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情緒叫京都 - 鄧達智
深秋啦,思念京都的情緒愈來愈嚴重、愈重疊,世上再無另外一個相等的安靜境;那種靜,不似也非常沈靜的冰島,而是一種具備層次分明的寧謐。走在不同寺院神社、松竹林、川溪畔甚至城南清貧平民區域也不缺叫人心安的元素。北國的楓葉漸次轉紅,那種紅不似曾經居住多年加拿大東部、全面開放式的紅,美則美矣,怎也不及日本、尤其京都如夢似幻且深遠的秋色。
有一種情緒叫京都,世上沒處可比。80年代初遊京都,世界性旅遊海嘯仍未淹過來似傳染病般一日千里;除了日本國內人,少數西方人,就是曾經被統治、熟悉日本的台灣人、韓國人;其他只餘香港人,但他們大部份只屬吃喝、掃貨,都湧向東京的族群,為京都留下不忍離去的吸引。
聽說,也親眼、親身體驗大媽們如何攻陷京都某些熱點,猶幸京都的寧靜包涵既寬且廣,總有逃出生天的缺口。
不要責怪大媽,近年如水銀瀉地般四出旅行無遠弗屆,失禮事件無日無之,早成海內外旅遊文明詬病,細究因由,「環境」肯定其中至重要因素之一。
舊的被打破了,中國近年新造的環境目前只見到硬件,時光洗禮讓其Aged需時,沒有一個調節心靈的空間,也無七十年代日本人外出公幹旅遊開始頻繁,由政府並民間倡議旅遊文明互動訓練班,將日本人傳統生活習慣比較西方,調節、擇善而從。
其實港人罵失禮港燦也一點不留手。玻璃心們不明白,指責港人特別針對大陸人,每次寫過對大媽「不敬」文章(大媽無性別、也包括男性)必被弱小心靈罵個狗血淋頭。然而也獲得明白事理、自我中心有度量、出國一段時間會得客觀審視人事物的朋友微笑贊同。(也有在歐洲上了不知什麼課好幾年,玻璃心脆得一碰即破某君因此與我並不少港友絕交。)
東亞、東南亞地區,至愛始終檳城並京都。初抵檳城,放眼望去;臉孔都是漂亮得僅以西方較多東方略少、表面清貧浪跡天涯客,地方充滿殖民風格混合華人逝去的風雅。當年檳城的標籤是「慢」,猶如未曾被空調全面攻陷前,掛在老房子高樓頂上的吊扇,慢得看到扇葉一下、兩下、三下……地擺動。檳城的「慢」、京都的「靜」,曾經深入享受過,足矣。
未聽過任何批評京都的不是。禮失求諸野,我們戀慕京都,怎會不存在從中感受失落了的中國歷史人文氣質與氣氛?作為華人,骨子裏認定奈良屬唐、京都屬唐並宋的影響,中國連年改朝換代兼走難,根本沒有一個古城優雅地延續、存活。就是有,不過明、清,且殘破粗劣不堪;先文革,再來「發展硬道理」的曲解,古樸環境與風景幾乎蕩然無存,今天得見不少為A貨、「被再造」與原來味道肯定頗大距離,實物縱或仍在、氣質無影無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