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有稜無稜[撰文:坪原猴]

有稜無稜[撰文:坪原猴]

米筒種是台灣近年流行的品種,易種又不易老。


【越陌度阡】
上星期談起父親帶來了羊角豆,今天便說說我母親由福建帶來香港的鄉土作物。我的母親在解放前是地主女孩,在幾歲時那大家族便被鬥倒了,但小時候的繁榮景況她卻從沒有忘記,有時會跟我們兄弟講起合院內栽的蘭花、酒莊的模樣,有點欷歔,也有點憤慨,但從沒有喋喋不休,到老時更會以此自嘲一番。可能那時候她太小了,富裕給她的印象很模糊,反而是鄉土的風俗產物,更讓她懷念。

魚露炒水瓜 清熱利尿

廣東人有謂「水瓜打狗唔見咁橛」,意思是有所損失。我媽媽是外省人,自然不知道這些廣東話語了,也不了解為甚麼廣東人不大愛吃水瓜。反正她每年都會種很多在田,我們兄弟自小便要經常吃一道福建式「炒水瓜」,到長大後才知道香港人不大吃水瓜,只愛吃她的近親──「絲瓜」。「絲瓜」與「水瓜」其實根本就是一家人,英語都是叫Luffa,而大陸台灣都劃一稱為「絲瓜」,只是廣東人吃那種瓜身有縱直稜線的會叫「有稜絲瓜」或「廣東絲瓜」,而沒有稜線較軟身的才叫「絲瓜」(即無稜絲瓜),所以大家去到台灣叫絲瓜吃時,端上了「水瓜」就不用驚訝了。絲瓜也好水瓜也好,都是南方熱帶的一年生草本攀緣植物,有着短日照開花的特性,即是長日照會擾亂其開花節奏,特別是近「夏至」的一段時間又或是附近有明亮路燈的地方,她便會提早在傍晚開花,蟲媒便難以為其受粉了,反而是連日陰雨天更會促使其開花結果。絲瓜分枝比不上苦瓜,但修剪作業相當,也只能留三幾條掛果枝才有好收成。
絲瓜也是清熱利尿的夏天菜蔬,沒有苦瓜那樣寒涼,夏天多吃一點也問題不大。削絲瓜皮時,為了多留一點瓜肉,一般人都不會把皮削得光光,有點粗皮留在身上成為她的特色,口感既軟且爽,那些許皮渣也是我的至愛。反之水瓜(無稜絲瓜)是圓滾滾的身形,更為可親,表皮容易削乾淨,味道也較有稜的絲瓜甜美,肉質更軟,上海、福建、台灣的朋友都偏愛這種風味,那些麵線魚羹都有着相同的特色。比南洋的羊角豆好得多,香港始終有幾個外省族群,不乏上海人福建人的市場,而且正因為香港人不吃不種水瓜,我的父母便好好把握對水瓜的認識,在夏天大種特種,專供應這特殊市場賺錢。但因為「產能過剩」,可憐我們兄弟便要每天吃家鄉炒水瓜了,那是一道很粗糙的菜式,用熱鍋爆香薑片蒜頭,大火炒香翻刀切好的水瓜,加入大量魚露,記好,是「大量魚露」。不放鹽,再加點水煮熟即成,要是再下多些水煮便成水瓜湯了。這道毫無細節的農家菜,當我們兄弟出身後便只有回打鼓嶺老家才吃到了,後來各兄弟可能太懷念這味道,大家都自行學習研究一番,更競相比較,甚至教授給各自的廣東老婆,魚露炒水瓜應是最能代表我們的「家庭菜」。
如果說有稜的絲瓜是清癯君子,那水瓜一定是笑容可掬的胖財主。爸爸媽媽雖然是福建人,也喜歡吃有稜的絲瓜,他們教育我們兄弟時經常說:「客居異鄉,可忍則忍,與人為善,生活也安樂一點。」可是,他們心裏也許在說,那些稜角也不要盡去,一點稜角一點渣滓,也是人生應有的體會。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