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8日星期一

粢飯豆漿 上海三代的早餐情結(蘋果日報)

粢飯豆漿 上海三代的早餐情結(蘋果日報)

Carmen(左)、Venus(中)及張太三代上海人一邊吃着上海早點的同時,一邊分享上海生活的回憶。Carmen(左)、Venus(中)及張太三代上海人一邊吃着上海早點的同時,一邊分享上海生活的回憶。
【早傳之美】
大口咬下包着香脆油炸鬼的粢飯,喝一碗溫熱的鹹豆漿——以上海的味道為一天揭開序幕,既是不少香港人的日常習慣,也是本地上海人的家鄉回憶。今天看來簡單樸素的粢飯和豆漿,原來數十年前在上海是富貴人家的早餐食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上海到香港的張生一家,這些年來一直在香港尋找家鄉味道,這天來到「上海美華菜館」吃早餐,品嚐被稱為上海早餐「四大金剛」的豆漿、粢飯、葱油餅和油炸鬼。
當年張先生在上海工廠打工,他憶述那時普通平民家庭沒閒錢,早餐只能花四、五分錢吃饅頭、泡飯,或灑了葱花的陽春麵。張生的女兒張慧(Carmen)說,以前一直恨食粢飯,記得小時候有個頑皮的鄰居孩子,每天咬着粢飯和油炸鬼在她們家前晃來晃去。Carmen一直恨吃的栥飯和鹹豆漿,要等到她長大後在香港才首次嚐到。不過對於Carmen的女兒陳怡恩(Venus)來說,粢飯是幼時的美味回憶。在本地土生土長的Venus,自幼吃婆婆自家製的粢飯,婆婆親手做的粢飯別有一番風味,餡料會加入櫻花蝦等讓人意想不到的材料。她以前一直以為上海早餐就只有粢飯和豆漿,長大後也會自己在街外買粢飯當早餐。

油炸鬼是粢飯靈魂 油而不膩

製作粢飯看似簡單,工夫卻不少。粢飯選用較硬身的黏米,浸軟後煮熟,用濕毛巾包起,攤勻壓平,之後按序加入榨菜、肉鬆、油炸鬼,包合掐實即成。傳統的上海粢飯,餡料原只有油炸鬼,現在我們經常吃到的豐富配料款式是現代食法。粢飯的精粹在於油炸鬼,講求香脆乾身,油而不膩,在粢飯的油炸鬼上,可以見菜館的真章。上海美華菜館著名的粢飯,油炸鬼脆卜卜,原來秘訣在於「翻炸」,使油炸鬼在帶有濕氣的米飯之中仍能保持乾脆。
說到上海早餐的招牌食品,除了粢飯外,非鹹豆漿莫屬。初嚐鹹豆漿,往往會有驚喜。比起一般甜豆漿,鹹豆漿的味道複雜得多,豆漿夾雜着油炸鬼、榨菜、蝦米、葱、豉油等味道,與其稱之為豆漿,可能更像一般廣東人認知的湯或豆花。在一系列上海地道早餐食品之中,鹹豆漿是Carmen最愛的一款,但對於習慣了廣東口味的Venus而言,鹹豆漿味道奇怪,她認為豆漿要甜的才像樣。
在上海美華菜館,豆漿除了甜和鹹,還有加蛋的選擇。豆漿加蛋是較傳統的食法,被認為能提供額外能量。老闆馬銀芳小姐表示,菜館的師傅每朝四時開始磨豆製作豆漿,甜和鹹豆漿一直都有捧場客,「起初廣東人對鹹漿不大接受,比較喜歡甜漿,但近年接受鹹漿的人明顯增多。」

幫襯土瓜灣老店 上海師傅坐鎮夠正宗

張生一家在上海的早晨回憶,是餐餅和粢飯糕,這兩款簡樸的食品在香港已甚少找到——餐餅以麵粉烤烘出來,兩邊煎香後,灑上芝麻和葱花來吃;而粢飯糕,即是簡化版的粢飯,將沒有餡料的粢飯切成正方塊,油炸至金黃香脆,簡單卻飽暖。上世紀八十年代,張生張太及女兒Carmen先後從上海來到香港,Carmen當時十歲,初來港首先要應付艱難的廣東話,之後Carmen在香港落地生根,誕下女兒Venus。任職空姐的Venus因工作關係,不時往返上海,但除了小時候有隨家人回鄉探親外,長大後已沒回上海老家。每當有家庭聚會,張氏一家都會優先選擇上海菜館,以迎合老人家口味。多年來一家人吃遍本地的上海菜館,但認為本地的上海菜大多是「廣東上海味」,始終與上海地道菜有點分別。
老闆馬小姐說,在現址開店久了,熟悉的面孔固然多,默默伴隨着客人度過多個寒暑,「看着一家四代成長,由當年一對年輕夫婦開始來光顧,到他們的子女長大,子女又建立了家庭,再帶他們的子女來光顧。」
上海美華菜館在土瓜灣內街屹立了近半世紀,當年馬小姐的契爺在一九五三年創辦美華,那時只挑着擔挑做街坊生意,在巷弄裏售賣豆漿和粢飯,還未有實體店,直至一九七三年,才在現址開辦上海美華菜館,以早餐為基礎,並增添碟頭飯和小菜等選擇。菜館的師傅都是跟上海師傅學習傳統食物製法,夥計都是上海人,客人以廣東人佔多,有約兩成客人是上海人。菜館於今年中續了三年租約,馬小姐表示,三年後打算不再續約了,計劃好好休息一下。
菜館逢星期一至五早上七時至十一時供應早餐食品,周末和周日供應至十二時。早餐時段過後除了甜豆漿及一些小點外,其他大部份早餐食品均暫停供應,非常準時,而受歡迎的粢飯經常在早餐時段完結前已售光,想品嚐一個豐富的上海式早餐,記緊不能太爛瞓。
上海美華菜館
土瓜灣美善同里13號

採訪:周子欣
攝影:梁詠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