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星期五

人民的歷史 - 劉細良

人民的歷史 - 劉細良

【讀書好】
對於香港人過去一年的回憶,究竟是甚麼?
一百萬、二百萬人上街遊行,如潮水般分開給救護車通過。梁凌杰穿的黃色雨褸、7.21及8.31的暴虐,周梓樂的笑容、中大理大圍城的槍火濃煙。抑或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願榮光歸香港」、「和你塞」、「和你Lunch」。過去一年,對香港人而言,是經歷了災難動盪的一年,究竟,每一個香港人會怎樣去記載、敍述及回憶這一年?

今天介紹一本關於中國災難回憶的歷史作品《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作者梅爾清教授Tobie Meyer-fong,她是西方清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中學時期念太平天國的歷史,對於洪秀全的古怪信仰,諸王內訌分裂,曾國藩、李鴻章等湘軍淮軍將領「平亂」事迹,都有一定程度認識。但直到近年看了《太平天國之秋》一書,才知道這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內戰。同一時間爆發的美國南北內戰,死了六十二萬人,而太平天國戰事死亡人數達二千萬以上,如果將戰亂以非正常死亡的人口計算在內,死亡人數接近一億,非常驚人。
《躁動的亡魂》一書開啟了對太平天國研究的新視野。
《躁動的亡魂》一書開啟了對太平天國研究的新視野。
人民的回憶
我們記載的歷史,只有英雄將相、國族論述、大歷史變遷,但在千萬人死亡的災難中,究竟對活生生的人帶來甚麼影響?梅爾清教授避過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曾國藩或李鴻章等人、將焦點放在不知名的地方文人,或是犧牲性命的無名將士、農民百姓。作者的核心問題是災難當前,平民百姓有何反應,面對死亡,或目睹死亡,對他們而言有何意義?太平天國為中國社會帶來了甚麼衝擊,大規模的破壞與屠殺,原有的社會秩序瓦解,戰爭過後,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甚麼?這些在巨大災難下的情緒反應,以甚麼方式記錄下來?

歷史是政治,是關於人們記憶了甚麼事,這些事以甚麼方式記憶下來,而這些記憶的積累就成為了歷史。隨着時間流逝,政權會不斷塑造人民對歷史的記憶,在辛亥革命前太平天國被描述為一場南中國的「粵匪」叛亂;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認為要正面看待太平天國,因為他們是反滿種族革命開始,辛亥革命的先行者。中共建政後,也高舉太平天國英雄豪傑為歷史偶像,農民起義典範,在共產黨史觀中,但凡農民叛亂均是正義,而清廷則勾結外國勢力,將義軍鎮壓下去。
歷史變謠言
反送中運動,在官方的論述中,已經成為本土恐怖主義、黑暴、外國勢力策動顏色革命……這些是預計之內,重要的是香港一年來的災難,香港人記下了甚麼事?他們沉默地在山頂纜車站排隊去金鐘太古廣場致祭,反映了甚麼?人們堅持悼念周梓樂,是代表甚麼?有何意義,他們如何詮釋?在眾多社交媒體內容清空前,人們曾記錄了當時真實的情緒反應,甚至用手機記錄了人們認為重要的時刻。歷史事件在政權定調下,開始排除被認為不符合主旋律的記憶,慢慢某些大家曾親身經歷的會變成謠言、假新聞及無法證實的網上傳言。

這些集體紀錄,是將來人民的歷史,香港人需要有系統地好好保存下來。

撰文:劉細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