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星期一

法菜名廚跟漁民出海 勾海刺攞海膽煮水上鮮 

法菜名廚跟漁民出海 勾海刺攞海膽煮水上鮮

【追源尋味】
昔日是漁村的香港,海產量冠絕亞洲。像海膽,大部份人只想到北海道的馬糞海膽,但昔日香港出產的紫海膽,質素屬國際級水準,名氣響噹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更外銷至日本。還有水上人才懂吃的海刺,外形和海膽差不多,卻是截然不同的味道。
當我們近年高呼本土意識,建立身份認同,漁業這不可或缺的香港歷史,隨行業式微,或許將來年輕一輩還未及了解,水上人文化與生活智慧已然絕迹。正因如此,我們請來國際名廚、法菜小館Neighborhood老闆黎子安(David)與西貢漁民出海尋找本地冷門海鮮,體驗漁民靠山食山、靠水食水的智慧,你準備好出海了嗎?
未入正題前,先說明為何找來David和漁民來個crossover。正如美食blogger Richard說:「David是香港廚藝界的鬼才,可以將自己的法國廚師基本功,應用到很多香港食材上,而很少廚師會這樣全面發掘本地食材。」另一位食評家「伍餐肉」亦有類似見解,「David本身是西廚出身,對日本美食有深厚認識,加上他花了很多時間在香港尋找新奇食材,用在料理上,他的手法是很無國界,像萬劍歸宗的料理人。」David六年前在中環開了法菜小館Neighborhood,餐廳多次打入較重意念及創新的「亞洲50大最佳餐廳」,原因除了他的紮實廚藝,亦和他閱歷有關。

「那時我在美國讀藝術,都是靠一雙手去做事。若不做廚師,其實做木工或做首飾之類,我都會很開心。那時在餐館兼職,發覺頗適合自己,我個性喜歡靠一雙手做事,廚房又可以躲在一邊,不需要和太多人打招呼,一做便做了很多年。」David說。他先後在三藩市星級廚房打工,之後回港負責Spoon by Alain Ducasse開店。十年前每日會逛街市買海鮮,發覺香港魚產豐富,便出書作記錄,足見對海鮮的瘋狂。「香港始終有漁港歷史,今時今日雖已不如以往,捉魚的人少了很多,魚產亦少了很多,但依然是本地較豐富的天然食材。」
David用紫菜和魚子醬配搭海刺,增加味道層次。
David用紫菜和魚子醬配搭海刺,增加味道層次。
西貢第一「海膽人」 日賺過萬
相約David出海那天,天文台預測下雨,漁民吳偉強(Peter)安排早上7時由西貢出發,以避開大雨。Peter和姐姐Colin是糧船灣漁民,他們的爸爸當年是全西貢第一個「海膽人」,在七、八十年代以捕捉紫海膽為生,捉膽數量冠絕西貢區,曾外銷到日本。「西貢水上漁民族群大部份在香港已有數百年歷史,我們鄉下便是香港,已經找不回鄉下是在哪裏。我一出生便住在糧船灣,以前小時候住船上,後期建了魚排養魚,在這裏生活。以一年四季來說,捉海膽的產量叫最多。」Colin說。

採海膽的傳統方法,大多數人以為是像韓國海女般潛落水底捉,其實不然。「海膽和海刺通常會在較淺水、水清的地方出沒,我們有個木鏡桶,放在水面就像一個潛水鏡,可以望到水底情況,然後用長鈎勾上來,像摩打手般,一隻一隻勾上來,速度要好快。」

回望光輝歲月,最繁忙是4月至6月這個旺季,「以前一天光我們便出船,一日捉到十多籮,至下午4至5時回來『埋頭』,即是水上人叫『下班』。然後吃晚飯早睡,睡到凌晨零時許,便起身開始開海膽取肉,爭取在這三個月盡量多些收入。」每天捕獲的海膽會運到黃石碼頭或馬料水碼頭,待空運到日本。七十年代,單靠賣海膽可日賺過萬元,收入十分理想。「捉海膽的日子不多,一年裏都只是這三至四個月,要在最肥美時才採得足夠數量。以前香港人不懂生食,所以捉到的海膽多是外銷,之後再由日本人將海膽傳回香港。」Colin說。

原來除了海膽,還有漁民才識食的「陀地」海刺,外形和海膽十分相似。當日只採得一兩隻海膽,海刺的數量反而甚多,不消半小時已捉到十多隻。

David也是初遇海刺,「本地海刺我還是第一次見,通常我們平時都是用海膽。本地捉到的都很好生猛,不知道會生活在同一個海灣,今次同時間找到兩種,可以A和B這樣比較,認識到海刺這種東西。」

海刺當造期和海膽差不多,大概在4月至6月。海刺和海膽屬同一科,海刺又叫長刺海膽,開出來都有五瓣肉,但最重要是由於海刺的刺空心易斷,所以不能用手捉碰,一刺入肉更很難挑出來,含膿便要看醫生。所以拆肉要有技巧,先將海刺放入籮搖勻,弄斷長長的刺,隨即吃到即開海刺,David試一口,「海刺很鮮,較鹹及濃味,質感較實淨,相比起來,海膽入口較甜。」

由於海膽味甜,以前水上人都只會吃海膽,而不會吃海刺,至後期海膽量少,才用海刺頂替。「海刺是可以用牙咬,因為較有口感,有一種獨特味道,我們水上人叫石餲味,即是有一種腥味。以前遍地海膽,根本吃不完,所以海刺算是海膽的次一級選擇。」海刺與海膽價錢相差4至5倍,所以市面上有不少奸商會用海刺來充海膽,不過海刺由於質感較實,煮法反而較海膽多變化。
紫菜海刺炒蛋 加魚子醬提鮮
捉完海刺,眾人便在魚排上煮食。通常水上人煮海刺,會較簡單直接,像用海刺煮粉絲湯、炒飯、蒸蛋。Colin弟婦、私房菜「豬乸廚房」負責人黃思敏(Nicoles)擅長煮海鮮,她說:「有一個傳統吃法,將海刺弄碎,以鹽醃然後蒸,用來拌飯和撈粥。醃鹹可以存放更長時間,味道還會更濃,蒸出來像肉餅。水上人不好生吃,他們偏好熟食。」

今次Nicoles示範煮傳統海刺粉絲湯,煮法很簡單,預備雞湯,放入粉絲及海刺,重點是水上人愛用的紅葱,以帶出鮮味。至於David煮的是紫菜海刺炒蛋,最後灑上魚子醬提鮮。David說:「煮海膽海刺不簡單,它們味道本身很幼細,那種味道很容易被蓋過,海刺、紫菜都有鹹味,由於單是海刺味道較薄,這樣可以有不同層次味道。」

這次出海捉海刺之旅,David有感而發,「今時今日,如果這些海鮮仍可在本地街市輕易買到,好大機會被吃到絕種,始終處理比較麻煩,因為無人願意摩打手逐隻去拆海膽肉,冇得賣反而是好事,就算有得賣,都不知如何定價,我很欣賞這種食材。」
海刺(左)和海膽屬同一科,但前者刺較長及易斷,較易刺傷手指。
海刺(左)和海膽屬同一科,但前者刺較長及易斷,較易刺傷手指。
海刺(左)較淡色較便宜,有奸商會用海刺充當海膽。
海刺(左)較淡色較便宜,有奸商會用海刺充當海膽。
David初嚐本地海刺,覺得味道較鹹,口感實淨。
David初嚐本地海刺,覺得味道較鹹,口感實淨。
從前吳家捉海膽為生,拿着長鈎,如摩打手般一隻一隻高速勾上來。<br />
從前吳家捉海膽為生,拿着長鈎,如摩打手般一隻一隻高速勾上來。<br />
海刺刺長易傷手,傳統方法要放進竹籮搖勻,將刺搖斷才拆肉。
海刺刺長易傷手,傳統方法要放進竹籮搖勻,將刺搖斷才拆肉。
糧船灣村民大多是漁民和客家人,現大多搬往城市居住,留守的不足30人。
糧船灣村民大多是漁民和客家人,現大多搬往城市居住,留守的不足30人。
Peter和姐姐Colin是糧船灣漁民。
Peter和姐姐Colin是糧船灣漁民。
吳爸爸當年是全西貢第一個「海膽人」,以捕捉紫海膽為生。
吳爸爸當年是全西貢第一個「海膽人」,以捕捉紫海膽為生。
水上人愛吃熟食,亦愛原汁原味,海刺煮粉絲是傳統菜式。
水上人愛吃熟食,亦愛原汁原味,海刺煮粉絲是傳統菜式。
海刺質感較海膽實淨,不易鬆散,煮法較多元。
海刺質感較海膽實淨,不易鬆散,煮法較多元。
水上人傳統捉海膽,會用木桶加上透明膠板,現已改用膠桶。
水上人傳統捉海膽,會用木桶加上透明膠板,現已改用膠桶。
水上人會用鈎捉海膽,分單鈎和雙鈎。
水上人會用鈎捉海膽,分單鈎和雙鈎。
Neighborhood
中環蘇豪荷李活道61-63號地舖
豬乸廚房
facebook : Mamapigw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永健、郭于琪


漁民消暑特飲 即割海菠蘿煲糖水



【追源尋味】
在西貢街頭,你或許見過一個奇怪物種,外形像菠蘿、橙黃色,還有些拮手,正名叫露兜,又叫做海菠蘿,是水上人之寶。
為尋找它的蹤迹,David聯同與Nicoles出海前往滘西州。Nicoles說:「海菠蘿,我們又叫露兜,台灣叫做林投,我們通常用來煲糖水,有清熱解毒作用。」David問:「如果直接吃又是否可以?」「我們不建議,通常我們剝開入面的肉去煲糖水。」
海菠蘿出現在紅樹林岸邊,莖帶倒刺,採摘時要戴手套以防刮損。
海菠蘿出現在紅樹林岸邊,莖帶倒刺,採摘時要戴手套以防刮損。
味似粟米 體質虛寒不宜飲
海菠蘿出現在浪不大的紅樹林岸邊,外海、太大浪的地方看不到,通常掛在高高的樹上,採摘時要戴手套,以防被莖部的倒刺刮損。David利用小刀割下一個海菠蘿,嗅着嗅着笑說:「這個沒有香味,整個很硬,都不知如何着手煮,外形好像病毒。剝下一粒品嚐,雖然比較硬,但很清甜,有些像粟米的味道。」Nicoles說:「不過很奇怪,它吃下去完全沒有鹹水味,可以抵抗到鹹水,長在海裏,但味道不鹹。」水上人通常會逐粒剝開,用生熟薏米和糖冬瓜煲糖水。「我先生通常出完海,都會飲海菠蘿,飲完感覺清涼得多。因為可以清熱解毒,如果體質怕涼,就不太適宜。」要找到海菠蘿,除出海自己採摘,亦可以到西貢果汁店碰碰運氣,有不少現成煲好的露兜水,味道似竹蔗茅根,記者飲過,很解渴。
水上人會逐粒剝開海菠蘿,用生熟薏米和糖冬瓜煲糖水,清熱解毒。
水上人會逐粒剝開海菠蘿,用生熟薏米和糖冬瓜煲糖水,清熱解毒。
外形像菠蘿的露兜,又叫做海菠蘿,是水上人消暑之寶。
外形像菠蘿的露兜,又叫做海菠蘿,是水上人消暑之寶。
西貢果汁店或有賣現成煲好的露兜水,每支$40。
西貢果汁店或有賣現成煲好的露兜水,每支$40。
記者:何嘉茵
攝影:伍永健、郭于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