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

百年老字號 手繪廣彩

百年老字號 手繪廣彩

常見於傳統手繪瓷器的鬥雞圖案,寓意五穀豐收。

廣彩,即廣州彩瓷,有近三百年歷史。這門源自廣州的手工藝,輾轉於香港發揚光大。鼎盛時期,香港曾有數十家大小彩瓷廠,遍及港九新界,甚至離島。沒想到,當絢麗的彩瓷快要變成工業時代的遺物之時,世人才察覺她的美。

粵東磁廠,是香港碩果僅存的手繪瓷器廠,1928年創立,至今已有九十年歷史。1986年遷至九龍灣,該區雖已變成商業區,惟她依然處之泰然,秉持一貫理念,堅持生產手繪瓷器。
瓷器廠隱藏在一幢工廈三樓盡頭,門面破舊,裝修簡陋,就只是一個普通不過的工場,誰會想到裏頭別有洞天。廠內擺滿各式各樣的彩瓷,有些近年出產,有些來自三十年代,有些出產年份不明。它們就像被世人遺忘似的,不論年份,不論大小,互相堆叠在一起,任灰塵滿佈,任年月逝去。一排又一排,如同牆壁,形成窄巷,讓人不得不小心腳步走,生怕一碰,脆弱的它們就得殞落。窗都被遮蔽,視線灰灰濛濛,教人心情鬱悶。v經過彩瓷山,向前走,迎來一位身形瘦削、戴着眼鏡、穿着襯衣的老人,正在辦公室忙於處理公事。他是粵東第三代接班人,曹志雄。從小到大,他的生活都圍繞着彩瓷,見證着廠房的變遷,也見證着香港開埠初期的工業發展。
最初,廣彩主要在廣州生產,香港則為轉口港,將彩瓷廣銷海外,技法亦隨之流入本港。1928年,曹侶松(曹志雄爺爺)與譚錦方、譚錦屏兄弟,在九龍城隔坑村道合辦錦華隆廣彩瓷廠(粵東磁廠前身),為本地首間手繪瓷廠。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中國廣彩廠工人逃難到香港,當時粵東收留多位廣彩師傅及工人,並提供食宿。1941年香港淪陷,廣彩生產停頓,直至抗戰勝利才陸續恢復。事隔大半世紀,年屆七十一的曹志雄記性相當好,滔滔不絕地話當年。

劫後百廢待舉,錦華隆廣彩瓷廠搬到長沙灣重新開始,改名粵東,「(廠)對住嗰度有間叫粵東酒店,我阿爺嗰時租咗個地方,用番粵東個名,所以叫『粵東磁廠』。」1956年,粵東因政府收地而被徙置至深水埗龍翔道大窩坪。生活原始,沒有水電,要打井。年紀小,說不上幫忙,也只不過在廠房遊樂。憶起小時候在廠長大的日子,曹志雄總滿面笑容。
隨着中國局勢動盪,香港漸取代廣州成為廣彩生產中心。1968年,曹志雄剛中學畢業,其父曹榮樞着他投入廠房工作,負責接待外國客人,「好多第七艦隊嘅士兵嚟到買嘢,好多遊客,好多領事館嘅領事,個個都走嚟我哋呢度買嘢。」令他自豪不已。曹志雄談吐文雅,言行有禮,予人感覺親切又謙虛,難怪會被父親「欽點」去接待名人。

他繼續學業,考入浸會讀生物學,後來又轉攻化學。遺憾是他每天一下課就得回廠房工作,根本沒有機會好好享受過大學生活。畢業後本想從事相關行業,但他眼見父母工作辛苦,弟妹年紀又小,曹志雄為了家人,不得不放棄理想,繼承祖業。最初他對彩瓷並不感興趣,後來漸漸日久生情,最後更不知不覺地迷上了。
輝煌時期,粵東擁多間工廠,有近三百個員工,每天趕貨,忙個不停。那時候,想入行也不容易。當年有一個工會,即使是師傅的兒子想入行,也得付五百元會費。

當年入職做廣彩繪工,拜師學藝至少三年。第一步先得學畫線,沒有任何輔助工具下,要準確拿捏線條粗幼度。若要白手畫一個圓圈,至少要學一年半載才畫得到。畫了線條,就要填色。填色容易上手,只差在填得好不好。「撻花頭」則是最難掌握,即用毛筆畫出玫瑰花瓣的濃淡效果,「花洗出嚟深淺色,係大師傅先做到,做出來要有層次,要洗色好,如果全部一隻色,咪死實實囉。」精緻的彩瓷餐具,背後花上無盡心思。

要作畫,也得有「畫布」。廣彩最主要是在白身瓷器(主要是餐具)上繪畫圖案,行內稱之後為瓷胎、白胎。由於香港沒有生產白瓷,一般會選用江西景德鎮出產的瓷胎,因其價廉物美。這些瓷胎已燒上一層白釉,於上面繪畫,又稱為「釉上彩」。於平滑的釉上繪畫,很幼細的圖案也能畫得到。
x
以往顏料都是自家調配,主要以含氧化鉛的玻璃粉、長石、瓷釉等礦物質組成,使用前需將之磨成幼粉。「其實廣彩就係化學同工藝嘅結合。」有化學根底的他續解釋,粉紅色含有金粉;綠色是因為氧化銅;藍或黑色則是有氧化鈷。而現時已改用進口顏料,節省工序及時間。

顏料畫上胎身時呈啞色調,偏淡,沒有內涵,若不慎碰到就會脫落。因此畫好作品後得放進窯中烤製,火力達攝氏八百度,若太低溫會呈粉劑狀,一碰就甩掉;太高溫瓷器又會玻璃化,表面冰裂。燒製後顏料會瓷化,與胎身的釉互相黏合,頓時變得通透亮麗,摸上手變得光滑且不會脫色。

廣彩有很多獨有圖案,當年每個廠都有其拿手作品,流行的造型超過一百款,配搭層出不窮。講到最受歡迎,必定是壽字花心、全翎毛、織金人物等,取其意頭好。曹志雄隨手拿起一隻碟,也能訴說背後故事。他指鬥雞圖案較常見,驟眼看會以為公雞在打鬥,其實牠們正在引吭高歌、逞英雄,旁邊花田錦簇,有雀鳥又有佛手,「我哋廣東最出名就畫晒喺度嚟,其實講緊五穀豐收。」每論及瓷器之美,他總是眉飛色舞。

人手畫,耗時且成本高,曹榮樞於是改用半畫半填方式起貨。60年代後期,他將部份構圖弄成膠印,取代人手起稿,在白瓷上直接印上線條後再填色,效率最少快一倍。
廣彩業發展也非一帆風順。1971年,美國對入口廣彩餐具實施鉛毒限制。當時本地彩瓷主要出口到歐美地區,每次出口運貨也需備有合格檢驗證書,這無疑對業界造成很大打擊。但其實美國對陶瓷裝飾並無鉛管制,因此當時不少廠商在彩瓷底部印上非食用、只作裝飾用途等字眼。

可是曹志雄對自家出品非常有信心,笑指很多客人買了他們出品的瓷器多年,除了顏色稍微淡了,從沒有人投訴中鉛毒,「我哋好多客人都係達官貴人,都係香港有名望嘅紳士名流,如果食壞佢我就好大罪㗎啦!」

跌宕起伏捱得過,時代洪流沒法擋。隨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不少瓷廠選擇北遷,香港彩瓷業日漸式微,只有粵東堅持留守香港。接手多年,歷盡艱辛,最開心都是產品得到認同,「起碼依家省港澳,講起我曹志雄,個個都尊重!」語畢流露滿足表情。
大概急速的城市發展,才是瓷器工業最大敵人。科技機器的出現,令大家不再重視手工藝的獨特質感。手繪瓷器的訂單隨之大幅減少,粵東也得轉型,主打訂製產品。客人來圖,將圖案製成移印紙,再印上瓷器燒製,包括五星級酒店專屬餐具、學院紀念瓷器等。

曾是本地一大工業支柱的彩瓷業, 漸消失於無形,惟獨粵東苦苦堅持。數以千計的瓷器堆滿廠房,在這難以喘息的空間內,靜候有心人把它們帶走。可惜本地人不再珍而重之,只有外國人仍趨之若鶩,採訪當日就有不少日本人專程前來尋寶。

朦朧的光線中,看似沒有出路。走出辦公室,轉個彎,眼前一位老人安坐着,彷彿與世隔絕地畫着畫着。他是粵東僅有的全職手繪師傅,即使年屆八十,帶有眼疾,仍不言休,每天朝九晚五幹活。旁邊還有兩位新入行的嬸嬸在工作,為杯碟填色。曹志雄語帶欷歔道,「依家好多後生仔欠缺匠心精神,好難訓練一個真係識廣彩嘅人才。」當老師傅退休後,傳統廣彩大概會就此失傳。
幸好女兒曹嘉彥(Martina),近年有意回廠幫工。於大學修讀藝術的Martina,畢業後從事媒體工作,本來無意繼承家族生意,但近年成家立室後,想法有變。一來想抽多點時間照顧女兒,二來不忍父親辛苦,才有此決定,「我覺得傳承呢樣嘢都重要嘅,由我太公九十年前去到我呢一代,佢哋梗係期望我去接手啦!」雖有藝術根底,但要由零開始學習廣彩工藝亦非易事,同時得學習做生意,相信她有一定壓力。

儘管女兒願意回廠工作,已屆退休年齡的曹志雄仍不願退下火線,「我都唔想靠仔女供養,個女依家係(臨時)拉伕返嚟培養吓興趣,幫吓手。」心繫瓷廠,從未歇止。

可惜現時香港手工業已難再有發展。回想起,早年瓷器廠仍有數十名員工,坐滿窗旁一整排的工作枱,枱上掛滿一整排橘紅色燈泡,燈火通明。日子隨風而去,燈泡一個又一個的熄滅,現只剩三盞,時明時暗。

昔日的風光旖旎,今如塵散落遠方。●
粵東磁廠
地址:九龍灣宏開道九龍灣工業中心3樓1-3室
電話:2796 1125
營業時間:9am-5pm(星期日休息)
撰文:張芷澄
攝影:謝致中、邱覺達
編輯:呂嘉俊
美術:魏家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