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導《逆流大叔》之前,其實我主要都是從事商業電影的編劇工作,而我最多產的年代,大概是千禧年初的那幾年。那時候我跟着師傅馬偉豪(Joe)導演,一年三、四套戲的不停寫、不停寫,幾年下來就寫了十幾個劇本。多年來總有人問我寫過的劇本中,最喜歡的是哪一齣,我每一次都會用肯定的語氣答:《追擊8月15》。
本土Low Tech科幻
不知有多少人看過這齣電影?當年的票房不算太好,大概只有900多萬(以當年鄭中基加阿Sa這個最當打的cast來說,過不了千萬已算是失手了),有人說因為片名聽來像「爛片」(我已忘了片名從何而來),也有人說這齣戲的定位不清晰;真正原因我不知道,也不知算不算是爛,但我喜歡的原因是──這齣戲容許我發癲。
事源是那時候絕大部份的劇本,都是Joe與我聯合編劇的,但雖說是聯合,但最後把關的,當然就是同為導演的他吧。直到《追擊8月15》那個project,Joe找來了鄭保瑞(阿瑞)作聯合導演。那時候阿瑞剛拍了口碑很好的《愛.作戰》(陳奕迅、周勵淇主演),是一位up and coming的新導演。在度劇本的過程中,Joe剛好同時要遊走於自己另一齣導演作品《煎釀叁寶》(許冠文、楊千嬅、劉青雲主演)的製作之間,於是阿瑞與我就如兩個沒有監護人看管的細路一樣,瘋狂地度了一個低成本的本土low tech科幻片出來。
而由於製作時間緊迫,開拍時雖然已有Joe批閱過的完整劇本在手,但隨着製作條件與創作方向的改變,最後都飛紙仔飛了接近三分二套戲,加上Joe忙於《煎釀叁寶》而不是經常在現場,阿瑞又說自己不熟喜劇,所以把喜劇位交給我去設計,終於變成了一個我跟自己玩的劇本遊戲!
在冇王管之下,我把我一直以來最想試的都寫了進去,例如我試了很多比較offbeat的gag;又模仿了我偶像韋家輝、游乃海的那種同一句對白,在不同的場口一字不漏各講一次,又或者循環式的對白設計;又例如我那時候愛上了研究「蝴蝶效應」,於是又將它放了在劇本中;甚至乎整個故事世界,根本就等如小時候我最愛看的《IQ博士》……
最後?這齣戲沒有大賣,有些人不喜歡、有些人很喜歡。直到近幾年,我聽過有人用cult片來形容這套戲。
早前在港台的電視節目中當主持,訪問了cult片專家許學文導演,他也認同《追擊8月15》算是cult片。我說我根本從來沒打算寫一齣cult片出來,我當年可是非常認真地寫的,他說那就更加中了,因為大部份真正的cult片,創作者本身通常都很認真地寫與拍,之後再被人話cult的!好啦,cult就cult啦。對於一個創作人來說,一生人有過一次任cult咁來的創作經歷,絕對是難能可貴的吧。
撰文:陳詠燊
本欄逢周日刊登
事源是那時候絕大部份的劇本,都是Joe與我聯合編劇的,但雖說是聯合,但最後把關的,當然就是同為導演的他吧。直到《追擊8月15》那個project,Joe找來了鄭保瑞(阿瑞)作聯合導演。那時候阿瑞剛拍了口碑很好的《愛.作戰》(陳奕迅、周勵淇主演),是一位up and coming的新導演。在度劇本的過程中,Joe剛好同時要遊走於自己另一齣導演作品《煎釀叁寶》(許冠文、楊千嬅、劉青雲主演)的製作之間,於是阿瑞與我就如兩個沒有監護人看管的細路一樣,瘋狂地度了一個低成本的本土low tech科幻片出來。
而由於製作時間緊迫,開拍時雖然已有Joe批閱過的完整劇本在手,但隨着製作條件與創作方向的改變,最後都飛紙仔飛了接近三分二套戲,加上Joe忙於《煎釀叁寶》而不是經常在現場,阿瑞又說自己不熟喜劇,所以把喜劇位交給我去設計,終於變成了一個我跟自己玩的劇本遊戲!
在冇王管之下,我把我一直以來最想試的都寫了進去,例如我試了很多比較offbeat的gag;又模仿了我偶像韋家輝、游乃海的那種同一句對白,在不同的場口一字不漏各講一次,又或者循環式的對白設計;又例如我那時候愛上了研究「蝴蝶效應」,於是又將它放了在劇本中;甚至乎整個故事世界,根本就等如小時候我最愛看的《IQ博士》……
最後?這齣戲沒有大賣,有些人不喜歡、有些人很喜歡。直到近幾年,我聽過有人用cult片來形容這套戲。
早前在港台的電視節目中當主持,訪問了cult片專家許學文導演,他也認同《追擊8月15》算是cult片。我說我根本從來沒打算寫一齣cult片出來,我當年可是非常認真地寫的,他說那就更加中了,因為大部份真正的cult片,創作者本身通常都很認真地寫與拍,之後再被人話cult的!好啦,cult就cult啦。對於一個創作人來說,一生人有過一次任cult咁來的創作經歷,絕對是難能可貴的吧。
撰文:陳詠燊
本欄逢周日刊登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能夠代表到個人思維嘅劇本其實係《追擊8月15》。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