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星期五

世界不安,何來國安港安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世界不安,何來國安港安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港版國安法頒佈之際,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在記者會上喜形於色地說:「我認為這部法律確實可以扭轉乾坤,產生變局效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法可安香江』。」不到一個月,變局果然發生,不是香江安,而是中國陷入巨大不安;乾坤開始扭轉,是朝着港澳辦及中共核心領導層預期的反面急速而去,中美關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惡化。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FBI局長瑞伊、司法部長巴爾、國務卿蓬佩奧相繼演講,拉開了全美乃至全世界圍攻中共的歷史帷幕。文攻之外,還有武攻,美國突然決定關閉中國駐侯斯頓領事館,執法人員破門而入,撤下中國國徽、國旗、門牌。這一切恐怕都是中共當初制訂港版國安法時沒有預想到的後果。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滿懷委屈地說:「中國的政治制度高度內斂,沒有對外做任何輸出。為甚麼社會主義中國就應是美國糾集一些盟友的討伐對象呢?發動遏制中國的道義何在?」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習近平外交思想來辯解,就是全世界都應該「尊重文明多樣性,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中國無內政 只有家法

全球向中共發難,根子來自中國內政之惡。中共強調新疆和香港問題屬於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勢力干涉,問題是:中國有內政嗎?政治是眾人之事,中國民眾卻無選票參政,無平台問政,諍言議政者被禁(如最近被開除公職的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被刑拘的紅二代企業家任志強等)。港版國安法在公佈之前,港人無權過問,甚至連特首都沒有見過法例原文,所謂內政只是中共執行其家法的活動,被胡錫進準確地概括為「高度內斂」。一個向國民如此施惡的政權,又如何能善待世界?一個對本民族唯我獨尊的執政黨,卻告誡其他民族不要唯我獨尊,這是何等滑稽!

蓬佩奧指出:「中共政權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權。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個破產的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真正信仰者。」奧布萊恩亦說:「習近平對意識形態管控的野心不僅限於本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宣稱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並任由中國共產黨來重塑整個世界。」這些話值得深究,既然是破產了的意識形態,又如何能重塑世界?

實際上,改革開放後,中共意識形態中的原教旨激進思想已大為褪色,馬列主義的教條已喪失了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解釋力和推動力。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政治上一黨獨裁、不容異己的極權主義本質並未改變。這種極權主義不再能在價值觀上提出甚麽新的肯定性指引,而只能以維護舊政權穩定為唯一前提作出種種否定性禁令(比如所謂「七不講」),與其說它想重塑世界,不如說它要瓦解整個與其相異、相剋的外部世界。

如今,馬列主義意識形態只是極權政府的合法性外衣,已千瘡百孔,真正威脅自由世界的是中共企圖永續執政而對社會進行全面控制的野心,以及這種控制所需要的黑箱操作給世界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蓬佩奧引述50多年前尼克遜總統的話警告全球:「除非中國改變,世界不會安全。」世界不安,張曉明和某些港人以為港版國安法能「一法安邦安港」,只是一廂情願。

沈舟
時事評論員

為甚麼是蓬佩奧?  資深傳媒人 - 潘小濤

為甚麼是蓬佩奧?  資深傳媒人 - 潘小濤

近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人氣很盛,隱然成了西方的反共旗手,他在加州尼克遜總統圖書館的演講,呼籲盟國聯手抗共,被視為討伐中共的檄文,堪與美國前總統列根1987年6月12日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勃蘭登堡門前的演講相提並論。

當年列根去到西德控制的西柏林,與東德佔領的東柏林僅一牆之隔,在演講時特意向時任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發出呼籲:「如果你尋求和平,如果你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如果你尋求自由,就到這扇門來吧!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堵牆!」兩年多之後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列根這篇演辭因而載入史冊。

上周四蓬佩奧的演講題目為〈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也是精心計算的。美國的中國接觸政策始於半世紀前的尼克遜時代,幕後推手是其國務卿基辛格,希望藉着與中國接觸,對抗共同敵人蘇共。如今蓬佩奧特意去到以尼克遜這位對華接觸政策始祖命名的圖書館,發表全新對華政策演講,除舊布新之意昭昭明甚。他說,舊的接觸策略並不成功,尼克遜所希望中國內部的改變沒有成真,因此要有新手法去應對中共的挑戰。美國的對華接觸策略雖然並沒埋葬中共,但還是有成果的,就是成功阻止蘇共擴張之餘,20年後開花結果,成為蘇共倒台的遠因。可以說,蘇共煙消雲散,中共也有功勞。

蓬佩奧說:「如果我們現在屈膝,我們的子孫後代可能會受中國共產黨的擺佈」、「也許是時候建立一個志同道合國家的新聯盟了,一個新的民主聯盟」、「如果自由世界不改變共產中國,共產中國肯定會改變我們。」這是美國再次吹響自由世界盟友的集結號角,目標就是一起對付中共。

對華強硬絕非選舉策略

習近平上台後放棄韜光養晦,不斷要另立擺脫歐美的國際新秩序——滲透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推出一帶一路、大張旗鼓在南海造島、扼殺香港的自由令其變成普通中國城市等,在在令美國切實感到中國對其國際地位的威脅。可以說,習近平成功喚醒美國人的恐共情緒,至於其他西方國家,多數仍在觀望。一方面中國崛起後,各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日深,一旦公然同中共作對,必然受罰,以前北歐的挪威等國,甚至德法等都因達賴到訪、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等而被中國懲罰。另方面,這種以我為尊、不容別人對自己有任何異議並祭起大棒的做法,久而久之,必定引起極大反感,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現在美國出頭、帶頭,那些國家還會畏縮一旁嗎?澳洲、加拿大、英國、印度已作出示範,即使無法使西方組成抗共聯盟,也可警告各國注意中共威脅,更何況西方各國對中國不滿在升溫。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重大政策宣示,竟非特朗普親自宣佈,而是由國務卿昭告天下,這應該不是侵侵想留有餘地,與北京維持一定的政策迴旋空間,而是侵侵的國際形象不討好,難以吸引國際社會興趣,遑論團結各國結盟抗共了。相反,蓬佩奧這位西點軍校高材生(工程管理學第一名),冷戰時期是負責巡邏西德與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的美國陸軍軍官,曾任國會議員,也是前任的中情局局長。這樣的背景,發表這種拒共演講,應有足夠說服力了。

更重要的是,這是明確的告訴中共,對華政策的重大轉變絕非選舉策略,而是會付諸行動。就在蓬佩奧宣告結束與中國「盲目交往」同一周,美國就指控侯斯頓的中國總領事館涉及間諜行為,下令其關閉。這是用來附和蓬佩奧的,證明他是動真格的,不像以前的總統那樣僅停留於口頭警告。

這是埋葬過去50年中美關係的演講,也正式宣佈中國和平發展環境一去不返,即使將來民主黨人入主白宮,這項政策也不會改變,因為這是美國朝野、學界等精英的高度共識,只不過借國務卿之口說出來而已!至於北京,除了外交部發言人的機械式反擊,中共領導層至今不置一詞,等待北戴河會議有共識後才正式回應?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


討厭的正能樣 (撰文:劉細良)

討厭的正能樣

疫症蔓延,第三波爆發來臨,每天過百人感染,政府再禁止人們聚集,食肆禁止堂食,人的社交活動幾近停止。經歷過去一年的社運抗爭,接上了武肺疫症全球爆發,中共還趁火打劫發動香港文革,香港人每天起來就是一場戰鬥。在抑鬱的社會氛圍下,香港人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病,這時,正好是一班滿口「正能量」、「正向思維」的政客、神棍、網絡名人招搖撞騙的好時機。「正能量」不好嗎?勵志故事不好嗎?恐怕是你自己本人太陰暗才看不順眼吧!

我認識到批判那些裝出一副正能量樣子的人,是源自美國知名社會觀察家Barbara Ehrenreich的作品《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正向思考本來沒甚麼大問題,正如有人樂觀有人悲觀,正向思考的人認為「深陷困境時,如果能往好處看,化苦為樂,那你就會覺得眼前的情況非常美好,還會大幅改善。」即是廣東話「睇開啲啦!」但當正向思考成為教條,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成為一個龐大的「激勵產業」時,甚至發展成為「新興宗教」,這就有問題了!

激勵產業化

當你身處社會下層做個窮忙族,從正向思考角度看是你人生不夠積極,每天起床刷牙對着鏡子,大叫激勵說話,然後上班,一切難題都會迎刃而解。這種以勵志書、演講、人生教練課程及企業培訓組成的「激勵產業」,正從美國向全世界蔓延,作者認為,這種思想風氣源於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貧窮是個人問題,一切均是自招,是源於個人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這就是香港近年獅子山下一代不斷攻擊香港年輕人為「廢青」的理據,收成期的香港人逃避面對真實世界,逃避社會變遷造成階級流動停滯,全球化下工作流失,內地人資源競爭等境況。近半年香港式正向思考,由宗教、生活及經濟轉向政治,一班藝人、高官、知名人士,用歌曲、政府宣傳片、API激勵人心,作洗腦式轟炸,彷彿香港經歷的社會政治衝突,只要大家一按鍵,就可以reset,高歌重新出發。高官權貴政客擺出一副「正能量樣子」,令人作嘔!Barbara Ehrenreich強調,真正的正向態度,是要具備勇氣,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包括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世界不會自動變好,香港也不會自動變好,我們在連串大規模衝突後,政府不去認真尋找對策,不作務實的工作規劃,只是鸚鵡學舌般一味叫口號,用「洗腦」、「植入式行銷」及「人生教練」模式管治社會,實在荒謬可笑。

其實,大家忘記了,全世界最大的「正向思考」集團,不是美國KOL,人生教練或勵志書作者,而是中國共產黨,無論大家現實上如何苦,只要正向思維,在偉大民族黨的帶領下必定復興,自然會幸福滿滿。歷史也可以變出「正能量」,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慘劇,也必須正面地看,視之為「艱難的探索」、「人世間的事總不會一帆風順」,只要正面肯定這三十年非正常死亡的三千多萬人,人生的未來,自然充滿幸福、美好。

「正能量」最終只是搵食及愚弄人民的工具。
「正能量」最終只是搵食及愚弄人民的工具。

撰文:劉細良



2020年7月30日星期四

綏靖時刻—慕尼黑協定的故事 - 區家麟

綏靖時刻—慕尼黑協定的故事 - 區家麟



今天「綏靖」二字,代表姑息、軟弱、忍氣吞聲、對強權侵略視而不見;「綏靖主義」(appeasement)變得充滿貶意,正是由二戰前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發揚光大。

史家到今天仍然在問,為何張伯倫縱容希特拉,更聯合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簽訂出賣捷克人的慕尼黑協定,最後讓納粹德國幾近不費一兵一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二戰序幕?希特拉的野心路人皆知,為何張伯倫相信納粹德國會信守承諾,按慕尼黑協定佔領捷克邊區大片「自古以來」德國人聚居地蘇台德地區後,希特拉就會心滿意足、大軍止步,於是世界和平?

《慕尼黑:1938綏靖危機》一書,重現歷史場景,微觀要角言行,拆解綏靖之謎,剖析英法的容忍,如何令希特拉信心滿滿,放手侵略。

張伯倫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這是多麼可怖、荒誕而不可思議的事,我們要挖戰壕、戴上防毒面罩,就只為了遙遠國度一些我們一無所知的人在爭執。」

對戰爭恐懼 對他人漠視

不需大驚小怪,捷克對英國人而言很遙遠。當時大英帝國的議員,常搞錯「捷克斯洛伐克」的名稱,說成「捷克斯拉夫」或「捷克斯洛文尼亞」;當年捷克駐英大使,後來成為外長的馬薩里克到訪唐寧街十號後,更憤然說過「我用了大部份時間向裏面的紳士們解釋,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國家,不是一種傳染病」。古今中外,很多人只看見自己豬圈的幸福,不問身邊事,更何況隔了一個海的遙遠土地。

恐懼是真的。希特拉揚言,若英法與捷克不同意德國「武力統一」蘇台德地區,德軍將直搗布拉格,結果更慘烈。英國人明白一旦德軍入侵捷克,法國根據協定要軍事介入,英國亦會被掀扯。為了備戰,倫敦一片哀鴻,空襲轟炸在即,而大英帝國於經濟大蕭條後,外強中乾。

說到底沒有人想打仗,所以當張伯倫拿着一紙希特拉簽名的協定,承諾德國只會揮軍收回蘇台德地區時,張伯倫以勝利者的姿態,說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綏靖政策」在他口中不只正面,而且是劃時代的外交大略,大部份英國人鬆了一口氣。

有史家形容,那一紙慕尼黑協定,有如把希特拉的渴望和盤奉上,張伯倫執着的只是德軍接管的步伐與之後的國際監察細節。

剩下的謎團是,為何張伯倫對希特拉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信任?駐柏林記者在地觀察,早已多番提出警告,肯定納粹有一個宏大的目標,要摧毀英倫,但張伯倫與希特拉三次會面後,縱使親眼目睹希特拉的狠勁,仍然熱衷於和平使者的光環,自我感覺良好,張伯倫說過:「我的觀感是,他(希特拉)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言出必行。」張伯倫甚至認為自己能影響希特拉,建立互信關係。有史家認為,可能張伯倫與謀臣們都是英國紳士,未見識過真正險惡又隨時背信的人;也從張伯倫與家人的書信可見,他過份自信自戀。一位外務次官形容,張伯倫被希特拉催眠了。

張伯倫之錯,乃誤判希特拉是一個可以談判的對手,誤信一個簽名;綏靖式的溝通對話,給希特拉壯膽。

結果,「慕尼黑協定」下,捷克被遺棄,蘇台德地區被德國佔領,當地供應捷克七成的煤、鋼鐵、電力生產,全數落到納粹手中,壯大其戰爭機器;捷克建造的防禦工事,亦由納粹操控,從此無險可守。

綏靖換來的和平,只有一星期。德軍長驅直進蘇台德地區後,希特拉沒有履行協定的細節,半年後德國侵佔整個捷克,不足一年後攻打波蘭,二戰爆發。

區家麟

2020年7月29日星期三

中國「嗌交新局面」 - 李怡

中國「嗌交新局面」 - 李怡



昨天談到美國在1969年遏止了蘇聯準備用核武襲擊中國軍事基地的意圖,並由此開始美國對中國實行了半世紀的交往政策。儘管中共國一直說「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但觀諸歷史,即使在列強侵凌的19世紀,美國都沒有對清政府提出過領土要求,而是主張「門戶開放,利益均霑」,避免中國被瓜分。美國在庚子賠款中取得的份額,以逐步退還的方式用於對中國的人才培養和赴美留學,這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於1917年創辦「協和醫學院」,為中國引進現代西醫;抗日戰爭爆發,美國退伍空軍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獲聘為中華民國空軍顧問,組織空軍援華飛虎隊,協助中國抗日。

這次蓬佩奧發表的抗中演說,大陸有網民說:「你需要教育,人家給你清華;你需要醫療,人家給你協和;你需要抗日,人家給飛虎隊;你需要反蘇,人家給你站台;你需要開放,人家給你外資;你需要貿易,人家給你順差……你說人家亡你之心不死,人家只好試試了!」這是對中美關係如何演變至今的很形象的描述。

就在蓬佩奧發表「中共與自由世界的未來」演講的幾天前,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也發表了一個長篇演說,那是7月20日在北京成立「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儀式上,題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演說。我在此分享網址( https://www.sohu.com/a/408705618_99900926),強烈推薦讀友們去瀏覽這篇大作。看看是否有人讀後能告訴我,他用了3、4 ,000字講的「習近平外交思想」究竟內容是甚麼,他講的「開創大國外交新局面」有甚麼具體事實。現在每天的新聞都是西方國家針對中國和香港的政策、法案、講話,而大陸網民把近日中國內部報章《參考消息》的頭版頭條排列在一起,都是「中方嚴厲駁斥……」「中方警告英國……」「中方堅決回擊……」,都不是甚麼「外交新局面」,而是「嗌交新局面」。

讀了王毅的演講後,也不妨作一比較,看看這位與美國國務卿地位相同的中國外交部長,他的素質、水平與蓬佩奧是否相當?然後你就會明白為甚麼美國現在拒絕與中國對話,而只看中國的行動了。

回想一下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的歷任外長,除了文革時期不算,從周恩來、陳毅到錢其琛,都還像樣。我仍然記得,1971年中美關係突破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賴斯頓(James Reston)訪華,與周恩來展開舌戰,一來一往十分精采。何以現在的外長竟然只會講長篇空話卻不知所云呢?

當然,這跟中國現在的氣候是要為領導核心造神有關。在不知為何物的「習近平外交思想」之外,會陸續有「習近平經濟思想、教育思想、軍事思想……」出爐。

有網民引述王毅這篇演說後留言:「拍馬屁屬於語言腐敗和精神賄賂,……施方付出的只是尊嚴和話語詭計,而受方回報的是人格和公共利益——施受雙方你情我願,通常都有默契,是醜劇共謀。……在極權社會,拍馬屁是多發難治的新冠疫情,有組織大規模流行之後,最終會演變成個人崇拜的不治之症,禍害整個國家和社會。」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說:「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種理智上的缺陷。」我認為這種道德缺陷源自極權體制。當權力越來越絕對的時候,不同級別的所有掌權者,都是魯迅所說的「臨下驕者事上必諂」之輩。制度造成掌權者永遠聽不到真實的聲音,焉能不蠢?

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

小說作者蔣曉薇 愛在蝴蝶灣讀書看海:社區塑造了人的氣質

小說作者蔣曉薇 愛在蝴蝶灣讀書看海:社區塑造了人的氣質

與很多衛星城市一樣,屯門本來自給自足,自成角落,但近年隨着大型購物商場、地產項目進駐,社區面貌變得樣板化。連鎖店招牌大鳴大放,北方過客如鯽湧進湧出,屯門公園的大媽與恩客喧囂作樂,再加上與精神病劃成等號的青山醫院及歷年發生在這個社區的奇案,或許要給屯門安上標籤,那該會是庸俗和邊緣。然而,街坊眼裏出西施,自幼居於邊緣的邊緣──屯門碼頭的作家蔣曉薇則看到它不一樣的美。

創作養份來自青山碧海
蔣曉薇是電影《幻愛》小說版本的作者,她正職是中學中文科教師,工餘埋頭筆耕。繆斯女神從來眷顧有紀律和恆心的創作者,2014年踏上創作之路以來,已經完成了《家・寶》、《秋鯨擱淺》等小說,《幻愛》更是在疫情停課期間,只用了一個半月時間寫成的作品,非常有效率。「電影要不是圍繞屯門,我可能沒有這份效率。」文本的靈魂、骨肉固然來自電影,但並不表示小說就只把影像化成文字這麼簡單,當中還投入了很多蔣曉薇對屯門的回憶及感情,亦補充了電影沒有交代的細節,讓小說有獨立於電影的生命力。譬如《幻愛》有很多屯門碼頭、海濱公園一帶的描述,是主角阿樂餵野貓、照料病重母親的地方。現實中蔣曉薇也是在碼頭一帶生活,學生時期,要消遣要借圖書的話,得乘搭輕鐵到市中心,但數元幾塊的車資並不是學生捨得的花費,所以她寧願流連海邊,呆望青山碧海及徐徐航行的貨輪。親近山水,她的創作注入很多與大山大海有關的意象。
美好快樂為願景
蔣家於80年代遷進屯門碼頭,定居的美樂花園是屯門碼頭區首個非公屋屋苑,可算標誌了這個社區小康的一面。「美樂花園這個名字改得很好,有美好及快樂的意思,彷彿寄托了對這個新市鎮的願景。它的英文名字叫Melody Garden,讓我想起音樂悠揚。」平實的名字反映了當時的人對生活的追求是多麼的簡單而實在。蔣曉薇記得刮起颱風時,臨海的飯廳一定出事,窗戶的隙縫滲滿雨水海水,父母一夜無眠清理積水之際,她和弟弟卻興奮玩水。一家早年遷出美樂,而這些快樂感受被暗渡陳倉至小說中。電影前部份描述阿樂與幻覺戀人欣欣相遇,蔣曉薇有感二人見面不外倚欄杆談情及摸摸對方的頭,認為小說有發揮空間,所以她安排這對戀人吃甜品去。小說的甜品店其實就在美樂,「美樂一帶都是街坊小店,你沒法在這裏吃到大品牌的甜品。」老同學讀到這情節都會心微笑,興奮地猜到底是以A店或B店為原型。
通勤之苦
有評論指電影把屯門的通勤經驗拍得異常美麗,例如兩列徐徐行走的輕鐵交錯相遇,又例如車廂玻璃窗的倒影朦朧迷幻。蔣曉薇說,現實的大西北通勤經驗其實頗痛苦,輕鐵非常擠擁, 乘巴士的話,則要經過長長的屯門公路才到達市區。她在小說透過阿樂視角申訴通勤之苦:「屯門一定是給遺棄的角落,否則怎會將這個人類史上最失敗的交通系統安置到這裏來。當大家都說為大灣區打造『一小時生活圈』時,由屯門碼頭站到天富站,由上車直至下車也得搖晃一個小時」。不過,蔣曉薇說,漫長的車程也有可愛的地方,就是沿途可以放空腦袋,沉澱思緒。

記者:周燕
攝影:張洛
編輯:鄒仲安

-----------------------------
10個移英港人分享 住宿、揾工、生活開支
《移英·宜居?》一書睇盡居英苦與樂
-----------------------------
馬路趣事 車界大小事
CarMan吹水台 一齊傾吓偈
-----------------------------
打國際線 《蘋果》英文版免費試睇 按此了解更多
英文版已登錄新版《蘋果》App按此下載/更新
電影中,阿樂與幻覺戀人欣人相遇的輕鐵站就是「蝴蝶」。蝴蝶站附近是蝴蝶灣。
電影中,阿樂與幻覺戀人欣人相遇的輕鐵站就是「蝴蝶」。蝴蝶站附近是蝴蝶灣。
(蘋果日報)
蔣曉薇正職為中學中文科教師,工餘筆耕。
蔣曉薇正職為中學中文科教師,工餘筆耕。
(蘋果日報)
小說版的《幻愛》補充了電影一些沒有着墨的地方。
小說版的《幻愛》補充了電影一些沒有着墨的地方。
(蘋果日報)
市中心喧囂似乎傳染不到碼頭一帶,這裏依舊閒適,自成一角。
市中心喧囂似乎傳染不到碼頭一帶,這裏依舊閒適,自成一角。
(蘋果日報)
電影把輕鐵拍得異常美麗,現實中,擠擁的車廂是屯門人痛苦的日常。
電影把輕鐵拍得異常美麗,現實中,擠擁的車廂是屯門人痛苦的日常。
(蘋果日報)
1984年落成的美樂花園是屯門碼頭一帶首個非公屋屋苑,象徵了這個社區小康的一面。
1984年落成的美樂花園是屯門碼頭一帶首個非公屋屋苑,象徵了這個社區小康的一面。
(蘋果日報)
小時候的蔣曉薇已經喜歡望海。
小時候的蔣曉薇已經喜歡望海。
(蘋果日報)

海濱長廊的觀景非常開闊,眼前是青山碧海。
海濱長廊的觀景非常開闊,眼前是青山碧海。
(蘋果日報)


2020年7月27日星期一

在香港吃江南 - 李純恩

在香港吃江南 - 李純恩


李純恩fb圖片

在家抗疫,先要儲糧,這日開車在外採辦,到了上環「同順興」。

「同順興」有許多江南食品,他們在上海製作的葱油餅我家常備。一包五張,平時置於冰格,要吃的時候,取一張放在平底鍋上煎,因為本身油份足,所以鍋裏也不須放油,只管兩面乾煎,不一會餅就鼓了起來,豬油香味也透了出來,暗暗浮動,特別誘人。大約三分鐘,兩面煎成金黃,即成。這餅酥香鬆脆,一日三餐可食,尤其到了半夜看書看戲之時,最是救急救難。

買了葱油餅,再買高郵鹹鴨蛋。高郵鹹鴨蛋以雙黃蛋最出名,但我嫌有時兩個蛋黃擠在一個蛋裏,體積分薄了,倒不如單黃來得實在。高郵鹹蛋鹹鮮流油,一切開刀上碟中都是油,香膩之極,配一碗開水泡飯,窮開心了。

另外又見「沈大成」的「金糰」,「金糰」內包甜酥的黃豆粉餡,外面再裹一層黃豆粉,呈金黃色,豆香撲鼻。還有「雙釀糰」,也是上海「沈大成」出品,糯米糰中包紅豆沙和黑芝蔴粉,外層包裹椰子絲。都是午後甜點,都買了一些,當午後點心,配明前龍井,假裝到江南。

如今正是吃桃季節,問老闆林先生可有無錫陽山水蜜桃,他說剛剛賣完,但寧波奉化水蜜桃剛到,於是要了一盒,見那盒子上有一女人肖像,叫「范大嫂」,不知跟蔣委員長有沒有關係。想必總是好的。


2020年7月26日星期日

尋哥哥壁畫掘霑叔足迹 重遊香港思考出路

尋哥哥壁畫掘霑叔足迹 重遊香港思考出路

丹麥旅行家Thor Pedersen環遊世界途中遇上武漢肺炎,在香港滯留足足四個月,獲旅發局安排參加一個本地團,跟着本地導遊在深水埗走了一圈,這位導遊是「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

當我們認定深水埗就是鴨寮街,最多加上新冒起的文青小區大南街,「活現香港」帶團友看後巷裏若隱若現的張國榮壁畫,或由西班牙藝術家塗色的唐樓。

這天兩人相約重遊深水埗,Thor跟陳智遠說:「上次跟你去的老店很有趣,這些店舖和建築我一個人不會留意,因為你有這些人脈,我才有機會跟賣蛇的女人聊天。」
陳智遠帶Thor到石硤尾,參觀黃霑童年居住的石硤尾邨。
陳智遠帶Thor到石硤尾,參觀黃霑童年居住的石硤尾邨。
深水埗龍蛇混雜,生命力強,陳智遠愛帶遊客去尋寶。
深水埗龍蛇混雜,生命力強,陳智遠愛帶遊客去尋寶。
張國榮塗鴉已被渠王廣告掩蓋。
張國榮塗鴉已被渠王廣告掩蓋。
棄高薪厚職 體驗特別旅程
「活現香港」的數百元團費不算便宜,但賣點是深入講解和獨特體驗,例如「大澳團」團友可跟棚屋屋主家訪,「黃霑團」團友跟社會學家吳俊雄重踏黃霑成長地方,還有請建築學者帶遊港島古蹟的本地團。

這天陳智遠帶Thor到石硤尾邨,繪影繪聲講述黃霑見證過的石硤尾大火和雙十暴動。黃霑填詞的首首金曲、一張張香港老照片,都是這位導遊的帶團工具。他說:「我們用聲和畫的效果帶團,讓參加者進入黃霑的童年,即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深水埗區。」這個黃霑團還邀請「風車草劇團」湯駿業獻唱黃霑多首名作,再由吳俊雄訴說每首歌曲背後故事。

陳智遠在曾蔭權年代任食物及衞生局政治助理,之後在商界出任高薪厚職,大可不問世事專心搵銀,但他卻在facebook狠批權貴虛偽,二〇一三年更辭掉筍工成立「活現香港」。踏遍近九十個國家的他,矢志令香港成為一流旅遊城市。

他的本地團在Tripadvisor口碑載道,九成光顧他的顧客給予五粒星滿分,Thor跟他逛完一次深水埗也印象深刻,「以前以為香港遊一星期就夠,如今我留了四個月,但每次跟你行完又有新發現,原來香港可以遊完又遊。」

然而,提起今天香港旅遊業,大家最易想起剛獲政府注資五十四億元的海洋公園,陳智遠忿忿不平道:「海洋公園明明管理不善才負債纍纍,本應汰弱留強,反而獲政府拯救,努力經營旅遊業的人則孤立無援。」
黃霑在石硤尾邨成長,陳智遠會在這兒講解60年代歷史。
黃霑在石硤尾邨成長,陳智遠會在這兒講解60年代歷史。
Thor曾經以為香港留一星期就夠,如今滯留幾個月才發現很多地方未去過。
Thor曾經以為香港留一星期就夠,如今滯留幾個月才發現很多地方未去過。
二人一起到深水埗的老店如蛇店和豆漿店。
二人一起到深水埗的老店如蛇店和豆漿店。
光復城市面貌 行出社會出路
反送中期間,雖然街頭示威頻繁,但「活現香港」仍算客似雲來,誰知武漢肺炎令旅客數目插水,生意因此大跌九成,他預計還得死守大半年。

不過所謂有危便有機,香港人恐怕今年難再旅行,反而想在這個城市鑽窿鑽罅。「活現香港」這個月多了很多本地查詢,因而重推去年舉辦的「黃霑團」,facebook宣傳出了一天即爆滿,如今又要加團,不過也只能在限聚令解除後才出發。

過去一年,年輕人對香港的愛毋庸置疑,陳智遠認為更要光復城市面貌,「過去一年大家都不好過,在這困難時期,我們更要思考香港的出路,透過這些本地遊回顧以前的動盪不安,當年我們是怎樣克服過來,就知道今天要怎樣往前走。」
活現香港團
陳智遠的北角團會帶團友遊皇都戲院。
陳智遠的北角團會帶團友遊皇都戲院。
帶大家深入認識香港,為團友帶來特別的體驗。
帶大家深入認識香港,為團友帶來特別的體驗。
陳智遠的本地團在Tripadvisor上評價極高,大受外國人歡迎。
陳智遠的本地團在Tripadvisor上評價極高,大受外國人歡迎。
除了外國人,活現香港的本地團亦深受港人歡迎。
除了外國人,活現香港的本地團亦深受港人歡迎。
活現香港facebook:WalkInHongKong

採訪:呂珠玲
攝影:黃智琳
部份圖片由活現香港提供



西裝荷爾蒙 - 鄭天儀

西裝荷爾蒙 - 鄭天儀



林作和林雪着西裝,邊個型啲?咪玩啦,梗係林雪,毫無懸念。着西裝同戴bra一樣,最緊要係──撐得起。將套好端端的Brioni着到似Bossini的,不叫穿戴,叫糟蹋。最可笑是林生花盡心思想演繹「人着衫」,最後要拎張單出嚟反證「衫着人」,碌幾萬蚊,碌的其實是存在感,人生最諷刺莫過於此。

以前在上海,在大街上經常見到大叔們穿睡衣配西裝,吃早點、遛狗、逛商場,是一道很有趣的street fashion風景。直至 2010上海舉辦世博會,政府禁止市民穿睡衣出門引起爭議,畢竟那是老上海的睡衣情意結,why so serious?至少他們穿得率性自我,不用price tag證明自己受精而生。

林生標榜買西裝要外國名牌,揶揄香港「地茂裁縫」,其實本土出品又怎會失禮?鄧達智強調,香港優秀裁縫的精細針線手工所出,足以放在時裝博物館。

記得大班鄭經翰就寫過香港四大裁縫亞民興昌、培羅蒙、怡安泰和何超,他們甚至提供一世包改的售後服務,物超所值。大班強調一流的皮鞋正如一流的西裝,都要度身訂做,買現成名牌已是次等,甚至斷言:「大班話你知,如要表示識貨,又要演嘢,每個男人的衣櫃裏,至少要有一套由四大裁縫做的西裝。」

或曰:「會穿西裝的男人,是會行會走的荷爾蒙。」Ryan Gosling、Nickelson Wooster穿西裝都型到裂,天使魔鬼都在細節中,香港代表我覺得已故名伶梁醒波堪稱經典。
「擔番口大雪茄,充生晒認經理,撈世界要醒目,一於當玩把戲。着起西裝革履,成副USA歐西美,我實在冇乜聲氣……」波叔這首《光棍姻緣》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街知巷聞的名曲,也令這位能喜能悲的「東方差利」形象更加深入民心。

其實梁醒波初出道也是粵劇文武生,直至戰後身體發福才轉走丑生路線,反而成就更大,他穿西裝抽着雪茄的造型也更有佬味。要研究老香港西裝演變和中港矛盾,波叔的《南北和》也很有參考性(編劇是張愛玲老友宋淇)。劇中波叔開廣東老派西裝店「南發」,隔鄰有「外江佬」新開了同樣是度身訂做的洋化西裝店「北大」,講這兩個競爭對手、南北生活習慣不同而引發的搞笑衝突。
1961年波叔參演的《南北和》,講西裝傳入,香港人穿西裝的初史,還講新移民與香港人的中港矛盾。
1961年波叔參演的《南北和》,講西裝傳入,香港人穿西裝的初史,還講新移民與香港人的中港矛盾。
潮爆格仔西裝 波叔穿出生活態度
在香港這個先敬羅衣後敬人的十里洋場,波叔將着西裝變成一種生活態度,穿出了經歷,穿出了時代。我問住在美國的波叔么女梁寶珠,她指波叔的身形壯碩,西裝真係從美國買回來,「波叔非常時髦,認為大老倌予人嚴肅保守印象,所以更要新潮,當時在香港穿格仔西裝很前衞。」寶珠姐回憶,當年父親是首位在英女皇手上接過MBE勳銜的香港演藝界代表,他指自己是華人,堅持穿唐裝領事頭婆的榮譽(波叔的壽衣也是這襲唐裝),但回到TVB錄影節目接受眾人祝賀時,他即時換回那身潮爆的格仔西裝,以彰顯他的穿衣智慧和文化宣言。

讀書多唔代表有智慧,正如自吹「好打得」唔係真係打得,但至少林生的屎橋令大家中伏了。

西諺有云:There's no such thing as bad publicity,即是負面宣傳也是一種宣傳,都能極速增加林生由律師轉行保險的知名度。

所以,唔好再中計評論林作了,J番我的男神林雪吧!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