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星期日

大排檔 - 蔡瀾

大排檔 - 蔡瀾

插圖:MEILO SO

若各位有裝收費台Netflix,也許會注意到一個叫《街邊有食神 Street Food》,內地譯為《街頭美食》的節目,它是由《主廚的餐桌》主創者David Gelb拍的,剛剛播完第一季九集,描述了泰國曼谷、日本大阪、印度新德里、印尼日惹、台灣嘉義、南韓首爾、越南胡志明、新加坡和菲律賓宿霧等地方的大排檔和當地人的故事。

很明顯地,製作人受了陳曉卿的《舌尖上的中國Ⅰ和Ⅱ》以及《風味人間》的影響,因為之前的飲食節目講旅行和餐廳,較少提及「人」。

食物是一種感情結合,人離不開吃嘛,但是人思鄉呀,人努力奮鬥,終於成功呀,這些因素,總要以哭哭啼啼來表現,就忘記這是一個還是要靠商業因素來存在的節目,一沉重了,就要離開觀眾。

《街邊有食神》拿揑得剛好,其中有一兩集稍微擠眼淚,但沒有《舌尖Ⅲ》那麼厲害,總括來說,還算是看得過的。Netflix很會選片子,先把《風味人間原產地》挑去嘗試,證實了成功,才下此決策。

第一集講曼谷,主要人物叫「痣姐」,一個七十三歲的瘦小老太太,臉上有一顆大痣,頭戴飛機員眼罩防煙,從早炒到晚,簡直是一個卡通片中的人物。從她如何買食材,到如何創造菜式,一步步踏上飲食名人之路,最拿手的當然是最便宜的炒泰國粉Pad Thai,一直發展到以本傷人的蟹肉煎蛋,看得令觀眾想專程到曼谷一趟。

節目中還有我最喜歡吃的乾撈麵Ba Mee Haeng,把兩糰很小很小的黃麵條燙熱,用豬油和炸蒜茸撈拌,上面鋪着炸雲吞、叉燒、肉碎、魚餅、肉丸等等等等,總之料多過麵,從前還有螃蟹肉呢,但客人認為不必畫蛇添足,這些簡樸的已經夠了,故取消,可在Sukhumvit Soi 38找到。

第二集講大阪,賣的是八爪魚燒、御好燒等,並不是什麼可以引你上癮一吃再吃的東西,和我們對印象中的各種美食不同,主要的是講街邊的一家居酒屋式的大排檔,特別的在於人物的魅力。這裏有個健談的老頭,到市場去看有什麼便宜的就買什麼,回到檔中,用他粗糙的方式弄出來讓客人下酒,他在節目中講述自己如何辛苦奮鬥,用他獨特的幽默敍述,實在有點悶的。

第三集講印度新德里,那些街邊小吃更不是什麼值得去嘗試的,這當然是我個人的偏見。薯米糰子浸在糖漿中,如果不是你從小吃大的東西,不會去碰。

燒肉串也到處都有,並不一定在街邊才能吃,這一段只講小販和環境的鬥爭。

第四集講述菜市場中一位一百歲還在賣甜品的老太太,片子播出時她已去世了,傳奇尚在。印尼的甜品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我第一次去就看到三百多種,回來告訴朋友沒有一個相信,印尼的飲食文化實在深遠,又因為在熱帶,食材隨手可拈。

片中還提到用大樹菠蘿做的各種菜包,另有肉丸子、印尼炒飯、木薯麵條等等。

第五集帶我們去到台灣小鎮嘉義,那裏有出名的火雞飯,還有沙鍋魚頭,在一家叫聰明魚頭的店裏,女店主與上一代的鬥爭和如何妥協,故事非常感人,食物好不好吃不知道,一定要親自去試。

一定要試的是非常特別的嘉義羊肉,這裏的店主要戴上防毒面罩才能活下去,把特別種類的羊肉斬件加藥材,再用泥土封甕,放進燒瓦的窰子中,燉它三天才取出,這時喝一口湯,就像店主所說,可以打通任督二脈。我看到這一集,大叫為什麼我在台灣時沒有人告訴我有這一道菜?即刻決定專程去一次,看這一個節目,已值回票價。

第六集講首爾廣藏市場中的一位賣刀切麵的大媽,故事當然感人,所有當小販的大媽都有那麼一段故事,不過廣藏這個菜市場非去不可,要吃什麼都有,像醬油螃蟹、辣年糕等等,這市場吸引到你,不是小販,是美食。

第七集的越南胡志明市,有一檔專賣各類貝殼,其中的炒釘螺最突出。釘螺這種食材在大陸和香港吃了都出過毛病,香港人不碰為妙。講越南麵包的一段倒深深吸引了我,我知道吃了一定會上癮的。

第八集的新加坡是老生常談,而且熟食中心小販賣的食物只是有其形而無其味了。第九集的菲律賓宿霧也不特別。

《街邊有食神》怎麼漏掉香港呢?

因為香港已經沒有街邊大排檔了,政府很努力地去禁止,說什麼不清潔、不衞生,至今全香港只剩下二十五家。為什麼最愛乾淨衞生的日本都市像大阪可以讓他們存在,而香港不能?福岡是以大排檔招徠遊客呢,許多外國朋友一到香港就要找,但找不到。香港旅遊局請我去拍一個廣告,背景用的就是中環僅存的大排檔,這不是騙人嗎?好好再三考慮恢復大排檔吧,會令香港賺錢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