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星期日

中國模式下的現代東印度公司 - 劉細良

中國模式下的現代東印度公司 - 劉細良

羽田正作品《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讀書好】
早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在北京會見李克強,《紐約時報》指,馬哈蒂爾在見面後,已明確點出取消中馬合作基建項目之因,「我們不欲見此狀況:新殖民主義因窮國無法與富國競爭而出現」。這明顯是衝着「一帶一路」的中國模式而來。

殖民主義先鋒

究竟十八、九世紀的舊殖民主義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是否一開始就是用炮艦強行打開落後國家的大門呢?大英帝國是舊殖民地帝國代表,她們東來開拓的先鋒,其實是一間跨國「央企」,名字叫做東印度公司,它的模式是沿襲自更早的荷蘭的聯合東印度公司VOC。這些企業不屬於國營,在操作層面是完全商業化。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北海沿岸城市開始與東方進行貿易,他們隨季候風一齊到達亞洲,採購同樣商品帶回歐洲,割價競爭。最後共和國政府介入,將六間企業合併為聯合東印度公司,並給予特許狀,壟斷亞洲貿易,並且可以用荷蘭國會之名,在東印度建立要塞任命總督、僱用士兵,甚至與當地統治者簽訂條約。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特色,是既有政府權力作後盾,但又不屬於國營,表面是商人控制,實際上是官商一體。東印度公司與十七、十八世紀亞洲進入世界貿易體系起着重要角色。大家要進一步瞭解殖民主義拓展史,必須認識鴉片戰爭前由東印度公司作先鋒的這一段經歷。台灣最近出版了日本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What is Human History)系列,這套普及歷史書有系統地解說近世的演進。東京大學東洋文化史研究所教授羽田正作品《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歷史》,就是以東印度公司為主角,是這方面的好讀本。
回顧東印度公司作為帝國的代理人這段歷史,是為了作對比,今天在非洲、東南亞及中亞作為中國模式代理人的「中」字頭央企,同樣是官商一體,參與世界各地港口、能源及公路鐵路等基礎建設,而表面沒有「中國」二字的科技企業華為、中興,則負責進攻資訊基建,背後同樣由一個黨控制。東印度公司曾經為宗主國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同時將基督教文明、英語及現代商業文化、會計保險制度及股票市場帶往亞洲。東印度公司背負殖民帝國的歷史罪名,但也為殖民地帶來了一些近世的價值觀念。香港開埠後出現的洋行制度,便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加爾各答留下的遺產,中環地主亞美尼亞人遮打爵士便是在當地洋行工作,得到寶貴的營商經驗。

中國東印度公司

中國的「東印度公司」,表面是不介入不干預非洲東南亞貪腐、獨裁體制,只是為了共同開發,但這些超大規模的基建計劃,正為這些國家製造了巨大債務危機,而工程開支則控制在「中國東印度公司」手上,不斷超支,債務負擔不斷加重,直到最後以股代債,合夥人變成了大股東,港口要塞落入中國手中。中企為落後的國家帶來甚麼?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印尼巴達維亞、台灣熱遮蘭、開發日本平戶港,中企擁有可倫坡、希臘雅典、巴基斯坦的港口要塞,難怪馬哈蒂爾會認為中國模式會是新殖民主義的開始。
香港?已經是囊中物,愛國政客甚至成為中國東印度公司分支的董事會成員,下一波東大嶼山都會一千公頃五千億填海工程,便是中國東印度公司與愛國政客、商人的另一件超大型項目。
撰文:劉細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