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星期一

江獻珠經典回顧|淺談「茸」和「蓉」

 江獻珠經典回顧|淺談「茸」和「蓉」


最近亞蘇在烹飪節目中,特別指出蒜茸的茸是錯的,蒜蓉才對。

我一向用「茸」字,但在中秋時節,「蓮蓉」、「麻蓉」、「豆蓉」、「椰蓉」飄揚港九。平日又有魚蓉麵,蝦蓉麵等等,如果把「蓉」字都改為「茸」字,不被人笑你是文盲纔怪呢!因此好奇心大生,真希望有人出面去解答這兩個既對亦錯,既錯亦對的字。

事有湊巧,同一時期我登在本刊的一個食譜,是先祖父平日最愛吃的薯茸免治牛肉,豈料我用的「茸」字,全都讓把文字關的超級校對改成「薯蓉」,連蒜茸也不能倖免,於是便自己先下一番功夫,查考一下。

首先,這是江家的食譜,先祖父在他為郭文泰姑丈(已故)所題的「生朝素食」詩內,其中有一句說:「薯仔茸充綠豆沙」,所用的是薯仔茸,而冒充的是綠豆沙而不是綠豆蓉,可見在祖父那時,用茸字多於用蓉字。為甚麼要用薯茸冒充綠豆茸呢?想那時戰後物質匱乏吧!

一查字典,開始有點端倪,「蒜茸」或「蒜蓉」,在普通話叫「蒜泥」,《現代漢語詞典》、《辭源》、《辭海》中都沒有收進「蒜蓉」或「蒜茸」這兩個詞語。從單字去看,茸類是初生的草;柔軟的獸毛,可能來自毛絨的絨,常用於「鹿茸」。而蓉是四川成都的簡稱,因城中遍植芙蓉花而得名。另《漢語大詞典》卻有一解是豆類、瓜果煮熟曬乾後磨成粉做成的糕餅餡兒,如以上說及的蓮蓉等,但沒有說明出處。由此我們可以推想,茸或蓉作為斬得極碎的食材,為廣東獨有的方言,其他地區只用「蒜泥」或「蒜末」而已。而在廣東,看來「茸」先用,後漸變成「蓉」。

再查一下飲食典籍。古代沒有把蓉字當茸字的用法,宋代就有「茸切」一語,指的是細碎地切。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端午》「紫蘇、菖蒲、木瓜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茸也指細碎的物品,宋.周密《武林舊事.酒樓》有「蝦茸」一詞,說的是剁成細碎的蝦肉。

為了證明茸或蓉都是廣東的烹調方言,我特地查考《中國食經/任百尊主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6重印》,發覺只有與廣東飲食有關的食譜,方有「蓉」與「茸」這兩個字分別出現。其他菜系,用的只是泥、末、屑、或粉,如蒜泥、薑末、葱屑、栗子粉等等,實難確定對錯。所以蒜蓉應是蒜茸的同音假借。如果這個蓉字因為流行的關係,進入了普通話詞彙系統的話,可能慢慢會取代正字「茸」也未可料,那時真是真假難分了。

廣州出版的粵菜食譜,全用蒜茸、薑茸,甚至蓮茸,但一提到月餅甜餡,便由蓮茸改為蓮蓉了。百粵據海運之要衝,與外國交易頻繁,在本土方言之外,尚有外源的詞語,外省人無法明白。粵菜食譜,方言極多,甚麼蓉/茸的,只是小問題,要是向普通話看齊,那我們的食譜便要重新改寫了。

為解說廣東烹調術語與普通話常用術語的弔詭,特介紹下列的「芙蓉雞片」。芙蓉是雞片的形狀如芙蓉花的瓣,雞片是「用雞胸肉剁成雞茸」,在小火下用油浸熟(或更簡單一點,在微波爐內加熱成熟)。普通話會說成「用雞脯肉斬成雞泥」,這麼一個工序,述說的方式竟然不同。我看大家不必「拘泥」去「正」些甚麼了。

(原文刊於2009年703期《飲食男女》)

江獻珠

上世紀初食壇名人江太史之孫女,經典的太史蛇羮便是源於江家,江女士自小吃盡考究之食物,由此練成一張懂吃的嘴。成年後經自學煮得一手好菜,又撰寫中、英文之食譜,著作有《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古法粵菜新譜》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