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星期二

歷史論述爭奪戰(顧書維)

 歷史論述爭奪戰(顧書維)

重新書寫香港的歷史論述,從來都是北京政權的目標之一,九七前後動作頻仍,近日比較大的舉措,自然是由董建華牽頭的組織,號稱將花費7.8億編修所謂的《香港志》。

陳智思在記者會上強調「史實為記,述而不論」,然而,何者述,何者不述,本身就是一種取態,無法含混過關。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曰:「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意即有權者素來會利用權力去定義、剪裁史料,以符合當前政治需要,中國古代每一代都替前朝修「正史」,二十四史的所謂「正統」,正是如此一種體現。

《香港志》的編纂,正是假借立地方志為名、搶奪政治同史觀定義權為實的行動。雖然以2017年劃界,但觀乎其如何詮釋東江水、六七暴動、六四、九八打大鱷、沙士以及雨傘運動,其遣詞用字均可以反映所謂的「述而不論」只是笑話,目的就是要統一香港所謂「正史」,將對史事的詮釋定於一尊。

這場歷史論述爭奪戰,其實早於數十年前就揭開戰幔。繙譯學者王宏志在其著作《歷史的沉重》中,直言中國大陸自90年代起積極「參與」對香港史的論述,然而無一例外地遺漏了一個時段:20世紀50至80年代。王宏志直言這絕非為「無心之失」,而是希望隱沒香港人本土意識的成長,以及直接否定英國政府在這30年間令香港在國際嶄露頭角、經濟騰飛的功勞。

1949年以後,逃避中共迫害的難民來港定居,生下了他們的下一代,而這些人正是香港「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以這裏為「家」,日漸建立起認同感。加上六七暴動以後,香港人在「愛國」和「穩定」之間,選擇了後者,直接否決了當時中共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與大陸是日益疏離,中共對這30年的歷史,難以創造有利自己的論述,故不願一談。

香港人身份湮沒於民族論述

1990年代,中共大舉動員重新書寫香港歷史,特別是對於「大中國」的文化想像,從而令「香港人」這種身份直接湮沒於「民族-國家」的論述當中。這也是王宏志在《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提到的強大統戰力量,並謂之「一種大一統心態,也是出於政治考慮的心態」。故此,中國內地每每談及香港,永遠從鴉片戰爭開始,然後一堆「喪權辱國」、「百年屈辱」等字眼,對港英年代的描述,其不堪程度更是不難想像。

一連串關於重新「編修」歷史的動作,連同考評局歷史科前經理楊穎宇最近的專訪,對照一睇,相映成趣。楊穎宇直言,現時讀歷史、教歷史需要很大勇氣,從他甫接受訪問後,考評局立即明言追究、建制報章重炮招呼可見,現在敢於訴說官方不承認的「歷史」,也是罪惡滔天。

考評局DQ歷史科史題一事,結合可立小學教師因教授鴉片戰爭「失誤」遭釘牌、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重組」等連串事件,均反映北京明顯要在意識形態以及政治詮釋權上,全面收窄收緊對香港自由的管制。

「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將來;而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這是喬治奧威爾的名句。歷史論述,本身就是一場關乎記憶和政治權力的戰爭。

顧書維

自由撰稿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