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星期六

第三隻眼開歷史 - 陶傑

第三隻眼開歷史 - 陶傑




香港年輕人抗爭,特區政府除了用警方鎮壓,必無良策。中國宣召愛國人士集訓,除了「加強愛國教育」,叫特區政府令下一代學好「中國歷史」也全無良方。

西方之歷史教育也出現了思想和事件的板塊重組。正如英國文學,十年來開拓視野,包括殖民地時代英聯邦的文學:非洲人描述工業化帶來的污染、加拿大印第安土著,講他們的傳統,還有南非的黑人和婦女抗爭史,印度和巴基斯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內心掙扎。

而中國的歷史觀,二十一世紀之後,一個旅居美國的四川學者劉仲敬,提出了史觀板塊的大重組。

劉仲敬回讀中國歷史,摒棄了一貫「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誕生」的華夏中心主義。改由另一個層次,不分國家民族,以「人類」為本,追蹤氣候地理條件之生活習俗和人口遷移為史觀之脈絡。

譬如講到中國東北,以「滿洲」定名。先審視地理:朝鮮半島,燕山山脈,灤河流域,以及膠東半島組成的大區域。

劉氏認為此一核心地帶,就是「滿洲」。自上古時代有東西兩大分支:西分支是燕山山脈地區;東分支是遼東,由松花江直到朝鮮和膠東半島瀕環渤海。

經劉氏此一一分割,滿洲成為陰陽兩片:陽的一個地區,因為有渤海的海洋文化潤澤,產生了獨木舟,而此一獨木舟的風格還受到東南亞文化區的影響。

但內陸山脈的一支,又連接戰國時代燕國的勢力。燕國引入春秋時代的短劍和武器,還包括青銅器。

很少人論述滿洲,也就是今日人人說的東北有如此層次精細的解剖。劉仲敬認為,長城的興建令滿洲本土的命運,與燕齊之後的戰國時代後漢人一連串的歷史發展有所區隔。

此一定論,或須有更多考古的證據。但這是二十一世紀資訊碎片化、知識網絡化、觀點多元化的另一折射。為民國時代以來歷史觀提供了另類的觀察和分析。

香港因殖民地管治,對中國歷史不聞不問,而五十年代後由南來的錢穆一系學者,哀訴以儒家文明為話語權歷史故事。毛澤東在大陸則實行秦始皇的法家。

大陸以草寇英雄加馬列的階級鬥爭史觀,顛倒儒家中國歷史的價值判斷。中港的歷史課本各有不堪入門的一面,其中以大陸更為重災區。

但劉仲敬的史觀,提出全球化之下的第三條路,與亦善於考古的饒宗頤有不謀而合之處。二十一世紀,人人都講全球化,史學和文學,早也有全球化的整合了,有如已經在淘寶網購,但中國許多人,歷史觀還留在現金交易的舊時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