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彷彿都帶點虛偽。繁華盛世,五光十色背後,就是縱橫交錯的暗巷。腥濕而狹窄的小巷內,鮮有紅男綠女的蹤影,只見偶而過街的老鼠,伴隨着被遺下的幾個黑色垃圾袋,還有幾箱被掏空的玻璃樽。
栽花
穿出冷巷,又燈光普照,哪方才是浮影?頭昏腦脹的途人,又怎能看得清。九龍城,亦然。只是零時的她,比較老實點,除卻了欣榮的包裝,似乎與如今這片焦土的現況貼近了些許。驀地,一名黑短髮戴眼鏡、穿着軍綠色上衣的中年男人於明亮的大街上步過,再竄入暗巷中,來到一個打開了的鐵閘門前,轉身步入。左方的廚房馬上映入眼簾,裏頭有一名師傅正在洗米,男人與師傅打了聲招呼後,徑自走出廳面。雖然閘門仍然深鎖,但從牆上的餐牌可見,小店主要賣粥、粉、麵,名為「添財記」,而眼前的男人,正是小店的第三代傳人,人稱「偉哥」。老招牌的風光背後,花了多少心血,經歷過的風霜,就如繁花背後的冷巷,無人問津。
栽花
也許是閘門未開,小店驟眼望去有點兒局促。店門位置往裏面看,左方是收銀處,其餘空位都放置了白色圓桌,兩邊牆壁都貼滿了圖文並茂的餐單,後方是一個設計獨特的明檔,左邊製作腸粉;右邊煮粥,省卻了不少位置。後方牆身以一個小方形窗口打通了明檔及後廚房,方便傳菜。偉哥看着明檔,自豪地表示:「呢個設計係我花咗好耐時間諗出嚟㗎,因為香港舖位太細啦,所以點慳位好重要,我諗全香港得我哋個檔口係咁樣。」
引以為傲的,還有這個老招牌。說起「添財記」三個字,令他不期然的有一份使命感,就是由爺爺開始一代接一代地傳承,將招牌延續下去。
引以為傲的,還有這個老招牌。說起「添財記」三個字,令他不期然的有一份使命感,就是由爺爺開始一代接一代地傳承,將招牌延續下去。
小店由一九四八年開始經營,當年正值戰後,偉哥的爺爺走難來港,到了九龍城,當時溫飽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於是爺爺就在南角道開了個小檔攤,擔着擔挑賣粥品,後來才正式開了大牌檔,不久後已由父親接手,直至一九八四年入舖。當年,由於生活較拮据,沒有多餘錢聘請員工,只好由一家人一起幫忙,他們總共十兄弟姊妹。偉哥排行第八,七至八歲已經開始幫忙,邊讀書邊工作,他沒甚怨言,反而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一家十幾口經常聚在一起,兄弟姊妹間的感情也特別好。當然,也經常吵架,他笑言:「大家都未有家庭嘅時候,成日都嘈,嘈啲乜早就唔記得啦!成家立室之後就冇乜交嗌啦,好似覺得自己大個咗,感情越嚟越好,日日見面嘛。」
一家小店,令一家人的手足情日益加深。一個招牌可以維持如此多年,真的不容易,當中經歷了很多事情。說說他自己,雖說習慣了於店裏工作,但年輕時畢竟會有一番雄心壯志,終於在二零零零年,他脫離了舒適圈,轉戰大陸經營小生意,直至二零零七年,因為生意開始走下坡而回來。哥哥姐姐有心關照,亦給予他好的下台階,指自己做得周身痛了,着他回店裏幫幫忙。於是,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小店。他皺着眉頭道:「好辛苦㗎做咗咁多年,濕手濕腳又粗重,而且好急,做到周身骨痛。其實啊,每日都係痛住做。」正因如此,年紀較大的哥哥姐姐都退休了,終於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六結束小店。及後至二零一五年四月,他與七哥又一起重新經營小店。
一家小店,令一家人的手足情日益加深。一個招牌可以維持如此多年,真的不容易,當中經歷了很多事情。說說他自己,雖說習慣了於店裏工作,但年輕時畢竟會有一番雄心壯志,終於在二零零零年,他脫離了舒適圈,轉戰大陸經營小生意,直至二零零七年,因為生意開始走下坡而回來。哥哥姐姐有心關照,亦給予他好的下台階,指自己做得周身痛了,着他回店裏幫幫忙。於是,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小店。他皺着眉頭道:「好辛苦㗎做咗咁多年,濕手濕腳又粗重,而且好急,做到周身骨痛。其實啊,每日都係痛住做。」正因如此,年紀較大的哥哥姐姐都退休了,終於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六結束小店。及後至二零一五年四月,他與七哥又一起重新經營小店。
護花
還未來得及追問小店重開的故事,小窗口就傳來陣陣米香。小店食物種類頗多,但靈魂是粥,偉哥解釋他們賣的是「廣東撞粥」,很傳統的香港地道食品。所謂撞粥,就是先將配料放到碗中,配料有牛肉、豬肚、魚片、豬雜等,當中有生有熟,生的食材就要靠倒入熱燙的白粥燙熟,白粥傾注進碗裏的一刻,稱之為「撞」。飲食業當中,粥店可謂是最辛勞的一行,每夜凌晨時分就要開工,煲好白粥。粥都沿用舊式做法,而且採用珍珠米。白米需要先清洗一下,不用過太多次水,因為洗得太久不好,畢竟米有米香。洗米期間先把大鍋的水煲滾,再加入少量食油,然後把生米全部倒進鍋中熬煮,過程中要不斷攪拌,同時要十分小心,因為粥水隨時就如熔岩般飛彈出來,經常會燙傷手,師傅聞言笑笑地展示自己手上的傷痕,對他們而言,這就如戰績。師傅見心情好,就開腔說完煲粥最後的重點:「就快煲好嗰陣時,要加腐竹,好緊要㗎!令成煲粥唔會淨係得米香,仲有豆嘅香味。」說粥是小店的靈魂,可是負責煲粥的師傅卻不是事頭本人或者甚麼老師傅,反而是一個年輕小夥子。偉哥說這是故意安排的,起初,他也親自煲粥,但由於以前是一家人去經營這家小店,工作量沒有太大,如今卻只剩下他與七哥二人打理,根本忙得不可開交,他也只好聘請員工來代勞。坊間人人都喜歡聘用有經驗的老師傅,他個人而言,就獨愛沒有經驗的員工,他又道:「以前有請外面啲老師傅,但佢哋做耐咗就會轉用自己嘅手法,覺得佢咁樣好啲,但我哋舖頭有自己嗰一套做法,我啲客人追隨我哋咁多年,都係希望吃到我哋呢種口味啫。」煲粥的大師兄,陸續回到店裏來的二師兄及三師兄,全都沒有廚房經驗,都由他們培訓出來。
白粥煮好,準備開店。偉哥跑到閘前,一個勁兒地拉開了鐵閘。首先步入店門的,是一名女員工,負責製作腸粉。接着,其他員工也陸續回來。小店雖小,員工卻多,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執着,就是所有食物都即叫即做。例如布拉腸粉,如果偷步先製作好再保溫,出餐速度就快很多,但結果預先蒸熟的腸粉就會變得硬身。簡單如餐蛋麵亦然,大部份食肆都會預先將麵煮至半熟,有客人點餐時淋上熱湯,午餐肉預早煎好,夾進碗裏即成。他們卻堅持有人落單才煎午餐肉,公仔麵要逐個煮,他強調,公仔麵看似簡單,但其實要大火煲熟,味道零舍不一樣,他笑說:「有客人將佢改名做噗噗餐蛋麵,碗麵一上枱之後,仲可以見到餐肉噗噗、噗噗咁叫。」即叫即做的做法,由爺爺那一代開始已經如此。他說,他們絕不會走捷徑,要讓客人吃得出有一顆心。
開花
七時才稍過,店裏已經七成滿。只見大部份都是熟客,甫進門就與偉哥打着招呼,偉哥也料到他們要吃甚麼,率先開口,「魚片粥係咪?」「今日食唔食腸粉?」「照舊餐蛋治,你飲凍奶茶㗎啦?」這些樂不可支的畫面,又讓他回想起二零一四年閉幕的日子。當日是最後一天營業,客人不斷湧入店裏,直至所有食物、飲品都賣個清光。兄弟姊妹都哭了,食客也一併哭。他說,其實這裏的客人生活猶如一條軌道,於家裏醒來後,就如有一條路軌跟着過來,可能吃了太多年,早就成習慣了,好些拿着一份報紙就走進來,看也不用看就坐到自己位置。他續道:「好多都係三代人,甚至有啲已經成為朋友,所以梗係會唔捨得,好可惜。」
至於,後來為甚麼又重開呢?話說閉幕之後,哥哥姐姐去旅遊時,不論在飛機上,於日本或歐洲也好,都巧合地碰見熟客,那些熟客就游說他們重開小店,不然大家也不知道可以去哪裏吃飯,說的時候真的眼紅紅,甚至流眼淚。這讓偉哥發現,原來他們真的有點價值,於是與一眾兄長商量後,就決定重開小店,掛上同一招牌。他憶述這裏重開時很混亂,多得哥哥姐姐的關照,出錢又出力幫忙,才令新店重回正軌。他最感激的是,大家讓他有機會承接招牌,沒有丟掉爺爺的面子,「客人話,舀一啖粥食落口,回憶就返晒嚟,所以我有信心可以保持呢個招牌,有心就一定做得到。」
昌榮背後,總有暗,有淡,也有淚,有累。●
至於,後來為甚麼又重開呢?話說閉幕之後,哥哥姐姐去旅遊時,不論在飛機上,於日本或歐洲也好,都巧合地碰見熟客,那些熟客就游說他們重開小店,不然大家也不知道可以去哪裏吃飯,說的時候真的眼紅紅,甚至流眼淚。這讓偉哥發現,原來他們真的有點價值,於是與一眾兄長商量後,就決定重開小店,掛上同一招牌。他憶述這裏重開時很混亂,多得哥哥姐姐的關照,出錢又出力幫忙,才令新店重回正軌。他最感激的是,大家讓他有機會承接招牌,沒有丟掉爺爺的面子,「客人話,舀一啖粥食落口,回憶就返晒嚟,所以我有信心可以保持呢個招牌,有心就一定做得到。」
昌榮背後,總有暗,有淡,也有淚,有累。●
添財記粥粉麵咖啡
地址:九龍城龍崗道35號
電話:2383 9664
營業時間:7am-5pm(逢星期一休息)
地址:九龍城龍崗道35號
電話:2383 9664
營業時間:7am-5pm(逢星期一休息)
撰文: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攝影:胡浩賢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