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下,香港人恐慌性急着逃離,含淚離開土生土長的家園。30年前來港工作及定居的瑞士人Robert Ferguson,雖然見證着香港兩次移民潮,卻從未想過買機票離開,更自資推出本土物種圖鑑《香港野》,推廣香港的自然生態。「只要走半小時,你可以去到在薄扶林、龍虎山,甚至大帽山或大埔滘的樹林。水源、沙灘、小島盡在咫尺間,對我來說是個絕頂城市。」
「在英國只有約兩種蛇(編按:三種),但香港則有43種;你在這裏一天可以看到的雀,比在英國看10年的總和更多。香港的物種多樣性真是不得了!」Robert生於瑞士,後來到英國念書,1990年畢業後卻選擇跟隨現時的太太來港發展。Robert曾在多間出版機構或媒體,包括《路透社》、《經濟學人》等,擔任區域業務及營銷總監。
Robert兩年前退休,選擇留在香港,「為何我仍會留在香港?自1990年後,這裏轉變很多,現在是個生活艱難的地方,不只因為今年的疫症,更因為政治環境有很大轉變……但香港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我必須承認香港的海港真的很美麗。」
自退休以來,熱衷大自然的Robert遊走更多的山頭綠野,帶着相機沉迷拍攝更多的雀鳥、蛇蟲,「我享受從相機觀景器觀察,不只看動物的行為習性,更可以拍照記錄那一刻,對我來說是個無比特別的感受。」從前沿着遠足路徑一直走,健步如飛,Robert笑指現時走得很慢、很慢,可以發掘身邊大大小小生物;他更特地在深宵出動,只為了去看蛇。
遊人漸多 放眼口罩垃圾
每位攝影師都希望將自己的作品展出與人分享,Robert亦在網上寫網誌及開設facebook專頁「香港野 Hong Kong WildCreatures」分享相片及介紹本土的野生動物。在搜集資料過程中,發覺部份香港出版的動物圖鑑書雖然資料詳盡,但內容用字過於學術性及沉悶,整體不吸引讓大眾去閱讀。Robert回想,小時候閱讀的是附帶遊戲、更有趣味的小書,簡單介紹着各樣物種之餘,更是陪同外出郊遊的導遊及夥伴。「我想這就是我想嘗試的地方,以更平俗的說話方式、更有趣味性、更好玩、更貼近日常般,就像你跟朋友一起談論不同動物一樣。當然啊,小書的概念陪伴我成長,我希望把它給香港。」
Robert回望九十年代,甚少人踏足香港的郊野公園,「當時到大埔滘,整天只能看見5個人,那時我希望更多人能前來欣賞大埔滘的美麗;今時今日,我在大埔滘看見有很多大巴、人群、口罩、狗及垃圾,今天我又希望不要這麼多人來打擾這裏。」Robert看見香港人逐漸知道走到自然郊野的好處,但卻不懂欣賞及愛惜它,甚至還對它懷有猜疑,「我看見小朋友走向毛蟲,然後他們的奶奶會說:『不要碰!危險!』,我想透過《香港野》這本書嘗試告訴大家,其實在我們的家門前有這個了不起的環境,我們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動物——豹貓、野豬、猴子、赤麂、狐獴、水獺,也有跳蛛等有趣的小昆蟲等等。我想連結及教育更多人,希望大家對香港的自然生態感到好奇。當公眾開始與自然環境聯繫,就開始會欣賞、愛惜以及保護它更多更多。」
推出中文版 觸及更多人
Robert從網誌中挑選出逾80種本土可見野生物種,包括雀鳥、兩棲及爬蟲、哺乳類動物及昆蟲,於4月時自資出版《香港野》。「因為所有材料都已經齊全,整件事大概只用了一星期就已經可以去印刷。」Robert小試牛刀印刷1,000本,他親自聯絡書店及學校作推銷,豈料反應良好需要加印,迄今共賣出逾1,800本,雖然不算甚麼大數目,但對他來說已經很鼓舞,「有人給我發送照片,是他們的小孩拿着我的書在看。我覺得就算只有一位小朋友看,也是很好的事。」
由於《香港野》是英文書,Robert明白到這未必可接觸所有人,故找來在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任職的朋友幫忙繙譯成中文版,並已於12月推出發售。接下來,Robert正聯繫逾30位在不同本土物種範疇上的專家,如觀鳥者關朗曦及香港蛇野外導賞團發起人William Sargent等,合作推出多款「生態指南」,「我希望能製作一些像導覽的小冊子,讓人在大埔滘或其他地方時可知道那裏的特色、留心的話可看到甚麼,就如你去看老虎、大象,你不會一個人四處走,你會找來專業的導賞員帶領並作出解說。」Robert相信這樣或許能幫助大家更了解香港的自然環境,到郊外不僅僅是沿着指示牌走完多少公里而已。「我不知道接下來我會否成功,也不知道最終會蝕錢還是賺錢。倘若你將我的時間及相機器材等計進成本,我可以肯定說這不是視為生財的工作,這只是個熱血的計劃,讓我去分享相片及資訊。」
記者:蘇敏婷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