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着老花眼鏡的梁師傅視力比年輕時差,但毅力依然超凡。
【番禺龍頭】
廣東番禺一條小村落住着一位手雕龍頭近60年的老師傅,他叫梁鎮洪,行年七十有四,15歲入行的他笑言自己多年來只在文革期間稍為停工,其餘日子年中無休,由天光做到天黑,每年為香港和內地各大龍舟隊雕出五十多個龍頭。
廣東番禺一條小村落住着一位手雕龍頭近60年的老師傅,他叫梁鎮洪,行年七十有四,15歲入行的他笑言自己多年來只在文革期間稍為停工,其餘日子年中無休,由天光做到天黑,每年為香港和內地各大龍舟隊雕出五十多個龍頭。
每個龍頭平均要用一星期時間製造,每個售約五、六千港元。龍頭以發出獨特香味而不會吸引蟲蛀的樟木製成,師傅會先在木頭上用鉛筆畫出簡單線條,再用人手依次雕出龍鬚、龍鰭、龍角、龍額,最後再修出立體的龍眉、龍眼、龍嘴。龍舟的氣勢來自龍頭,所以龍頭的設計要非常細緻,很考師傅的耐性和工夫。以家為工場的梁師傅笑言,他可以專心得一日都講不到一句說話,「兒子、媳婦、孫兒都不跟我住,只有我跟太太兩個人而已。如果沒有人進來,基本上一日都說不到一句話。」
龍頭黑白分老嫩
他跟太太一起做龍頭,他負責雕,太太則負責上色。龍頭的形態和顏色,視乎客人背景和要求,梁師傅說:「很多資料我都牢記了,不需要看圖片。哪個地區是甚麼形狀,附近廣州、珠三角等地,我都統統掌握。」他謂龍舟幾百年來的傳統都以金色、紅色為主,龍鬚就一般黑色佔多,但亦有白色、紅色和綠色,「白色是老龍,黑色就年輕一點。」而龍的眼神就最代表龍的神韻,所以一般會用硃砂或山雞血點睛,「兇猛和慈祥又不同,點睛很關鍵,基本上我們替客人上好顏色,他回去就再找法師或者鄉親父老再點。」
自小就跟爺爺學做木農具,梁師傅對木材特別有親切感,因而入行。雕龍頭至今近60載,但他從不覺沉悶。收過不少徒弟的他,還會一直做到無氣力為止,「客人來拿走龍頭時,感到滿意和歡喜,或者扒龍船時有名次,那我便開心。」
自小就跟爺爺學做木農具,梁師傅對木材特別有親切感,因而入行。雕龍頭至今近60載,但他從不覺沉悶。收過不少徒弟的他,還會一直做到無氣力為止,「客人來拿走龍頭時,感到滿意和歡喜,或者扒龍船時有名次,那我便開心。」
記者:李煒汯
攝影:伍慶泉
攝影:伍慶泉
漁民家庭出身的鄭文達(左)雖已上岸,但仍離不開水,他本身是救生員,也是飛虎龍舟體育會的副會長。
【端午盛事】
端午將至,龍舟競渡如箭在弦,一艘又一艘龍舟勢在香港各處展開連場激戰。龍舟所載的健兒,健兒所坐的龍身,為龍身注入靈魂的龍頭,三者各有故事。
端午將至,龍舟競渡如箭在弦,一艘又一艘龍舟勢在香港各處展開連場激戰。龍舟所載的健兒,健兒所坐的龍身,為龍身注入靈魂的龍頭,三者各有故事。
香港仔龍舟競渡勁旅「飛虎龍舟體育會」副會長鄭文達(26歲)是體育會的第三代傳人,此會在香港仔屹立三十餘年,由鄭文達祖父創辦。鄭文達說:「體育會現有近六十個會員,其中有三十多個是親戚,就是自己的叔伯兄弟。」年紀最小的現在讀小學六年級,是鄭文達的堂弟;而年紀最大的是他的堂伯,都已年屆七十。
隔晚練習全年無休 獲獎逾三百個
鄭文達小學便跟父親上龍舟感受速度,到15歲就正式受訓,「不是被迫,長時間浸淫便會上癮,愛上龍舟。」漁民過往視划龍舟為娛樂,所以沒規定漁民或後代必須懂划龍舟,「有漁民甚至不懂游泳」,娛樂以外,它更是非常神聖,「以前競賽會去廟,祈求風調雨順。」對鄭文達而言,龍舟意義更大,是維繫一家人的感覺。龍舟隊過半數是鄭姓親戚,血濃於水特別有默契,不只是划槳的合拍,就連練習也如是,他們從未試過要通知下次訓練的日子、出席亦不必點名報到,「大家心照,不用提醒,自己會主動出席訓練。」他們現在習慣隔晚練習,每次90分鐘,年中無休。三十多年來,獲獎逾300個,「全部都是自己的叔伯兄弟,划的時候,默契就特別厲害。」落槳快慢、何時發力,他們都有默契;默契得好,划槳時也不用大叫數拍子,令人拜服。
被視為體育會的第三代傳人,鄭文達笑言沒有規定要傳給哪位子孫,「視乎你有沒有心去傳承下去,很多人都有這個心。」他現時還未完全接手體育會,但已經負責統籌大小事務,長輩會否跟他有代溝,甚至有衝突?「大家都想體育會好,有共同方向,不過就要看大家怎去溝通和磨合。」他舉例說,以前漁民的划法,在現代較科學的角度看來,似乎會浪費氣力,「保持傳統的同時,亦將新的概念和思想融入,這是最困難。用心跟長輩解釋一番,他們都會明白和理解。」體育會一代一代傳到鄭文達手上,他壯志雄心地說:「我想將龍舟繼續傳承下去,將來再成熟點,有自己的孩子,我都會帶他們來玩龍舟。」
被視為體育會的第三代傳人,鄭文達笑言沒有規定要傳給哪位子孫,「視乎你有沒有心去傳承下去,很多人都有這個心。」他現時還未完全接手體育會,但已經負責統籌大小事務,長輩會否跟他有代溝,甚至有衝突?「大家都想體育會好,有共同方向,不過就要看大家怎去溝通和磨合。」他舉例說,以前漁民的划法,在現代較科學的角度看來,似乎會浪費氣力,「保持傳統的同時,亦將新的概念和思想融入,這是最困難。用心跟長輩解釋一番,他們都會明白和理解。」體育會一代一代傳到鄭文達手上,他壯志雄心地說:「我想將龍舟繼續傳承下去,將來再成熟點,有自己的孩子,我都會帶他們來玩龍舟。」
記者:李煒汯
攝影:梁志永、周芝瑩
攝影:梁志永、周芝瑩
佛山保安龍船廠負責人李顯坤。
【佛山龍身】
香港龍舟工藝式微,不少龍舟隊都選擇在內地訂製木龍舟,廣東佛山三水區有廿年歷史的「保安龍船廠」,更是香港仔龍舟隊勁旅南鷹等隊伍的首選。船身的製作嚴謹,不同部份都有專稱,如船身的底部稱作「底骨」,兩旁的位置叫「底旁」,幫助滑行去水。而座位間的一條長木就叫「龍筋」,用作連接龍頭龍尾、分隔座位。以前會用竹製「筋圈」將龍筋綁在座板上,但因時代變遷,改用進口膠帶,船廠負責人李顯坤解釋:「用膠帶日曬雨淋也不怕,用竹的話,時間長了會腐爛。」
香港龍舟工藝式微,不少龍舟隊都選擇在內地訂製木龍舟,廣東佛山三水區有廿年歷史的「保安龍船廠」,更是香港仔龍舟隊勁旅南鷹等隊伍的首選。船身的製作嚴謹,不同部份都有專稱,如船身的底部稱作「底骨」,兩旁的位置叫「底旁」,幫助滑行去水。而座位間的一條長木就叫「龍筋」,用作連接龍頭龍尾、分隔座位。以前會用竹製「筋圈」將龍筋綁在座板上,但因時代變遷,改用進口膠帶,船廠負責人李顯坤解釋:「用膠帶日曬雨淋也不怕,用竹的話,時間長了會腐爛。」
柚木大龍重一噸 造價20萬
龍舟的材料和設計,則視乎龍舟會在海上還是淡水河划艇。來自香港的定單,全都要求用柚木,因為在鹹水划比較耐用,可用上五年左右,且浮力亦比便宜一半的杉木好。一艘可載48人、長90呎的柚木大龍舟,重近一噸,造價二十多萬港元,全人手製作,製作需時一個月,完成後會用貨船運到香港。由於運費昂貴,香港不同龍舟隊一般都會「湊數」,同時間訂龍舟,一旦起貨,便可一同「集運」到港,節省運費。
保安龍船廠由有數十年製龍舟經驗的李顯坤爸爸李保安在1998年創辦,一直由叔伯兄弟六人共同打理。他們年紀漸大,生怕因龍舟工藝複雜辛苦,面臨失傳,李顯坤說:「以人手嵌造,肯定每個工序都難,又要打釘,又要上螺絲。」須知道單是船身的鐵釘都要由人手逐根逐根釘嵌,一艘大龍舟就要用上60公斤鐵。他直言家族曾有年輕一輩試過做龍舟,卻因辛苦而放棄,「現在的人都以讀書為多,做手藝就怕辛苦。是很可惜的,我們家族的外甥和姪兒做過也不願再做。就算肯做的,也不過是做慣了,便順他們爺爺的心意,學到就學、做到就做。」
保安龍船廠由有數十年製龍舟經驗的李顯坤爸爸李保安在1998年創辦,一直由叔伯兄弟六人共同打理。他們年紀漸大,生怕因龍舟工藝複雜辛苦,面臨失傳,李顯坤說:「以人手嵌造,肯定每個工序都難,又要打釘,又要上螺絲。」須知道單是船身的鐵釘都要由人手逐根逐根釘嵌,一艘大龍舟就要用上60公斤鐵。他直言家族曾有年輕一輩試過做龍舟,卻因辛苦而放棄,「現在的人都以讀書為多,做手藝就怕辛苦。是很可惜的,我們家族的外甥和姪兒做過也不願再做。就算肯做的,也不過是做慣了,便順他們爺爺的心意,學到就學、做到就做。」
記者:李煒汯
攝影:伍慶泉
攝影:伍慶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