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

【讀書好】山系閱讀 - 劉細良

【讀書好】山系閱讀 - 劉細良

劉克襄認為香港人擁有四分三的鄉郊野外是世界少見。

【讀書好】
上星期山竹襲港前夕,我們一行廿多人提早逃出香港,飛往不丹登山露營。在不丹帕羅登虎穴寺,有一定體能挑戰,由於在海拔較高地點起步,山徑亦非香港的石屎石級,年紀大的頗感吃力,但最後我們所有人成功登上虎穴寺。回到Uma Paro酒店下午茶,同行阿Dick說登山不在於征服目的地,而是在於登山的過程,因為大家互相照應,最後全部人成功到埗,那種同行互相扶持的感覺才令人難忘。
香港近年也興起一股登山熱,我認識的朋友相約去登日本富士山、熊野古道、劍山,日本登山徑設計很好,還原了大自然感覺,並非香港漁護署求求其其用石屎鋪地可比。年初登熊野古道,發現登山徑部份在進行維修,撥開表面泥土,下邊是有木頭架及碎石作基座,即使一條登山徑,也反映出日本人的心思。日本動手維護登山徑的不少是山友義工,愛山的人,豈止自拍打卡,實行自己山徑自己救。在虎穴寺登山,印度遊客大呼小叫,不丹領隊怒目而視,走過他們身邊時低聲指正,這也是一種尊敬山林的表現。

登山福地


其實,我們生活的城市也是個登山福地,只是大部份香港人不自知。麥理浩總督在1972至1982這十年間,留下的東西今天已經走樣,例如公共醫療、廉政公署全部褪色,唯獨是麥理浩徑是世界最佳登山徑之一,他任內推出郊野公園條例,阻止了中國人實行的「發展是硬道理」,將推土機開進山村田野。六七暴動後,港府真正的青年工作,不是驅趕本地年輕人返內地大灣區創業,而是叫他們到山裏的郊野公園去,認識大自然,鍛鍊意志及體魄。我就是麥理浩那代年輕人,響應政府宣傳,背着鋁架四處露營。關於香港山野的文字記述,有兩本書值得推薦,一本是日航前副總裁金子晴彥先生出版的《香港阿爾卑斯山》,細說自己漫步麥理浩徑、鳳凰徑、蒲台島等的點滴,描述村落歷史、山名由來等,令香港人自己也遺忘了的鄉郊山野歷史文化再現,此書日文版面世後大受日本人歡迎,造成了日本人組團來港登山熱潮。香港漁護署其後把該書繙譯為中文的《金子旅港行記》,相信看過中文版的人很少。

四分三香港


另一本是台灣生態文學家劉克襄的作品《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他曾在香港城大及嶺大出任駐校作家,用旅居香港這八年時間,走遍鄉郊山野,劉克襄認為香港作為高度開發的城市,竟然有四分之三土地保育下來,全是歷史的偶然與必然。「英國在殖民香港時期,為了避免讓中國以水源為藉口掐住咽喉,必須保護大片森林與郊野,同時造林,好讓香港留有水源地。」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不經意間接造福了百餘年來的生態,令香港在石屎森林的旁邊,就擁有嶺南山水。他眼中香港的美,不在於大型基建摩天高樓,而是在四分一高度密集的人口地區,可以很便捷就去到那四分之三的綠色地帶,這是世界大都會少有的。在本書介紹的路線裏,沒有選取著名的麥理浩、衛奕信徑,或知名山頭如鳳凰山、大帽山和八仙嶺,他比較傾向於古道、村徑的報道,以及濕地環境的觀察。希望藉由這些不具知名度的路線,令讀者認識更多香港郊野生態風貌。劉克襄的文字風格很獨特,擺脫了傳統文學山水遊記,有資訊也有個人觀察,所撰寫的路線,依地理位置編排歸類,而行走路線均附有一手繪地圖搭配見聞作參考。

今天,郊野公園生態正受利益集團的推土機威脅,我們定必奮起反抗。
撰文:劉細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