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之前談過一下老爸從前種冬瓜的故事,1998年的夏天他賣完最後一次冬瓜之後,冬瓜的故事並未完結。
之前談過一下老爸從前種冬瓜的故事,1998年的夏天他賣完最後一次冬瓜之後,冬瓜的故事並未完結。
兩年後的夏天已是千禧年了,我那小小的社區農莊開始工作,當務之急是重新跟父親學好一切當農夫的本事,琢磨農技。那年夏天父親帶了一批在老家培植的青皮大冬瓜幼苗,重新教我如何翻出高厚透氣的田畦,如何移植、鋪設乾草、盤蔓搭棚、剪蔓施肥、留果收穫,以至留種育苗。跟着的兩年在不施化肥農藥之下,我自己也能種出可以媲美老父的大冬瓜了。那時,我悟出一個道理,就是比較起其他農作物,種冬瓜需要更全面的技術,而且沒有取巧餘地,重量就是質素的表現,只要夠30斤,你的冬瓜便夠得上職業農夫的層次。
那時,其中一位跟我和老父送冬瓜的女孩,現已成為我的太太,跟我一起種菜務農,我跟父親便教這城市姑娘學種冬瓜,三年後她更種出比我更大的50多斤的巨型大瓜了。農莊內的業餘農夫也學着這門技術,慢慢地,種植大冬瓜已不只是我們家族的傳承,而是一個社群的習俗。大家一起種冬瓜,也分享吃冬瓜的藝術。每年小暑到大暑期間,都是冬瓜收成的時節,我教大家最好選擇30斤以上的冬瓜來吃,滋味比小的嫩瓜要好得多,皮硬肉實的要比皮軟水多的好。白皮冬綿軟,青皮冬清甜。白皮冬跟燒肉是絕配,綿軟的瓜肉很快吸滿火腩汁;老青皮冬瓜宜煮湯或作冬瓜盅,清甜滋潤。
又有台灣朋友教我們,他們的大冬瓜多有草青氣息,作菜的味道認真麻麻,比不上廣東品種。可是,煮冬瓜茶卻是一絕,把等量的黑糖跟切細的冬瓜慢火煮溶,凝結出來的便是風行台灣的冬瓜茶磚。另有中草藥師傅陳先生教大家選擇優質的冬瓜祛濕湯料,不過,他建議如此優質的自家冬瓜還是簡簡單單煮薏米冬瓜水,才能喝出靚冬瓜的滋味。因為有冬瓜,農場便栽起夜香花來襯托,而池塘的荷葉蓮子也有上桌的機會,冬瓜可以連繫各種農產,更連繫上五湖四海的朋友。
那時,其中一位跟我和老父送冬瓜的女孩,現已成為我的太太,跟我一起種菜務農,我跟父親便教這城市姑娘學種冬瓜,三年後她更種出比我更大的50多斤的巨型大瓜了。農莊內的業餘農夫也學着這門技術,慢慢地,種植大冬瓜已不只是我們家族的傳承,而是一個社群的習俗。大家一起種冬瓜,也分享吃冬瓜的藝術。每年小暑到大暑期間,都是冬瓜收成的時節,我教大家最好選擇30斤以上的冬瓜來吃,滋味比小的嫩瓜要好得多,皮硬肉實的要比皮軟水多的好。白皮冬綿軟,青皮冬清甜。白皮冬跟燒肉是絕配,綿軟的瓜肉很快吸滿火腩汁;老青皮冬瓜宜煮湯或作冬瓜盅,清甜滋潤。
又有台灣朋友教我們,他們的大冬瓜多有草青氣息,作菜的味道認真麻麻,比不上廣東品種。可是,煮冬瓜茶卻是一絕,把等量的黑糖跟切細的冬瓜慢火煮溶,凝結出來的便是風行台灣的冬瓜茶磚。另有中草藥師傅陳先生教大家選擇優質的冬瓜祛濕湯料,不過,他建議如此優質的自家冬瓜還是簡簡單單煮薏米冬瓜水,才能喝出靚冬瓜的滋味。因為有冬瓜,農場便栽起夜香花來襯托,而池塘的荷葉蓮子也有上桌的機會,冬瓜可以連繫各種農產,更連繫上五湖四海的朋友。
年輕人不怕苦 種出三四十斤大冬瓜
十多年以後,種30斤以上的大冬瓜已是大家的傳統習慣,近年來也成為我培訓年輕農夫的必備手段。多年來有不少年輕人請教我如何當好農夫,想來當義工學習,但不是欠恒心就是拍照吹水多於下田,之後為了免去麻煩及白耗心力,我一開始便會叫這些朋友用一張鋤頭,不休息的開闢一行80多呎長的田畦,怕辛苦的便即知難而退。可是,總有一些戇直青年能捱過一關又一關的刁難,當他們能親手種出一批三四十斤的大冬瓜,便能得到我的認同。這兩三年雖然只有幾位農青合格,但已是時候要他們面對挑戰了,今年我要他們每人各自種出一千到五千斤的冬瓜出來,大家合種一萬斤的數目(一萬斤也是從前農夫栽種的基本數量),又邀請各社區的業餘的朋友參加,跟青年農夫砥礪切磋。
雖然只這個團隊現在只有寥寥數人,但都是有心肯捱的好青年,他們不會賣慘扮可憐,對從事農業自豪,對自己的技術自傲,互相扶持幫助又各有特色。以重新產銷這將近失傳的本港大冬瓜為起點,希望傳承本地農夫的技藝,更為本土農業注入新血,成就一隊「復耕者聯盟」。在這個夏天,就把我老父的種子種出萬斤冬瓜,延續香港農業的傳說。
雖然只這個團隊現在只有寥寥數人,但都是有心肯捱的好青年,他們不會賣慘扮可憐,對從事農業自豪,對自己的技術自傲,互相扶持幫助又各有特色。以重新產銷這將近失傳的本港大冬瓜為起點,希望傳承本地農夫的技藝,更為本土農業注入新血,成就一隊「復耕者聯盟」。在這個夏天,就把我老父的種子種出萬斤冬瓜,延續香港農業的傳說。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