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星期日

偏遠街市商場小店 自學捲出健康皺皮腸粉村(蘋果日報)

偏遠街市商場小店 自學捲出健康皺皮腸粉(蘋果日報)

由朝鏟到傍晚,譚志雄已有半年沒離開過馬鞍山。由朝鏟到傍晚,譚志雄已有半年沒離開過馬鞍山。


「查實馬鞍山都好多餐廳,不過全部喺商場入面,出面望唔到,一定要鑽窿鑽罅先搵到食。」外人看來的沙漠,不過是不熟路的證明,至少對譚志雄來說,馬鞍山根本就不是「沙漠」。

「馬鞍山食嘢係得兩個地方,一係街市,一係商場。呢區起碼有十個八個街市。每個街市都有近10間小食店。」他的小店也是隱藏於街市中,若從港鐵站走來,還得克服富寶花園那條長樓梯,穿過多幢大廈方能到達。原本從事運輸業的他,半年前在富寶花園的街市中,開了間腸粉店。

又鏟又捲 「順應街坊要求」

拉出蒸盤,倒入早上6時磨好的米漿,鋪上剛好切碎的肉。「開平、江門、五邑地區都係呢隻腸粉。」餐廳雖多,惟找不着家鄉的腸粉,那就不如自己開一間。說罷又再拉出蒸盤,米漿由純白化成半透明,他撒上一大把手生菜絲,隨後還有點葱花。「呢隻腸粉最傳統就係直鏟,鏟到盡,咁就叫做真正的皺皮腸粉。」廣東豬腸粉,是吃滑;皺皮腸粉則是吃其獨有的煙韌。

說傳統該是鏟到盡,但見他卻又半鏟半捲,成品似是酒樓吃的叉燒腸與皺皮腸粉的混種。「都是街坊要求,說要捲。因為他們食慣捲腸粉,現在就要一邊鏟,一邊捲,所以我們現在叫皺皮捲腸粉。」剛開業時,遵從傳統做法,可惜不為街坊接受,街坊們覺得是「一堆嘢」又有點倒胃口。「其實都冇話麻煩,做街坊生意就要順應佢要求,要入鄉隨俗。」

自學了兩個多星期,才學會又鏟又捲。比起坊間的皺皮腸粉,他會多放一點生菜絲,粟米腸的粟米更是新鮮人手拆,無花果檸檬水是用新鮮檸檬榨汁煲,樣樣新鮮,只希望街坊食得健康。「我們家都比較注重健康飲食,開店係想試着影響街坊,一齊注意飲食健康。」

在馬鞍山住了十多年,開店也選址在此。開店以來,數數指頭,已有半年沒離開此地。每日清晨步行返舖頭,洗米、磨米漿。早市過後,太太也來幫忙,她負責下單,他在背後默默捲腸粉,兩口子窩在百呎小店一整天。忙至傍晚,太太回家買餸煮飯,他則留守至最後才趕回家吃晚飯。「本來可以在其他地方開,坦白說一定可以賺多一點,但最後都係揀返呢度,始終錢同家人,一定家人重要。」
(c)鮮味坊
馬鞍山富寶花園商場地下G19號舖

採訪﹕梁苡珊
攝影﹕倫星揚、廖璟熹


「與世隔絕」煮飯難 乾鮑花膠靚湯滋潤街坊(蘋果日報)

店門外,傳出湯水香味。蒸氣從三個大湯煲冒出,年輕店主柯莉若(Oreo)在旁包餃子,「本來我們只賣湯水,後來人客說想要多些飽肚感,所以開始做燒賣、包餃子。」

在馬鞍山長大的她,一直深受「與世隔絕」之苦,「馬鞍山算係比較偏,唔係唔方便,而係去邊都要一個鐘以上。」作為上班族,放工還得買餸煮飯,有點mission impossible。就算準時收工,街市只剩下一堆「賣剩蔗」,收工煲老火湯更是天方夜譚。眼見區內人甚少湯水滋潤,成就今天這間湯水店。

幫人慳時間 失親子時間

小店每日提供兩至三款湯,因時制宜。這陣子乍暖還寒,易病難眠,Oreo於是煲了羊肚菌姬松茸花膠湯,既可養顏,又可強身。花膠用上30頭鱸魚膠,質地較滑,膠質較重,「先用部份花膠熬湯底,再留一部份放在湯內,每碗都會跟一塊花膠。」另外又有鮑魚猴頭菇粟米瘦肉湯,以乾鮑熬湯,滋陰味鮮。

剛當上新手媽媽的Oreo表示,最近多客人喉嚨不適,訪問當日特地煲了老黃瓜扁豆赤小豆,「濕氣重容易致病,要不斷祛濕,湯就可以幫到你。我有時都同客人講,如果你想飲乜嘢湯,可以直接話我知。」

自小「飲湯多過飲水」的她,家中一星期總有五日是有湯飲,即使只得兩人吃飯,也要滾個紫菜湯才安心。「有湯水的人,血氣、皮膚會較好,冇咁易病。由細到大,我大病的次數真係五隻手指數得晒。」

開湯水舖原意是希望為主婦節省煲老火湯的時間,用在親子上,自己卻反而失去陪伴女兒的光陰,「連佢學行路的過程都錯過咗。我有日同阿媽講:『佢行兩步喇。』點知我阿媽係同我講:『你而家先知?』當下好似中箭咁。」初為人母,當然不願錯過孩子任何一個成長片段,回想這位新手媽媽當初辭職開店,也是想多點時間陪伴孩子成長,誰知事與願違。

最令她心痛的是,每次有人問女兒「媽媽呢?」女兒總會舉起雙手,聳聳肩,如像可愛的emoji,媽媽看在眼內卻帶點內疚。「朝早開舖,佢會起身望望你,同你say goodbye。夜晚返到屋企,佢就要準備瞓,一日陪佢都唔知有冇兩個鐘。」

婆婆每日都會帶孫女大長征,好讓她們多見幾面。囡囡活潑如彈珠,一來店內,就到處彈來彈去冇時停。囡囡待在店裏,媽媽分心是必然,但既然是兩母女難得的相處時間,就偶爾放慢手腳,餃子包慢點,多看她兩眼。

(b)All Day
馬鞍山鞍源街11號福安花園商場地下50號舖

採訪﹕梁苡珊
攝影﹕倫星揚、廖璟熹 
對於各區「美食沙漠」這說法,早已聽得煩厭。人說你說,似是理所當然。現實是,「綠洲」隱藏於馬鞍山不同地方,既滿足胃袋,又能修補心靈裂痕,就看人們是否有心細看。
大水坑村的村屋之間,唯獨一處鋪滿草皮。推門內進,有餐牌卻沒價錢,這處費用由顧客自定。「食物只係前菜,其實最希望係同大家交個朋友,一齊傾偈。」「秘密花園」主理人葉引蘭(黃太)如是說。

開業兩年多,餐品由一眾義工主理,每日提供兩款午餐及下午茶,包括餐飲與甜點。「花園」採取預約制,不過黃太也從不拒絕walk in客,總是一副招呼朋友的態度,請客人入內。

吃喝放鬆 「好過差到盡先去救」

若說只為交朋友而開業,似乎說不過去,「過去因工作關係,接觸好多家庭,見到家人間的關係越來越差,往往去到最差先搵人幫,太遲了。」曾處理青年輔導工作的她,見盡不少冇得救的關係。愛避重就輕的香港人常因工作忙,或不知從何入手,往往等到避無可避,方「勇敢」面對,「所以我希望以一個吃喝玩樂的平台,讓大家的關係未惡化之前,透過飲飲食食放鬆返,好過等差到盡先去救。」

黃太有時亦會擔當聆聽者的角色,若怕談話內容被其他顧客聽到,可到VIP房盡情傾訴。房內裝滿隔音棉,可以安心講秘密。有人來說難以與母親相處,有人來說與太太出現信心危機,更有人來問為何絕症要選中自己……

做聆聽者 當客人是朋友

「很多人苦無傾訴對象,或者身邊的朋友已經聽厭,唔想再聽。慢慢地將心事鬱在心中,唔再打開心門。」曾修讀婚姻及家庭治療的黃太說,比起開辦一間輔導室,更想以朋友身份代入其中,「就算你見我的一小時覺得幾舒服都好,一行出輔導室門口,你就要面對生活,所以我們要結合生活。我唔會分客人或朋友,來花園的都係朋友。」

訪問那天,黃太不時回覆WhatsApp,不是電話癮,而是朋友們有急事,「一兩句簡單說話,其實可以幫到很多人。」

「秘密花園」雖說是成人們放下心結的地方,又出奇地聚集了一班小孩,他們都是黃太口中的VIP,有的下課後急急跑來,有的則是約齊朋友來下午茶。「現在的小朋友好聰明,唔會輕易話你知唔開心,但跟他們玩時,對話時字裏行間你就會了解到他們。」

每位VIP都有任務在身,就是要請校內唔開心或較內向的同學到「花園」,一齊玩,一齊傾偈。

自由定價 望重塑人間有情

這種「我為人人」的精神,得追溯至黃太的童年。

曾經歷過「獅子山下」年代的,都想把當時守望相助的精神重現。回想兒時,黃太家住山頂石屋,那是鄰里關係緊密的年代。「當時人人都好開心,只要有一家人煲糖水或整茶粿,就會派街坊。我其實好想重塑細個時人間有情的生活環境。」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簡單易滿足;相反今日,經濟更勝從前,但人際關係卻大倒退。「現在人與人之間都築起一道牆,看似好安全,其實不然。」眼見如此,她願意「拋磚引玉」,以「自由定價」作招徠,與人們做朋友、講心事。

耗盡百萬 街坊義工同撐住

在香港生活,樣樣都係錢,由顧客自定價錢的食肆,可想而知定必蝕多過賺。

「第一年我已經用盡100萬預算,今年係第三年,你話幾驚。」只打算經營兩年多,今年又迎來第三個年頭,「諗住捱完兩年就算,雖然唔係捱,呢兩年我好開心,但會問自己第三年係咪仲係想有呢個心理負擔。」負擔,源自財政。靠自由定價的收入,根本追不上每個月的恒常開支。剛好那時遇上業主加租,心想不如就此作罷,誰知義工同事們反說夾錢讓花園繼續經營。「我班同事不是有錢人,但竟然問返我﹕『業主加幾多,我哋夾畀你。』」同事以外,又有街坊專程走去送支票,受助過的朋友也紛紛支持,「係感動到唔捨得唔做。」從早忙到晚,晚上八時終能閒坐家中,讓腦袋放空,這時才覺得累,「但諗返朋友的情況,例如小朋友長大了,情緒又變好,都會替他們開心,攰都值得。」
(a)秘密花園
馬鞍山大水坑村155號地舖

採訪﹕梁苡珊
攝影﹕倫星揚、廖璟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