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星期六

當杜鵑花無處可逃

當杜鵑花無處可逃

去年3月早春,馬鞍山脊上的「杜鵑花園」。

【野人周記】
大自然中,花開有時,花落亦有時,每年3月至4月間登上馬鞍山,總能一睹野生杜鵑花綻放的景象,漫山花海,恍如許下承諾,一年一度來相會,偶有提早或遲到,都只在一兩周之間。Mikael是位比我更「花癡」的山友,每近花季,便會在一周內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山,只為看到山花最絢爛的一刻,每年馬鞍山的杜鵑花季甚麼時間開始,留意他臉書上載的照片,便能知曉。不過本周日(16日)看到Mikael上載一張張馬鞍山上被譽為「上帝的花園」的影像時,卻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急忙傳給一位對本地植物素有研究的朋友──「大鑊了!」皆因羊角杜鵑和香港杜鵑盛放的景象,理應在「冬至」(今日)三個月後才出現。

全球氣候暖化 花期大混亂

香港的原生杜鵑花有六種,紅杜鵑、香港杜鵑、華麗杜鵑、羊角杜鵑、毛葉杜和南華杜鵑,全都可以在馬鞍山上找得到。每年春天,馬鞍山上野生杜鵑花綻放,是香港的生態奇觀之一,也就是劉克襄老師《走過上帝的花園》一文中描述的盛況。華麗杜鵑和紅杜鵑花期較長,前者很多時候在冬末春初已見開花,亦有機會跟3月至4月間開花的香港杜鵑和羊角杜鵑爭艷,紅杜鵑則多從4月開到初夏。近十年全球氣候暖化日趨嚴重,香港的冬天幾乎消失,經已引致不少植物花期的大混亂。

植物「避熱」 向涼快高地遷移

記得月前有報道,日本的櫻花今年亦出現異常情況,竟然在深秋時分開花,踏入10月中旬,各地出現共254宗染井吉野櫻花提早開放的報告,地點遍佈北海道至九州。櫻花早開,日本的樹木專家有一套理論:花芽一般在夏天經已形成,但生長受植物激素「脫落酸」(又稱離層素)抑制,晚秋時進入休眠,春天回暖後才綻開。今年日本遭多個強颱風吹襲,土壤鹽化導致大量樹葉脫落,脫落酸合成不足,櫻花芽於是繼續生長,提早開放。香港的杜鵑也一樣嗎?日本強颱風帶來海水倒灌,以致土地鹽份增加,馬鞍山受颱風影響不大,而且杜鵑群落都在山上,不應有此情況,在隆冬時分開花,恐怕跟氣候異常有關,警示氣溫已經升到了某個臨界點。

杜鵑花屬高山植物,性耐寒,偏好濕度高且微涼的環境,馬鞍山有一定高度,也經常雲霧繚繞,成為杜鵑天堂。當氣候不斷變暖,植物會出現遷移「避熱」現象,過去幾十年,不少植物群落其實已有向上「遷移」到更涼快的高地的現象。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前教授高力行(Richard T. Corlett)自1991年開始在大帽山觀察植物品種分佈,發現部份原在山腳生長的熱帶植物正往高處遷移,最突出的例子,是七年前在海拔700米處開始發現不能忍受低溫的白楸。植物群落遷徙,或藉匍匐莖根,或靠種子,要很長時間,根本不可能跟上氣候變化的速度,就算時間容許,當退避到山頂之時,亦是再無路可逃之日,最後只能滅絕。

可是總有人覺得,人類建設破壞生態,大可以請專家引導白海豚離開海域,重修海底珊瑚,「人是萬物之靈,甚麼都可以做到」,餘此類推,大概也可以在半空中建一個花園安置杜鵑花。若真的無可挽救,便拍下萬張照片好好保存吧。人總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終日藉照片沉醉於美好回憶,全球暖化的惡果已在身邊,海洋變酸,冬季變暖,極端天氣湧現,天災頻頻,糧食失收,最終不可逆轉,誰又可以置身事外?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