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個年代充滿智慧,這個年代充滿愚蠢。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雙城記》轉換了時代佈景,搬至另一個大舞台──香港與上海,竟也遇上似曾相識的四季更迭,風吹過「石屎森林」,撩起了片片落葉,一抹黃澄澄綠油油鋪滿街道,踏過的足迹是虛幻的,頓時襲來的傷春悲秋卻甚真摯,百年前與百年後,可能只剩下一片滄海桑田。只要牢牢地抓緊當下一刻,真情實感為一呼一吸賦予殊深意義。位於柯布連道上「三六九」黑底金字的招牌,見證了佇立香城逾半個世紀的上海菜館,戴氏傳承三代的心血結晶,時代流轉,三代親情依舊血脈相連,窩心的味道仍然不變。影響深遠的疫情,彷彿突如其來的早雷,重挫「三六九」的生意額,三十多歲的戴康富是現時第三代接班人,他感恩獲得祖蔭,對父親深深感激,他一臉堅持地直言:「就算生意幾差,都唔會放棄咁多年心血,唔能夠因為一個疫情放棄。其實都有街坊熟客嚟支持,我哋梗係要盡量做好,繼續守住招牌。」在最壞的時代,人性光輝愈是閃耀,只要家人彼此守望相助,深信總能夠度過酷冷寒冬。
盤中餐解鄉愁
小說《蘇絲黃的世界》呈現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灣仔酒吧區燈紅酒綠的景象,竟為廿一世紀市區發展埋下伏筆,傳統與時尚交織而成當代的灣仔,洋溢新舊結合、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圍。上海三六九飯店在灣仔經營逾半個世紀,體現了灣仔區的歲月變遷,世景流轉。在早年的香港,上海菜館幾乎隨處可見,由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大批上海人輾轉南下到香港另覓一番新天地,連帶將上海的飲食文化南移香城,戴德的父親戴鳴岐便是其中一員。戴鳴岐先離開家人來港,至六十年代初期,戴德年僅三歲便隨母親鄭氏來港與父團聚,一家團圓。戴德憶述父親的過去,眼眸流露思憶之情,原來其父親輾輾轉轉,曾任職不同工種,閱歷甚豐,「佢曾經喺上海做消防員,做文職繙譯,接觸過唔少外國人。因為共產黨執政之後失業,所以落嚟香港搵工做。落咗嚟香港,佢行過船,因為英文好,又喺寫字樓返過工。直至七十年代初,咁啱見到盧押道招租,就租咗間舖用嚟開上海菜館,改名叫『三六九』係因為有好意頭,將三加六加九,就等於十八,實發,做生意嘅個個都想啦!」三六九上海菜館的廚師大多是上海和揚州師傅,對於離鄉背井南下香城的上海人而言,故鄉的味覺記憶在這兒沉澱下來,千里之外的故鄉,濃縮成咫尺盤中餐,四溢香味以慰難耐鄉愁。
愈簡樸愈稀罕
戴康富秉承着祖輩傳承下來老派上海菜的傳統,味道愈是簡樸愈是稀罕,他說:「新派上海菜唔同味道,由爺爺到我而家,我哋秉承幾十年嚟傳統口味,保持傳統上海菜,迎合大眾之餘都唔能夠改變本色。」驀然回首,戴康富油然生起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物是人非,除了堅持守住傳統味道,店內裝潢仍保留昔日的樸實無華,可能有人看來感到過時,然而件件老派陳設,蘊藏昔日點滴回憶,溫情仍在流動,壁掛時鐘,圓枱卡位,毛筆字菜譜,還有清一色着白衫黑褲的侍應,踏進餐廳內猶如走進八十年代的港產電影,「餐廳最初由盧押道搬嚟呢度直至而家,都差唔多有三十八年,舖頭都冇咩點樣裝修過,一直保持住原本咁樣,有客人就係鍾意咁樣,覺得好似返番去八十年代嘅飯館,可能,咁先至食得返佢哋以前嗰種回憶中嘅味道。」同時,八十年代可謂「三六九」的生意鼎盛期,戴家一連開了三家分店,其中兩家在灣仔,還有一家開在觀塘康寧道。戴德的姐夫、負責後廚的曾德祥憶述:「觀塘間舖有五千幾平方呎,生意非常之好,因為工廈多,所以客流量都好大。嗰時,要灣仔同觀塘兩邊跑,因為仲後生,精力充沛,唔覺得攰。」
過去,灣仔作為香港重要的核心區,夜總會集中,「三六九」的消夜生意亦得益不少。此一時,彼一時,隨着一間間夜總會相繼結業,還有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引致的經濟低迷,「三六九」生意一落千丈,其他兄弟姊妹將店轉讓甚至移民海外,只有排行最末的戴德與姐姐一直堅持經營着,僅剩柯布連道這一間。直至二零零四年,戴德不幸中風,當時他跟兒子戴康富商量,如他不接手餐廳則打算關門大吉。身為長子的戴康富,原本與妹妹在英國讀書,明白到家裏有需要支援,便毅然放棄學業趕回香港接手餐廳,「冇理由自己逃跑,我作為大哥就更加有責任照顧屋企,返嚟接爸爸手打理餐廳,一試就試咗咁多年,一直都係沿用傳統方法去做。」在飽歷風浪的戴德看來,一個年代自有一個年代的新機遇。自從灣仔會展中心自九十年代末建成之後,因着地理位置的便利,「三六九」逐漸受惠於展覽會帶動的新客流,生意因此愈來愈興旺。「往常書展期間,就連下午時段店裏都坐滿晒客,爆晒棚,做到無停手。」好景不常,於二零零三年,香港爆發「沙士」,人心惶惶,生意艱難。回想十多年前入不敷支的情形,戴德感觸良多,他憶述:「冇咩人出去外面食飯。冇客人,自然無賺錢,白交租,每日都蝕緊錢,點樣維持落去?我哋迫不得已要減人手,只留低幾個同事。好在捱咗幾個月之後,生意就稍有好轉。」
三代傳承心血
將近耳順之年的曾德祥是「三六九」的主廚,竟是煮得一手滋味滬菜的地道廣東人。不同於粵菜強調原料,上海菜的主旋律是鹹中帶甜,且講究廚師的烹調技巧、火候、調料等,全都馬虎不得。曾德祥的廚藝來自數十年經驗的積累,他堅持傳統方法炮製上海佳餚,所以「三六九」一直都有一批定期嚐鮮的老主顧,也毋須刻意賣弄花巧,「有好多幫襯咗好多年嘅熟客,有啲由外國返嚟第一時間就會去我哋呢度。所謂『濃油赤醬』即係油重味濃,以前煮完要淋上一勺滾油,由得蒜茸一直爆。」不同年代,衍生不一樣的飲食潮流,如今人們較注重均衡健康飲食,所以曾德祥足足十多年已沒有以「濃油赤醬」之法來烹煮。此外,在油鹽的比重上亦作出相應改良,不過,若有顧客要求,曾德祥亦非常樂意烹調舊式上海菜,「如果有熟客要求,梗係會照做。紅燒大魚頭係一道自創菜式,汁醬雖然厚,但唔會冚過魚嘅鮮味。」滷水冷檔亦因時代轉變而有所變化,入口處附近的架上擺放着包括燻魚、豆腐乾、醉豬手在內的多款涼菜,其實,這是舊式上海餐館必備的滷味櫃,「滷味總匯係舊時嘅上海菜,一般冷盤先上。舊時,滷味檔比而家嘅大得多,差唔多有七八十款。大概八十年代,就減少咗,不過都有成五六十款,而家大大減少。」一般而言,客人先點冷盤,用來佐酒,及後再嚐熱葷,暖一暖腸胃,啤酒配上嫩肉更添滋味。
就曾德祥個人而言,他最喜歡的是鱔糊和雲吞雞,前者用的必然是中國黃鱔,皆因較美味;後者則是一道正宗上海菜,餡料有些少白菜及豬肉,「煮鱔糊一定要新鮮,起骨要乾淨,將葱薑蒜爆香,落花雕酒,再加好濃嘅醬油,落多糖,一路煮到濃縮。至於整雲吞雞,以前起碼要燉一個鐘頭,而家燉嘅時間相對無咁長,食落有啲似白切雞。」傳統菜式再滋味,沒有手藝傳承便成為時代巨輪下的遺憾,然而,手藝傳承不易,自己一手調教的徒弟常被高薪挖角或自立門戶,曾德祥顯得很無奈。即使如此,戴德仍舊強調對年輕一代的培養,他寄望子女能夠一直傳承傳統上海菜,免致失傳。戴德自中風復元後,雖然走路有些跛腳,但他以一貫「知足常樂」的心態去應對,這並未影響他堅持每天到店舖巡視,樂在其中,反而賺錢不是重點,「我唔鍾意價錢賣得太貴,我同仔女都係咁諗,唔使賺太多錢,都有需要回饋社會。再多嘅錢亦都帶唔走,人生在世係一種過程,瀟瀟灑灑走一回。」
人生踏過半百,更能體悟「萬般帶不走」的無奈,兒子戴康富甘願圓父親心願,好好保守這三代傳承的心血。●
上海三六九飯店
地址:灣仔柯布連道30-32號地下
電話:25278611/25272343
營業時間:11am-4am
撰文: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