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居民帶遊東龍島 荒廢石墩揭養豬辛酸
東龍島,一個西貢最南端的小島,古時為軍事用途,六十年代起有居民遷入,至今島民不足20人。全島又稱「通窿島」,島上斷崖處處,浪花拍岸,曾是《天龍八部》等武俠片的取景地,近年又成為港人的郊遊熱點,這次記者跟隨原島民全哥進島,看看還能在島上發掘出甚麼驚喜?
全哥是東龍島第二代原島民,在島上土生土長,直到十五、六歲時離島工作。他平日星期一至六都在印刷廠上班,朝九晚六,幾十年來每周日堅持回島,為的就是看守老父的舊房子。進島當天,我們一大清早在全哥住所樓下等候,直到聽到一聲洪亮的「早晨!」,就知道是山裏人的聲音。「今天要拿東西上島,帶點米粉、茶葉招待朋友。」黑黑實實的全哥推着一輛小手推車,放上兩個紅白藍膠袋,每星期就這樣踉踉蹌蹌地推下屋苑,走向西灣河碼頭。「九成原島民都住港島區。」以前要進島,只能在西灣河碼頭坐船,全哥指向碼頭附近的一排排高樓,「這裏以前都是木屋區,人們在附近找到東龍島,就上去發展。」既然已經離島數十年,為甚麼仍然堅持住在西灣河?「就算九龍新界的房子比這裏便宜我也不住,不然星期日怎能過來碼頭趕早船?」
登山觀賞石刻及炮台古蹟
說時遲那時快,開往東龍島的第一班九點船泊岸,船程不長,大約35分鐘,沿途可見鯉魚門及清水灣半島。「這是大小赤沙,那邊那個島影是蒲台島。」上船沒多久,全哥已經走上船頭,向我介紹他熟悉的景色。「這個是大廟,每逢天后誕,全島島民都會坐船上去慶祝。」最有趣的是,島對面的哥爾夫球場,原來跟島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前這個島沒電,到八十年代,建了高爾夫球場,政府才安上海底電纜。」可見以前島民的生活十分不便,「離島地方哪有人管你有沒有電用。」全哥禁不住嘆氣。
說時遲那時快,開往東龍島的第一班九點船泊岸,船程不長,大約35分鐘,沿途可見鯉魚門及清水灣半島。「這是大小赤沙,那邊那個島影是蒲台島。」上船沒多久,全哥已經走上船頭,向我介紹他熟悉的景色。「這個是大廟,每逢天后誕,全島島民都會坐船上去慶祝。」最有趣的是,島對面的哥爾夫球場,原來跟島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前這個島沒電,到八十年代,建了高爾夫球場,政府才安上海底電纜。」可見以前島民的生活十分不便,「離島地方哪有人管你有沒有電用。」全哥禁不住嘆氣。
街渡在南堂頭碼頭泊岸後,東龍島的美景立即映入眼簾:全島都被綠樹覆蓋,山峯連錦,只見寥寥幾所小房子隱身山林。「那裏就是我的老家,要走樓梯。」手推車不能上樓梯,全哥於是把一袋袋物資扛上島,尾隨兩隻迎接他回家的小狗。我們跟上全哥的步伐,發現沿途有幾所木屋,外頭有小花園。「這個島現在只有大約有五戶人家長住。」全哥指一到假期,反而遊客更像「島民」,「去年復活節有一千人來,在島上走走,當吸吸新鮮空氣,看看樹。」
上島第一件事必是登山:東龍島上有不少景點,包括兩大法定古蹟——東龍石刻和東龍炮台,還有其他山崖景觀像雞乸石、潛龍吐珠、噴水岩等,若想觀看全島景色,沿鹿頸灣上南堂頭是最佳位置。如果想環島遊最少要預留三小時,記者就選了一條簡單路線,由全哥家出發,先去石刻再去炮台,再去看噴水岩,全程來回大約要走一個半小時。
第一站是東龍石刻,為三千年前的史前產物,需走下一條約四百級的樓梯才能到達,隱約可見石刻上的龍形圖案。第二站是炮台,相傳是康熙年間建造,目的是抵禦海盜,後來被九龍炮台取代,走上小山可見炮台遺址。最後需爬上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遠觀噴水岩。當日風高浪急,看着海角天崖,浪花拍岸,猶如走進武俠片場景,實在宏偉。
破舊石墩實為荒廢豬欄
不過全程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島上隨處可見的破舊石墩。這些石墩高約半米、闊約兩三米,通常是三、四個連成一排,上面長滿青苔,形狀像墳墓,卻沒有任何字刻或祭品,感覺有點陰森。記者回程時,竟然發現全哥家附近也有類似石墩,忍不住追問:莫非島上有靈異事件?
不過全程讓記者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島上隨處可見的破舊石墩。這些石墩高約半米、闊約兩三米,通常是三、四個連成一排,上面長滿青苔,形狀像墳墓,卻沒有任何字刻或祭品,感覺有點陰森。記者回程時,竟然發現全哥家附近也有類似石墩,忍不住追問:莫非島上有靈異事件?
「這些以前是養豬的豬欄,有屋有木的,不過現在塌了。」原來這個島自六十年代起,家家戶戶都以養豬為生,「以前養百幾條豬,一個豬欄放一隻母豬進去,可以養十隻八隻豬仔。」當年島民生活艱苦,每天清早起來餵豬、幫豬洗澡、打掃豬欄,忙到四五點,餿水船泊岸,島民還得把餿水擔上來,「一個火水桶至少30斤。」當時全島都是爛路,沒有石屎地,最慘是沒電,「有時擔不完,擔到六七點,有蛇都不知道,嚇到有一次整桶餿水掉在地上,也沒辦法。」到了十三、四歲,全哥更得把一籠籠大豬小豬徒手抬下碼頭,再運到西灣河碼頭賣豬。「八十年代初已經沒人養豬了,年輕的都出去上班。」於是全哥爸爸就在島上過退休生活,近年老父仙遊,全哥就每逢周日回來打理房子,順便種種菜、跟島民吃飯聊天,當度個小假。
島民退休「回鄉」釣魚為樂
其實跟豬欄有淵源的不止全哥一人,同為第二代原島民的嬌姐,也是從小在島上長大,現在就退休回島生活。「我爸爸是登島的第一人。」嬌姐驕傲地告訴我們。「那時他第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地方,就在這裏落腳,先養豬,後來做街渡。」嬌姐指一指全哥的舊屋,「這裏以前是卜卜齋,我在九、十歲來上課。」當時島上沒有學校,嬌姐爸爸特意請了個先生來島教書,教孔乙己又教加減乘除,但嬌姐完全不感興趣,「上課時常常借尿遁,就去海邊釣石九公,回來就被先生罰留堂,要扭耳朵。」
其實跟豬欄有淵源的不止全哥一人,同為第二代原島民的嬌姐,也是從小在島上長大,現在就退休回島生活。「我爸爸是登島的第一人。」嬌姐驕傲地告訴我們。「那時他第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地方,就在這裏落腳,先養豬,後來做街渡。」嬌姐指一指全哥的舊屋,「這裏以前是卜卜齋,我在九、十歲來上課。」當時島上沒有學校,嬌姐爸爸特意請了個先生來島教書,教孔乙己又教加減乘除,但嬌姐完全不感興趣,「上課時常常借尿遁,就去海邊釣石九公,回來就被先生罰留堂,要扭耳朵。」
對嬌姐來說,孔乙己的故事早已拋諸腦後,在島上釣魚的回憶卻歷歷在目,「我小時候釣石九公,去海邊、去岩石那邊釣,就能看到石九公整堆湧上來!」她成年後,到市區發展事業,卻一直對故鄉念念不忘。「我一向都想回來住,因為我喜歡這裏,從小到大,這個島很寧靜,很舒服,我又喜歡釣魚。」於是她早幾年決定提早退休,回島生活還是離不開釣魚,「我喜歡到燈塔那裏釣魚,有時候晚上又到那邊的碼頭釣夜魚,跟以前一樣。」
「這裏跟外面是兩個世界。」全哥一邊喝着用島上柴炭煲的紅豆沙,一邊笑道,「這個島50年來從來沒改變。不同長洲、南丫島,這裏沒怎麼被開發,花草樹木跟以前一樣多。」問全哥羨不羨慕嬌姐的生活?他笑言不用羨慕,因為自己過幾年退休,也打算回島長住,「外面生活壓力大,回來這裏沒有壓力,始終是自己家。」養豬艱辛的歲月已經過去,島上剩下的盡是自然的美好,「這裏空氣又好、水又好,一上碼頭人都舒服好多。」對島民來說,回鄉,才是真正的假期。
東龍島小資料:
位置:香港島小西灣之東南
面積:2.42平方公里
交通:每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可從三家村碼頭或西灣河碼頭坐街渡,船程約35分鐘
景點:石刻、炮台、潛龍吐珠、噴水岩
位置:香港島小西灣之東南
面積:2.42平方公里
交通:每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可從三家村碼頭或西灣河碼頭坐街渡,船程約35分鐘
景點:石刻、炮台、潛龍吐珠、噴水岩
記者:苗延橋
攝影:黃智琳、鄧欣
攝影:黃智琳、鄧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