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槍桿子出政權 - 蔡子強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槍桿子出政權 - 蔡子強




【歷史的風景】
廣州除了有個紀念反清起義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還有一個紀念中共起義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雖說兩者同是墓園/陵園,但建築風格卻迥然不同。比起黃花崗那裏,名人墓塚建築風格各有特色,烈士陵園這邊卻築得單調、乏味得多,中國傳統特色,在當年中共眼中,固然只會被視為封建餘孽,甚至個人風格、特色和品味,在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下,也成了一種容不下的奢侈。烈士陵園的主題是──「槍桿子出政權」,也就是中共最重要的教條。至此,大家或許明白,北京為何如此重視香港警察。
先說這個烈士陵園的背景,話說一九二七年四月國共由原先的合作走向分裂,國民黨軍政府在各地搜捕,以及處決共產黨人,中共陸續在各地起義反抗,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之後,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葉劍英、葉挺等廣東將領,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但情況就如各地起義一樣,因敵眾我寡,經三天浴血奮戰後,起義終告失敗,近五千七百人犧牲。

但二十多年後,中共最後還是打下了江山,且葉劍英後來還成了中共「十大元帥」之一,地位顯赫,廣州起義也自然從此「上了神枱」,被推崇備至,於是在建國後修建了這個偌大的烈士陵園。
中共領導人 題字題詩
相信也是因為葉劍英的關係,多位中共領導人都對這個烈士陵園頗為重視,如周恩來、鄧小平、朱德、董必武都有為它題字題詩。

例如陵園正門(見圖1),便見到刻上周恩來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大字(見圖2)。走進正門之後,就是陵墓大道,直往前走,就會見到「廣州起義紀念碑」,碑上又見到刻上鄧小平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十個大字(見圖3)。

這個廣州起義紀念碑是陵園的核心建築,其造型是由起義者手臂所舉起的一支長槍,衝破了基座三塊巨石,槍尖直指天空。園方曾經介紹,這有雙重寓意,一是中共的信條「槍桿子出政權」;二則是衝破「三座大山」(毛澤東把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合稱為沉重地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共革命的對象)。

紀念碑上除了前述鄧小平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十個大字,還刻有起義時革命群眾戰鬥場面的浮雕。這類革命浮雕在大陸的愛國建築如廣場、紀念碑、陵園中皆十分普遍,最出名的當然是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差不多可說是指定動作,但也近乎千篇一律。

之前提過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其核心建築是屹立着自由女神像的「紀功坊」,而今次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則是一支豎立的長槍,自由女神像vs長槍,民主自由vs槍桿子出政權,這也反映了兩者核心價值上的迥異。

沿着紀念碑右邊墓道拾級而上,就是「廣州公社烈士墓」(見圖4)。烈士墓是一個半圓頂形的建築,封土上由綠草覆蓋,象徵着烈士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革命精神。墓塚由一圈花崗石圍牆所圍,牆上鑲嵌着四十多根白雲石欄杆,每根欄杆上均由一仰天長嘯的石獅子所鎮,墓塚正面是朱德手書的「廣州公社烈士之墓」八個大字,是墓的主碑,一九八七年廣州市政府在墓塚東面的牆上刻上《廣州起義碑記》。據說,清晨,紅日會從烈士墓的東邊冉冉升起,霞光道道,墓頂芳草會閃耀着金色朝暉,這就是著名的羊城八景之「紅陵旭日」。

另外,葉劍英之墓也在這裏,設計頗簡單(見圖5)。葉是廣東梅縣人,軍旅出身,建國後被封為「十大元帥」之一,他也曾當過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以及全國人大委員長,在擊倒四人幫、讓鄧小平復出這一役上,擔當過重大角色,所以深受鄧所尊重,他及其家族在廣東曾經具影響力,例如長子葉選平也曾當過廣東省長,葉劍英因此亦被稱為「南天王」。

除了紀念碑、烈士墓、葉劍英墓之外,園內還有血祭軒轅亭、紅花崗四烈士墓(見圖6)、中朝人民血誼亭、中蘇人民血誼亭、一眾烈士像(見圖7)、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見圖8),門口陳列了一尊當年虎門炮台的海防大炮,虎門就是當年林則徐銷煙的地方(見圖9)。但正如前述,比起黃花崗那邊名人墓塚建築風格可謂各有特色,烈士陵園這裏卻築得單調、乏味得多。
清明時節 學生團追遠
這裏交通十分方便,大門就在「烈士陵園」這個地鐵站旁。我到陵園那天,只見來向烈士紀念碑(也就是一支槍)致敬的人潮絡繹不絕,當中以學生居多,也有制服團體(見圖10),一問才知原來是時近清明,因此被單位組織來慎終追遠,我想這也是中共的所謂「愛國主義教育」吧,或許這樣的一天香港也不遠矣。

無論如何,如果大家有機會到廣州,不妨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以及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都去看一下,並可作個比較,從兩者建築風格上的迥異,細味當中品味、價值觀上的差異。

〈歷史的風景〉逢周二刊出
1.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正門
1.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正門
2.周恩來手書「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2.周恩來手書「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3.鄧小平手書「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
3.鄧小平手書「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
4.廣州公社烈士墓
4.廣州公社烈士墓
5.葉劍英墓
5.葉劍英墓
6.紅花崗四烈士墓
6.紅花崗四烈士墓
7.一眾烈士像
7.一眾烈士像
8.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8.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9.虎門炮台海防大炮
9.虎門炮台海防大炮

撰文、攝影:蔡子強

好想食燒鵝 - 李純恩

李純恩fb圖片(互聯網)

好想食燒鵝 - 李純恩
台灣朋友許多年前移居香港,拿了香港身份證,近年做生意要台灣和大陸兩頭跑,香港反而少回來了。如今因為疫情困在台灣已經半年,這天在網上聊天說起香港人人可拿的「回水」一萬元,他說他也有資格拿,但拿了不落袋,捐給我,專門去吃「一樂燒鵝」。

雖說是一句戲言,但也可見這個吃貨對「一樂燒鵝」情有獨鍾。起因是三年前我帶他去中環吃「一樂」,一隻油光鋥亮,皮脆肉鮮的燒鵝髀下肚,就像着了魔一樣,以後每次到香港,必要去士丹利街吃一頓不可。不然好像沒來過香港。心心念念,十分虔誠。如今坐困愁城,被鎖在台灣動不了,只要一想起「一樂」的燒鵝,便兩腮發軟,口水直流,卻又無可奈何,不知何時才可以舊味重顧。

兩個月前大家對這場瘟疫還充滿正能量,知它惡,但覺得到了夏季便可結束。旅行社的朋友曾跟我說到了十一月,可像往年一樣組團去陽澄湖吃大閘蟹,我當時問他,十一月可以出行?他信心滿滿說,如果十一月都不能出團,我唔撈啦!

但看現在形勢,全世界但凡稍有戒備鬆弛的地方,疫情立即反覆,確診個案馬上飆升。全中國防範最嚴密的北京,如今也風聲鶴唳了。一時間令人覺得,偌大的世界,竟選不出一個安心可去的地方。照此看來,今年之內大家都絕了外遊之心,安安份份留港消費,有什麼計劃,留待明年或者疫苗正式面世的時候再說。為了安慰我那位台灣吃貨老友,我也唯有常去吃燒鵝,然後今日鵝髀明天鵝肚,油光鋥亮,把照片傳給他,以此鍛煉他的意志,等日後好有大出息。

2020年6月29日星期一

與黑社會簽合約 - 馮睎乾

與黑社會簽合約 - 馮睎乾


「黑金」截圖(互聯網)


2016年捲入蘇州大抓捕的維權人士戈覺平,被控「煽動顛覆罪」成立,日前被蘇州法院判刑,戈覺平當庭說:「你們是黑幫,對於黑幫的判決,堅決不服。」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當香港建制「精英」只懂說「堅決支持」的時候,一個大陸好漢卻說「堅決不服」,令我動容。但以事論事,實在不能說共產黨是黑幫,理由顯而易見。

儘管兩者本質上都以力服人,但黑幫是個非法組織,中共則「依法治國」,已是天大差異。不但頒布什麼法是中共說了算,什麼叫「依」法也由中共自行詮釋,全國人民不許吭聲反對,試問黑幫幫規邊有咁惡?當然,拿黑社會作譬喻,有時也能讓你把政治問題看得更透徹。

聽過一件電影圈真人真事,發生於80年代香港。某位當時得令的影帝,跟電影公司簽了合約,準備與「大哥」和兩位當紅女星領銜主演一部電影。劇本讀熟了,導演也溝通了,萬事俱備,卻忽然殺出一個程咬金。由於影帝是票房保證,得影帝,得天下,很多社團都對他虎視眈眈。就在開拍前夕,有社團人士踩上電影公司,要求把合約賣給他們。

公司起初堅決不服,黑幫發言人於是客客氣氣說:「你哋尊重合約精神,咁我哋都尊重嘅,唔賣咪唔賣囉,你哋即管自己拍啦,冇事㗎冇事㗎,包你日日順利,信我啦!」電影公司一聽他這樣「拍心口保證」,馬上被「誠意」打動,乖乖把影帝合約雙手奉上。影帝無法接拍,其他演員也樹倒猢猻散,電影幾乎胎死腹中。後來導演重新選角,大改劇本,終於也拍成了,此乃後話。

從某角度看,這個娛樂圈舊故事很反映今天社會,並帶出一個無比深刻的寓意,那就是「黑幫與合約的文明衝突」──你可以拒絕跟黑幫簽約嗎?合約原意是「各取所需」,但你如何確保黑幫不毀約而誠實地給你好處?他們從你身上取盡好處後,堅決不履行責任,還中途自行修訂合約,你可以怎辦?哈,跟黑幫「談判」?假若香港是一齣電影,大家忍一時風平浪靜,換演員改劇本「再出發」,你說多好。儘管政治需要做戲,只可惜它真的不是拍戲。

思覺失調,被害妄想 - 李碧華

思覺失調,被害妄想 - 李碧華



6月23日一批警務人員在九龍灣輔警總部捐血時,有抽血員惹起在場警員不滿,要求紅十字會提供相關名字及職銜,但被拒絕,最終警員拉隊走人停止捐血。

有傳抽血人員佩戴「黑警死全家」、「對抗警暴」等字樣的飾物──但這是被屈,只是一個迷你黃色頭盔小匙扣而已,上綱上線,什麼「服務態度未如理想」、令部份捐血人士「不安」、「欠專業操守」云云,這些是否形容收公帑打市民的黑警更為適用?「黑警」指部份無法無天之濫暴警員,你是白警灰警不必對號入座,見一個到處可買到的黃盔小匙扣也毋須驚恐,心虛理虧,才跳起來起底報復,秋後算帳。若全街全車人人黃掛飾,是否草木皆兵?

捐血救人善舉得出自真心,你們不捐不打緊,日後出事有種也別接受來自社工、醫護、示威者、教師、學生、工友、救生員、設計師……各市民捐血,因為這些是黑警痛恨狙擊的敵人,親家兩免多好。

專家謂,社會充斥令人同情的精神病者:「被迫害妄想症」,思覺失調妄想受言語針對、嘲弄、跟蹤、監聽……還有「物件刺激」。病者多疑多慮,幻覺幻聽,缺乏安全感,甚至無中生有地堅信有人對他不利,如不及早診斷治療,對自身和社會造成危害的,記得食藥別食冰。

黃皮──發光發亮的甘草演員 - 坪原猴

黃皮──發光發亮的甘草演員 - 坪原猴




【越陌度阡】
我讀的是鄉村小學,所招收的多是農民子弟,同學們都是住在鄉村郊野,有貧也有富(當然貧的佔了一大半啦),但識見和生活習慣一樣跟都市的小孩非常不同,在課堂學習時即可略窺一二。我讀書的那個年代當然沒有通識啦,也不叫作常識課,而是分成「社會」、「健教」(健康教育)和「自然」(後來改為「科學」)三科,同學們最不喜歡的就是健教,因為老師又惡,內容又沉悶,鄉下孩子那會着重身體健康和衞生習慣呢?社會科及自然科就有趣得多了。在鄉村長大的小孩,用的課本可能跟市區小孩的相差無幾,但讀上來的體會就大有不同了。還記得低年級的課程內容以「認識」為主,例如香港的花卉、香港的魚類、香港的雀鳥、香港的水果等等(非常本土,現在可能會解讀為政治不正確啦),全部都是一個套子,課文寫出一些香港的常見物種,再列舉一些例子簡單解說一下便完事,城市孩子看着圖片,可能沒有甚麼感覺,但是鄉村孩子便會七嘴八舌,爭相發表意見,說村中那棵荔枝核小味甜,那棵龍眼是無主之物,人皆可取等等,老師又會叫家中有果樹的同學帶來一些時令水果來作實物教學,甚至走出校園去看看路旁的果樹,把生活融入教學之內。
養生水果 長者最愛
那時的課文我仍有一點印象,荔枝龍眼是一起介紹,而枇杷黃皮又是做一道說明,因為我回校的路上並沒有黃皮樹和枇杷樹,所以在課堂上聽到同學談論才略懂一二。枇杷樹是比較少見的一種果樹,但黃皮則非常易見,兩者在植物學上無甚關連,除了色澤相似,比較相近的應是其「品性」,荔枝龍眼、香蕉菠蘿在老人家眼中都是多吃無益的,但枇杷黃皮就像合乎養生之道,兩者都俱化痰降氣的好處,雖然不是日常吃的水果,但風評甚佳,少有負面新聞。

黃皮其實也是芸香科的一員,跟柑橘類的檸檬和橙算是遠房之親。芸香科(Rutaceae)的植物,其葉、花、果大都帶有香氣,遂有芸香之名,黃皮屬於該科以下的黃皮屬(Clausena)植物,是一種原生於嶺南的小喬木,比起荔枝龍眼要小上許多,特別是其樹冠較為狹窄,也易於修剪,非常適合小庭園栽培。黃皮的產期正好跟荔枝龍眼撞上,跟兩位明星水果同場演出,就算演技多好,也只能淪為甘草演員。黃皮另一樣比較吃虧的是其果肉較小而核多,而且以前鄉間的黃皮樹多是胡亂吃過的果核留下便種,味道多酸,拿到天光墟也賣不起價錢,甚至小孩也不大偷採,反而是老人家更為愛吃,一方面可能是長者不大怕酸,另一方面是貪其正氣。
可入藥醃製 商業價值高
原以為黃皮也會步向「老土作物」的系列,但幾年前到過廣州的水果育苗基地,原來比起荔枝龍眼,黃皮跟油甘子才是最多農民栽培的水果,產苗數量遠出於其他水果。原來黃皮與油甘子在中藥上的用途更廣,可以提煉也可以醃製,其商業價值比鮮吃的水果更高,而且也更易打理。好明顯市場就是一切,國內百姓慢慢由「愛吃」的心態演變成要「養生」,保健產品更為重要,農民也要轉變迎合,甘草演員到老也可以發光發亮呢。
未熟的黃皮
未熟的黃皮
「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點只了哥,螞蟻昆蟲都會來襲。
「黃皮樹了哥,唔熟唔食」,點只了哥,螞蟻昆蟲都會來襲。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古董暗藏城市密碼 港英水掣屋梗有間喺左近

古董暗藏城市密碼 港英水掣屋梗有間喺左近

【港情講趣】
港英遺留下來的產物,又何止一本BNO?當你低頭看手機走過街角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塗於牆上的這些神秘屋仔圖案?在七、八十年代成長的你,對這些黃、紅、黑色的「屋仔」,一定有印象。但你又有沒有了解過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存在、面目開始模糊,數量一直減少的神秘屋仔圖案呢?
曾任職水務署,從事水務工程逾五十七年的熊志權博士(Dr. Hung),帶我們解構這些「屋仔」的密碼。Dr. Hung說:「這些屋仔其實是水掣位置圖,是當年水務署做防漏測試時,用來找水掣的。黃色是沖廁用鹹水,黑色是飲用水,紅色的是消防用水。這些屋仔圖案的作用,是讓維修人員很快便知道,那個水掣是鹹、淡水和食水。」

在過去,食水可說是非常珍貴的資源,所以測試水管漏水情況、維修水管減少滲漏是非常重要工作。Dr. Hung說:「這個屋仔是仿效英國流傳下來的設計,亦有實際用途,意旨從屋仔圖案的頂部尖端開始度出去,如果是正方形就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度起。」懂得解構圖案上的神秘數字,便能知道水掣的種類、編號、位置和大小,「三角位置上面這個是代表水掣的號碼,最底部是防漏區域編號。中間四方形入面的100V,代表水掣大小尺寸和種類,這個指水掣是一百毫米。而箭嘴便顯示出水掣方向,兩組數字代表水掣的距離和位置。」
有多少見過這些圖案的人,知道它們的作用呢?
有多少見過這些圖案的人,知道它們的作用呢?
不敵科技進步 屋仔圖案被淘汰
測漏的工作是由距離總水錶最遠的供水分區開始,通過逐步關閉物業範圍的分區供水掣,逐步縮小測試區域,觀察分段之間錄得的水流量異樣,從而推斷那個管道可能漏水。香港現時水資源充足,珍惜和浪費似乎不受大家重視,但不同時代建成的地下管道,多多少少有滲漏,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斜坡失靈,或產生地下空隙,當有重物通過時會有坍塌危機,所以水管測漏還得繼續。不過自一九九八年開始使用數碼化資料系統,水務署已經停用這些屋仔標誌,Dr. Hung說:「老同事才知道這些圖案的意思,年輕一輩可能都未必知道了。這些可說是古董,非常值得我們懷念。」

保留值得懷念的事物,從來都不會旨意政府,所以這個重任便落在民間。自稱喜歡城市探秘的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為博物館員工,便用照片和文字,收集和分享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屋仔圖案。曉敏說:「我認為有很多東西是,『存在的不存在』或『不存在的存在』。例如有舖頭結業,舖位空置了,你便會回想這裏以前是甚麼呢?不確定又好像沒有甚麼印象,即使它每天在身邊,你也不會留意它的存在,到有日突然消失才意識到。」記者就跟曉敏去尋找這個城市中的屋仔圖案,曉敏說:「通常是政府建築物、天橋底,或者是唐樓的轉角位,會比較容易看見這些屋仔。」

我們走到土瓜灣木廠街,在我眼前的不是一個正宗的屋仔圖案,而是一個資料比較簡陋的四方形。「推斷這個是比較早期或初代的屋仔圖案,我在網路上尋找四五十年代的舊照片和黑白照中,已見到這些圖案的存在,屋頂是後來才加上去的。」這個古老的四方形水掣圖案只得黑色,上面只簡單記載了大小和距離,寫的是尺寸而非毫米和米。從大廈的痕迹看,我們相信前身有可能是被僭建物或排檔之類的東西遮蓋着,這個圖案才得以保存至今。現在外物被拆卸,圖案才得以重見天日。

曉敏不只單純把圖案拍下,充滿好奇心的她還準備了一把尺,試圖量度那一個是圖案中所顯示的水掣。「攝影打開了我的好奇心,因為攝下一樣東西,便很想知道那是甚麼,拍攝完屋仔圖案便很想去解碼。拍了這麼多屋仔圖案,其實我也沒有看見過那個水掣。」她還不厭其煩的傳電郵到水務署,了解更多這個屋仔圖案的故事,「他們有嘗試解答,但可能因為水務局在八十年代變了水務署,檔案資料不是保存得十分齊全,早期的記錄也找不到了。我找到比較早期的照片,詢問這些圖案是何時畫上去,他們也不清楚年份。」曉敏也會去尋找政府地圖網,發現所記載的公開資料十分多,例如水管是污水渠或清水渠,也是她尋找拍攝目標的其中一個途徑。不過她表示這些屋仔圖案,多是在她探索城市下不經意發掘的。
屋仔圖案垂直排列 成香港社會縮影
其後,她帶記者來到薄扶林沙宣道,在一間大宅的綠化牆壁上,園丁細心留下了一個空間給這些「屋仔」。曉敏說:「有一次我去找一間古宅時路經這一幅牆,看見這些攀藤植物下,騰空了一個位置,我便想園丁是否在美化這幅牆,刻意把這個資訊保留下來?我很喜歡他的用心,當城市的建築都不會刻意保留有歷史文化的圖案,偏偏有些人就給它們留下一個位置。」

遊覽薄扶林一帶,會發現不少未被破壞的屋仔圖案,相比城市中與舊樓共存,又是另一番風味,尤其合乎喜愛拍攝港英建築曉敏的口味,「在這些大麻石上,經常看到屋仔圖案,構圖很漂亮。」雖然這些圖案是由工程維修人員執筆,但手繪這件事亦為圖案帶來了藝術感,「每間屋仔圖案高矮肥瘦各有不同,這便是手繪圖案的特別之處。有時看見一些保存得比較好,字體清晰的便會覺得興奮,但油漆剝落了的圖案也是另一種美。」

這些圖案只是為交代水掣位置,但在曉敏的眼中,就成了一個社會的縮影。她笑說:「這個圖案有屋頂,有時會是一層兩層或三層的結構,真的很像我們住的房子,很有親切感。」她帶我們來到伯大尼對面的薄扶林水塘道口,有三個屋仔圖案垂直畫在路牌的石柱上,「我在巴士上看見這個圖案垂直排,覺得它盡用空間,我就忍不住下車把它拍下來。連路牌這些位置也不放過,很像我們香港人,都面對着空間不足的問題。」

曉敏跟我們分享她之前所拍下的屋仔圖案,「在深水埗一個唐樓騎樓的柱位,因為有報紙檔遮住,所以沒有人為意,這裏隱藏了一個屋仔圖案和一個五位數的電話號碼。另外,有很多屋仔圖案都和渠王塗鴉相連在一起,他們就像朋友一樣。」她在自己家樓下的天橋底亦收集了一個,「其實住了這麼多年,我沒有留意過原來我家樓下有這些屋仔圖案,這就是我說的『存在的不存在』。每天經過都發現不到它,開始去找的時候,原來家附近便有了。」

屋仔圖案只是曉敏其中一個收集系列,曉敏還會拍攝水磨石樓梯、花磚和舊式窗花,還有舊時拆卸鐘樓後,保存下來的銅鐘。曉敏說:「好像是某種收集癖,你影了一樣東西,便會想再儲多一點,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紀錄。歷史感是特別吸引我的地方,縱使是復刻,也很難再重現同樣的味道,我喜歡真正的舊東西,很想在它們消失之前,用相片和文字記載下來。」

記者:鄭汝翹
攝影:鄧 欣
求真心切的曉敏在三四十年代的資料圖片發現到這個四方圖案。受訪者提供
求真心切的曉敏在三四十年代的資料圖片發現到這個四方圖案。受訪者提供
曉敏對照今昔照片,發現屋仔圖案都隨大廈拆卸而消失。受訪者提供
曉敏對照今昔照片,發現屋仔圖案都隨大廈拆卸而消失。受訪者提供
在旺角黑布街一帶,留有不少被遺忘的屋仔圖案。
在旺角黑布街一帶,留有不少被遺忘的屋仔圖案。
在非常有歷史價值的聖約翰座堂界石上,也有屋仔圖案。林曉敏攝
在非常有歷史價值的聖約翰座堂界石上,也有屋仔圖案。林曉敏攝
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喜歡用鏡頭拍下將要消失的舊物。
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喜歡用鏡頭拍下將要消失的舊物。
由從事水務工程近六十年的Dr.Hung解說這些圖案最適合不過。
由從事水務工程近六十年的Dr.Hung解說這些圖案最適合不過。
紅色是顯示消防用水掣的位置,攝於太子警署外。
紅色是顯示消防用水掣的位置,攝於太子警署外。
空間不足屋仔只好向上發展。林曉敏攝
空間不足屋仔只好向上發展。林曉敏攝
旺角黑布街一帶,有不少屋仔躲在鐵籠入面,成了它們的生存之道。
旺角黑布街一帶,有不少屋仔躲在鐵籠入面,成了它們的生存之道。
位於木廠街的四方圖案,相信是屋仔圖案的前身,歷史更久。林曉敏攝
位於木廠街的四方圖案,相信是屋仔圖案的前身,歷史更久。林曉敏攝
在觀塘,屋仔和渠王經常在一起,是一對好夥伴。林曉敏攝
在觀塘,屋仔和渠王經常在一起,是一對好夥伴。林曉敏攝
曉敏在留意到其他屋仔圖案後才發現,原來家的正樓下便留有一個。林曉敏攝
曉敏在留意到其他屋仔圖案後才發現,原來家的正樓下便留有一個。林曉敏攝
深水埗的報紙檔後藏着屋仔消失的痕迹和一組五位數字的電話號碼。林曉敏攝
深水埗的報紙檔後藏着屋仔消失的痕迹和一組五位數字的電話號碼。林曉敏攝







2020年6月28日星期日

逝水年華

逝水年華





浪濤拍岸,岸迴帆影載浮載沉,波光粼粼,光影穿梭於一片深不見底的碧綠,餘暉映照汪洋,頓成無垠的黃澄澄。良辰美景一刻,斯人獨憔悴,構成了一幅「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詩情畫意,綿綿情意由漣漪延伸開去,淹沒了海岸線。想不到,這便是油麻地昔日城市景貌。早在1860年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時,油尖旺區只有幾個小型的漁農業社區,這原是漁民晾曬船上麻纜的地方。如今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填海工程延伸了海岸線,在此之上興建了多個大型工程。霓虹閃爍的街道與熙來攘往的繁華夜市構成油尖旺區的當代城市景觀,此地堪稱世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在這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居住逾34萬人。時間洪流上,眾人猶如渡船上的過客,周遭景色晃一晃眼便變了樣。和記海鮮飯店的老闆譚培和(阿和)現已屆遲暮之年,數十年前已在油麻地拼搏,那時的油麻地在泛黃的黑白相片中,是徹頭徹尾的另一個世界,那一個屬於上一代融和汗與淚的青葱歲月。
燒鵝皮脆肉嫩,是飯店的招牌菜。
燒鵝皮脆肉嫩,是飯店的招牌菜。
炸物要講究油溫及時間控制,師傅功力十分重要。
炸物要講究油溫及時間控制,師傅功力十分重要。
燒鵝即叫即燒,要等候四十五分鐘。
燒鵝即叫即燒,要等候四十五分鐘。
時光荏苒,晃眼之間歲月匆匆,那一抹藍僅存在於老人腦海,現已被沙土填沒,遺留下來的老人適應着時代變遷,與曾經的滄海,在時空中交錯着……在情感上牽繫着……著名美國小說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總是捨不得拼盡九牛二虎之力捕獵得來的大魚,漁穫卻不幸被鯊魚吞噬,故事中海灣上青山仍是青,綠水仍是綠。阿和比小說中的老人幸運,他年輕時胼手胝足苦心經營的生意,如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回溯前塵往事,他憶述:「以前,渡船角仲有一個碼頭,過海嘅人都要嚟呢邊搭渡輪。餐廳門口對出碼頭好熱鬧,由日到夜,廿四小時都咁多人,好似不夜天,有碼頭工人,有街坊,我仲見過水上新娘。」現時的油麻地,莫說是過海的人潮,就連鹹鹹的海水味也早蕩然無存。曾旅遊香港的海明威可能也會與阿和同樣生起世事常變的感慨。人流雖然減少,人情仍暖,然而阿和與其兩位弟弟沒有半晌想過離開此地,生於斯,長於斯,彷彿這兒就是他們的老家。阿和反問:「都做咗咁耐,成三十幾年,點解要離開呢?」
和哥對煮食可算成癡,絕不假手於人。
和哥對煮食可算成癡,絕不假手於人。
和哥一大早就要回到廚房準備食材。
和哥一大早就要回到廚房準備食材。
舊式迴旋樓梯﹐坊間罕見。
舊式迴旋樓梯﹐坊間罕見。
香氣繚繞迴旋梯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三兄弟之中最年長的阿和才二十多歲,原本他在中式糖水店任職廚工,欲趁年輕創立事業,把心一橫租下文蔚街一個地舖,開立首間和記飯店,更勸說兩名弟弟合作經營,其中一名弟弟原來同樣是廚工,另一名則任職侍應。阿和不諱言初次創業無懼風浪,究竟是勇者無懼,抑或是初生之犢不怕虎?「嗰時先得二十幾歲,好後生,無咩負擔,如果真係失敗咗咪從頭開始。其實,最初喺文蔚街開點心舖,嗰時市政局管得唔嚴,我哋枱凳甚至放到對面街。不過,業主見我哋生意咁好,就決定收返舖位自己做生意。」於是他們遷往文昌街,翌年因舖位空間不足,他們剛巧碰上文英街這間店舖適合,便租下這個萬餘呎的舖位,除了賣點心,也兼賣小炒、海鮮和燒味。在舊店,由阿和負責廚房工作,弟弟則擔任侍應;另一間分店則由弟弟負責廚房工作,阿和的太太擔任侍應。如同傳統的飯店一樣,和記海鮮飯店亦不例外,午間供應碟頭飯,晚間主打小菜,阿和早在八時半開始工作以備菜。往昔流走的歲月在老式飯店留下痕迹,好比一條碩果僅存的舊式迴旋樓梯,因為廚房設在上層,所以每當侍應傳菜時都會轉上一圈,引人垂涎的香氣繚繞不絕。飯店裏還罕有的放着一個嵌入式酒櫃,上面放有過百支貴價酒。以前光顧和記的,不只是街坊,還有每日勞勞碌碌的碼頭工人,阿和憶述:「以前呢度有好多咕哩,佢哋每一次幫襯都要捧一籮土炮嚟飲。碼頭工人好多時飲雙蒸同三蒸,就算晏晝飯市都照飲。」
蒜汁炸蝦球是和哥自創,聽來無奇,食落卻十分驚喜。
蒜汁炸蝦球是和哥自創,聽來無奇,食落卻十分驚喜。
茄子煲是招牌菜,重點在於炸過的鹹魚粒。
茄子煲是招牌菜,重點在於炸過的鹹魚粒。
小炒王炒得惹味,鑊氣十足。
小炒王炒得惹味,鑊氣十足。
自言鍾愛烹飪的阿和,原來在其孩提時代已開始跟爸爸學習烹飪,其爸爸亦煮得一手美味佳餚,因他同樣在小時候已培養廚藝,果真虎父無犬子。阿和喜歡破舊立新,經常研究新菜式,蒜汁蝦球便是他自創的得意菜式。先用燙熱滾水煲上一大鍋蝦仁,再捏成蝦球,將一般蝦仁切一刀便成為蝦球,之後蘸一點蛋漿置於鑊中油炸,再加入酸酸甜甜的調味醬汁即可上碟。阿和分享:「蒜汁用咗咖喱粉、番茄、蘋果去熬製,味道酸甜得嚟又帶微辣,好過癮。」相同食材,換另一種煮法,營造不同滋味,和記的炸蝦餅可謂招牌菜,先將鮮蝦洗淨剝殼,用手打成蝦膠後再裹上麵粉炸香。吃下去,只覺滿口蝦肉,肉質彈牙又鮮甜。此外,每日新鮮出爐的燉湯份量十足,一盅就足夠五、六人份量。打開蓋子,即聞到一陣令人陶醉的香味,喝下去雞味濃郁,但湯上的雞油也比較多。

阿和深明客人僅一個小時吃飯,上菜從不敢怠慢,畢竟,餐飲業本就節奏急促。然而,阿和不願因速度而降低食物質素,他認為炒餸是一種匠心手作,下的是工夫,用的是心機,他自嘲:「咁講好似有啲老套。講真,我真係好鍾意煮餸,所以特別用心,如果用心,每個人都一樣可以煮得好味。煮餸主要都係靠自己一對手,靠一支匙羹去舀鹽同糖,份量係咪準確,就好靠自己工夫同埋經驗。我哋有啲小菜好出名,茄子煲多人食,小炒王有啲辣,不過好多人嗌。小炒王有蝦乾、蝦仁、堅果、腰果,唔需要去點樣處理,最緊要炒得啱,拋鑊嗰一下,拋鑊要幾耐時間,就要靠煮餸經驗,經驗愈老到,拿捏得咪愈好。」
老二高佬主力樓面工作,他最愛跟客人打牙骹。
老二高佬主力樓面工作,他最愛跟客人打牙骹。
蝦球爽口,醬汁酸酸甜甜,尾韻悠長。
蝦球爽口,醬汁酸酸甜甜,尾韻悠長。
人情溫暖情比金堅
除了小炒王,燒鵝是另一熱賣,因原店空間較小未能設置燒爐。直至1996年,新分店空間充足,甚至可設置工場,始供應燒鵝,所有燒鵝都是自家製,即叫即燒,整個過程需時約45分鐘。廚藝傳承至下一代,現時,由阿和的兒子炮製燒鵝,如父親一般用心,他直言:「鵝嚟貨嘅時候,有好多內臟、油,需要先切咗去同埋清理,然後放入醃料,再穿起嚟,用滾水淥一淥之後再上皮,之後再放入櫃吹乾,燒平均一個鐘左右。」趁熱吃,鵝肉有微微甜味,且皮脆肉嫩。
疫情不減客人對飯店的支持。
疫情不減客人對飯店的支持。
燒味由和哥的兒子主理,由早做到晚。
燒味由和哥的兒子主理,由早做到晚。
美饌佳餚當然讓人吃得開懷,濃厚人情味更添熱度,坐鎮樓面的譚耀強(阿強)三兄弟中最年幼,他認為飯店除了美食獲食客青睞以賺取收益,金錢銀碼以外,積累數十載的情懷更彌足珍貴。阿強因擔任侍應很多機會與街坊接觸,常與客談天說地,他認為街坊不只是食客,更看作是朋友,要憑良心去做生意,他真情流露:「最開心嘅係呢度人情味好濃,街坊定時定候就會喺呢度聚腳食飯。生意能經營到今時今日,全靠街坊同埋熟客捧場。」街坊情暖,手足情濃,譚氐三兄弟同心同德經營多年的飯店,可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阿強認為共同生活實屬難得,還要做了數十年生意夥伴,未曾大吵大鬧,更是難能可貴,「當大家一齊玩,充滿娛樂性,好有滿足感。」阿和覺得餐廳恍如自己的親生兒,由三兄弟齊心合力悉心照料,直至現在長大成人,為人父理所當然事事親力親為,曾有一段時間,阿和扭傷了手,一隻手不能拿起鑊,於是聘請師傅來炒菜,但師傅工作了一個多月,客人都不再來光顧,生意每下愈況,阿和最後認命,惟有勉強重拾鐵鑊。現時,港地正值多事之秋,阿和處之泰然,「唔諗咁多,盡力將餸菜炒到最好,自己鍾意嘅做到最好。」●
和記海鮮飯店
地址:佐敦渡船角文英街16號
電話:2782 5837
營業時間:10am-12mn
撰文: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