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星期六

滄海變桑田 與朱翁同遊60年代大嶼山(蘋果日報)

滄海變桑田 與朱翁同遊60年代大嶼山(蘋果日報)

狗嶺涌今昔對照,眺望巍峨的鳳凰山及狗牙嶺仍在,但所站的位置植物比昔日茂密。

【旅遊籽:假日散心】
行山、影相兼寫得一手好文章,更曾是新聞報道員,86歲「掌故王」朱維德若活躍於網絡年代,肯定是爆紅的山界KOL。他動靜皆宜,拍下10萬張香港照片,最近推出第29本著作《朱翁同遊香港原貌》講大嶼山,60年代用兩個月人工買下Leica M4,花了5年拍下大嶼山美景,50年不變只是紙上談兵,今天已面目全非,留下的只有相片。
「今日再影都影唔返咁靚,地方變晒,懸浮粒子太勁,畫面冇咁清了。」朱翁聲如洪鐘,在大帽山川龍邊嘆點心,邊滔滔不絕分享,他所到之處必引來山友注目。本來他打算封筆,相隔多年再出書,只因碰上出版社負責人跟他一樣半世紀前走遍香港,因緣際會重燃出書念頭,整理舊文,再加上新元素及資訊,特意出版約10.5吋乘10吋硬皮精裝本,把半世紀前大嶼山每個角落舊貌盡收眼底,質感鉅細無遺,這是他60年代花了5年時間,每個周日風雨不改出外拍照的心血結晶。朱翁說:「當年自己影相自己沖菲林,即使現在科技先進,都影唔返咁既質素。」有些地方不論地名及容貌已蕩然無存,赤立角變成赤鱲角機場,陰澳多了欣澳港鐵站及迪士尼樂園;愉景灣豪宅昔日還是尋常百姓家。從前的山上植物較矮,現在樹長高了,易達的景觀變成隱於山中。

愛蒲鳳凰山 帶軍用床看日出

要數朱翁在大嶼山蒲得最多的地方,鳳凰山必然入選。單是看日出已去了逾20次,得一次看到最美日出,因夏季太陽偏東,被大東山遮擋,只好冬季冒寒風拍攝,望見紅日初升,凍到打冷震都值得。他曾帶備軍用床去看日出,「朋友笑說我應拿旅行最佳裝備獎,但我平時的裝備好簡單。」他對食要求不高,有三寶便心滿意足:糯米雞、排包,甚至冰格的過期月餅。
他揹相機的位置原來透露路線難度的玄機,「平時相機放在前面,揈揈吓很威水,但一去到險境就揹在旁邊。」鳳凰山險境教他流連忘返,當年他帶領玉泉水陸旅行團,成為行山開路機,「魯迅說路是人行出來,我說路是旅行團團員行出來。」他亦愛走險徑,鳳凰山閻王壁落山碎石甚多,必須急步前進,偶一不慎,連人跟石直滾落山腳,真的見閻王,因此他便改了這個稱號。問他怕不怕,他答:「小心謹慎,咬住牙關便不怕。」恍似輕易,但唔沙膽一定做不到,幸好行山多年鮮遇意外。
遊大嶼山不一定登險境才有趣,悠閒賞美景也不錯,他首推狗嶺涌,一條平緩石屎路,沿途亦有樹蔭,步行一個半小時便到達,平易近人,「海灣靚,水又靚,山分數色,遠山青黛,近山啡綠,加上藍天白雲,美麗難以言宣。」他形容此地為西貢蚺蛇尖長嘴三灣後,第二大香港美景,到達觀景台後,盡享海景,好天氣的話更可遠眺澳門。看罷1902年興建的嶼南界碑,便可原路折返,若天氣稍涼快可步行至營地和三五知己露營。

八卦風土人情 發現宋代稅關遺址

朱翁愛搵當地居民八卦一下風土人情,掌故王不是浪得虛名。60年代初他在深石村結識村長黃葵,黃葵當年修建水渠、學校、教堂等設施,朱翁十分敬仰他,可惜他壯年去世,村落發展停滯不前,90年代朱翁曾探訪過他兒子。他捐窿捐罅,60年代跟朋友深入石壁水塘地盤現場,平均每月最少去一次,見證水塘興建過程,「心態似睇一個患重病的朋友,怕死後見唔返佢。」他們竟然買食物跟技工、工人混熟,順利深入地洞,攀上逾百呎的控制塔,時至今日應是mission impossible。朱翁學識淵博,無盡的好奇心,令他於60年代在清水灣半島發現佛頭洲宋代稅關遺址。他在大嶼山也遺下一些不解之謎,有待大家探索。包括他當年遠望發現黃龍坑堆石,懷疑是宋帝的永福陵,可惜路途艱險他到達不了,有待大家尋答案。
記者:梁慧琳
攝影:徐振國、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馮秀珍
美術:孔文彬
【旅遊籽:假日散心】
50年代原本在長洲當中學教師的朱維德(朱翁),因為拉小提琴企得多生痔瘡,又有風濕,之後愛上行山,「今日望呢邊,聽日望嗰邊,下次越行越遠。」當年資訊缺乏,他探索卻易如反掌,實在是奇葩。之後去過監獄演講,被賞識加入無綫電視,奠定他的旅行家地位。「當年未有太多廣告,我同攝影師去大澳、長洲拍美景填充廣播時間,後來無綫高層建議我跟油麻地小輪合辦旅行團,又有玉泉汽水贊助。」玉泉水陸旅行團在70年代誕生。當時小輪可載多達600人,參加者可獲贈汽水,有時更有大抽獎,幸運兒可得唱片一張,實在是周末合家歡的不錯選擇。帶領600人行山殊不簡單,即使是長洲地膽王朱翁,首次帶團亦遇上蝦碌事。「雖然遊人分成不同小組,但人太多,工作人員欠旅行經驗。」本來他們由人頭石去張保仔洞,團友竟由600人剩餘十多人,「原來有團友去咗人哋屋企,其他人也跟埋去。」此時朱翁笑到合不攏嘴,此後的團友定必每人戴紙帽,以茲識別。
當年除行山、燒烤,更有破天荒的直升機團,每周兩次,朱翁朋友以低廉價錢租直升機給他,團友花數十元便可參加。有時更有一些攞膽路線,從金鐘起飛,在獅子山的「獅子頸」降落,想像一下在山頭找平地容納直升機已不容易,他和其他帶團人士更架起繩梯,讓團友登上望夫石頂。另一團是青山飛往鳳凰山,朱翁笑說團友着到像去宴會般隆重,「大家見慣我西裝骨骨,無諗過上山便裝都得,落山頂天梯,弊傢伙啦!惟有幫着高踭鞋的團友整斷鞋踭,變成平底鞋落山囉!」朱翁更試過幫上清水灣釣魚翁的女士揹30多個手袋,真是貼心的照顧。
上天得,下海都無問題,嫌一般船太悶?朱翁想到模仿日本富士五湖的天鵝船,叫無綫道具部造兩艘,在西貢大蛇灣「暢泳」,更叫帶團的人考牌駕駛,可惜現在天鵝船已消失,相信很多人羨慕到流口水,想坐時光機回去參加。朱翁近年已少行山,閒時卻有做緩步跑,故腳骨力仍相當不錯,回想年少筆耕甚勤,一日寫四篇文,但當時沒傳真機,一外遊留稿便十分頭痛。他的文章不會教你路線和怎樣去,「覺得吸引咪自己搵方法囉,點都搵到。」現時互聯網資訊爆炸,行山書籍及網頁如雨後春筍,郊遊徑指示十分清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去邊度都輕而易舉,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肯定有地方是你未踏足過的,朱翁對香港的好奇心,仍值得很多後輩學習。
記者:梁慧琳
攝影:徐振國、鄭明川(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馮秀珍
美術:孔文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