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食客街坊近日見到灣仔「美利堅京菜」招牌被拆走、店址圍起裝修木板,才驚覺這家68年老店已悄然結業。菜館曾是前特首梁振英、行政會議成員、議員及藝人明星的飯堂,當年服役海軍的英國王子安德魯,以及巨星Michael Jackson也曾光顧。
一代老牌餐館閉幕離場,曾經熱鬧風光的背後有何歷史價值?研究飲食文化的人類學學者說,菜館的食物只是載體,更重要的是這老店盛載幾代人的社會生活,擔心若愈來愈多老字號結業,香港歷史漸被遺忘。
美利堅京菜原本只有英文名「American Restaurant」,在日本戰敗、英國重新管治香港後,1948年於灣仔道開張,起初賣美式西菜,吸引該區的洋人光顧,後來為增加客路,又請來中菜師傅炮製京菜和山東菜,竟然大受歡迎,「American Restaurant」漸漸轉型為中菜館。
京菜館吸引洋人及本地客
第二代創辦人叢樹倫後來接管生意,取「American」中文諧音,為菜館改了個中文名「美利堅京菜」,成為遠近馳名的中菜餐廳。「美利堅京菜」多年一直吸引在港洋人、外國遊客惠顧,研究飲食文化多年的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張展鴻指,其實不乏本地捧場客。「美利堅係特別多外國客,但睇返其他京菜館如鹿鳴春,以前不時也有家庭去食飯聚餐。」
1950-60年代,市面有不少高檔的京菜館如燕京樓、豪華樓等等。近一世紀過去,大部分都已結業,「連美利堅都執埋,同期嘅老牌京菜館只剩下尖沙咀的鹿鳴春了。」
研究食物文化多年的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張展鴻指,「當時歐美人士來到香港,與本地人在語言和文化上依然有很大距離,老闆想做北京菜作招徠,可能需要改個諧音讓大眾記得。」(取自google地圖圖片)
美利堅京菜=典型山東人創業故事
2011年離世的美利堅京菜老闆叢樹倫祖籍山東威海,14歲來港打拚事業,於飲食界創業正是當年典型山東人的故事。「很多香港飲食文化與遷徙有關。例如當年很多山東人來香港聚在一起做飲食業,令香港在戰後多了很多中國特色菜館。」
但為何一個山東人,要辦間京菜館?張展鴻說,當時北京本來有許多廚藝精湛的山東師傅,部分人出城往哈爾濱或其他較發達的城市打工,連西菜都會煮,專門服務銀行大班。「山東師傅來港創業後,同樣不煮家鄉菜,因為賣不起錢,所以多以煮京菜為主。」
山東師傅來港煮京菜 也煮家鄉菜
但張展鴻說,在香港的京菜館餐牌上仍有魯菜菜式。「你去鹿鳴春叫個山東大包食,份量飽到你唔洗叫片皮鴨或其他嘢食㗎喇。美利堅未結業前,除咗填鴨、松子魚、雲吞雞等京菜,佢哋仲提供燒雞、拔絲香蕉,或菜單上冇嘅醬油醋炒白菜,都係山東師傅嚟到香港煮京菜,仲有空間煮嘅家鄉菜式。」張展鴻說,這是香港部分傳統京菜館獨有魯菜特色。
「你在其他新式京菜館或可以點到同樣的京菜,是否最傳統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地方菜式。因為當我們說到地方菜,它應該與那地方的地理環境有關係,但如北京、上海、廣州這些早年有許多外省人入城,菜式混雜並不稀奇。」
80年代集團酒樓進駐 學者:唔知食緊邊度嘅菜
他說老牌京菜館見證香港的移民遷徙史,美利堅京菜結業代表一段歷史落幕。「呢個故事去到80年代就慢慢愈來愈少,取而代之就係集團式,如美心集團北京樓,佢哋好積極配合廣東人、香港人口味嘅京菜。」
如今走進中菜館點菜,張展鴻說食客點的,經已統稱「北方菜」。「隨市場需要產生好大變化。你會見到幾樣北方嘢食放埋一齊,大雜燴咁樣,唔知自己食緊邊度地方嘅特色菜式。」
食物僅為載體 老店盛載社會歷史記憶
張展鴻明白飲食習慣隨時代變化,「近些年流行吃雲南米線、重慶雞煲無問題的,吃什麼也無問題的,最重要的是,這些老店結業後,當中的香港歷史、早年與內地飲食文化銜接的關係等等,會否隨之被社會遺忘。」
張展鴻舉例,「就好似我爸媽細個會帶我去荔園或啟德遊樂場,呢啲建築同地方滿載記憶,但最後冇都咩留喺度,我就冇咗一個地方或場合帶我仔女去返呢啲地方,將嗰份開心重現出來,或同佢哋講以前係咩時代咩生活環境。」
研究食物文化多年的他說,老店結業並非為食物感到可惜,「你都有機會再食到填鴨燒雞。食物只是一部分,茶壺呀水杯好舊式,連同店舖可以幫我們傳達落去下一代,當年的生活經驗是怎樣,這是老店的本身價值所在,也是老店保存社會生活的重要性。」
招牌美學專家:中英文字夾雜顯香港特色
可惜目前美利堅京菜店內只剩下新業主的裝修工具材料,連同那個豎立在老店上空至少40多年的霓虹招牌,早前經已被拆走。創辦人女兒說因為那是物業的一部分,屬新業主處理。記者向在原址正裝修新店的日式酒吧「Three Monkeys」,查詢如何處置美利堅京菜的招牌和舊傢俬餐具,至今未獲回覆。
研究街道招牌多年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傳意設計學首席講師譚智恒指,美利堅京菜的霓虹招牌極具香港文化特色──以中文行書加上英文草書設計,他指因為當年沒電腦打字,招牌草書字樣「American Restaurant」應是師傅手描設計的,這類字體常見美國的小餐館。「我一見到個英文字,就想起北美那些Diner,黑夜發亮吸引客人進內光顧。」
譚智恒說舊式餐館招牌多以隸書或北魏等端正字體製作,很少像美利堅京菜一樣,以行書描繪勾勒店名。「這種風格的霓虹招牌感覺比較率性隨意,當年多出現在娛樂場所的招牌,相信美利堅京菜招牌如此,與當年灣仔附近有很多酒吧夜場有關,吸引娛樂消費的夜遊人來進餐。」
M+:沒留意美利堅招牌或被拆走
在譚智恒眼中,「美利堅京菜」霓虹招牌甚有藝術文化價值。西九視覺文化博物館M+過往亦曾接收一些老店如深水埗信興酒樓、「鷄記蔴雀」的霓虹招牌。問到今次會否有意收藏「美利堅京菜」的招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回覆指,局方未有留意到灣仔美利堅京菜霓虹招牌或要拆卸一事。「惟M+需要根據霓虹招牌的設計、圖案及歷史意義、招牌狀況、M+可收納及展示該霓虹招牌的空間等方面,作出實際考量,務求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處理及應對。」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又表示,M+已有足夠具代表性的霓虹招牌及相關文字記錄,稱並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育及記錄香港的霓虹招牌。局方以2014年互動網上展覽「M+進行: NEONSIGNS.HK探索霓虹」為例,表示當時共收到超過 4,000 張由公眾提交的香港霓虹招牌照片,以及逾200份珍貴的霓虹手稿,最久遠的手稿來自1950年代。
局方認為該展覽能反映本港整個霓虹招牌設計及製作進程,將保留那些展覽照片,而M+亦經已收藏了一定數目的霓虹招牌,正發展一套保育計畫去進行有關復修。
西九文化區M+ 2014年收集公眾人士拍攝的香港霓虹招牌相片,舉辦互動網上展覽。當中不少參加者拍下美利堅這招牌,形容如灣仔地標。(來源︰西九文化區「M+進行: NEONSIGNS.HK探索霓虹」網上相片)
灣仔老牌食店「美利堅京菜」去年7月起在門口貼上告示「內部裝修」,許多食客大半年來紛紛在網上討論這老店究竟何時重開,擔心若已結業,就無法再嚐到往日味道。直至近日店舖架起裝修圍板,老店招牌被拆走、換上另一間食店的品牌標誌,街坊和熟客才知道,這68年的老店,原來已悄然結業。
這經營近一世紀的老店,曾是洋人遊客必到之處,還是前特首梁振英、多名高官要員和藝人的「名人飯堂」,何解低調拉閘關門?
記者翻查公司註冊處的資料,飯店仍註冊、未清盤,但在公司上月最新周年報表上的幾個負責人名字:叢月英、姜錫蘭,以及另外兩位姓叢的成員,為何一直沒正式道別食客街坊?我們後來聯絡上叢月英。她是創辦人的女兒,有禮地拒絕面談訪問後,在電話提起食客街坊仍念念不忘老店,卻也不捨得起來。她說菜館是已故父親的心血,如今停業,是她與家人幾經掙扎下的決定。
招牌早前還未拆走時,有網友留言問菜館是否真的「玩完」,又有許多人表示懷念和婉惜。(由網友Samuel Kei拍攝)
網上各大討論區與社交網站大半年來,一直有網友問灣仔「美利堅京菜」近況如何、「開返未?」有人留言「睇怕都執咗」,豈料一語成讖。店舖近日圍起裝修木板,板上印着一家新食店的標誌,門口匾額原本幾個招牌大字被拆走,留下深烙的招牌字印,上空的霓虹招牌亦已被拆卸,路過駱克道20號這段路,頓覺空空如也。
由American Restaurant到「美利堅」 賣中菜更受歡迎
這家68年老店,1948年在灣仔道以「American Restaurant」店名開業,顧名思義賣美式西菜。後來老闆為增加客源,請來山東大廚烹調魯菜和京菜,生意竟比西菜更好,故漸轉型做中菜館。賣中菜的American Restaurant在1978年遷往駱克道20-26號金星大廈,在地舖連一樓繼續經營至2017年。
第二代創辦人叢樹倫當年從親戚手上接過American Restaurant後,直譯其英文諧音,為食店改了個中文名「美利堅京菜」。洋人看招牌以為吃自己的家鄉菜,走入餐館才發覺是吃老闆的家鄉菜──京菜和山東菜。當年餐廳開業不久已備受洋客熱捧,旅遊雜誌推介、街坊也讚譽味道一流,宮爆蝦球、北京填鴨等菜式皆是招牌作。
招牌菜燒雞填鴨 英國皇子、MJ也愛吃
殖民地時代,很多在灣仔出沒的外籍水兵愛光顧這店,據說曾於海軍服役的英國安德魯王子、已故巨星Michael Jackson也曾到菜館品嘗填鴨和童子雞。而九七回歸後近些年,因為前特首梁振英是山東人,故不時亦偕家人或政要來開飯局,也曾在受訪時透露他們必點炒管庭(豬氣管)。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亦是常客,月前更站到菜館門閘前拍照懷念,撰文表示每逢設宴慶功必到美利堅,故希望餐館能復業。
不論是洋客蒲點、熟客聚腳地或建制飯堂,菜館什麼威水史也隨着結業關舖煙消雲散。創辦人女兒叢月英在電話中語氣平淡回應,說想低調離場,但最不捨得的還是一班熟客街坊。「其實都係因為一班好好嘅顧客,所以我哋其實喺爸爸過身後,堅持做咗好多年。」
低調離場:諗過好多方案
她父親叢樹倫大半生的心血都投放菜館,一直在店裏親力親為,十年前年屆84歲仍公開受訪介紹菜館。老父於2011年底離世後,菜館由女兒和家庭成員接手打理。叢月英由從前負責菜館文書工作,變得像父親一樣每天顧店幫忙,她自言「我唔係呢行(飲食業)嘅人,但都硬住頭皮做咗」。父親1970年代以210萬買下舖位,「我哋算係幾好,有自己地方,又有一批固定嘅客人。不過同以前嘅環境有啲唔同喇,我哋自己都有本身原因,可能都要唞一唞。」
菜館貼上內部裝修的告示大半年,坊間皆有揣測,創辦人女兒與自己一家也一直在想食店未來方向。(圖片自葉劉淑儀facebook專頁)
去年六月底,他們於店門貼上「內部裝修」告示後,叢月英與家人其實對菜館發展未有定案。「停業一段時間後,有些客人街上碰見我們,也不斷問菜館何時重開,當時我們都沒有確實回答他們。對他們好抱歉。」那時他們的舖位正出售賣地,叢月英想過與新業主合作,重辦菜館,待新店上軌道才退場,讓客人能再點喜愛的菜式,「又或者最後我哋唔滿意個offer,自己做返重開。有好多方案諗過。」
五千方呎老店1.6億沽出:想有心人接手
最終,根據土地註冊處的記錄,這家屹立在灣仔駱克道快半世紀的老店,地舖連一樓共5,347方呎舖位,今年年初以1.6億賣舖離場。舖位將轉手經營店名「Three Monkeys」的日式酒吧。該店幾年前於上環開業,以懷舊裝潢和日本新式與傳統fusion菜主打,將於今年第三季遷往灣仔這新店。
叢月英說,新業主或許沒多考慮店舖前身是舊菜館,純粹看中該處人流和位置。「但對我哋嚟講,我哋唔想求其放間公司畀人,到時新店做得唔好,我哋又覺得有少少可惜。所以當時接洽唔同買家嘅時候,我哋都係搵啲我哋覺得好有心(新業主),見到佢仲肯開舖頭,可能都好有成績呀,或好有心去保持返一個舊式嘅做法、菜式裝潢,就有個意義。」
為父親多年心血做了個決定,叢月英說當初內心很矛盾。「爸爸留低嘅舖頭,我哋初初都係做落去,但做落原來真係非常之困身。所以好多嘢都係好難樣樣都做到……」她隱晦說要先做好人生一些事,「有啲嘢唔做嘅話,以後冇得延後去做,反而公司呢度呢,真係第日都有機會再做返。」記者問是否照顧年邁母親,她答是,「我又唔想真係講到為晒佢(母親),總之屋企人。因為我哋咁多年經驗上,都係覺得冇咩時間陪家人。」
主客情誼帶不走 「做決定時,個心都好唔舒服」
叢月英多次強調在電話受訪的原因,是為答謝和道別食客街坊。「爸爸走咗之後,好多熟客都鼓勵我哋做落去,我哋真係好appreciate,佢哋咁多年都堅持嚟幫襯,同佢哋有呢段段嘅(主客)關係好難得。佢哋係好大動力,所以做決定嗰時,個心好唔舒服就係呢個地方。」
曾有伙計問叢月英為何不預先告知食客街坊將結業,與他們正式道別,也能帶動生意收入。叢月英說,當時仍未決定是否結業或會復開,「你知香港一有食肆話結業,就好多人湧嚟食,咁萬一我哋唔係真係停業,之後開返嘅,就好對唔住啲客。我哋唔想好唔老實咁樣,為生意引咗好多人嚟幫襯。」她說一家店總有結業的一天,「無論最後嗰日有幾多人食都好,如果始終都要結業,不如平平淡淡就算數,我哋都係選擇低調。」
保留註冊公司店名 店內歷史舊物如何處置?
悄然結業後,叢月英和家人並沒清盤或解散公司,「美利堅飯店有限公司」依然在公司註冊處上註冊有名。「係爸爸好辛苦經營返來,我哋唔會放棄個名,只係暫時停業,或者日後有機會再重開。可能有幾個後輩出來,好想再開,到時再講。」但若再重開「美利堅菜館」,她說很多營運細節和店面裝潢也要再計劃考慮,「舖頭原本某程度上都好老化,我哋都想繼續到時有競爭力。」
至於店舖上空那個至少40多年歷史的霓虹招牌,叢月英說為物業一部分,應由新業主處理,她亦不打算送往哪處博物館收藏。「我哋可能第日開返會用返個招牌。」但具歷史價值的「美利堅京菜」的招牌,及店內的傢私餐具去向如何?記者向正裝修新店的「Three Monkeys」查詢,對方僅提供社交網站的聯絡方法,並對如何處置舊店物品,一概沒回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