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7日星期一

燒乳豬源自西班牙? - 鄧達智

燒乳豬源自西班牙? - 鄧達智

鄧達智提供圖片


翻查當年在西班牙、美食連城St Sebastian吃過的「釀飯燒乳豬」西語原文,卻翻出燒乳豬為Segovia(塞哥維亞)特色菜,以未滿兩周,未戒奶的BB豬炮製,稱為lechon de leche。電光石火之閃出念頭:燒乳豬在香港馳名,可參考了西班牙人國食之一?不單止、從名字開始?
Leche解乳、奶……仍未戒奶之豬,是為乳豬。
六、七十年代的童年,隨長輩參加親友飲宴外,經常陪伴祖父代表祖母出席宴會(老派生意人,如非熟稔或親戚關係,不隨便攜眷參與,也讓男孩學習交際應酬。)乳豬全體突然出現,略遲成為喜慶宴會頭牌菜式,之前見盡只是燒肉。農民養豬乸像母牛、母羊用作繁殖,公的留一隻強健用來打種,公牛如非耕種幹苦活,反正吃草,養得稍大即送去屠宰場;豬公養至四個到六個月大,送去燒中豬。
那些年出現燒乳豬,備受歡迎,卻有大有小無標準,不似西班牙人規定兩個星期大,仍在吃奶才算「乳豬」。
如果查證得據,燒乳豬源自西班牙,傳到香港再而發揚光大;無謂爭當什麼原創;心安理得做再創、次創又如何?
口痕友語我:雖然西班牙、葡萄牙及其眾多前殖民地都有燒乳豬及釀飯燒乳豬,但我們香港用糯米噃……
你沒吃過意大利Risotto,西葡圓米,也應吃過內地東北、日本圓米或台灣蓬萊米,誰都知道其黏性不下糯米飯,還需要尋找糯米?
調換身份,吃慣粘米飯的我們,開始製作釀飯燒乳豬初期,大概張羅用什麼米好,最後才發現糯米至合襯!
與燒乳豬可能源自西班牙,我們每天吃的「包」,亦源自西洋?
讀古代小說,舊時中國有饅頭、餅、燒餅。叉燒包、蓮蓉包、雞頭大包,全皆早與舶來外商交通的粵省城廣州,也可能開埠後香港所創,其他省份當年無此物事。就是十里洋場上海也不見月牙包Croissant或長條包Baguette的任何留痕;除卻改革開放後在華山路某國營小酒店,吃過明顯老師傅手勢,香、甜、輕、巧栗蓉千層蛋糕,深信那是老法租界遺物。
「糖包山」英譯Sugarloaf Mountain,原葡萄牙文為Pao de Acucar(字母寫法尤其音準符號英文沒用,有出入)的Pao,音「包 」,一直懷疑此包就是我們日常吃的麵包、菠蘿包、雞尾包的包;以上幾種包以為香港獨有,原來菲律賓、西班牙、葡萄牙皆有。400年葡萄牙殖民地澳門在數十年前,也不隨便找得香港相當普遍各種包類與蛋撻,蛋撻原形的葡撻本來在澳門並不流行,忽爾在十多年前在港、澳,然後內地發癲似的紅起來,全賴路環西方人開設的餅店「安德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