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香港的和平紀念日,我們跟隨探討香港發展及軍事歷史的民間組織「Watershed Hong Kong」成員楊汶翹(Franco)和王銘乾(MK)一遊摩星嶺,在這個位於港島西、曾是香港軍事重地的地方一邊登高野餐,一邊了解被忘掉了的香港軍事史。
「今天來到摩星嶺,我們通常到這裏野餐、拍照或行山,但是我們經過的地方,如摩星嶺炮台,曾受日軍猛烈炮轟。」Franco在炮台旁解說。
二戰期間,日軍侵佔香港,不同族裔的香港市民組成香港義勇防衞軍,協助駐港英軍對抗日軍。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衞戰爆發,經歷18天的戰役後,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決定投降,戰事在26日結束,香港展開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Franco認為,香港市民當時為保衞自己家園作出犧牲,我們應重視這段歷史。
空洞兵房 迷彩牆有浴室廁所
摩星嶺炮台在1912年至1915年間建成,是香港保衞戰支援點之一,使用9.2吋海防炮。從摩星嶺山頂至山腳合共有五個相同設計的炮台,大部份已日久失修。位於炮台正中心的坑紋,是放炮管的位置,地上仍有釘着炮床的金屬釘。Franco形容,一個炮台需要靠11名炮兵運作,當年炮台旁有一部電梯,炮兵會從彈藥庫把炮彈、彈藥筒運來,供炮台使用。
從炮台走上坡,就會到達彈藥庫,門前有告示牌表明不准內進。Franco說:「1941年12月14日,日軍已經開始轟炸香港島,其中一枚日軍炮彈打中這裏,引起彈藥庫爆炸,造成炮兵重傷。政府以防有人走過受傷,放了告示警告不要內進。」走到附近的防空洞隧道不久,會看到幾間小屋,MK表現興奮,「好像看到以前的人,重現當時的生活。」小屋牆上塗畫了迷彩,Franco跟MK估計是當時的兵房,因為旁邊就有浴室和廁所。Franco說:「作為炮兵居住的地方,要有廁所,廁所是根據西方的標準設計,是一個馬桶。亦需要有浴室洗澡,保持清潔。」
走到餓了,我們下坡走到摩星嶺配水庫臨時花園野餐。Franco跟MK拿出軍糧跟大家分享。軍糧小巧輕便,大多是經冷凍真空乾燥技術處理的熟食,用沸水加熱或加水浸泡約10至15分鐘已能進食,讓軍人可以快速果腹。軍糧雖然細細包,卻有飯有肉有菜,不過味道偏鹹。
軍糧中甚至有薯片和朱古力,Franco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其實也跟軍糧有點關係。他笑說:「當時的軍人當然不會帶薯片出去吃,但是薯仔在戰時是十分重要的物資,很多歷史學家也說過,如果德國軍人沒有薯仔的話,他們沒辦法支撐一場戰爭。」朱古力則因為體積小熱量高,是很多國家的緊急軍糧,可以極速提供能量。MK取出軍人飯盒一一介紹,「這隻杯是以前英軍喝茶的白色搪瓷杯,是複製品,那時的軍人會掛在背包後。四方形的是英軍軍用飯盒,他們的背包呈四方形,方便收納。」Franco補充,不同國家的軍用飯盒設計也會因當地文化而異,例如美國人習慣吃煎煮食物,美軍軍用飯盒會設計成煎鑊形狀,方便在野外煮食。
銀禧炮台 80年前的土地問題
吃飽後走到摩星嶺山腳,Franco和MK帶我們看看保存較好及年資較短的銀禧炮台。銀禧炮台為1939年建設的臨時炮台,香港保衞戰時主要用於擊沉船隻,阻止日本海軍艦艇靠近香港島沿岸。Franco說,它的特徵與摩星嶺炮台相似,但規模較小,「香港保衞戰時這兒的確曾向日軍發炮,到日佔時期,日軍曾佔領這個炮台使用。」
炮台遺址仍保存三塊標記着「W.D. No.9(陸軍部第9號)」的軍事用地界石,Franco指,界石顯示當年香港已有的土地問題,「香港寸金尺土,當時陸軍部跟英國殖民地政府有爭執,主要是爭地的問題,陸軍部想用海邊土地起炮台、軍營等防禦設施,殖民地政府卻想留作其他發展,但是因為戰爭的威脅,才被迫留給陸軍部。」
最後一站,我們趕在黃昏前到海旁的日落觀瀾亭。眼前的東博寮海峽十分廣闊,MK說:「東博寮海峽比較深水和寬闊,大型的軍艦容易進入維多利亞港,所以摩星嶺炮台和銀禧炮台也會設在這兒山上,監視和守護這個海峽,防止軍艦進入港口。」
看着太陽下山,MK無限感觸,和平紀念日原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子,後來擴展至悼念二次大戰中香港保衞戰的捐軀者及罹難者。紀念日原定於每年的11月11日,現定為每年11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今年訂在11月8日。和平紀念日曾是公眾假期,後來被重光紀念日取代,一九九九年,連重光紀念日的假期都被取消了,會令市民覺得不太重要。「雖然如此,但仍有有心人繼續舉辦紀念活動。這是香港的本土歷史,作為香港人必須知道。」Franco則認為,這一兩年大眾重新正視香港的歷史,「去年開始,多了年輕人參與和平紀念日的虞美人花募捐活動,大家都想知道自己的家曾經歷過甚麼事,我們覺得這也是很好的發展。」
摩星嶺配水庫臨時花園
開放時間:6am-7pm
銀禧炮台
開放時間:10am-8pm
記者:黃曉婷
拍攝:洪輝進、鄭明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