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oreign Affairs》發表了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Rana Mitter關於中國共產政權的分析文章,他認為不少人誤認中共是廿一世紀的蘇共,兩者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中共政權的管治,由四個元素組成: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消費主義Consumerism、全球野心Global Ambitions及科技Technology,他稱之為ACGT模式。
在眾多威權管治國家中,中共的特色,在於其消費主義及科技至上。蘇聯集團的失敗,在於內部經濟崩潰,民生凋零,空有強大武裝力量,科技用於軍事,而非經濟領域。要瞭解中共政權的未來,科技是重要一環。
今天介紹一本科技史作品《技術陷阱》,英文原著《The Technology Trap: Capital, Labor,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作者是知名新經濟及科技史專家Carl Benedikt Frey。本書探討由工業革命到人工智能時代,科技如何大幅移轉社會成員間的經濟與政治力量分佈。工業革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財富與繁榮,但初期工人對於機械奪去工作機會,一度訴諸暴力搗毀機器,但隨後因機械化浪潮影響而丟了飯碗的人士,也因為掌握操作機器的技術緣故,獲得更理想工作報酬。工業革命最終令社會大眾均得益,究竟今日人工智能及自動化帶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會否如第一次工業革命那樣喜劇收場呢?
作者認為兩次科技革命存在根本差別,第一次革命的機械化,是輔助勞工的「賦能技術」,而今日AI時代則是取代勞工的「替代技術」。工業機械化技術提高了工人的生產力,他們的技術更加寶貴,市場價值更高,由體力勞動變成了技術工人,待遇也隨之改變,馬克思眼中的革命中堅無產階級,因為晉升了中產,所以革命沒有發生。但在人工智慧年代,是自動化機械取代了人手,例如物流業中的無人車無人機取代了司機這行業,技術樂觀主義不再理所當然。技術不一定會在犧牲少數人之後,同時造福多數人,達到皆大歡喜。在自動化「替代技術」普及後,人工操作機器帶來中等收入的工作機會萎縮,薪酬將停滯不前,自動化後生產力上升的企業雖然利潤大增,卻同時造成貧富差距急速擴大。相對於馬克思目睹工業革命下無產階級興起,今天反過來是中產階級消失,他們的失望與不滿造成民粹主義興起,社會日益分裂。
以民族主義 消弭勞工不滿
目前很少人會從技術革新角度看待中共的民粹主義,中國應用科技在生產領域,比昔日蘇聯先進得多,也因此捲入了第二波工業化。中共正全力推動「機器人革命」,「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大力拓展機器人自動化生產,2017年電器製造商美的便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KUKA)。據統計,2016年中國製造業平均每萬名員工中的機器人數只有68台,低於全球74台平均值,更遠低於韓國的631台、新加坡的488台和德國的309台。未來二十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將出現在中國,專家估計中國工作被AI取代的比率(job displacement)將高於英國。大規模的自動化會令過去三十年因世界工廠帶來的中產社會消失,貧富差距會持續擴大。這對於建立於中產消費主義的中共威權統治,會帶來甚麼影響?
我認為習近平主義,正是用民粹方式回應了大量收入停滯的勞工階層,以民族主義及全球野心、人民戰爭、超英超美來消弭他們的不滿,這也成為了中共「戰狼外交」的民意基礎。由此觀之,科技革命帶來的民粹主義,其實是全球性現象,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劉細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