級英雄的心理病。

恥笑人類的愚昧
然而觀眾早知大衛與凱文的能耐,偏偏心理醫生對這些「自以為超級英雄」的人看扁,但說真的是看扁他們只是凡人嗎?又說不過去,否則何需建制如此獨特的拘留病房以奇特的方式去制衡他們?這些色水也令觀眾好奇心大增,到底所為何事?背後又藏著甚麼重大陰謀?即使過去二十年,多次發現導演的電影在揭秘後全部都不算是一回事,但今次依然超想知道後事如何。禮切沙也馬蘭一直也能捕捉人類的愚蠢心態,早在其他作品已絕不放過任何能夠揶揄人類愚笨的機會,全部都是人類的無知而構成的事件,同時也是人類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自負累事。前後廿年的光景,最大分別是成本已再也請不到在《不死劫》中飾演大衛妻子而現已榮升《紙牌屋》總統夫人的羅賓活麗。
今次整部電影也是對超級英雄這概念的迷思,形式上絕對非一般超級英雄片般緊湊,主要都是在恥笑人性方面著墨,主要場景也只是一個倘大空洞的另類監獄,每個時段只有一位保安看守,每次送飯又中門大開。電影不止嘲笑人類的無知與愚笨,還有可笑的制度與模式,還有依然會選擇入場觀看的你。
news-images
news-images


肥叉多汁唔該 - 葉一南

肥叉多汁唔該 - 葉一南



看着十年前的容貌,與今天比對,嚇了一跳,以為眼花,除了眉毛有幾分近似,其他面目全非。整容天后Meg Ryan及雪兒,亦要行埋一邊,這是米高積遜由黑轉白的級數。最近臉書新潮流,拿出十年前的相片與現今比較,叫10 year challenge,馮睎乾先生譯作「十年叉撚住」,笑了,在此借用。不過,我剛剛說的並非人物相貌,而是灣仔一帶餐廳的變遷。

受到臉書啟發,想知道香港飲食業的「十年叉撚住」究竟是甚麼樣子,有一天,行了落附近社區灣仔研究。原來每天經過的地方,除了我自己是慢鏡,兩旁的事物,成住壞空,全是快鏡,不知不覺改頭換面了好幾次。以星街、永豐街、聖佛蘭士街為例,認真去數一數,有三十多處食肆。十年前到現在,能夠「叉撚住」牛逼留下的,大家以為有多少?竟然只得三間!剩下一碗麵、德如大排檔,以及日街小店Spoil Cafe,一,二,三,數完。敬禮。十分一還不到,一直沒留意,現實原來十分驚嚇。我怕基數太低,於是將範圍擴至皇后大道中,及莊士敦道為限。2009年之前存活至今,不計連鎖店,一邊行一邊數,福記、鳳城麵檔、新九記粥麵、華南牛雜、新景園、金鳳、國際咖喱、蝦麵店、快樂餅家、車仔麵之家、餃子園……腳趾未用完,已經數不下去。相信有遺漏,不重要,這一帶食肆店鋪沒有四百也有三百,如果說低於一成(半成可能更貼近事實)的餐廳能頂過十年,準沒錯。

太震撼,差點被這個「叉撚住」擊倒,立即坐入Cupping Room,來一杯齋啡定驚。呷了一口,想起在日街的Amical,曾是灣仔區最佳咖啡,還有那看着時光流轉的二樓陽台,很懷念,今天的後來者,差了一截。最經典的是1949年開業的龍門酒樓,剛好在十年前結業,那一天我還特別去買肥叉多汁。絕無僅有的明火炭爐牌照,燒出的叉燒有煙火味道,我是外賣常客,與燒臘師傅相熟,見貌多汁,好等帶回家做叉燒炒飯更有味道。Fine dining餐廳,星加坡過江龍Cepage,是最悲壯的逝去。太古集團特別建了獨立三層,在永豐街。投資巨大,一絲不苟,Les Amis集團進軍香港的旗艦。我們最喜歡酒牌,少有早年提供有深度布根地選擇的餐廳。開幕時紅紅火火,食物不錯,得了米芝蓮一星,但fine dining不易做,尤其在香港,成本太高,遠超過江龍的想像。另一間消失了的一星餐廳是星街的Principal,我以為他們能頂下去。一個小社區,死了兩間米芝蓮,結論是獎狀與生意沒有絕對關係。最無厘頭是一間小店,名字大概叫Dining Wok,以八十年代的蜜糖蝦、咕嚕肉、豉椒牛、檸檬軟雞作賣點。我是澳洲人,認得這些菜式,在門口經過多次,實在好奇,有一天遇上主持人,他認真回答,目標是喜愛外國唐人街式中菜的顧客。當然了,我真笨,這個定位應該全香港也沒有競爭對手,亦因為境界太高,不久便關門。不做功課,隨喜好開餐廳的經營者,想一想,在這區為數不少。

十年,轉了幾個潮流,大型酒樓全面收檔,私房菜大幅縮減,酸乳甜品曇花一現,手工漢堡包在大型連鎖店登陸後漸見疲態,茶記買少見少,現正雨後春筍的是年輕咖啡室。所有中價餐廳,在我記憶中,沒有一間能夠「叉撚住」,一間也沒有。福記、金鳳、國際咖喱、快樂餅家,留下的只有老字號。如此徹底的變面,相信是香港獨有。來去匆匆,大家都是過客,沒有足夠時間,怎會有真正感情的社區?至於叉燒炒飯,亦因為唔夠汁的關係,在家中已成絕響。可惜。


大學收生當年今日 - 陳惜姿

大學收生當年今日 - 陳惜姿


大學收生辦法,今年又有大變。港大兩個月前宣布將5級以上的成績加分,中大於本周亦緊緊跟隨。

新方法下,成績5級以上加分,之後成績愈好,加分愈多。5級加至5.5,5*級變7分,5**有8.5分。此法明顯鼓勵考生專攻某幾科,各科成績平均的考生反得益不大。拿五科5只加分2.5,但兩科5**已加3分。

大學收生方法在幾年間因應時勢,一變再變。想當年文憑試一出,中英數通四科必修令幾多考生不知所措。這制度崇尚平均,學生不論文理,都要通過大學3322的收生門檻。中文科被喻為「死亡之卷」,要拿3並不容易,而且必修科必要計分,只拿3級亦會拖累成績。我們常笑說,霍金若在香港投胎,中文或者也不過3,大學物理系只能把他摒諸門外。

新制度下連傳統名校生都失去勝算,自此出國留學風潮興起,連家境一般的,節衣縮食都要送子女出國。

大學亦要變陣,尤其理學院和工程學院的教授,見證學生理科成績如江河日下,大呼救命。當然了,連理科生都忙着湧到補習社學文言文,微積分和方程還有暇鑽研?後來大學收生改為只計最佳五科,減低四個必修科的重要性。後再變成只要學生在STEM科目有幾粒星,不達3322也有商量。

幾年來,考生給弄得暈頭轉向,方寸大亂;家長只能不斷掏錢給子女補習,徒呼奈何。



2019年1月24日星期四

唔做食玩買節目 項明生講明治維新打爛五毛玻璃心(蘋果日報)

唔做食玩買節目 項明生講明治維新打爛五毛玻璃心(蘋果日報)

 山口縣「松下私塾」為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學校,是明治維新時普及教育的發祥地。山口縣「松下私塾」為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學校,是明治維新時普及教育的發祥地。項明生登上曾經繁華一時的軍艦島(端島),其煤礦是明治維新最重要的工業動力。項明生登上曾經繁華一時的軍艦島(端島),其煤礦是明治維新最重要的工業動力。
東京凡爾賽宮「赤坂離宮」,位於東京港區,為日本天皇接待外國元首和首相的地方。東京凡爾賽宮「赤坂離宮」,位於東京港區,為日本天皇接待外國元首和首相的地方。項明生和另一主持黃芳雯(左)於日本第一間農場小岩井農場吃牛奶拉麵。項明生和另一主持黃芳雯(左)於日本第一間農場小岩井農場吃牛奶拉麵。


香港開電視旅遊節目《明治憑甚麼》成為開台收視之冠,主持項明生獲開電視頒發「深度旅遊王」。他說大台製作的都是攻略式旅遊節目,「如果做攻略,我經驗同外表都唔夠杜如風同周奕瑋嚟啦!」去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項明生由九州鹿兒島玩到北海道,尋找明治維新的足跡。他又透露節目製作花了七位數字,拍攝前更加自掏腰包走訪景點做research!不過始終是開台之始,未有太多觀眾留意,直至播出了第四集後,項明生被網民指是「漢奸」,帶挈節目受到注目,真的要多謝五毛。
強國GDP一早扒了日本頭,何解項明生要講返150年前的歷史?他說:「中國人總覺得,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學生,有甚麼理由你做的奶粉有人買,我做的沒有。」要比較兩國歷史文化,當然會傷感情,一不小心還會弄得一地碎玻璃,「中國人不願意提起的,我就要挑來講,讓大家討論和反省。」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覺得要脫亞入歐,他們認為亞洲是野蠻文化,而歐洲是先進文化,當然這句有爭議性,蘇東坡、顏真卿又怎會是野蠻文化呢?宋朝根本就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不過日本人山寨了中國的唐宋,到了近代,日本人又虛心向外國學習。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令兩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為何日本沒有廣場大媽,日本的精緻文化,轉捩點都是明治維新開始。」
項明生說最欣賞明治天皇當時已經做到普及教育,「歷史教科書會講,日本人成功是因為明治維新後富國強兵,所以甲午戰爭打敗中國,但其實日本成功在教育。」因為欣賞當時的教育,他在節目中走訪了山口縣「松下私塾」,為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學校;以及日本第一間引入美式教學的「北海道大學」。此外,節目也介紹了明治時代興起的食物,如和牛、蛋包飯、牛奶、香印提子和紅豆包等。
近來好多人玩10-year challenge,項明生說十年前恰巧就是他正式辭去長工,出版旅遊書的一年。話說回來,原來關Wyman黃偉文事,「那時受Wyman啟發,覺得人生下半場要做些完全不一樣的事,這樣人生就好像活了兩次。」「朋友話我傻,(年薪)有七位數人工,有SONY第一個華人董事你不幹,走去做旅遊無人識。以前睡醒就有人工袋,不工作都有糧出,但辭職頭三個月收入突然跌到零,當然會怕。但十年過去,我覺得是得多於失,多了好多時間去睇書、想事情、做運動和休息;以前只知開會和應酬。」
最後一集《明治憑甚麼》於1月27日(星期日)晚上10:30香港開電視播出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

當大家都120歲時 - 林夕

當大家都120歲時 - 林夕

《逆缘》截圖(電視畫面)
你想在幾歲退休?

這問題是多餘的,若民調沒有設下大前提,除了工作狂,誰不想早點享受悠閒日子?能隨心選擇理想退休年齡,不能不講經濟條件,往後生活無虞,想幾歲純嘆世界,也不限於六十歲。

年過六十依然在工作的,確實不少。林鄭也不必以自己為例,在政壇,五十多歲是年輕新生代,有些政黨,熬到頭白腹脹,才剛剛接棒。其他行業,除了體力活,六十多歲的打工仔,由管理層到打雜要多少有多少,問題是,要不要問問當中有多少人是心甘命抵,上班到身體健康不適任的。

六十到六十五歲就業率增加,跟人均壽命越來越長沒絕對關係,相反,這數字只表示在香港,越來越多人要做到真的不行了,才被政府認證是個有資格頤養天年的老人了。

沒錯啊,香港人夠長命,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但人不是工作奴隸,也不是被逼為賺生活費而工作到老病殘的牛。如果是這樣,人生的意義,不外乎是還債的歲月:供滿了房貸,信用卡債、兒女債,到得所有責任都差不多扛完了,天國或那頭就近了。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立法會問:「還有沒有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有,五十多六十忽然猝死的家屬會感嘆,老公啊老婆啊,早知道人生無常,為何當初就沒有想過及時行樂,工作有時,遊戲有時呢?

人越活越久,是好事抑或壞事,還得兩說,健康無虞,七老八十依然可以環遊世界,當然值得恭喜一句壽比南山。六七十已經熬到五勞七傷的,所謂退休後的生活,主要是還之前操勞的債,最有興趣做的事,就是訪尋好醫生,跟朋友最熱絡的話題就是互相介紹好醫生,最常去的地方,不是旅遊勝地,是體檢所、復健所、診所,大概只有一個好處,和不仁的執政者與政權都長命而已。

羅局長還有豪情壯語云:「當大家都120歲時,60歲剛好是中年。」即使將來個個都是人瑞,為甚麼會按比例割開一半,六十才剛好是中年?依此類推,四十歲就是青少年,十幾歲還在嬰兒階段,剛剛踏入中年的還要辛勤多少年呢。如此荒謬的說法,不過為政策護航。

可是,以現代人平均活到八十多九十好了,若工作到七十都是被逼的,享清福就只有那十多二十年。從小唸書學習到工作一路向前衝的人生,佔了五六十年,這比例我覺得已經很不正常,別忘了,沒人保證退休時還能有心有力享受生活。



2019年1月22日星期二

【翻尋薇】蝸牛料理的前世今生

【翻尋薇】蝸牛料理的前世今生

蝸牛養殖場,就是這樣豎起一塊塊木板的農地,如果不知就裏,對眼前所見完全摸不着頭腦。


【翻尋薇】
小時候上西餐廳,從蒜蓉蝸牛開始學習吃蝸牛,總是要把那惹味的牛油蒜蓉汁蘸得乾乾淨淨才罷休。現在想起來,是因為喜歡那個汁,才一併接受了蝸牛吧。長大成人,蝸牛已成日常佳餚,有時候在City'Super轉個圈找吃的靈感,不想大魚大肉,買一份已經塞了香草醬的布根地蝸牛,回家放進焗爐焗熟,開一支白酒,就是簡單又滿足的一餐。
前年在墨爾本訪問倫敦超級名店肥鴨的主腦兼掌舵人Heston Blumenthal,一小時多的對談我被他外星人的思維轟炸得腦洞大開(所以該篇訪問的標題是:與神對話!),同時被他儼如百科全書的記憶,餵養了不少關於食物歷史的寶貴資料,其中一項就是蝸牛料理。他說到,從飲食歷史學家的角度,普遍相信蝸牛是最早被當作糧食來飼養的動物,早於雞鴨牛羊的飼養,因為從舊石器時代(西元前兩百六十萬年到一萬年)就有貝塚的證明,當中包括體積比現代品種大得多的蝸牛殼,顯示原始人已經懂得以此為食物。在西元前四千五百年的美索不達米亞部落,考古學資料顯示有大量的蝸牛殼,反映這是當時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為何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皆把蝸牛飼養奉為考察的項目?因為人類懂得飼養動物為糧食,是文明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呀!

奧地利人早過法國人食蝸牛

法國人並非一開始就以蝸牛入饌,蝸牛料理會盛行起來,全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物資短缺下的配給制度,迫使廚師們開發新食材的潛能,各種蝸牛的做法湧現,蝸牛料理才正式流行起來,成為經典菜式。

儘管從Heston口中聽了不少關於蝸牛的故事,卻從未想過要去看看蝸牛養殖場——直到這次來到維也納,行程內容其中一項就是拜訪位於市郊,維也納最大的Gugumuck蝸牛養殖場!親臨其境,我腦子裏想的是:我看的何止是蝸牛養殖,更是遠古人類文明進化的一個里程碑呀!

原來蝸牛的品種很多,全球各地的蝸牛多達25,000種,而Gugumuck養殖場裏的蝸牛多以羅馬式蝸牛為主,特徵是殼上的淺褐色紋理——在我眼裏,看起來都差不多,真的要專業人士方能分辨了。

Gugumuck的家族從300年前就開始種菜,可謂菜農世家,但他卻抗拒下田,跑去當IT人,事業成就也不錯,離職前是IBM在奧地利分公司的企劃經理。改變人生軌迹全因為讀了一本書:原來奧地利人比起法國人更早吃蝸牛,維也納正正就是蝸牛料理的中心。因為天主教徒在齋戒期不能吃肉,而蝸牛在傳統的教義上不算是「肉類」,教徒就在齋戒期大吃特吃蝸牛料理,以現代眼光視之,算是走教義漏洞吧?Gugumuck說,根據史料,在19世紀街頭,富人貴族也會在街上排隊吃蝸牛,可見這有多受歡迎!只是後來隨着奧匈帝國的淪亡,許多傳統美食也隨之沒落走入歷史,蝸牛料理就是其一,才讓法國人「有機可乘」,取而代之,成為蝸牛料理大國。這些資訊讓Gugumuck熱血沸騰,決定振興國粹,就一頭栽入了蝸牛養殖的世界裏!

改成新派蝸牛菜出副產品

Heston說過,遠古時代的人類就能掌握蝸牛飼養,因為易養且便於管理,提到這一點,Gugumuck也承認,以飼養動物來說,難度不算高,而且成本低。他給蝸牛們吃向日葵、紅蘿蔔、菜葉,相對於羅馬時代人們餵飼的牛奶和酒糟,聽起來更健康一些,符合現代人對飲食的要求,呵呵!羅馬人養蝸牛,就等蝸牛肥得快要撐破殼了,取出肉,油煎再搭一種叫做garum的發酵魚醬一起吃。經典的奧地利蝸牛食譜裏,有一道叫做Beuschel的燉內臟料理,被Gugumuck改良成新派的蝸牛菜:材料有蘑菇、紅蘿蔔等,然後以蝸牛取代內臟去燉煮三個小時,味道酸酸甜甜,很開胃。Gugumuck一早洞悉市場需求,他知道必須開發更多的蝸牛食譜,方能帶動蝸牛的銷量和接受度。現在,Gugumuck正在努力研發蝸牛的副產品,譬如好像魚籽的蝸牛籽、蝸牛肝罐頭食品,把蝸牛的食用功能發揮到最高點。如果你問我蝸牛好吃嗎?我認為蝸牛的口感絕佳,但味道的特質並不顯著,正正如此,所以包容性強,可以跟許多素材互融搭配,取得不俗的成效。

想起Heston在他的餐廳做過高級版的蝸牛菜式:在酸種麵包刷上芥末醬、以及用了麥芽醋調味的蛋液,用烤肉架去烤香,作為基地,然後鋪上大蒜牛油煎過的蝸牛,再佐以醃珍珠洋葱、醃胡桃、炸酸豆、茴香薄片,搭核桃醬。牛油蒜蓉/香草醬焗蝸牛吃得可多了,除了Heston所做,精緻的蝸牛菜式不曾再現,這倒是一個創意的缺口,有沒有廚師想要自我挑戰?
撰文:謝嫣薇(Agnes Chee)
食評人、飲食旅遊專欄作家,作品散見於中港台星馬主要媒體。電郵:yanwei@agneschee.com

2019年1月20日星期日

好耐之前,有套戲叫《追擊8月15》(撰文:陳詠燊)

好耐之前,有套戲叫《追擊8月15》(撰文:陳詠燊)

《追擊8月15》劇照

在執導《逆流大叔》之前,其實我主要都是從事商業電影的編劇工作,而我最多產的年代,大概是千禧年初的那幾年。那時候我跟着師傅馬偉豪(Joe)導演,一年三、四套戲的不停寫、不停寫,幾年下來就寫了十幾個劇本。多年來總有人問我寫過的劇本中,最喜歡的是哪一齣,我每一次都會用肯定的語氣答:《追擊8月15》。

本土Low Tech科幻

不知有多少人看過這齣電影?當年的票房不算太好,大概只有900多萬(以當年鄭中基加阿Sa這個最當打的cast來說,過不了千萬已算是失手了),有人說因為片名聽來像「爛片」(我已忘了片名從何而來),也有人說這齣戲的定位不清晰;真正原因我不知道,也不知算不算是爛,但我喜歡的原因是──這齣戲容許我發癲。

事源是那時候絕大部份的劇本,都是Joe與我聯合編劇的,但雖說是聯合,但最後把關的,當然就是同為導演的他吧。直到《追擊8月15》那個project,Joe找來了鄭保瑞(阿瑞)作聯合導演。那時候阿瑞剛拍了口碑很好的《愛.作戰》(陳奕迅、周勵淇主演),是一位up and coming的新導演。在度劇本的過程中,Joe剛好同時要遊走於自己另一齣導演作品《煎釀叁寶》(許冠文、楊千嬅、劉青雲主演)的製作之間,於是阿瑞與我就如兩個沒有監護人看管的細路一樣,瘋狂地度了一個低成本的本土low tech科幻片出來。

而由於製作時間緊迫,開拍時雖然已有Joe批閱過的完整劇本在手,但隨着製作條件與創作方向的改變,最後都飛紙仔飛了接近三分二套戲,加上Joe忙於《煎釀叁寶》而不是經常在現場,阿瑞又說自己不熟喜劇,所以把喜劇位交給我去設計,終於變成了一個我跟自己玩的劇本遊戲!

在冇王管之下,我把我一直以來最想試的都寫了進去,例如我試了很多比較offbeat的gag;又模仿了我偶像韋家輝、游乃海的那種同一句對白,在不同的場口一字不漏各講一次,又或者循環式的對白設計;又例如我那時候愛上了研究「蝴蝶效應」,於是又將它放了在劇本中;甚至乎整個故事世界,根本就等如小時候我最愛看的《IQ博士》……

最後?這齣戲沒有大賣,有些人不喜歡、有些人很喜歡。直到近幾年,我聽過有人用cult片來形容這套戲。

早前在港台的電視節目中當主持,訪問了cult片專家許學文導演,他也認同《追擊8月15》算是cult片。我說我根本從來沒打算寫一齣cult片出來,我當年可是非常認真地寫的,他說那就更加中了,因為大部份真正的cult片,創作者本身通常都很認真地寫與拍,之後再被人話cult的!好啦,cult就cult啦。對於一個創作人來說,一生人有過一次任cult咁來的創作經歷,絕對是難能可貴的吧。

撰文:陳詠燊
本欄逢周日刊登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能夠代表到個人思維嘅劇本其實係《追擊8月15》。

八旬掌舵人死守百年老店「海味業似爛棉衲,凍你唔死」(蘋果日報)

八旬掌舵人死守百年老店「海味業似爛棉衲,凍你唔死」(蘋果日報)

梁泳潮,同興泰記老闆,出生時辰八字被批五行欠水,故父親在他名字裏添「水」。每天堅持用毛筆記賬。梁泳潮,同興泰記老闆,出生時辰八字被批五行欠水,故父親在他名字裏添「水」。每天堅持用毛筆記賬。
【追源尋味】
坐電車,來到德輔道西,眼前一間間陳舊老字號掛上清水花膠、淨頭魚翅、甘香臘鴨、豬頭臘腸,橫街小檔有大姨切金華火腿,傳來一抹抹酒香鹹香。店內一紮紮魚肚、燕盞,路過洋人好奇駐足,這是上環海味街。

海味街見證六七暴動、九七回歸、沙士疫情等大事,而見證海味街變遷的,就有今年八十歲的梁泳潮,人稱潮官。他是海味雜貨商會永遠會長,也是始創於一九一九年的百年老店「同興泰記」掌舵人,十四歲入行,太子爺也要當雜工,由掃地倒痰盂煲茶等工夫開始他海味街的生涯。

風光年代 顧客遠自離島來

潮官的形容很有趣:「海味業好像一件爛棉衲,飽你唔死、餓你唔親、凍你唔死。」這行現在雖已漸漸式微,未能賺大錢,但四十多年前卻風光一時。六七暴動那年,店舖轉危為機,一年賺得七萬元,因此購入兩層貨倉。「那時候的謠言好厲害,人們到處搶購糧食,一時流傳沒火水,一時流傳沒米賣,搶到糧食一粒都沒有,雖是滿地土製菠蘿,但我們晚晚執貨執到十點十一點。」那個火紅的六七十年代,連離島居民也會乘船過來買貨,因德輔道西至東邊街鄰近以前的威利麻街碼頭。「街渡都泊在中山紀念公園附近,居民一過海抵達,行直路就走進來,所以生意特別好。」

暗語發盤 樽身記號算利潤

年輕的潮官在天台曬海味或留店守夜時,最愛聽收音機和閱讀,「Patti Page的《Changing Partners》和《I Went to Your Wedding》那些歌曲、中國小說《水滸傳》等等,都是我最愛的經典,所有知識都在那段時間學回來。」他指自己讀書機會不多,但分享往事時卻不斷夾雜英語,「每個星期都有一兩次出現鴨仔團,一班外國人來到這裏獵奇,試過拿起臘腸就想試食,我馬上說要steam cook。」、「傳統行業沒有人承接也要close。」說時神態自若,非常有趣。

「舊時海味店買手在南北行是以發盤形式買貨,出價報價皆不公開,不是公開拍賣,而南北行店主用的是密底算盤,店主計算交易利潤時,買手便看不到。每間字號都有自己的暗語。」記者留意到各種海味的樽身標貼上,除有產地和價格等資料,另會有三個小字,如「永生行」、「萬利興」等等,原來是每間商舖內員工用來記住在南北行的購入價,和顧客進行交易便能立刻盤算利潤。

飲食習慣變更 無悔守舊

問到海味業是否已經式微,潮官說:「我們正式在這裏守株待兔,等客仔自己來,年輕人飲食習慣改變了,不是不懂煮海味,而是嫌繁複,去酒樓吃乾手淨腳。」飲食態度亦不同了,「以前去飲宴,天氣熱一熱都會穿套老西,不似現在般笠記牛記也可以了;以前午飯時間,皇后像廣場不會有人蹲下來在吃飯盒。」話雖如此,也不得不歸咎香港人生活條件改變。「以前樓宇最少都有四百多呎,放到兩圍枱,老人家方便在家煮菜,故多人買海味,現在樓宇的實用面積只有二百呎,地方逼狹,寧願在外面吃飯。」

店內鮑參翅肚、瑤柱冬菇蝦米一應俱全。歷史痕迹處處,如一九二九年的袁世凱和滿清銀圓和保存近九十年的電話按金單,店內約十多個員工,和熟客們談笑風生。幾天拍攝期間,留意到有幾代客人,爺爺帶着女兒和孫女來光顧。問潮官有沒有想過革新?「舊的紫砂茶壺你洗走茶迹,以為好,怎知道人家不要了!我是貪它舊。從小到大我都在海味業,今生無悔。」

同興泰記海味店 西營盤德輔道西178-180號地下

記者:廖明懿
攝影:鄧鴻欣、張志孟
【追源尋味】四環是香港開埠最早發展的地方,四面環海故叫四環,而西營盤就是四環的西部。以前中上環一帶南北行超過300間,中國南北兩地貨物會經香港轉運,海味是轉口貿易主要貨物,令海味店在這一帶隨處可見。
這一帶有藥材街、參茸燕窩街和海味街,海味街原本叫鹹魚欄,八成賣鹹魚,通常上宿下舖;天台用來曬鹹魚,後來香港人口味改變才多了海味店。現在海味街有陰陽之分,兩邊店舖數目差一截。靠山的右邊能直通中環,人流多清一色海味店,叫「陽街」。而近海的左邊沒那麼旺,夾雜餐廳銀行,叫「陰街」。這裏有兩大營銷策略:一個是貨真價實,另一個是長期促銷,一年四季都有寫住結業大減價,行內人說見慣不怪。
記者:廖明懿
攝影:鄧鴻欣、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