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4日星期五

余杰解構 天下大一統史觀 (蘋果日報)

余杰解構 天下大一統史觀 (蘋果日報)



中國人的歷史就是政治,初中歷史教程就是國民政治教育的「變種特攻」。其實,大家不必將這種歷史政治化,歸咎於共黨意識形態洗腦,他們一套建基於黨國體制的史觀其來有自:根源在於蘇聯列寧主義布爾什維克病毒,黨國意識形態凌架於政府之上,追查來龍去脈,實始於1927年北伐後建立的國民黨南京政權。「國學大師王國維聽到黨軍北伐節節勝利的消息,毅然赴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盡。此前,王國維可以忍受北洋政府的統治;此刻,卻不願忍受即將到來的國民黨的統治。他留下「以共和始,以共產終」的預言,未來中國政局的走向被他一語成讖。發人深省的是,北伐軍即將打到北京的消息,在清華園引起兩極反應:青年學生欣喜若狂,國學院的「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壠超、陳寅恪和趙元任卻個個憂心忡忡」。余杰在《1927民國之死》如是說。

北洋大軍閥

國共兩黨均執迷於天下歸於大一統,所以九七前香港傳承之國民黨史觀,對蔣介石武力統一全國加以肯定,不敢稍加批評,這種凡大一統必好,分裂必亂的「政治正確」,已經成為華人思想DNA。為了否定分裂,我們自小便接觸各種醜化北洋時代的大眾娛樂,例如以張宗昌為原型的電影《大軍閥》,這些大帥滿身勳章、目不識丁、鹹濕貪財,總之就是「冇個好人」。但究竟1927年建立的南京政權,是代表進步,還是帶領中國陷入往後九十年的歷史深淵呢?余杰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角度,解讀北洋及南京時代,他認為一九二七年是誕生了十六年的中華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是其滅亡之時。這一年中華民國已經夭折了!
他認為若以1927年為分界線,這一年之前與之後,可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民國」。「一九二七之後的南京政府,拋棄北京中華民國政府之法統,國旗、國歌均被變更。蔣介石雖然血腥清共,南京政權仍亦步亦趨仿效蘇俄體制,以黨國一體化、黨軍一體化、黨政一體化為依歸。在其冠冕堂皇的五院制當中,具有獨立立法權的國會和具有獨立司法權的最高法院,是不存在的;民選各級官員、代議士的制度和程序,也是不存在的。南京政權實質上是一黨獨裁,卻以『軍政、訓政、憲政』之『三部曲』欺世盜名。」換命話說,今天大陸獨裁統治及暴力是源於九十年前的南京政權的黨國體系。

民國版《萬曆十五年》

余杰仿明史學者黃仁宇經典作品《萬曆十五年》的敍事手法,揀選了廿五位民國時代人物,以他們在1927年前後人生的轉變,解構中國由帝制邁向憲政民主失敗原因。他肯定北洋武夫張作霖、孫傳芳政績,認為張作霖治下的東北,實現了難得的和平穩定,經濟發展比關內好得多,經營東北最佳是日治滿洲國,其次是張作霖,再其次是國民黨,最差是共產黨。至於孫傳芳治下的浙江,重用學者丁文江發展大上海,當時浙江、湖南及廣東曾出現聯省自治運動,實現地方聯邦制,但最後敗於黨國體系武力統一的孫文、蔣介石一系。此書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以映照出黨國體系大一統前夕民國社會的多元、自由及開放,如現代觀光之父陳光甫、前清舉人向閻錫山抗稅的劉大鵬,來自台灣、認同日本、熱愛上海的「東方波特萊爾」作家劉吶鷗,他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同步,也大力推介蘇聯愛森斯坦的電影蒙太奇理論。
撫今追昔,今天所謂偉大民族復興、強國崛起,顯示中國人仍未掙脫大一統迷思及威權崇拜,香港一百五十年有別於黨國威權崇拜的另類發展歷史,本來就難以套入這大一統主調,看來只有削足就履!
撰文:劉細良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