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星期六

撞結局的《無雙》與韓版《毒戰》 - 邵頌雄

撞結局的《無雙》與韓版《毒戰》 - 邵頌雄

《無雙》截圖


久未有走進戲院觀看港片的衝動。上星期往看《無雙》,原也沒抱多大期望,旨在捧發哥場,但意料之外的,是電影前三分一呈現了前所未見的周潤發。發哥不論舉手投足,抑或演念對白的聲調語氣,都明顯下過一番心思,功架十足、收放自如。電影中段,則是「新周潤發」重塑盛年時期周潤發的經典形象,從《英雄本色》、《喋血雙雄》以至《縱橫四海》,目不暇給,演來卻另有一番味道。此與近年王大導主理的賭神相比,完美展示了「肅讓致敬」(tribute)與「戲謔模仿」(parody)的分別。

然而,電影的最後三分一,極力扭出的幾個所謂「神轉折」,卻為敗筆。電影上映了一段日子,戲末的討論已多,如今已非秘密。但隨俗說句:以下內容含有劇透,慎入。

除非沒看過《非常嫌疑犯》(Usual Suspects),否則觀看《無雙》時,不可能不令人聯想到這齣荷李活經典電影。《非》於1995年推出,周星馳於翌年的《食神》,已急不及待把其中僅一分鐘的認人戲,抽出來鋪演惡搞一番,但那還能說近乎一種觸機多於抄襲,所注入的周式風格,把一列演員的喜感都發揮出來,成為戲中最令人捧腹喪笑的一幕。《非》片的經典之處,連幾年前漫威的《銀河守護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也有一場致敬戲。《無雙》把整套戲的主幹挪用,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其實《無雙》拍攝頗為細膩,化妝、服飾,以至印製偽鈔的過程等,都看得出製作人的誠意。從丟勒(Albrecht Dürer)的銅板畫《騎士、死亡與魔鬼》(Ritter, Tod und Teufel)到「無雙」的戲名,處處隱藏寓意,也是港產片中鮮見。既然有心做好電影,何必如此明目張膽地挪用一套經典電影的橋段?

如果想拍這個故事,何不堂堂正正洽購版權重拍?莊文強於訪問中,不諱言道出「李問這個角色就是我」,未知是否暗指現實中的莊導,不是畫「像真畫」,而是拍「像真戲」,也不知他是否真的相信「任何事情,做到極致就係藝術」。戲中另一對白「假貨也可以做得比真貨好」,卻成了編導的心魔,為要把《無雙》拍得比《非常嫌疑犯》更好,而於出現了那個「神轉折」後,還要補上幾個《非》片沒有的轉折位,一扭再扭,卻暴露了原作所無的漏洞,猶似東施效顰、狗尾續貂。

由此想起數月前上映的韓版《毒戰》,把杜琪峯的作品改頭換面,炮製出極富韓國電影風味的新作,成績甚佳。比較新版《毒戰寒流》與杜Sir原作,可見改動甚多,人物設計亦異,但依然大方說為「重拍」。原作於酒店內分別與買家賣家交手的那場戲,是非常出色的設計,雖然我總懷疑其靈感來自《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Ghost Protocol)中杜拜哈里發塔那一幕。這是《毒戰寒流》保留杜版最完整的一段戲,但編導卻另闢天地,拍出充滿韓味的張力、金柱赫的演出令人不寒而慄,委實是非常出色的翻拍。然其結局,不但跟原作大異,連帶整部電影的故事主線都來了一個大反轉。無獨有偶,韓版結局的轉折靈感,同樣來自《非常嫌疑犯》,只是「借鏡」的出手較高,而非像《無雙》那樣呆板地生搬硬套,連疑犯拼圖的細節也一樣照抄,但其重新設計卻顯得無理乏力。那也是周潤發整套戲演得較為遜色的一場。

港產片一直以來的致命傷,都是劇本不濟。劇本所重,不只故事大綱,亦重人物刻劃、對白設計、場面構思。香港電影長期依賴現場度橋、以往甚至後期製作才安插對白配音,着重的只是動作場面,即使有技術上的聰明,亦只能一時風光。可不是嗎?成龍的雜家套路,幾十年如一,中外都看厭了;徐克、程小東的「威也」武術,已被荷李活吸收,配合電腦特技加以改良;吳宇森的雙槍式「暴力美學」,到了畢彼特和安祖蓮娜的《史密夫決戰史密妻》(Mr. & Mrs. Smith),也作了大大革新,反而吳氏仍堅持的慢鏡白鴿,則被視為老套過時。技術給吸乾了、劇本創作又從來沒受到應有的重視、演員與導演青黃不接、資金不足,香港電影的前景怎不悲觀?

《無雙》已踏出了一大步,期望能以更多自信,繼續往前邁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