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星期日

教材在野涉澗觀星 小村校森林上課教生存

教材在野涉澗觀星 小村校森林上課教生存



「乘風航」屬小四小五學生的歷奇訓練,讓他們突破自我。

若每人都願意改變,世界就不一樣。教育本來就意味着改變:由不懂變明白、由混沌變澄明、由空虛變充實。遠在偏遠的元朗錦田有所小村校,村校裏有位年輕校長。這校長,有一顆想改變的心。
他叫黃偉立,錦田通德學校校長,又名「蒲公英校長」。他曾經是會考重讀生,現在是小學校長。他5月去芬蘭考察,9月開始安排全校學生上森林課程,教野外定向、生火煮食、涉澗、觀星等。「我想通過森林課程讓學生獨立、堅毅、自信,我相信每個小朋友有自己的學習步伐,一些看來落後的學生,他們只是『未得』,不是『唔得』。」

會考僅8分 校長路不平坦

黃校長笑說:「我信,因為我就是人辦囉!」他小學和中學成績都很差,第一次會考只考到8分,第二次會考成績雖然進步了,但也不足夠報讀本地大學。他惟有報讀明愛文憑課程,之後讀副學士,再接駁一個海外大學遙距學士課程。後來在朋友介紹下,加入通德學校當老師。做老師的十年裏,他邊教學邊進修,幾乎未停止過,「教書期間,我先後讀了兩個教育文憑,分別是數學、體育及特殊學習,接着再讀一個碩士(教育管理及創新)。後來在前任校長鼓勵下,又讀了一個校長課程,前任校長退休後,我去面試,就當上校長了。」

他做學生時,多番經歷學習路上的挫敗;做老師時,就決心改變自己,奮力追回以前失落的東西。現在做校長,就決心改變學校,由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通德學校的學生,很多來自基層。校內一至六年級,各級只有一班,每班有30至33名學生。要教學生捕魚(生存),他為學校的定位是愉快學習和堅毅精神。「我對愉快學習的定義是──做不到就努力克服,努力克服就有進步。經過努力而獲得進步,這種喜悅是很深刻的。」森林課程正結合了快樂和鍛煉堅毅的元素。

森林課程的藍本,來自芬蘭和台灣的森林教室。古人說以天為幕,以地為席,這裏就以森林為課室。在芬蘭,一些學校設森林教室,小朋友揹書包走進樹林,老師在那裏上課,他們用不同顏色的樹葉砌圖案、數石頭數蘑菇、用樹枝製作小屋。老師沒帶來教材,卻到處都是教材,讓學生學語文、數學、美術等等。在台灣,新竹縣有一間國民小學,背靠一大片柏樹林,校方就直接在柏樹林中建黑板和戶外座椅。小學生在學術課外,還學種稻米、建木屋、織布。

在香港,雖然沒有偌大原野,但還是不乏山水樹木。「錦田是很美麗的鄉村地方,我校在天然環境之中,附近有山有樹,很能配合森林課程。」黃校長說,森林課不設考核,不會評核學生上課後會否應用指南針、能否生火煮食,但過程中老師會細心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考試,是香港人入心入肺的觀念。」他想改變,想證明考試不是唯一反映學生進度的指標。

「我知道在小學界裏,很多人都想求變,因為大家都看到傳統的傳授知識方式,未必再適合未來社會需求。」黃校長說,因為互聯網的應用,硬知識已是唾手可得,學生需要具備的質素是熱情和獨立自學的能力、是解難和不輕言放棄的能耐。偏偏現今的學生捱不了苦,寧願在家打機也不願曬太陽行山。森林課程本身好玩,但像行山或踏長途單車,有時也很辛苦,「但因為有同學仔一齊,說着玩着,捱着捱着就完成了,意志又鍛煉得堅強了。」

校際賽得獎 多國學生共融

通德學校雖是小村校,學生亦不時在校際朗誦賽、數學比賽中獲獎。學生雖然多數來自基層,但由於錦田有一批外國人居住,所以除了本地學生,還有加拿大、英國、尼泊爾甚至非洲小孩,「家長想他們的小朋友在這裏學中文。」黃校長說。

一至六年級學生每周一堂森林課程堂,時間編在午膳後,按學生的能力安排不同的活動。低年級的學生,會有校園定向、耕種、箭藝等,高年級學生則會安排行山遠足、涉溪澗,還會認識國際標準的求救程序(見表)。

採訪當日,就是三年級學生學習用火石、枯枝及枯葉生火,試把鵪鶉蛋焗熟。負責的老師先在課室內講解過程及須注意事項,同學然後分組,在老師和家長義工的陪同下,先把枯枝搭好,再放上預先放好鵪鶉蛋的鋁罐,在過程中他們學懂生火的三項條件:火種、燃料、氧氣。這堂課,同學小心翼翼起火、興致勃勃地討論,還互相為組員解決困難。這麼有趣的課,學生還會抗拒上學嗎?

森林課程內容

一年級:校園定向、耕種、生火(用火柴)及煮食體驗、大自然小手工、認識動植物


二年級:認識昆蟲、箭藝、用刀製作小遊戲、生火(火機)及煮食體驗

三年級:河溪生態遊、標本收集、指南針應用、生火(火石)及煮食

四年級:行山、學習使用爐具、樹屋探秘、戶外煮食

五年級:哨子製作、國際求救程序、緣繩下降/攀樹、天然濾水器製作

六年級:旅程策計、浮潛及高空繩網、兩日一夜遠足旅程體驗
採訪:譚暉
攝影:鄭明川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