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3日星期日

何以地茂

何以地茂

芝麻糊$24,足料好吃,有芝麻香,不太甜,如怕膩可加豆腐花同吃。

九龍城福佬村道還保留了這樣的一家中式糖水店。兩排厚重的卡位鎮守店內,門口位的蒸氣氤氳模糊了老派的燉蛋燉奶。瓷器盛着的是一碗碗最普通不過的紅豆沙芝麻糊燉木瓜:不花巧也不取巧。
廿多元一碗賺的只會是蠅頭小利,一口踏實的甜味卻教人可以安穩地享受夜色。這種糖水店曾幾何時各區各處總有一間,不知何時開始一家家地倒下,連吃一碗簡單不過的糖水都叫人懷念,一座城到底失去了甚麼?這家就是地茂館糖水店,第一代掌舵人是馮老闆,他十多歲就出來工作,先學師車手袋,拿到街上賣,後來又當過巴士和的士司機。那年頭,工作得來不易,甚少人談理想,但求有工作,有糧出,簡單過生活就可以了。1990年,馮先生儲了點錢,就與友人一起在九龍城開設地茂館專賣糖水。

那是九龍城風光的日子,啟德機場就在附近,人流不絕,上機前落機後,都有不少人來嚐一碗火候十足的中式糖水。馮老闆和夥計們密密做,不能說飛黃騰達,但無論好日子和艱難時間都總算捱過了。生意一直四平八穩,五年前,馮老闆有感自己年紀大,決定退休。老人家也退得瀟灑,打算關門結業,自此兩袖清風,只存記憶,不留身外物。

偏偏馮老闆的小女兒Judy不肯,鐵了心要接手老店。「當時唔知點解唔想佢執笠,只係諗不如畀我試?」Judy說。問她是否對甜品店有感情?她想了半天還是答不上嘴,只記得自己小時候常來搗亂,在卡位爬上爬落,吃彩色的啫喱和布甸。

記的是從前之好

或許很多感情不會宣之於口,反而細微的行為才會流露出喜惡。

Judy接手地茂館時,店面和廚房都有點陳舊,她決定裝修卻費盡心思要保留原貌,地磚牆身只修不改,卡位原封不動,只把廚房的設備和抽風系統做得更好,令糖水師傅工作得舒服。這種改動,留的是從前之味道,但其實比改頭換面更花錢更費心神!

「呢度有好多老客人,唔改得!佢哋習慣咗呢個氣氛,有啲每日都會嚟,好需要一種熟悉嘅感覺。」Judy說。

看地茂館一天的生意,正午開門,下午開始不乏街坊客,老人家多,不少太太買完餸來歎一碗。到晚飯後更是高峰期,很多人開車過來,堂食和外賣都如火如荼。晚上十一時過後則滿堂文青,還有很多大學生來消夜。

客人不斷,生意不絕,但當年老爸卻完全反對女兒入行。
「爸爸明白賣糖水辛苦,覺得做飲食業要濕手濕腳,又不想我熬夜捱壞,還說我讀咁多書,搵工唔難,仲有好多選擇。」在美國大學畢業的Judy卻在家業中找到價值。

「我覺得糖水唔會消失,因為近年大家都愛談養生,而中式糖水最講平衡,亦講功效,只要足料和做得好,一定會受歡迎的。」

接手初期,也遇過不少困難。畢竟一家老店要保持競爭力,不能墨守成規,無論人事管理、食材入貨到製作食品,都要與時並進。馮爸爸退休後一直沒作聲也沒提點,完全放手給女兒處理。「爸爸是自由派,任我去做,佢相信做生意一定會有錯誤決定,碰過釘才會好好記住。」Judy雖然年紀小,但甚麼崗位都肯做,樓面廚房清潔,通通做過了,也因此了解各位置的問題和情況,更能體恤員工的工作狀況。

況且她背後還有很重要的資產——一直在店內打工的老員工。其中樓面蓮姐在地茂館工作多年,看着小妮子長大,熟悉樓面運作,一眼關七,跟熟客關係良好。另一重臣是廚房內的歐陽師傅和文師傅,煮糖水搓湯圓等都由他們把關。歐陽師傅全名是歐陽國林,今年已經65歲,是地茂館開國功臣,近30年來一直躲在廚房內密密煮製。歐陽師傅是典型老派廚師,很重細節,又愛研究,跟Judy相處融洽,彼此都抱着開放態度改良糖水做法。

煮的是火候之美

「中式糖水其實沒甚麼,最重要兩樣嘢,一是足料,二是火候。」歐陽師傅如是說。一碗才賣廿多元的糖水要好吃,沒有任何捷徑,花的全是工夫。

這裏的糖水全部自己做,不用交來貨。桑寄生蛋蓮子茶用桑寄生加普洱和六安骨茶葉煲成,蓮子人手去芯再用糖水煮得鬆化。紅綠豆沙落足果皮煲,清香順喉。湯圓自家開粉搓成皮,再包芝麻餡,「粒粒皆辛苦」,咬落有豬油香,湯圓皮又夠滑。連賣不到高價錢的豆腐花都堅持自己做,浸豆磨豆,再隔渣煮漿凝固,一日撞三次保持新鮮嫩滑。喳咋更考心思,花生腰豆眉豆赤小豆扁豆鷹嘴豆要分開落,煮的時間不一,才可做到粒粒飽滿,腍滑一致,最後加芋頭西米再煮,食前繞一圈椰汁,啖啖都是心機。

最多工夫則是芝麻糊合桃露。要先炒芝麻、炸合桃,取其香味,而且要逐少逐少炒,才能做到「剛剛好」的效果。「炒芝麻炸合桃如果太高溫,會燶,糖水就有苦味,但太低溫又唔得,出唔到味唔夠香!」要剛剛好,就得金睛火眼少量炒,令食材受熱均勻。由於要看火路,機器幫不了忙,事事要人手做。炸好後就放入石磨,磨好後再加糖煮。
當中歐陽師傅更有秘技。煮合桃露時,會加入一點點花生糊。「加少少落去,成個糊香好多!」試過味道,就發覺合桃露香而細滑,滿口堅果味,亦有綿綿的口感。至於芝麻糊,則不能單用黑芝麻,要以五一比例,加少量白芝麻,白芝麻和黑芝麻有不同的香味,混在一起各自發亮,可組合成一碗非常出色的芝麻糊。

「如果太多黑芝麻,反而會太旱,比例要適中。」歐陽師傅說。

選料亦同樣重要。合桃堅持用雲南有衣的,香味較強,但煩在去衣工夫多。杏仁只選龍皇大杏,用石磨磨成杏汁加蓮子百合,因不留過夜,以保香味,是故限量供應,賣完即止。不算主力的水果甜品都不馬虎,榴槤會用泰國金枕頭,芒果一定用菲律賓呂宋芒,貪其富有芒果香,不會死甜,惟有七月缺貨時,才改用台灣芒果。

吃的是心頭之暖

由於賣的不是花巧潮流之物,來地茂館光顧的,都是追求踏實味道的客人。像下午必來的張先生,由開張幫襯到今天,除了店子休息和颱風,他天天來,風雨不改。「我每天來買兩碗桑寄生蛋茶和太太吃,日日如是,覺得吃完有養生功效。」張先生說。老顧客有時吃的是一種安穩感覺,像另一位九龍城街坊,九十多歲的老婆婆,常到店子吃番薯糖水,到近年記憶日差,早上來了,下午模模糊糊又再來,忘了已經吃過,一心只記住要嚐一口甜味的習慣。

記憶不騙人,好壞自有印象,只是這座城早已留不住記憶,以往遍地開花的中式糖水店,已經買少見少。Judy明白自家老店的重要性,一直守着簡樸環境和食物的老好味道。少裝修、少加價、糖水足料,就是經營方針。

近年唯一的改動,是在店子中加入新派元素作點綴,找插畫師把糖水的原材料和功效畫在牆上和餐牌中,添一些文青風。

「加插畫係想新一代人知道桑寄生係乜,蓮子芝麻又係來自邊種植物。」Judy希望將這套文化作為傳承,由口味到知識到習慣,一代傳一代。

問她有沒有後悔加入這行業?她思考了良久還是覺得沒有後悔。「只要細心諗,就會發覺在飲食業工作,學到嘅嘢唔會比出面少,甚至會更多。」她沒有停步,最近還帶隊去廣東一帶考察,了解更多不同的中式糖水。回港後餐牌就添了凍椰汁西米馬蹄爽,清爽甜美,正能對抗苦熱的天氣。Judy還想做薑汁撞奶、鳳凰奶糊等漸漸在港少見的甜品。只是她對自己要求高,總要研究到最好,才放上餐牌。

「有不少熟客想吃清心丸,時時叫我們做!我試過搵貨,卻發覺好多都落咗化學物質,依家仲未搵到好嘅,一直唔敢做。」正是這種為客人着想,不純為賺錢的心態,才能令一家老店,歷久常新。

「我要多謝客人先啱,如果有時我哋水準下降咗,佢哋會即時反映,其實佢哋大可以用雙腳去投票,唔幫襯我哋,佢哋講畀我知,係關心我哋舖頭嘅質素。」

記得開業初期,地茂館常常被人誤說成地「踎」館,其實創辦者是希望這個地方能夠常茂,熱熱鬧鬧,生機處處。何以能地茂?大概都與人相關,能辨黑白,執着於善,自然能成就出一個綠意盎然的好地方。●
地茂館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47號地下
電話:2382 5004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2nn-12:45am
撰文:呂嘉俊
攝影:關永浩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