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怪一個老太婆?(陶傑)
二○一八年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年,也是「戊戌維新」失敗一百二十周年。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戊戌維新之敗因,不是國民黨說的「滿清保守勢力太龐大」,更絕不是共產黨說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之路走不通,馬列主義革命才是正確的選擇」。當時的保守勢力完全可以克服,只是發動戊戌政變的文人集團沒有足夠的智商;中國的「資產階級」也沒有在康梁身上投放注碼,只有英國和日本等帝國主義有此眼光,但問題出在老大才疏、狂妄自私的康有為身上,如果不是這個三流文人做領袖,中國人的命運以後全不相同。
康梁是廣東人,中國有地域觀念,北方官場看不起南粵省籍,而且論學問,廣東的嶺南派一直被視為末流,康梁在北京從事變法,以為通定了光緒即可,萬事大吉,有如香港的電影人北上拍片,以為跟廣電局長很活絡,他的電影就可以路路通。
但是康梁有優勝的時勢,就是甲午戰爭後,北京官場中人也覺得應該「變」,包括洋務運動之父李鴻章。李鴻章不是所謂保守派的代表,袁世凱和榮祿也不是,甚至慈禧太后也不是,只要康梁有一點江湖經驗,懂得人性心理學,維新完全走得通,君主立憲可以成功。
然而康梁畢竟是文人。文人的陋病是太多理論,明明從政卻由理論和學術開始賣弄。康有為沒有什麼學問,偏偏寫了幾本反孔反儒家的書。滿洲人對孔子的興趣不大,但科舉取仕翰林的其他文官,在康雍文字獄之後,經歷了乾嘉的樸學考據時代,都對儒家極有研究,文人相輕,認為康有為一派胡言。
戊戌維新集團中人,論中國學問,不及俞樾;論西方學問,不及嚴復,卻花了太多時間攻擊中國的孔儒傳統。如同利馬竇來中國,不會先取締中國人拜祖先的習俗,聲稱只准拜上帝,而可以上帝與祖先並敬。
而太后不是一個壞女人。她有人情味,她不會為難對她好而有恩的人。同光中興靠曾國藩,她一直都心存感激,連同其學生李鴻章,也一直信任,讓李鴻章統領全北洋水師,太后沒有堅持做「軍委主席」,讓李鴻章全權,概不過問。
但中國文人若學術做得通,必不懂得政治,或不敢搖撼制度,因為他自己是這個制度供奉的得益者;若在政治上有大志者,學問必半桶水。半桶水的文人,若可上位貼得近光緒,就要有點心理學知識:光緒絕對不是明治,李鴻章也不是伊藤博文,康梁必須得到慈禧的歡心,做韋小寶,優先擺平太后。
康有為偽造密詔,唆擺光緒授權給他發動兵變,卻又找譚嗣同做替死鬼,夜訪袁世凱。慈禧太后不是反對變法,而是認為維新集團要取她性命。一個三流文人害死了一個民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