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

滙豐大班留守香港被餓死 奧士本救戰友撲向手榴彈(蘋果日報)

滙豐大班留守香港被餓死 奧士本救戰友撲向手榴彈(蘋果日報)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1941年,香港經歷黑色聖誕後,進入3年零8個月的日佔時期。香港淪陷並不代表軍民放棄抵抗,反而不同國籍和階層的香港人,仍利用有限空間,希望為香港自由而戰。

赤柱軍人墳場埋葬二戰時為犧牲的軍民,其中一位是Lance Newnham。他隸屬英軍米杜息士團第一營及駐港英軍參謀長,有份指揮香港保衛戰,後來被日軍俘虜並囚禁在亞皆老街戰俘營。雖然淪為戰俘,但他並無放棄抵抗,一直想辦法和外面的英軍服務團聯絡。可是當他們差不多要舉事逃走時,日軍發現了計劃並將Newnham逮捕。Newnham不肯供出其他參與者,最後在1943年12月18日被日軍處決,終年54歲。
香港淪陷期間,一共有2,184名戰俘死亡,當中1,327人病死、844人炸死和13人被處決。平民方面,最少350人於拘留期間死亡,滙豐大班祁禮賓是其中一人。作為香港最富有及最有權力的其中一人,他大可逃離香港,但因滙豐是香港最重要的銀行,最後他選擇留下以維持金融體系穩定。當時,日軍曾強迫他簽署未發行的港幣,使日軍能在華南地區購買物資,祁禮賓卻一邊簽發,另一邊暗中聯絡英軍服務團。後來被日軍發現,祁禮賓被審問拷打,最後死於營養不良,長眠於赤柱軍人墳場。
而位於柴灣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主要安葬在香港戰役中陣亡的軍人,包括來港增援的加拿大士兵、加軍司令羅遜准將以及奧士本。奧士本是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A連的軍士長。12月19日凌晨,他帶同部隊退守至渣甸山時,遭日軍以手榴彈攻擊,士兵趕不及將其中一枚拋回敵軍處,奧士本便大叫戰友避開,並不惜自我犧牲飛撲向手榴彈,以身體覆蓋手榴彈來保護戰友生命。死後獲追頒英聯邦最高榮譽的維多利亞十字勳章,是香港戰役唯一一人得到此榮譽。在香港公園有奧士本的紀念銅像,而衛奕信徑的渣甸山路段(即奧士本犧牲位置附近)亦有一塊牌匾紀念他的英勇事跡。
祁禮賓(左)及奧士本(右)祁禮賓(左)及奧士本(右)滙豐大班祁禮賓。歷史檔案部提供圖片滙豐大班祁禮賓。
歷史檔案部提供圖片
祁禮賓之墓祁禮賓之墓
奧士本。網上圖片奧士本。
網上圖片
加軍司令及西旅旅長羅遜准將,是加拿大軍在二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官員。網上片段加軍司令及西旅旅長羅遜准將,是加拿大軍在二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官員。
網上片段
Lance Newnham之墓Lance Newnham之墓
香港守軍來自五湖四海,包括來自荷蘭,香港防衛軍第一連的士兵。香港守軍來自五湖四海,包括來自荷蘭,香港防衛軍第一連的士兵。加拿大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每年都會舉行儀式,紀念在香港戰役中陣亡的加拿大軍人。加拿大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每年都會舉行儀式,紀念在香港戰役中陣亡的加拿大軍人。
12月24日,當大家普天同慶、出外歡度節日之時,會否想起77年前的今天,香港其實經歷黑暗的日子!
當年日本軍隊席捲亞洲,於12月8日開始進攻香港,不同國籍以至不同階層的在港人士在誓死抵抗侵略,史稱「香港保衛戰」。港古佬於24、25及30號推出香港保衛戰特輯,希望大家在歡度聖誕的同時,別忘記有一群人曾為自由而犧牲。
1941年12月8日,日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正式攻打香港,展開了歷時18日的「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12月24日)傍晚6點20分,日軍攻向禮頓山及砲轟摩利臣山,盡毀7座機槍陣地。赤柱戰線方面,東旅守軍在砲擊下慢慢後撤,堅守防線。當年香港守軍的作戰策略是利用新界及九龍,拖慢日軍進攻,然後堅守港島。
事實上,日軍登陸港島後,守軍仍然激烈抵抗,在北角、黃泥涌峽、赤柱等地跟日軍爆發激戰,日軍數次勸降也遭守軍拒絕。至12月25日投降當日凌晨,駐港英軍總司令莫德庇仍向東旅守軍發出「Hold on to the last」的電令,可見守軍在整場戰事中抵抗的決心。
可惜,近年曾有人批評英軍在「香港保衛戰」中貪生怕死,隨便投降。研究香港保衛戰,浸大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不認同此說法。他表示法國在二戰中只抵抗廿多日便投降,但香港抵抗了18日已屬頗長時間。他又認為英軍打了一場明知一定輸的仗。首先,守軍人數只有約13000人,分別來自英國、加拿大、印度及華籍英兵等;但進攻的日軍共約40000人,配備多門大炮及空中支援。
此外,由於香港山多,當日軍佔領山頭後守軍已很難反勝。例如日軍佔領九龍山脊後,便以不停以大炮猛烈轟炸港島北岸,守軍最終失守。另一例子是赤柱一役,日軍佔領較高的孖崗山,整個赤柱便在日軍的射程之中,加上守軍無空中優勢,鄺智文認為守軍即使有多堅決也會敗戰。
時至今日,香港各地也不難找到二戰遺下的痕跡,赤柱的美利樓便是其中之一。美利樓原位於中環,即今日中銀大廈的位置,為美利軍營的一部分。日軍進攻香港時曾砲轟該處,現時仍可在大樓石柱看到被轟炸的痕跡。日軍佔領香港後,以美利樓作為軍營之一。












12月25日聖誕節,滿街燈飾閃耀,但其實77年前的今天,香港其實正經歷「黑暗日子」!
當年日本軍隊席捲亞洲,於12月8日開始進攻香港,不同國籍以至不同階層的在港人士在誓死抵抗侵略,史稱「香港保衛戰」。港古佬於24、25及30號推出香港保衛戰特輯,希望大家在歡度聖誕同時,別忘記有一群人曾為香港的自由而犧牲。
1941年12月25日早上,香港守軍再度拒絕日軍勸降。日軍在下午進攻至灣仔,西旅為免指揮系統癱瘓令部隊受殘害,香港總督楊慕琦決定投降。同日清晨,東旅仍按照英軍司令莫德庇凌晨發出的電令「hold on to the last」死守赤柱半島。
聖士提反書院當時是野戰醫院,處於守軍與日軍戰線之間。由於守軍頑強抵抗,令日軍損失慘重,大部份軍官戰死,日軍攻佔醫院後便進行大屠殺報復,士兵將躺在病床的傷兵刺死,甚至殺害和強姦護士,最少60人遇害。書院旁的軍人墳場,有墓碑紀念被殺的人。
香港投降後,聖士提反書院由醫院變為拘留營,主要囚禁外籍人士。書院近年設立文物館,展出多件物品反映拘留營情況,包括書籍、生日卡、日記、出世紙、琴譜等等。該校中史科主任陳國培指出,因日軍能力有限,對拘留營的管治較鬆懈,戰俘會盡量維持以前的生活狀態,希望減輕拘留帶來的痛苦。
其中一件展品是拘留營其中一個外籍少女-雲迪羅西尼,以麵粉袋縫製的斗篷,陳國培表示當年拘留營環境惡劣,雲迪羅西尼帶不夠衣服,於是利用拘留營內的麵粉袋改成斗篷,用以禦風避寒。館內亦收藏了刺刀以及一支寫上義勇奉公的日章旗,旗幟屬於一名守衛拘留營的日軍,上面簽滿名字。陳國培解釋家人和長輩想鼓勵軍人義勇奉公,所以會將簽滿名的日章旗交給他們。
若大家有興趣參觀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了解更多香港保衛戰歷史,可以到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網頁預約,書院會安排學生導賞員為大家講解。
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網頁:bit.ly/2PWtcWQ
【港古佬】專欄每周於《蘋果動新聞》播出
鳴謝:鄺智文博士 聖士提反書院 香港史學會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港古佬YouTube頻道 已經推出,想了解更多有趣香港史,記得訂閱喇!

南生圍佬與根叔守護五代棧橋 婚紗橋今日再開幕(蘋果日報)

南生圍佬與根叔守護五代棧橋 婚紗橋今日再開幕(蘋果日報)

踏上婚紗橋,Ringo憶述這裏從前是池塘,現在都荒廢了。難道不覺得可惜?他說:「如果建屋又變成石屎森林,那就更可惜了。」踏上婚紗橋,Ringo憶述這裏從前是池塘,現在都荒廢了。難道不覺得可惜?他說:「如果建屋又變成石屎森林,那就更可惜了。」
【港情講趣】
南生圍是香港的郊遊勝地,但南生圍的故事,你又認識幾多?55歲的方兆基(Ringo)從小在南生圍長大,自稱「南生圍佬」。Ringo與在橫水渡撐船、建造婚紗橋的根叔(譚伯)相識50年,上年還幫他修建被颱風天鴿吹毀的婚紗橋。每逢見到遊客,Ringo就問:「你有沒有去婚紗橋?」又說:「我就是『南生圍佬』,你知不知道我是誰?婚紗橋就是我與根叔一起建的。」
雖叫「南生圍佬」,但其實他在聯興圍出生,後爸爸獲聘到南生圍守魚塘,才舉家搬遷。南生圍與聯興圍只有一片鐵絲網之隔,Ringo說以前聯興圍的孩子都愛跑來找他拍公仔紙、捕魚、放狗通處跑。「南生圍佬」原來非指「中佬」,而是他從小到大的花名,「我家有七兄弟,花名都很有趣,叫阿追、阿仔、阿佬。我住南生圍,就叫南生圍佬囉。」1974年,Ringo小學畢業,因地產商買下南生圍土地,爸爸失去工作,一家人搬離南生圍。

一轉身到了2015年,已屆知命之年的他應兒時好友邀請,回到聯興圍花炮會幫忙,他強調這裏是他的根,還說:「回到土生土長的地方,那就是最好的事。」

提起花炮會,Ringo不厭其煩地重複:「你知不知道花炮會有多少年歷史?我們花炮會1965年成立,無綫1967年創辦,(炮會)比無綫還要大兩年。」炮會當日,除了大放花炮,還有上百人浩浩蕩蕩地舞龍舞獅,穿村過橋。只見他忙出忙入,執頭執尾,一會在舞台後忙着駁電亮燈,一會又在停車場貼指示牌,縱然身體欠佳,氣喘吁吁,沒讓自己有多一分空檔。

多次維修重建 天鴿再次摧毀

聯興圍花炮會還會打醮、獲邀到不同地方舞龍舞獅。Ringo平日無事就會從朗屏的家跑到花炮會買汽水,又或煮水泡茶。為花炮會工作的人從不收取一分一毫,他反問:「隨着花炮會長大,你想花炮會回報甚麼給你?協助花炮會一直運作,一路長存下去就最好。」

「整個圍裏的都是兄弟,從小玩到大,不要計回報。計回報的話,大家就不是兄弟了。」他又說:「我幫圍村的人修水電修橋,人人都認識我。我到那兒飲杯茶、食碗豆腐花,又不收我錢。我便多做義工,如果幫人,就只收材料費,人工就不收了。」

「喂,根叔。」「喂,基哥。」到橫水渡探根叔,根叔的船未及靠岸,他們已聊起天來。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南生圍,觀賞美景,根叔25年前搭建了第一代婚紗橋,「經歷過颱風,一年兩年後,婚紗橋常常損壞。電影公司很喜歡來這條橋取景,但拍戲時常把它弄壞。」經過多次維修、再做,上年颱風天鴿來襲,把第四代婚紗橋「吹毀」。本身從事水電裝修的Ringo幫根叔用環保木重新鋪橋,還提出「走佬橋」、「情人橋」、「婚紗橋」等選項讓遊人投票。上年12月31日,他們在第五代新橋旁立下紅底金字的「婚紗橋」牌匾,希望大家不要視之為爛橋,好好愛護。

費盡心力,義務修橋建橋,牌匾設計卻惹來批評,難道不委屈?根叔說:「也不會。網民的意見我們會考慮,他們說紅色不好看,我們就做了個新的。看看有沒有人有意見,如果覺得好,我們便換新的。」Ringo已訂造了新的牌匾,只待今日去舊換新。他笑說:「到時請大家吃茶點,準備一些啤酒汽水招呼大家。」

50年數萬照片 神氣想辦展覽

笑着說着,Ringo掏出相簿和文件夾,他珍而重之的,有他在網上下載的南生圍舊照、與家人的黑白照,還有一大叠電腦列印的照片,當中有是他接受電視訪問的截圖、與朋友的合照,還有婚紗橋前的留影。他把相片夾在文件夾,分門別類,更神氣地說:「我稍後要辦一個展覽,我有幾萬張照片,50年前的照片我都有。」

一幀幀的照片,他逐一指認,保留的,還有山貝村仁興小學的畢業證書。「南生圍的孩子大多在這兒上學,不過現在已經廢棄了。」他指着練習簿上寫得東歪西倒的名字笑說:「你看上面個名,我是不是寫得很醜?其實我小學差點畢不了業,不過老師見我這麼可憐,就畫隻龜讓我畢業。」

地產商覬覦土地 「我要誓死守護」

所有留得住或留不住的回憶,他都一一把它們封存。南生圍一帶的土地,預計可提供上萬個住宅單位,地產商早就覬覦良久。若果他朝地產商獲批發展南生圍,Ringo怎麼辦?「我就找議員、環保人士,誓死守護南生圍。」他說:「全港最多雀鳥棲息的地方就是南生圍,這麼大的保育地區,要讓地產商建屋,不是浪費了嗎?所以我要回來維護她、保育她、守護她、愛護她,直至永遠。」也許永遠太遠,他補充:「在外面轉了一個圈再回來,再照顧南生圍。我希望她可以保存得久一點,在我有生之年都會保護她。」

他這一轉圈,就用了42年。2016年,Ringo患上重病,如同參天大樹,長得再高,最終也要落葉歸根。

「我在南生圍的日子 活得最精采」

Ringo帶我們回到出生的地方,從前的魚塘已被棄用,其中一個更開滿荷花。我們趕不上荷花盛開的季節,只剩一池殘荷。他出世的小茅屋,早已拆卸,不變的只有樹上白鷺,模擬數十年前在茅屋頂上行走的境況。他憶述:「我吹口哨牠們便會飛下來,跳下來吃小蝦。」他嘗試示範,然而口哨總是吹不響,只能輕嘆一聲「現在老了」;到吹響時,他與現在的白鷺早已沒有往時的默契。

一聲聲口哨迴盪於平靜的池面,景物全非,幸好兄弟還在。回到南生圍的日子,他閒時找一班兄弟聊天捕魚,還在南生圍取景的劇集擔任「茄喱啡」,驕傲地說自己上過電視。

他說:「人最重要活得開心、活得精采。我在南生圍的日子就是活得最開心、最精采的時候。」

南生圍佬 往事如煙

記者:譚舒雅
攝影: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越陌度阡】雪裡蕻 [撰文:坪原猴]

【越陌度阡】雪裡蕻 [撰文:坪原猴]

雪菜苗,仍未有辛辣味。
【越陌度阡】
雖然我是農家子弟,不懂的農作物仍是多不勝數,要知道一般的農民多只會幾種拿手作物,就算是我老爸那麼雜學,也都只是熟悉十幾樣吧。所以,自我決定從農之後,便打算種遍不同蔬菜,為了學習,當時最愛到上水石湖墟的老種子店「馬振興」流連,向店主輝哥打聽學習各式各樣的蔬菜品種,更鬧出不少笑話。
我有一次看見架上一角的「雪菜」和「梅菜」種子,驚訝地叫出來:「原來真係有雪菜同梅菜種子㗎!」我一直以為那些醃菜都是以芥菜為本,用不同醃漬方法去製成的。吃了幾十年醃菜的農家子弟,仍要靠輝哥解釋才知「雪菜」和「梅菜」其實都真有其種,非常羞家。這些特殊醃漬用菜,舊時仍有香港農夫會種植,交予醃製工場在本地醃製,只是後來所有的醃菜供應都被大陸貨壟斷,才無聲無息的消失了。

按店上架子的排列,雪菜、梅菜、春菜、包心大芥菜都是放在一起的,高高的安置右上方一角,想像得到只有少數交易,以分類來說,把這些恍如親姐妹的蔬菜排在一起也非常合理,大家都是十字花科雲薹屬芥菜 (Brassica juncea) 的一員,平常吃的芥菜已有一點點苦味、辛辣味,所以沒有多少孩子會愛吃,而醃漬系的姐妹就更強烈了。芥菜特有的辛辣味主要是源於她們的兩類化學物質,分別是「芥子酶」和「硫醣苷」,而這些物質又有不同的組合或濃度,形成家族中的不同風味,味道比較強烈的品種便用作醃漬之用,亦因應各地方的水土氣候,人民口味不同,培育生成種種醃菜品種,所以可絕不能由一種芥菜去醃出來,只有梅菜才能醃出梅菜味(廣東惠州)、榨菜才能醃出榨菜味(四川涪陵)、大頭菜才能醃出大頭菜味(廣東新會),而雪菜分佈最廣,基本上長江以南都有她的蹤迹,以江浙為主,醃出來的就是雪菜或叫雪裡蕻了。

當我發現了這些種子之後,即刻在當季秋天試種,可是其幼苗極易招惹狗蚤仔、吊絲蟲和菜青蟲三類害蟲,後兩者仍有有機農菜可處理一下,前者如果大爆發便沒辦法了。經歷幾年失敗之後,終於掌握到最佳的下種時間和管理方法:十月初至中下種培苗,十一月初定植於田間,要訣是移植後好好澆水。在幾天之內便要回復神氣,即時開始追肥,因為幼苗期的雪菜未有足夠的辛辣物質去抵禦害蟲,只要長成一定大小,便夠「辣」夠「嗆」保護自己,早期的肥水管理就是成敗關鍵。

雪菜分青黃 靚貨不死鹹

移植個多月後,大概是「冬至」左右,每棵雪菜約有一斤重,葉嫩味濃,只要清風一陣,便能把雪菜的香味送出,江浙人會收割來拌以豆干辣椒鮮炒,或用來炒年糕,香氣強烈。再多種一個月,已經是「大寒」時節,如果能經歷幾片霜雪,除了辛辣味之外更多添一份甜味,那時每棵可重達兩斤多,也是風味最濃郁的時候,可以用來醃漬了。在天晴的日子收割,反轉放在田中曬一晝太陽,待莖葉軟化便搓揉上5%重量的鹽巴,再密置於甕缸中以重物壓着,一兩日後把脫出的水份倒掉,減少鹽份再重複一兩次作業,最後再封存一兩星期,便是輕發酵的青雪菜,如果再讓其在缸中發酵多月,即成深度發酵的黃雪菜了。青雪菜辛香,而黃雪菜則帶有發酵後的微微酸味,真正的靚雪菜是不會像罐頭貨的只有死鹹,但香港人每天早餐吃的就是這種貨式了。

雪裡蕻又俗稱雪裡葒,有道是因為經歷霜冷之後出現的紫色,之前我也懵懂的信以為是,但認真查核一下那個「蕻」字,原來是指蔬菜茂盛的樣子,康熙字典中的解釋:「四明有菜,名雪裏蕻。雪深諸菜凍死,此菜獨青。」傲雪凌霜,不負雪裡蕻之名。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再見了爆炸貝!初代造型《大黃蜂》即將重啟變形金剛宇宙? 文 / 黑咖啡聊美劇

再見了爆炸貝!初代造型《大黃蜂》即將重啟變形金剛宇宙? 文 / 黑咖啡聊美劇


《大黃蜂》成功地擺脫了過去《變形金剛》系列的架構束縛,完整地帶給我們一個像是《ET》與《鐵巨人》般的經典故事,人類主角與外星好友建立了堅不可摧的友誼與信任,在情感充沛的成長旅程中,一起對抗兩個物種的敵人成功守護和平,既王道又樸實的劇情帶影迷找回最初對機器人故事的感動!
主角查莉是個正要滿18歲的青少女,她的生活困在對亡父的思念中,母親與弟弟開朗快樂的模樣讓她無法釋懷,「他們怎麼可以就這樣忘記?好像沒事一樣?」是查莉心中不斷提出的怨懟質問。失去了父親這個最好的朋友與支柱後,查莉只能投注心力在修車上,希望修復這台充滿父親回憶的車子後可以治癒自己。《大黃蜂》在這個主角的描繪上就已經是巨大的成功,查莉的角色深度遠比第一代主角山姆與第二代的凱德更深。儘管查莉只是個青少女,她失去親人後的創傷與自我療癒卻是普世共鳴的情感,讓觀眾更能理解她的動機,而不只僅是搞笑或是為了耍酷而酷而已,恰到好處的感情戲更在結局時有著神來一筆般的點綴。

機器人主角大黃蜂的角色旅程同樣豐富,它背負柯博文的命令來到地球之後,堅守士兵的責任與道德,不傷害人類,只與追擊而來的狂派閃電戰鬥。在戰鬥中重傷後大黃蜂化為老爺金龜車偽裝,並且因為零件損毀失去了合成聲音的能力以及身世的記憶。在與查莉共處的時光裡,大黃蜂就像是一個正要長大的孩子,對地球的未知環境恐懼,並以最原始的感受應對外界的刺激。其中大黃蜂在客廳裡亂玩各種人類設備,最後自知丟臉地躲起來是整部電影最能呈現大黃蜂「寵物好友」魅力的橋段。大黃蜂學習以廣播電台講話的過程和查莉敞開心胸接納新朋友的旅程呼應,這種友誼與陪伴讓雙方都更有勇氣接納過去的創傷,大黃蜂最終想起了自己士兵的戰鬥本能,查莉則不再否定記憶中的自己。


《大黃蜂》除了情感戲的操作相當細膩以外,動作場面也走一種老派浪漫的風格,追求像是《環太平洋》那樣的機械打擊感,而非前作以爆破為主的視覺轟炸。尤其大黃蜂的戰鬥風格明顯融入了綜合格鬥的技術,諸如迴旋肘擊、攻擊腳脛後接摔角技還有攀纏到高大敵人身上後攻擊弱點的招式,都讓人像是在看甄子丹的動作片一樣熱血。因為減少了機器人總數的關係,可以更專注在每個角色身上,每場的戰鬥橋段都不馬虎,有著完整的纏鬥以及漂亮的終結演出,終於沒有免洗特效鋼鐵互相拆解的廉價感。


好的英雄角色當然也要有夠壞的反派襯托才能擦出火花,這次的主要反派殺無赦跟飛天腿都有讓人欣喜的演出 - 也就是不耍白痴有邏輯地幹壞事。狂派的這兩位軍官做事有效率不玩錦上添花的小手段堪稱楷模,不會讓你有思考「他們幹嘛不這樣做?」的尷尬時刻。成功逼問出大黃蜂在地球的情報後,殺無赦與飛天腿到地球的第一件事相當聰明,虛情假意地與美軍合作,以先進技術為交換條件使用人類衛星搜尋大黃蜂。狂派不僅不費一槍一彈就找到大黃蜂,也避免和美軍不必要的武力衝突,像是真的軍人一般執行任務,也讓整個變形金剛戰爭的迫切感提升。殺無赦與飛天腿兩位「三變金剛」也是老粉絲們期待許久的角色,這次終於首次在電影裡亮相三種變形的帥氣模樣,電影尤其在戰鬥中重視「人型」與「載具」的切換時機讓「變形」不再只是炫耀特效的時刻,而是和劇情當下有關的必要戰術。

 

人類軍方的演出也出乎意料地好,摔角明星江西男從宣傳期就大解放搞笑細胞,在正片裡也有滿滿的「軍官幹話」,一人扛起常常當背景的美軍角色。江西男搞笑的台詞中也藏了很多觀眾會有的吐槽,展現《大黃蜂》電影劇組的細心:「我知道這樣安排劇情你們會吐槽,不如我先讓江西男替你在電影裡先吐了吧!」第一神回首推在軍事會議時,他提出反對跟狂派合作的異議:「他都稱自己『殺無赦』了,難道我們不該小心點?」江西男飾演的傑克探員一直都抱持對變形金剛的懷疑,最終是大黃蜂對他的緊急救援才扭轉心態,角色設定維持是個盡忠職守的軍人,是電影裡很好的喜感調味。


最後當柯博文與大黃蜂再度於地球重聚後,有許多人可能有疑問這部電影和過去故事的關聯會是什麼?在電影設定的背景裡幾乎可以確定會完全重啟過往五部電影設下的世界觀。首先,回顧一下2007年的第一部《變形金剛》當時的背景設定是「狂派為了利用火種源改造地球成為機械生命行星而來到地球」,就和《大黃蜂》的「博派為了建立新基地反擊狂派而來到地球」不一樣。
而狂派最重要的頭目密卡登在第一集中是成功找到火種源卻被冰凍在北極,直到1897年被第一集主角山姆的祖父發現並意外啟動訊號。在《大黃蜂》中雖然沒有提及他在哪裡,但很顯然不會在地球上,否則狂派抵達地球時應該就能找回老大。另外最實際的證據是時間線上的衝突,第一部《變形金剛》裡,胡佛總統時期的第7區早已發現密卡登,並在1931年興建胡佛水壩掩蓋變形金剛火種與密卡登,但《大黃蜂》裡面1987年時狂派才首次抵達地球,秘密政府組織第7區也是第一次見識到狂派科技(這次將變形金剛科技設定為網際網路的啟蒙者)。

 

從上述比較可以得知,兩部電影的背景設定是衝突的,雖然在演出上沒有明顯提及,未來很有可能以大黃蜂設下的新背景發展新變形金剛宇宙,讓我們準備迎接新導演與新團隊帶來的新變形金剛世代吧!再見了爆炸貝!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

闖地獄的兩種人 - 陶傑

闖地獄的兩種人 - 陶傑

兩名北歐女大學生遭伊斯蘭男子砍頭殘殺(圖片來源:www.alyaoum24.com)。
兩個北歐女大學生去摩洛哥野外旅行,遭到四名伊斯蘭男子砍頭殘殺。

二〇一七年七月,美國華盛頓一對年輕夫婦,辭掉工作,去乘腳踏車橫越世界,完成「夢幻單車旅行」(Dream Cycling)。去了非洲和歐洲,最後想跨越中亞。有朋友勸喻:中亞細亞有幾個伊斯蘭國家,要小心恐怖襲擊。

這對美國年輕夫婦笑容純潔燦爛,答:不是所有伊斯蘭國家的人都是恐怖分子,我要用愛與和平去除偏見。單車一到塔吉克斯坦,即遭恐怖分子殘殺。

只是去年的事。北歐兩名大愛金髮女生,又去巴巴的送死──對,我當然知道每天在中東,都有許多義工、記者、專家,在最危險的地方做人道工作,西方白人文明,有崇高的價值觀,並非凡俗之貪生怕死,被殘殺者只是少數──但這兩宗不同,是無端的送上去,死於對這個世界的誤解與無知。

這種征伐的死亡,與哥倫布遠征新大陸或無數探險家攀登額菲爾士𥧌不同。天然的峻險,若經足夠求生訓練,可以挑戰,因為你知道海洋和冰山、森林和極地,「讀者文摘」告訴過你,有巨大的風險,是理性的。

但這等大愛純情西方年輕人,口袋裏一本Lonely Planet,加上從小在溫暖寬敞的西方家居客廳,看了太多的National Geographic和Discovery, 將整個伊斯蘭世界當做「文化多元」的和平時空、進出自如的遊樂場。這樣的犧牲,與太陽神登月或挑戰者號的意外不同,是對生命的愚昧輕擲和浪費。

這個世界的宗教仇恨,不是愚盲的大愛能感化的。拒絕和區隔,只是自衛的基本。但若有人規勸:整個中東都不適宜背囊旅行,他會很憤怒,說你偏見歧視。你若解釋:不,當一個國家發生過人肉炸彈,國際社會發出黑色旅遊警告,並不是說這個國家每一個人都是恐怖分子,也不是歧視這個國家的民族,而是勸告:這個國家旅行風險高,若要硬闖,後果自負。

但這種人會很情緒化地,繼而指責你看了太多的FOX TV洗了腦,覺得你是所謂的右翼。他們堅持美國應該不設關卡,收容洪都拉斯的「難民」。看到有難民兒童死亡,他們熱淚盈眶,指川普是殺人兇手。
這種人漸漸就會將他們幼稚的意識形態,化為行動,去叩鬼門關。看到這種不知是悲劇還是黑色喜劇的事件,只能說: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也將只是人類步向劫毀的血海中,翻騰又轉瞬間湮沒的三兩點小小的波瀾。 



把毛誕與喜茶都看穿了 - 馮睎乾

把毛誕與喜茶都看穿了 - 馮睎乾

《有線新聞》截圖
人是怎樣跟現實脫節呢?對於不明白的事,就條件反射地用自己能明白的方式來理解,日積月累,便會離現實越來越遠。喜茶如是,毛誕亦然。

喜茶開張當日,出現一條「見到龍尾當你贏」的長龍,很多愛吃花生的人,不解元素表有什麼好飲,更不相信大陸茶那麼受新一代歡迎,於是一口咬定,排隊的多數是臨時演員,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和屋企人都沒飲喜茶,也不打算以身犯險,但有幸認識一些飲喜茶的朋友,即那群說「我不知道吳靄儀是誰」的年青人,所以心底明白,不管排隊的有沒有臨記,也肯定有如假包換的喜粉。我的印象是:無法通過Margaret test的人,多數能通過Heytea Challenge(即不介意花六七小時買一杯茶)。Margaret test和Heytea Challenge的關聯性,尚待學者研究,今天只分享一下我的調查結果。

我問,是什麼驅使你們排隊呢?「好飲囉,仲有啲香港限定嘅雞蛋仔吖嘛」,「冇咩做咪排吓隊囉」,「可以打吓卡」,「男朋友排之嘛,不過我都等咗一個鐘」。我再問,你們有什麼感受?一人雀躍地說:「排足六個鐘,好似破咗世界紀錄呀!」一人則噘嘴說:「好灰呀要排咁耐!去完金光華再落返嚟都得啦,早知唔排。」大多數都說:「都值嘅。」

明白嗎?你看不透他們為什麼排隊買喜茶,他們其實也不明白你為什麼要撲飛看劉華。

香港有人排長龍飲喜茶,大陸則有人慶祝毛主席誕辰,兩件事互相輝映,都令人困惑萬分。相比起來,慶祝毛誕似乎更不可理喻。十二月廿六日是毛主席生日,這幾年大陸有人高喊抵制聖誕節,呼籲以「Maomas」取而代之。看新聞片段,一群打扮得像超齡紅衛兵的大媽,手舞足蹈,高呼「祝福毛主席生日快樂」,乍看的確以為她們腦袋灌了屎,否則怎會跟一個死人說生日快樂呢?

把那些想法跟自己南轅北轍的人,簡單地標籤為「腦袋灌屎」,固然方便理解,卻不一定能反映現實。我認為,慶祝毛誕不是愚蠢,而是勇敢。有位大叔當着鏡頭說:「那個年代的領導人,說實話、辦實事、說真話,心口是一致的。工人農民現在日子都不好過,特別是工人農民老百姓,愈來愈懷念毛主席。」嚮往毛主席時代理想主義的年青人則說:「有些東西已經遺失,但其實應該撿起來。這種人民平等、共同努力、不計個人得失,其實你要看革命先輩們,沒有甚麼私心,真的是為公為國。」

你大概聽過一種叫「反襯」的修辭法吧?《詩經》有一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意思是:跟現在的痛苦相比,苦菜(荼)非但不苦,反而甘甜起來。這就是「反襯」。人所共知,毛主席搞大躍進、大革命,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生靈塗炭,死傷無算;我們有幸生於中華盛世,理應滿足於「幸福生活」,怎會反過來懷念起那些年的浩劫呢?毛主席的粉絲,總喜歡拿「現在日子」跟「那個年代」作尖銳的對照,言下之意,豈不是說毛主席年代雖然艱苦,但比起現在,已經「其甘如薺」了嗎?如果你還看不出毛誕節的革命性,腦袋有問題的,就是你。提倡「港獨」是愚昧,慶祝毛誕才是大勇。全香港只有一個勇者,那就是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我不敢把節日政治化,所以還是懦弱地慶祝聖誕算了。 


戰爭與和平 將歷史傷痕戴上手(撰文、攝影:鄭天儀)

戰爭與和平 將歷史傷痕戴上手(撰文、攝影:鄭天儀)

這是以寮國炸彈製成的手鐲,老撾現在是世界上平均每人被轟炸過最嚴重的國家,專家曾表示清理炸彈至少要百年。

【詠物誌】
將近90歲的老人,外遊回港後送了我一隻光滑的鋁質手鐲。這手鐲一點花巧都沒有,異常切合老人一貫的沉鬱內斂。
他是經歷過甜酸苦辣的人,香港淪陷期間在荃灣的裁縫店外見過「路有餓死骨」,耳不靈光仍永遠記得炮彈聲之鏗鏘,隱約還有印象最黑暗的歲月,「人吃人」不是電視劇的橋段,社會工種中「收屍」比「律師」要高尚。

老人幽幽說,這手鐲帶有非常傷感的故事。

「它是用寮國(即老撾)內戰期間飛機或炸彈殘骸製成的,說是幫助當地居民脫貧,我買了幾隻送給你們年輕人,要記住戰爭的禍害,苦啊!」他皺眉說。

寮國遭美軍狂轟 三成炸彈未爆炸

豐子愷曾畫過反戰名作《炮彈殼當花瓶》;如今竟有人效法他,將炸彈變成手鐲。翻翻資料,寮國是越南戰爭時交戰國的秘密戰區,從1966年到1975年,寮國遭到美軍整整九年的轟炸,平均「每8分鐘一次」這個紀錄到目前仍是世界第一。

這場戰爭令無數人流離失所,人們在這種高密度的襲擊下,根本避無可避。也拜這些「秘密戰爭」所賜,老撾是現在世界上炸彈遺留最多的國家之一,也被喻為全球最危險國其中一員,專家估計約有200萬噸的炸彈投擲過寮國境內,有約三成未爆炸,境內有四分一的村落遭受着未爆炸彈的威脅。1964至2008年間便有超過五萬人因這些未爆彈而死傷,無數人終日在惶恐中度過,隱蔽的炸彈最容易傷害到無知的小朋友。

有報道引述當地人說,美國當時從南越邊界出發,即使未有找到目標物,因不願載着沉甸甸的東西返回基地,便肆意地把炸彈往寮國農地拋下,對當下以務農為生的老撾人影響猶深。已經拆解的炸彈數以萬計,但仍然還有超過8,000枚炸彈至今未爆炸而存留在這片領土。

舊時已過但遺害至深,當地有人把舊倉庫變成紀實的COPE博物館,用受炸彈禍害變殘廢的人義肢所製成的藝術裝置,見證歷史的傷痛。館內其中一個故事,一位漁民聽說將炸彈拋進湖內會激增魚穫鋌而走險,結果炸彈突爆,他失去了一隻眼和雙手,這種故事仍每日發生。

改造炸彈成生活用品 宣揚反戰

因為炸彈多,將炸彈改造成生活用品,現在已經成為這個國家的一種有象徵意義的民間傳統,也有「傷痕手藝」的意味。有人更想到創立了炸彈產品線並放到kickstarter上,成功市場化並拍了紀錄片,宣傳反戰。

提到反戰,John Lennon與小野洋子最經典是提出「要做愛,不要作戰」(make love, not war)的床上反戰運動口號,老撾製的反戰手鐲也偷了橋,宣傳字句嚷着「要做手鐲,不要作戰」(make bracelets, not war)來警世。如果這些訊息可以沖淡主戰人的野心,那有多好。

我戴上手鐲,繼續聽老人說戰爭與和平的故事。
撰文、攝影:鄭天儀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

協議是為了反口 - 陶傑

協議是為了反口 - 陶傑

資料圖片
美中貿易戰,美國永遠吃不定中國的原因,是根據中國國情,中國人通常不遵守協議。

連「中英聯合聲明」也可以作廢,變成「歷史性文件,不具有現實意義」,何況簽署的知識產權合同。

雖然中國傳統裏也有打指模畫押的那種紙頭,但「缺乏契約精神」。中文在本質上不是精確的法理語言,何況還有帝皇意志,高於任何契約。

在這方面,不是第一天發生的,「西方文明國家」只能怪自己不做功課。

譬如太平天國內戰,英國軍人戈登來中國,協助清政府李鴻章剿匪。進攻蘇州,統領太平軍守城的,是一個封為「慕王」叫做譚紹光的司令。

但慕王下還有「四王」和「四將」,不服這個司令領導。戈登與李鴻章指揮清軍,久攻不下,戈登提議另與這八個小鬼洽降,叫他們內應,幹掉譚紹光,戈登與八王將代表在陽澄湖邊密會,折箭為盟,答應投降後一個不殺。

八個王將聽命起事,殺了慕王而投降。入城之後,李鴻章卻速將八人擒拿斬殺,並虐殺所有太平軍戰俘。上報曾國藩,這位讀孔孟仁義禮智信聖賢書的大臣,回信大讚:殺得好。


但英國人戈登大怒。他認為協議了的事,不能反悔,這樣令他身為軍人與紳士,信譽全失。戈登提劍怒找李鴻章說理,李鴻章躲了起來。戈登還向北京投訴,要朝廷解除李鴻章之職,「中央」當然不允。

戈登後來意興闌珊,離開中國,去了非洲蘇丹作戰,死於喀土穆。至於不講信用的李鴻章,後來日清戰爭慘敗,在馬關被伊藤博文索要賠償、割讓台灣,欺負得很慘。馬關條約,戰敗的李鴻章,再也沒有反悔的本錢。太平天國也全部覆沒,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惡人自有惡人磨,森林定律,倒也正常。

平情而論,在中國國情範圍內,李鴻章真的沒有殺錯。一九四五年蔣介石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在美國人監督下,保證毛澤東人身安全。就是因為太過遵守「協議精神」,蔣介石才敗失了大陸,幾淪為烏江項羽。

所以,中西文化的問題,不是契不契約能說得清楚的。中國人在骨子裏的壞,西方打交道了近兩世紀,還不了解,到今天還純情得像一個白雪公主。


脫毒由歷史開始:讀《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 - 劉細良

脫毒由歷史開始:讀《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 - 劉細良

《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


【讀書好】
上周介紹了美國人類學家魏澤福的大汗三部曲最終回關於蒙古帝國治下的宗教自由,今天重新回到令他聲名雀起的首部曲《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有看我專欄的讀者,可能已經察覺到過去兩年先後介紹過美國新清史研究及日本岡田英弘滿蒙史研究,我是有意識地向大家介紹這些「背離」傳統中國史的另類作品,目的是要擴闊香港人的歷史視野,批判在大中華漢人中心主義下所編製的歷史知識,尋找香港人面對傳統中國歷史的立足點。

未脫魅的中國人

社會學家韋伯曾經研究西方近代社會資本主義興起,認為是理性抬頭的結果,這是一個「脫魅」的過程,從一切皆由神安排的中古世界觀走出來。華夏文明沒有經歷長時間神權至上的時代,儒家在漢朝成為國家意識形態,重點在其政治及社會觀,包括區分華夷之辨,社會按照人倫組織起來,而政治秩序則是社會人倫的放大版,皇帝就是君父,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現實是中原皇朝屢經崩潰、重建,而新建立的皇朝為追求合法性,便通過篡改歷史證明自己政權是在儒家的政治更替秩序之中,上應天命而建立。所以我們自小念的歷史就是中華文明三千年延綿不絕,皇朝一個接一個,唐虞夏商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中共,多麼輝煌的文明。

這種建基於虛幻歷史的文化自豪感,令我們相信中國人是何其獨特,四大文明古國只有我們能夠永續。這種虛構的意識形態猶如西方中古神權至上觀念,我們崇拜的神是華夏文明,由此變成為大中華民族主義,也成為中共建政至今,即使曾經暴虐無道但仍然不倒的根本原因。

認識真正的蒙古帝國

香港人要「脫魅」,擺脫這種大中華民族主義,才能夠走上民主運動的正確道路。在中原地區歷史,分裂與統一的時間是一半一半,而盛世的多民族帝國更多由「外族」建立,包括拓跋鮮卑人建立的唐、蒙古人建立的元及繼承者滿洲人建立的清。大中華意識通過抹去或改寫外族統治的歷史,令他們納入了儒家的治亂興衰體系中。成吉思汗建立的歐亞大帝國,在漢族儒生書寫的史書中,就只剩殘暴、淫亂、野蠻,一無是處。西方同樣受蒙古入侵,刻意貶損成吉思汗及其帝國。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寫下劇本《中國孤兒》,本意是想藉成吉思汗諷刺法國君主,結果成了世人對成吉思汗及蒙古帝國負面印象的開端,「一心要將帝國的宏偉都城,變成遼闊的荒漠」、「不知宗教、道德、禮貌為何物,以打家劫舍為業。」十九世紀的科學家更將蒙古人塑造為智力遲緩、殘暴的人種。

九十年代蘇聯解體,蒙古重獲自由,最重要是散失數百年、記錄蒙古帝國重要資料的《蒙古秘史》破譯成功。美國人類學家魏澤福,足迹走遍蒙古帝國的商業路線、並沿着馬可波羅的航道航行,根據《蒙古秘史》與志費尼等西方編年史家的記述,以故事方式演繹成吉思汗與其後代,如何締造並經營這個世界上最遼闊的帝國。

全書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談成吉思汗在草原上崛起與稱霸過程,這時期形塑了他的性格;第二部描述蒙古人四處征戰,登上世界史舞台;第三部檢視和平年代與蒙古帝國的經營之道,尤其着重成吉思汗如何打造世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降低賦稅、創立史上第一個國際郵遞系統、容納多元宗教、奠定法律等現代化的治理方式,作者證明了近代世界的基礎架構,是源自蒙古帝國。

十三世紀蒙古貿易帝國絲路經濟帶,是以制度創新去經營,用自由及開放去吸引其他民族支持,而非靠吹水民族主義。對滿腦子塞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儍瓜而言,蒙古帝國是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