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

洋葱、風土與人文風景

香港也有農青cosplay 「Onion Johnny」推廣本土的小農生產與地方特色。



洋葱、風土與人文風景

這次想以「洋葱」(Onion)來談談「風土」(Terra)及「人文風景」(Cultural Landscapes)兩個概念。
洋葱是一種很古老的農作物,遠於古羅馬時期便有紀錄,也是歐洲中南部各地都有農民栽種的農產。洋葱一如那些需要較長時間生長的農作物(生長期約5-6個月),需要特定的氣候、土壤環境才能栽種得好,特別是對「日照」的長短非常敏感,大多數品種必須每日14小時以上的光照才能成球,只有溫帶地區的夏天才能種出;也有部份是只需中等日照(每天12-14小時)便能結球的,適合南歐栽培。後來,又發展出短日照的品種,少於12小時也可以結出洋葱球,在亞熱帶的冬季也可以栽種了。台灣的屏東與恆春半島因為有中央山脈的屏障,春季潮濕的東北季風經過高山後變成乾燥的「焚風」,成為少數可種出高質洋葱的南方乾燥地區。
洋葱怕濕喜溫,土壤必須排水良好,也不要酸性的土壤,所以地中海的氣候和石灰質土壤便最適合了。種洋葱只要選對地方,基本上是不用多打理的,而且又易於儲藏,所以,自古以來,洋葱一直都是便宜又美味的平民美食。好的洋葱在剛剛成熟時,是可以生吃的,清甜而不辛辣,在收成後必須曬上幾天,收乾一點水份才會形成我們平時吃到的辛辣清甜味道。自古羅馬時期開始,洋葱一直穩穩分佈生長於地中海北岸,石灰沙質壤土加上乾燥晴朗的夏天,是洋葱最理想的家鄉。當地農民利用這裏特定的「風土」(Terra,拉丁文)去栽種,正是反映出只有一方特別的農產、農民、水土、氣候環境交錯衍生孕育,才能產生出最優秀的在地農產品。洋葱之外的古老農產,還有例如波爾多的紅酒、意大利葡萄牙的橄欖油、甚至於中國西北寧夏的杞子、廣東的荔枝龍眼都是以「風土」為根據,發展出傳統而優質的物產與種植及加工技術。

不同的洋葱菜餚之中,把洋葱切細,用慢火細炒使其焦糖化,再加上白酒、高湯、芝士及一些香草(例如番茜Parsley)煮成的法國洋葱湯,應該是最經典的洋葱菜色了,也可想像到法國是一個盛產洋葱的國度。法國南部的「布列塔尼」半島(Brittany)的農民擅種洋葱,可是,以前要送去大城市如巴黎等的陸路可不好走,當地農民想到倒不如把夏天收成的洋葱,以船艇渡運越過英倫海峽,存放於那兒的倉庫,在秋冬季時慢慢騎單車叫賣來得省費方便,而且大家都是說凱爾特(Celts)語系的民族,冬季又是農閒時分,可以有半年時間好好做英國人的生意。英國人會戲稱這些由法國來的賣葱人為「Onion Johnny」(我姑且繙譯為洋葱小農吧),大家都樂意在街上向他們買價廉物美的法國洋葱,形成一種獨特的人民風景(Cultural Landscapes)。可是到了近代,亞洲來的廉價洋葱和超市的興起,令「Onion Johnny」日漸沒落,現在只有少數幾戶能父傳子的繼續經營渡海賣洋葱的生計。為了保存這一種人文風景,當地人發起了「Onion Johnny」小農洋葱運動,年輕人模仿他們帶貝雷帽騎單車賣洋葱的模樣,推廣「Stop me and buy one」的口號,又成立博物館去推廣保留這一種親切的洋葱小農文化。

香港雖然不是洋葱產地,但今年有幾位香港的年輕人試驗栽種一批本地洋葱,現在剛好是收成時候。他們希望借用「Onion Johnny」小農洋葱的形象,戴上貝雷帽,穿上黑條子橫紋襯衣,騎着掛滿自己栽培的洋葱單車穿街過路cosplay一番,提醒大家香港也有自己結合着農業的「風土」和「人文風景」,只有珍惜本地農業及手工產品才能保護我們的風格與特色文化。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UMAMI - 蔡瀾

UMAMI - 蔡瀾

插圖:MEILO SO



記得多年前在內地旅行時,常被友人請去一些所謂的「精緻」餐廳,坐下來後,老闆或大廚就會問:「你知道還有什麼高價的食材嗎?」

即刻想起的是魚子醬、鵝肝醬和黑白松露,但當今也不算稀奇了。有時回答了也未必受欣賞,像我說藤壺時,西班牙已賣到像金一般貴了,對方聽了:「那是我們叫的鬼爪螺吧,肉那麼少,剩下皮和爪,有什麼好吃?」

懶得和他們爭辯,西班牙的,大得像胖子的拇指,每一口都是肉,鮮甜無比,而且長在波濤洶湧的岩石之上,要冒着性命下去才採得到的,數目也越來越少,不懂得吃最好了,不然分分鐘有滅絕的可能性。

其實西班牙還有一種海鰻苗,在燒紅的陶缽中下橄欖油和大蒜,一把把撒進去,上蓋,一下子就可以吃。吃時要用木頭湯匙掏,否則會熱到嘴的,當今也賣得其貴無比了。

其實我們吃的魚子醬也大多數不是伊朗產的,鵝肝醬更是來自匈牙利,松露來自雲南,只管聽名字和價錢,沒有嘗到最好的,怎麼去解釋呢。

當年,在日本生活時,蔬菜店裏也看到巨大的松茸,售價並不貴,那是來自韓國,和日本產的香味不同,日本的只要切一小片放進土瓶中,整壺都香噴噴,韓國的一大枝咀嚼,也沒什麼味道。

泰國清邁有種菇菌,埋在土底,也非常之香,當然不貴,但要懂得去找,世界之大,更有無盡的物產,也不一一細述了。

我們拼命去發現外國食材,西方大廚開始來東方找,見到日本有種像青檸一樣大的小柚子,就當寶了,看到了大叫Yuzoo,這個字的發音是Yutsu,西方人不會叫,就像他們把海嘯Tsunami叫成Sunami一樣,聽了真是好笑,這種日本柚子真的那麼美味嗎?也不是,普通得很。

近來他們最喜歡加的是我們的海鮮醬,叫成Hoisin Sauce,之前更大加蠔油Oyster Sauce,什麼菜都加,就說是好吃,其實都是用大量的味精做的,他們少用味精,就覺得好吃。

味精製出來的鮮味,他們也不懂,驚為天人,又是大叫Umami呀Umami!這個鮮字他們不知道,覺得很新奇,料理節目最常出現了。

我們老早就知道魚加羊,得一個鮮字。魚加羊這道菜,在西洋料理中從未出現,覺得是匪夷所思。其實海鮮加肉類一齊炮製的菜最鮮,韓國人也懂得這個道理,他們煮牛肋骨Garubi-Chim的古老菜譜中,是加墨魚去煮的,和我們的墨魚大烤異曲同工。

另一種豬手菜,是把滷豬手切片,用一片菜葉包起來,再加辣椒醬和泡菜,最後放幾顆大生蠔,這道菜吃起來當然鮮甜無比,韓籍大廚David Chang就喜歡把豬手換成滷五花肉,用這方法做,令洋廚驚奇不已,連安東尼.波登也拜服。

David Chang最會變弄東洋東西,他在日本受過訓練,學到做木魚的方法,把它用來「木肉」,煮出來的湯非常鮮甜。

鮮字已成為甜酸苦辣鹹之後的第六種味覺,我們吃慣了不覺得是什麼,西洋廚子要到近年才開始接觸,不過認識尚淺,大部份廚子還是不去追求,以為崇尚自然才是大道理。

像當今大行其道的北歐菜,都是盡量不添調味品,這我並不反對,但是吃多了就覺得悶,用一個「寡」字來形容最恰當。

鮮味吃多了,也會「寡」的,像雲南人煮了一大鍋全是菇菌的湯,雖然是很鮮很甜,但不加肉類的話,也有寡出鳥來的感覺。

我們到底是吃肉長大,雖然也知道吃素的好處,但總得在其中取得平衡,才是最美味的,不管是中菜西餐,葷菜或齋菜,最後還是得取平衡才是大道理。

大眾印象中最壞的,還是豬油。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我早就說豬油好吃,豬肉最香,大家都反對,我也給人家罵慣了,不覺什麼。

最近的醫學報告,都證實了豬油最健康,人類應該多吃,但是如果天天把一大塊肥豬肉塞在我嘴中,也有被一個胖女人壓身上的感覺。

滷五花腩時,加了海鮮,才是最高明的烹調法,加上蔬菜,那更調和了,試包一頓水餃吧,單單以肥豬肉當餡,總會吃厭,加了白菜,就美了,但是像山東人一樣加海參海腸,那就是鮮味的箇中樂趣。

洋人也不是完全不懂的,像澳洲有道菜叫Carpetbagger Steak,就是把牛扒中間開一刀,再將大量生蠔塞進去。最初的菜譜還加了紅辣椒粉,最新的做法是加Worcestershire Sauce,上桌時將牛扒架起,用一片肥肉培根包紮起來。另一做法是用萬里香、龍蒿、檸檬、酸子來醃製,最後跟一杯甜貴腐酒,完美。




2019年3月29日星期五

訪美三人組的四大缺失 (時事評論員 桑普) - 桑普

訪美三人組的四大缺失 (時事評論員 桑普) - 桑普




陳方安生、郭榮鏗和莫乃光早前應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邀請訪美,並與國安會亞太資深主任等官員會面,其中陳方安生更獲美國副總統彭斯接見。在他們的言論中,唯一較有新意的,就是談到特區政府擬訂逃犯送中條例,令美國官員當場感受到可能威脅美國公民人身安全而且事態嚴重。這一方面,應記小功。

不過,整體而言乏善可陳。吾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在中國極權的吞噬下,香港政治人物如果還不細緻扣連與緊貼本地利益,進而提出具體可行而且對雙方都有利的實際建議,反而一味唱哀兵、講憂心、談道義、求同情,那麼再多的外訪都是徒然,打卡消費大合照,一切都不會有任何改變。他們應當好好面對以下四大缺失。

一、綜合媒體報道,他們這次尚未談及美國應該盡快制訂與實施香港版《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亦即《香港人權及民主法》,務求在入境、資產、簽證等各方面,全面制裁香港涉事問責高官、選舉主任及其家人,並且把上述法案的審議順序排前,力求在國會本會期內獲得通過。如果他們不主打這一點,究竟他們去見美國副總統和國安會官員,又有甚麼意義呢?豈不是浪費了大好機會?難道只是再次提醒美國要持續關心和不放棄香港?畢竟他們講或不講,美國不是每年都在撰寫調查報告嗎?美國關心香港是出於它本身的國家利益,還需要他們來提點嗎?

二、他們三人有機會反映,但沒有如實反映的是:香港人新生代要求自決或獨立的呼聲(而他們根本不用表示認同與否)。他們這次是否故意不談?難道他們始終只顧討論一國兩制要如何維持,就以為美國官員會心悅誠服而且同心同德?彭斯可能心裏暗忖:「為甚麼美國當年13州無法與英國維持好一國兩制,同文同種卻要宣佈獨立?」不講香港新生代的民意,就根本無法掌握未來十年以內的民意變化,也無法體會到中港文明及制度矛盾總爆發的決戰時刻實不遠矣!

三、他們三人連美國未來會取消《香港政策法》與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的前提條件與判斷準則,都不嘗試討論、打聽、查明,也不以具體例子(例如逃犯送中條例、23條立法)來設問美國當局:會否因而取消《香港政策法》、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畢竟如果他們問了,美國不回答,怪不得他們。但如果他們不問,就是他們的問題。據此,他們此行除了打卡握手、寒暄訴苦,還有甚麼意義呢?

四、如果是我,我會這樣為會面定調:「在中國銳實力統戰滲透下,香港是中美角力的風口浪尖。舉凡選舉、教育、宗教、公民社會、法治、經濟、新聞等人權與自由問題,充滿多不勝數的議題。如果美國不行動,那麼就會變成:昨日西藏,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後日美國!研究香港,救助香港,才能把脈美國,振興美國!中美貿易戰正酣,香港人(紅色資本除外)不會選擇站在獨裁的一邊,而會選擇站在自由的一邊,拒當中國製造2025的白手套,應當檢舉知識產權盜竊及強制轉移技術等違法行為。香港公民團體更願意且有興趣加入或列席印太民主諮商機制,壯大香港本土民主力量。美國需要不沉的航空母艦,也需要登陸艦。台灣是前者,香港是後者。香港人崇尚海洋文明,擁抱自由,自主命運,終必達成宏願。盼與美國並肩同行,遏制中國霸凌行為。」他們三人這次在美國有說過類似的話嗎?如果他們仍然盼望跟納粹中國懇談共舞,最後只會狼藉道上,至死不悟。

桑普
時事評論員


明日大嶼不如明日大阪 - 陶傑

明日大嶼不如明日大阪 - 陶傑

資料圖片(資料圖片)
花費萬億,搞什麼明日大嶼,不如用一萬億在大嶼山建一個「明日大阪」,這就包保全香港人,包括年輕人和港女,個個贊成。

建立明日大阪,必須是真的大阪,香港特區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出錢填海,然後這個人工島,由香港地產財團買地,日本城市設計師參照大阪關西機場一帶人工島面貌,全力仿製打造,日本建築公司包括熊谷組包辦起樓。

新大阪建成之後,土地主權仍歸香港特區,接受英國人留下來的普通法管轄,但全島行政管理,由大阪市政府派人來出任此大阪城之CEO。其中當然由居港日僑,優先入住,示範優等公民風氣,除了口腔期之日本餐廳,由日方審議而准予開張,日本其他企業包括民間工藝,先後遷入。其街道規劃,環保市政,全部由日方決定,特區政府官員不得異議。這樣香港特區,就擁有了一個新大阪和小日本。此遠大藍圖,有三大優勢:一,香港人以後不必一窩蜂乘飛機去日本旅行,爭做漢奸。有一個真實的小日本就在眼前,交通時間成本大大縮短。

第二,國泰航空公司剛收購了香港快運,行將壟斷最賺錢的香港至日本各城市的航線。聖誕新年飛東京來回EY九千元,貴過飛倫敦。這一招釜底抽薪,人心大快。

第三,自此旅遊日本之夢,不必由中產階級和香港年輕人壟斷。住屯門和天水圍的窮孩子,個個可以擁抱一個日本夢,人人眉開眼笑,戾氣急降,香港社會正能量暴增,當然,此議或又一次傷害十三億中國人一點點的所謂民族感情,破口大罵為「喪權辱國」。

但其實此只是效法欣澳的迪士尼園模式──迪士尼園就是香港出地,佔股份,但樂園內所有管理,遊戲項目、一草一木的細節,以至員工訓練,全部美國人包辦,包括嚴禁大媽跳舞。所以一進迪士尼,你會感到善良歡欣的美帝國主義的美學氣氛的幻覺。

若喪權辱國,這絕對不是董伯治港時喪權辱國,而是解放思想譜新歌。即使是,俗稱「一件是穢,兩件也是穢」,美日都是現代文明的兩大支柱,而迪士尼園阿董拍板,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親來迪士尼剪綵,此一模式,大嶼山一小角已經開辦成功,怎會喪權辱國?

何況新大阪,是無中生有填海填出來的,並非「自古以來」即中國領土,所以可以繞過中國人大腦中「割地賠款」的情緒盲點,比欣澳割出來交給美國人管,更為先進。

所以不要扭曲五官搶先咆哮。Nothing to do with「南京大屠殺」。這樣的建議,純粹真心為你好。




嗱嗱嗱!又歧視中國人了! - 高慧然

嗱嗱嗱!又歧視中國人了! - 高慧然


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歧視中國人」變成萬用句式,在商場、食肆隨地大小便,被人阻止,被阻止者會大叫「歧視中國人!」;坐廉航行李超重被罰款,被罰款者會大叫「歧視中國人!」;去外國住酒店,訂了房間但提前一天到達,想騙一晚免費住宿不成,除了賴地打滾,還要再加上一句「歧視中國人!」就連外國品牌選用的中國模特臉上長雀斑也是「歧視中國人!」……

這天一個香港明星攜妻帶女去參加慈善晚會,不知道為甚麼搞到拂袖離場,除了大嗌「歧視中國人」,還要公告天下:「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搞得公眾一頭霧水,以為明星在會場咳出一口血痰,惹來肺癆疑雲,被要求離席。

純粹八卦,現場那麼多中國人,為甚麼別的中國人沒有高呼「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說「歧視中國人」倒也罷了,反正是流行用語,與《綠簿旅友》卻是大纜也扯唔埋,電影《綠簿旅友》的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黑人受歧視不是因為黑人做錯了甚麼,亦非黑人的主觀感受,而是源於種族不平等的制度化的合法歧視。電影中的黑人鋼琴家,去南部之前預知會受到歧視而非上賓似的禮遇,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改變社會,他抱着的信念是藝術家不止要有才華,更要有道德勇氣。胡亂自比電影中的黑人男主角,會讓人見笑的。




2019年3月26日星期二

港女情意結(佬訊)

港女情意結(佬訊)

不信你在OL雲集的中環、灣仔、鰂魚涌、觀塘走一轉,往往能令你心曠神怡,輕輕鬆鬆見到數以打計的靚女。(圖為「中環我至靚」)


早排有調查指,近半港男「願意」娶內地女,又認為她們「性格較溫柔」和「外貌身材較好」。很多人乘機抽水,大數港女不是,但佬編就覺得,這個結果其實是對港女最好的compliment。

首先,「近半單身港男『願意』娶內地女」 ,聽起來很震撼,實際上,卻是「只有一半」單身港男願意娶內地女。佬編有理由相信,同一條問題將對象轉為日本妹、台妹、韓妹,甚至港女,起碼也有超過80%的單身港男說「我願意」。
再推論下去,在一半願意娶內地女的港男當中,也只有大約各一半認為內地女「性格較溫柔」和「外貌身材較好」,雖然這樣說來好像在狡辯,但佬編卻私心覺得無論在性格上或外貌身材上,港女其實未必輸其他地方的女人。
老老實實,根據佬編在世界各地的field study,普遍港女的外貌絕不算差。不信你在OL雲集的中環、灣仔、鰂魚涌、觀塘走一轉,往往能令你心曠神怡,輕輕鬆鬆見到數以打計的靚女。
而且說到性格,港女最大的privilege,從來都不是小鳥依人的溫柔,而是能夠與你打情罵俏的小調皮。一世人流流長,總要有些火花才會過得精彩。港女適度的狡黠與小聰明,間中的鬥嘴與唇槍舌劍,正是生活最佳的調味品。這些令人心跳加速的互動,不是只懂得千依百順的女士能媲美的。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那股親切感。內地女就像遍地開花的中資股,當中固然有超增長的好股,但也有大量會輸到你身家蒸發的老千股;而港女則是匯豐。即使它增長遜於別人,息口又不算高,分分鐘還賺息蝕價,卻始終有很多港人會定時定候買一股。你可以說情迷匯豐的人不理性,但大槪這就是愛情吧。



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中港融合看牛花 - 陶傑

中港融合看牛花 - 陶傑

資料圖片(資料圖片)


由香港出發之中國保釣英雄去日本聲援在東京縱火之黨友,不幸遭日方拒絕入境,香港前立法會議員「阿牛」不忿,呼籲全中國同胞抵制日本之外,還高調定性「去日本旅遊的都是漢奸」。

許多人嘲諷「阿牛」很傻,其實一點也不傻,與大陸愛國網紅花千芳「凡中國人學英文的都是西方奴隸」之論述,阿牛將中國農民大媽大叔與極左恐怖份子,慣用於政治攻擊異見人士的名詞「漢奸」,進一步普及化、污名化、荒謬化,將本來就已經並無價值而帶有「笑話成份」的「漢奸」罪名,進一步予以貶值。

因為阿牛這樣一定性,不但在日清戰爭日本佔領台灣之後的「國恥」年代留學日本的秋瑾、周恩來、魯迅等俱是漢奸,今日曾去過日本賞櫻花泡溫泉搶購廁板杯麵棉花棒者,億萬中國人俱為漢奸,日本之鄰國變身為漢奸大國,應該很安全。

「漢奸」一詞,在阿牛的「量化寬鬆」之下,成為開機器大印銀紙,人人的口袋裏,包括乞丐,總有新簇簇的三數張。

香港歷任特首與大量親中愛國議員,俱一網打盡。同理,花千芳之「說寫英語即奴隸論」,亦一網打盡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官、法官、大律師。

此種革命心態思維,可上溯至法國革命之追剿新興之共和國的敵人之恐怖時代,下至赤柬定性「凡戴眼鏡的就是革命政權應予消滅的敵人」,同一脈絡貫穿。很奇怪地,「阿牛」雖不幸因堅持「平反六四」為中國政府敵對,其於漢奸之定性,又與花千芳的洋奴論邏輯相通。中港竟融合於本屬兩端的牛花一體,亦為中國人社會的無數奇景之一。

香港早已榮登牛花版的「漢奸港」和「奴隸城」,美點雙輝,此不幸為「國際金融都會」和乞求美國繼續承認「香港關係法」須付出的代價,但不能不承認阿牛身為香港公民,也是一個最純粹的中國人,正如大陸的花千芳,是一名最無雜質的原教旨主義中國人。花開兩朵,南芳北馥,值得敬重。

雖然口頭上敬重完畢,身為家長的你,還是心癢癢的想效法石敬瑭、汪精衛,擁護香港的英語教學,打聽英國寄宿學校資料;而萬千港女,不論有拖拍還是未嫁得者,個個都是川島芳子,正在籌備去日本看櫻花的快樂之旅。


2019年3月23日星期六

《炸雞》改良福星片 - 方俊傑

《炸雞》改良福星片 - 方俊傑

《炸雞特攻隊》成功製作出一齣讓觀眾真真正正笑得出的喜劇。劇照


【西遊記】
《炸雞特攻隊》年頭於南韓上畫,觀影人次火速超過兩年前的《與神同行》,力追2014年古裝戰爭片《鳴梁》。在南韓票房榜,口碑超好的《逆權司機》,排十四;《屍殺列車》,排十六。《炸雞特攻隊》仲唔係有超強特技加催淚情節或者男神甲乙丙?
完全相反。《炸雞特攻隊》一開場,幾個其貌不揚的演員利用游繩下降技術雞手鴨腳捉拿毒犯。似甚麼?似《福星高照》或者《夏日福星》,馮淬帆加吳耀漢加曾志偉,笑到流眼淚可能有,特技不可能有。許冠文大戰炸雞店的《雞同鴨講》,可能還比較重視劇情。一句講晒,《炸雞特攻隊》翻炒商業上最成功的港產片,同樣成功。

說是翻炒,又好似過份輕視《炸雞特攻隊》。福星片由1983年《奇謀妙計五福星》開啟,距今三十幾年,很多招數,現時再用,會死。我們越來越多禁忌。馮淬帆以大欺小,不斷玩弄好像智商較低的曾志偉,三十年前,笑得出,今日,笑得出也不能笑。何況,好多人確實笑不出,只會對馮淬帆代表的廢老階級心生憤恨。《炸雞特攻隊》與時並進,聰明在把五位主角全部設定成隱世高手,各有過人專長。在福星片年代,馮淬帆加吳耀漢加曾志偉,就算加埋靚仔的秦祥林或苗僑偉,全廢,最後只倚賴洪金寶一命救全家。在今日,上個網,個個以為自己是主角是意見領袖,你叫他們怎代入?福星片的世界從來抽離,人人沒有家庭沒有責任沒有憂慮。《炸雞特攻隊》落地一千倍,阿頭因為遲遲未升職給後輩爬頭而備受壓力,搞炸雞生意搞到盤滿缽滿,會認真考慮應否放棄個人喜好專心為家人未來而落力賺錢。看福星片可以忘憂,看這一齣,會感同身受。

就算麻甩佬式情誼勉強過到關,福星片的最大死穴其實在歧視女性。尤其以《夏日福星》抽水抽到關之琳濕身透點,最極致。放在今日的話,一大班男人當個女人貨物般玩完又玩再玩,個女人都弱者到幾乎開口講多謝?暴動都似。《炸雞特攻隊》索性將女角放入福星行列,唯一一個好打又有型的奸角,也由女演員擔任。一舉避開所有平權議題。楊紫瓊在當年客串,演柔道教練,給洪金寶輕易K.O.,已經是不會重現的歷史。

純粹搞笑 老土結局勝大台劇

是有無限掣肘,《炸雞特攻隊》仍然成功製作出一齣讓觀眾真真正正笑得出的喜劇。驚喜度不及去年的日本奇蹟《屍殺片場》,足夠收貨有餘。陳年港產喜劇是寶藏:中國的《港囧》收十六億人民幣,美國的《醉爆伴郎團》(The Hangover)全球收四億幾美金。你說沒有參考過許冠文、周星馳或者《精裝追女仔》,我打死也不相信。要香港拍得出讓人笑得出的喜劇,偏偏越來越不可能。資源不夠當然是問題,彭浩翔在七年前還可以挖空心思拍出《低俗喜劇》,今年只可以快快把網上話題搬入《恭喜八婆》。時間也是資源。社會氣氛更礙事。香港的偶像擅長賣慘,賣奮鬥過程有幾痛苦,賣為追逐夢想有幾大犧牲。南韓的偶像是勝利。從來是壞人比較賤格,比較賤格就比較有趣。這一點,是很無奈,但很難推翻。你看看自己永遠追不到女神,女神只會為口花花同事仆心仆命,自然明白。

從《炸雞特攻隊》,有沒有甚麼值得香港反參考?有。第一:不要再推說沒有許冠文沒有周星馳便拍不出喜劇,《炸雞特攻隊》的男主角柳承龍,即是《戇爸的禮物》那位無辜入獄的慘情智障爸爸,不是搞慣笑的典型喜劇演員。第二:不需樣樣事也放個意義落去。《炸雞特攻隊》沒有插支旗話自己為邊個邊個打氣,很純粹地搞笑就是最大意義。不過,到結局,符合劇情地放一首經典老歌作配樂,有感受的觀眾自然可以對號入座產生感應。第三:人類其實很接受老土。《炸雞特攻隊》的結局,是離譜地將所有角色放晒去貨櫃碼頭大混戰,真係連TVB電視劇都未敢如此復古。又安全過渡。很多人口裏說追求創新,信我,大部份根本不會把創新放上心。不用無時無刻更新的,他們只不過希望架地鐵不會相撞。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 : 方俊傑

中國菜的精緻 - 葉一南

中國菜的精緻 - 葉一南




阿十以前是漁民,本來已經半退休。2008年,我們在香港開中菜館,其中一味雞油花雕蒸大花蟹,味道鮮美,推出不久即贏得顧客口碑,為餐廳迅速打開局面。要做好這道菜,烹調技法固然重要,最大功臣還是阿十。如何挑選頂級花蟹及游水海鮮乃專門學問,我與廚師算略懂一點,與漁民阿十相比,是小學生,所以十年前三顧草廬,請了老朋友出山幫忙。

每天早上六時,阿十抵達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香港仔魚市場,與相熟檔主打過招呼,便開始挑選第一手海鮮。照他的標準,滿肉頂殼的是一級蟹,九成肉是靚貨,少過九成肉的不買。季節合適的時候,十隻蟹選出二隻,季節不合,二十隻中未必能選出一隻。怎樣去選?看顏色、水域、重量以及殼內透視的陰影作定論,十哥解說了多次,我還是不太明白。揀完蟹,再挑游水三刀、紅斑、九節蝦、琵琶蝦,然後把海產放入貨車上的魚缸,十一時左右運到餐廳,十年來風雨不改。為甚麼花如此人力物力?只因廣東人吃海鮮,要即劏即煮。死了的花蟹肌肉萎縮,會出水流失味道,上了水三小時的紅斑,可以煎可以炸,如果拿去清蒸,開始有腥味。這道理,所有廣東人都知道。

因為廣州米芝蓮不見一間三星,「世界五十大餐廳」選舉從未有中菜上榜,中國菜在國際飲食舞臺上的地位備受質疑。於是帶出一個近年熱門題目,中國菜能否精緻化,更上層樓。中國菜混食,一隻鵝搬上來,有頭有腿,吃魚要連骨,然後一齊起筷,很多外國人看了便皺眉。外國菜分食,擺碟完整,在美學觀感上,確實比中菜賣相優勝。

我認為,這不過是表達上的差異。一條魚一隻蟹,由海裏上船,運去市場,到達零售,經過運輸車,入到餐廳,一直保持游水鮮活,十萬八千里護送照顧,為的是希望一碟簡單的清蒸海魚,能夠原汁原味,相信世上只有中國的廣東菜系,處理海鮮到達如此境界。最驚人的是,這種堅持,深入民間,在南中國,每一個街市都在賣游水海產,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套嚴苛的評核標準。這種藏而不露的心思,算不算精緻?

有一天英國名廚到訪餐廳,他吃過百花雞之後,不解為何雞中有蝦味,而且雞皮可以如此香脆。我們剛好有一隻在製作當中,於是拿出來解說。師傅先要仔細把雞肉取出,保留完整雞形不損外皮,然後把薄薄一層雞皮攤開風乾,雞肉混入蝦膠,重新填入,還原雞形,然後上皮,用手吊着潑油去炸。工序繁複,做一隻要至少兩天。名廚聽完,嘖嘖稱奇。另一天日本二星餐廳大廚,吃過我們的蟛蜞膏禮雲子扒柚皮冬瓜,不解為何如此香濃。我把蟛蜞的相片給他看,嚇了一跳,廚師問,這蟹小如指頭,用多少隻蟹多少時間,才足夠做成此菜?我答,少說也要一百多隻,大廚舉起拇指。庖丁解牛,我們解出外國人熟悉的裏脊、外脊、黃瓜條、牛腱,面肉、牛尾、胸肉,然後還有他們沒留意的牛頸脊、牛蹄筋、牛腩,當中再分出爽腩、坑腩、崩沙腩。去潮州吃牛,隨便拿出二十款不同部位出來。這些又算不算細緻,算不算巧手?

以上例子數之不盡。不是說中菜比起其他國家菜系更好,絕對不是,亦絕無可能。只不過,如果認為中國菜不夠精緻,我舉腳反對。大巧若拙,亢龍有悔,中國人一直提倡這種處世態度(勇於亮劍是近年的事),文化如此,中國菜展現的面貌亦是如此。我們的精緻,藏在底蘊,不張不揚,有了這點理解,在原來的寶藏上再作改進,才有機會發光發亮。

《入鐵籠》:動作富實感,劇情較簡單

《入鐵籠》:動作富實感,劇情較簡單




一談到綜會格鬥的題材,大家也許即時聯想到由林超然執導、張家輝與彭宇晏主演的《激戰》,然而其實綜合格鬥的題材也可以有不同的類型。同樣是綜合格鬥題材,擅長綜合格鬥的導演陳翊恆,則起用兩位年輕演員馬志威與林耀聲,來拍一個兩人成長的故事《入鐵籠》。
《入鐵籠》的故事圍繞著在孤兒院長大的一對兄弟「招積」(馬志威飾)與「電兔」(林耀聲飾),兩人獲辭去孤兒院工作的雷Sir(葛民輝飾)與師母(元秋飾)在拳館收留。最終電兔以打地下拳賺錢離家,而獲數十場業餘賽不敗紀錄的招積則首度挑戰職業綜合格鬥,挑戰昔日手下敗將陳樂風卻因輕敗極速戰敗。電兔遂挑戰陳樂風,並且為此離開黑市拳賽。而在期間雙方曾因小事引起衝突,也令電兔與陳樂風之間的綜合格鬥燃起熱度。
《入鐵籠》是導演陳翊恆五年以來再度有其執導電影在香港上映,而熟悉綜合格鬥的他選取自己擅長的題材,當中從綜合格鬥的場面可以看出。當中無論是選取的場面角度,以至是動作節奏恰當,而且在沒有太多旁白下,更能拍到那種現場氣氛。雖然程度上可能相對簡單,但是仍能保持其節奏,同時也看到兩位不擅打鬥的演員苦練的成果。
相比之下,電影在劇本與場面次序方面其實則屬一般。當中主線放在招積與電兔兩人為主,中間本來也許想藉招積的女友來豐富角色,惟在處理上只屬一般,未有令人感到有印象深刻之處。而電兔的角色描述反而是以與招積關係為主,同樣未算豐富,故此在沒有打鬥場面便顯得較為平淡。
談到演員表現方面,馬志威與林耀聲兩人成為海報重點,焦點亦落在兩人身上。馬志威演繹的招積角色有著心態較大改變,在效果亦算恰當,而且內心描述不俗。林耀聲在片中相比之下表現後段較為外露,反而內歛的效果比外露為佳。而電影同時找來元秋與葛民輝兩人在拳館佔重要角色,當中元秒發揮相當自如,莊諧控制得宜,而葛民輝在片中,每每就達到中程的效果。誠然,片中兩位女角楊柳青與鄭麗莎的動作場面其實不弱,只是在劇本舖排下似乎被比下去,而文戲處理看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入鐵籠》作為導演陳翊恆五年來再執導筒之作,看出他較以往懂得因應自己的強弱避重就輕。當中綜合格鬥以至是巴西柔道的場面,無論是鏡頭與節奏上均拿得理想。相比之下,在文戲與關係的處理之下,則以達至基本水平為主,故此節奏會較為平淡。然而,片中不難看到一眾演員,包括馬志威、林耀聲、楊柳青與鄭麗莎等演出動作落力,而元秋與葛民輝在片中亦恰到好處,在動作主題也符合到觀眾的入場期望,也算是達到所需。

作者:Ryan

2019年3月21日星期四

「仇恨言論」是什麼 - 陶傑

「仇恨言論」是什麼 - 陶傑

電視畫面(互聯網)

當世有一名詞,左膠騎劫濫用,叫做「仇恨」。有所謂仇恨言論,亦即hate speech。
何謂仇恨言論?確是有的。如紐西蘭血洗清真寺之恐襲槍手,附有自白書長七十四頁,認同暴力,表示要殺光伊斯蘭移民,包括其兒童,因為兒童長大了,也會變成恐怖份子。

同理,馬克思、列寧、托洛斯基、哲古華拉,反抗資本主義,也行主張和鼓吹階級鬥爭,亦即用暴力來推翻一個階級,推翻之後建立專政,而且還要一代代暴力專政下去。這就是仇恨言論。毛澤東和赤柬,照着做了,地主階級的下一代不是成為奴隸,就是消滅掉。

仇恨言論必有直接所指,如希特拉針對猶太人,於暴力及其目標,有明顯的煽動。

紐西蘭槍擊案之後,澳洲參議員安寧(Fraser Anning),在國會發言,質疑伊斯蘭文化是否醞釀仇恨和恐怖,提出應該研究移民問題。

安寧被指為散發仇恨言論,遭到一名少年擲雞蛋。但伊斯蘭教遜尼和什葉派的仇殺是事實,對婦女權利的壓迫,也是事實。此一文化是否孕育恐怖主義,學術課題,理應容許探究。歐洲的恐怖襲擊,多年來多數與移民有關,種種案例,亦俱事實。這位議員沒有鼓吹殺害所有的回教徒和新移民。

若如此言論相當於散播仇恨,則中國魯迅之「狂人日記」,開宗明義全盤否定中國兩千年儒學禮教文化,論定為「吃人」,魯迅在散播仇恨言論。

但若魯迅是仇恨的大宗師,又怎會世代列為中學教科書範文,而且接受中國人的尊崇膜拜,還差點得諾貝爾文學獎呢?不要開玩笑好嗎。

中國人六七十年代教育:階級仇,民族恨。這六個字,六十歲以上,人人知道。此即教育仇恨。

魯迅並無宣播仇恨,澳洲那個議員,對伊斯蘭文化只是提出質疑,對移民只是提出應該要研究,為何會是「極右」?

若反對非法移民、將偷渡來的船民集中管理,加以身份甄別,即如同「仇恨」,那麼一九七九年的港督麥理浩,將二十萬遭到列寧共產政權迫害投奔怒海的越南船民限制在集中營,甄別處理,聯合國批准,立法局支持,請問麥理浩是否法西斯之仇恨港督?

左膠認為紐西蘭槍手的偶像是川普,川普備受憎恨。那麼屠殺二百萬人的波爾布特,其尊崇的馬克思,為何又可在英美大學列為教材?

此一基本常識,左膠答不出來,有如伊斯蘭國和五毛,他們剩下來的,只有歇斯底里的謾罵和咆哮。

此方為仇恨的孕育滋生,百年循環,一切是這樣開始。



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

地鐵史上最神秘的意外 - 馮睎乾

地鐵史上最神秘的意外 - 馮睎乾

資料圖片


前天地鐵炒車,事屬罕見,但並非無法解釋。若要數地鐵史上最神秘,甚或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意外,我會說是一九八一年油麻地站女學生墮軌奇案。這件事千真萬確,電視報紙皆有報導,市民茶餘飯後議論紛紛,很多讀者想必記得。

八一年十一月十日下午一點半,一列從中環往觀塘的地鐵進入油麻地站,司機突見一名身穿白色校服的女學生躍下月台,馬上煞車。惜為時已晚,司機感到列車已輾過女生。據說月台上亦有目擊者,高叫「有人跌落路軌」。警員、消防員接報到場,用器械吊起車廂,爬入車底檢查,沿着路軌搜索,最後一無所獲,甚至連血也不見一滴。下午二時四十分,營救人員無功而退,地鐵恢復通車。翌日報章有標題寫道:「疑有一女學生墮軌被捲入車底 地鐵佐敦至旺角三站 昨暫停通車逾一小時 千餘乘客受影響 檢查無發現」。墮軌後失蹤固然離奇,但地鐵三站下午暫停服務,也只影響區區「千餘乘客」,今天看來也有點超現實。

地鐵發言人稱,司機健康良好,沒精神病,休假兩天後照常上班。那麼司機和月台的市民是否撞鬼呢?我小時候已聽聞以下「真相」,據說來自少女的同學:跳軌少女,其實是同場另一少女的魂魄,兩者一模一樣,少女看見「自己」跳軌,驚惶失措回家,兩日後病死。多年來,靈異節目主持人不斷試圖解謎(網上還流傳一段偽造的「現場短片」),都未能令我信服。警方推測,跳軌少女可能躲在月台下的空隙,沒被列車輾過,事後趁亂逃去;也有心理學者說目擊者有「集體幻覺」。

這都市傳說流傳了三十七年,不得其解,今天重溫此事,並非旨在測試你的年齡記性,我只想提出一個大家都忽略了的角度——那少女可能尚在人間。憑常理,警方的推測最有可能。跳軌少女假如活着,今天不過五十四歲。我們能否通過互聯網找到當日的目擊者,把口供綜合起來重組案情呢?甚至異想天開一點,我們可以聯絡到跳軌主角嗎?希望會有答案。


1981年跳軌奇案的真相 - 馮睎乾

資料圖片

昨天談及1981年11月油麻地地鐵站有少女跳軌,然後離奇消失,拙文刊登不出半日,事情發展便有重大突破。多年來大家把此事當作靈異故事,我卻深深懷疑,理由有二。第一,近年不少靈異節目聲稱收到「堅料」,有說少女靈魂出竅,有說她墳場撞鬼,但結局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女主角死了」,問題是:如果消息可靠,為什麼總說不出主角的姓名背景?既然事主不在人世,還有什麼需要避忌?第二,跳軌還跳軌,死還死,兩件事不該混為一談。因此我昨天大膽推測:事主沒死,只是掉入月台下空隙位置,然後趁亂逃去。

昨天早上我在FB分享拙文時,補了一句按語:「呢單嘢大家一直當鬼古,但我寫文前卜過一卦(《睽之无妄》),相信個女仔根本冇死。」兩小時後,兩位讀者先後聯絡我,證實了我的推測!揭曉真相前,先講清楚三件事:一,消息人士並非來歷不明的網友,兩人我都曾經聯繫,知悉其姓名背景,並確信他們沒有理由說謊;二,兩人皆認識跳軌主角本人;三,他們各自講述自己知道的故事,所言完全一致。

好了,以下就是真相:1981年油麻地站的跳軌者,並非司機所形容的十七八歲少女,而是二十二歲女子,所以她今年已六十歲了。她當時沒穿校服,只是身穿白衣。為什麼要跳軌呢?事主當年生了第一胎後,患上躁鬱症,常聽到一把聲音在耳邊罵她,叫她去死,結果她真的跳下路軌。但墮軌後,她忽然聽到另一把聲音說:「唔好死。」於是在千鈞一髮之際,她伏在路軌中間,沒被輾過,待列車停定,她才悄悄爬回月台,驚惶失措地離開。後來她信了基督教,將那兩把聲音理解為魔鬼與耶穌,也曾對教友提及此事。多年前曾有知情者在網上澄清,但因為不及靈異故事有趣,真相反被埋沒。

恕我不能公開事主姓名,因為她現在是位平凡婦人,過着安穩生活,決不希望被人打擾。我今天寫出來,純粹為了澄清事實──不扮陰森,只求傳真。真相大白後,是彩蛋時段。剛才不是說我事前占了一卦,卜事主墮軌狀況嗎?《睽之无妄》有兩爻變,爻辭分別是「遇主于巷,无咎」和「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我斷易從來不按古義,反而根據「隨機應變」原則,所以後句我解作:事主墮軌後只受皮外傷(噬膚),沒大礙。前句則有點費解:「巷」我解為狹窄的通道,即月台下空隙,只想不通何謂「遇主」──但當我知道事主把墮軌後聽到的「唔好死」理解為主耶穌的聲音時,我便恍然大悟了。





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

屠夫是中國粉 - 陳也

屠夫是中國粉 - 陳也

路透社(路透社)
大鑊了,我的國,竟然被基督城槍殺案的澳洲白人兇手引為知己,指明道姓,說自己的政治與社會價值觀,全世界搵勻,只有跟中國最接近。

槍殺穆斯林,血洗清真寺,怎麼能跟強國掛鉤?國務院發言人面不改容,矢口否認,呢位澳大利亞癲男,絕對沒有受新疆教育營啟發,要是受了啟發,應該對回教徒獻上愛心教育,讓他們在營內歡樂跳舞,愉快讀書,拍片上載,回民個個心曠神怡,對中央感恩叩拜,對習帝沒齒難忘,視作再生父母。這個澳洲屠夫,唔,在宣言中,說自己是美國總統的支持者。發言人食住上,擺川普上枱,美國槍擊案失控是全球眾所周知的,澳洲白人有樣學樣,關中國鳥事?華春媽發言時總結:基督城是一樁慘劇,是他們的內政,別國不得說三道四,蓄意將中國扯進這趟渾水的圖謀,不得人心,不符道德,我國絕對不會坐視……槍手屠夫行年28,若以「像我這樣一個澳洲男孩」自辯,簡直是男裝凌友詩嘛!人大代表與政協們,聯署請紐西蘭放人,密議引渡到中國去,派遣新疆,名正言順做教育營長。 





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

特別的朗誦技巧 - 馮睎乾

特別的朗誦技巧 - 馮睎乾

《老表,你好hea!》截圖


憑一把「文革好聲音」而在兩會爆紅的「台灣女孩」,令我想起幾年前瘋傳網絡的香港中學生朗誦片段。片中男同學朗誦唐詩,除了例牌的抑揚頓挫外,還配以變化多端的表情,結果卻是意想不到的滑稽。事後他向觀眾分享心得,稱自己有「特別的朗誦技巧」,例如朗讀孟浩然〈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頭四句「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他便裝出四處張看風景的模樣。今天我舊事重提,不是要取笑他,只想討論一下朗誦的意義。

先談個基本問題:朗誦始於何時?不論中外,古代的詩與歌是不分的。古希臘語「aoidos」既指「歌者」亦指「詩人」,可見那時代的詩都是唱的。在中國,《詩經》的詩亦可合樂伴舞,如《史記》所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周代貴族子弟的教育,說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什麼意思呢?大司樂,即周代樂官之長,他以「樂語」教公卿大夫的子弟。所謂「樂語」,即與歌樂有關的談說,尤其是指貴族在官方宴席上的對談。《國語》有篇〈晉羊舌肸聘於周〉,記叔向出使於周,單靖公宴請他,席間「語說〈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是《詩經》一首詩),這種「語說」就是「樂語」。儘管《周禮》沒明言「樂語」的教科書,但我估計就是《詩經》。

至於「興、道、諷、誦、言、語」,即「樂語科」的syllabus,我試着根據鄭玄的注來解釋一下:興,即借詩歌的譬喻,來說明善惡是非的道理,是道德教育;道,即向學生解釋如何用詩歌借古諷今,是歷史教育;諷,即要求學生背詩,是語文操練;誦,即按照某種節奏,抑揚頓挫地背誦,是語文兼音樂訓練;言,即是自己發言論說,像今天做presentation;語,即答難應對,教你如何得體有理地回應別人。

大家看懂了嗎?儘管這個科目叫「樂語」,負責教授的人叫「大司樂」,但只要你猜到他們用什麼教科書,掌握到「興、道、諷、誦、言、語」六字具體所指,便明白這就是周代貴族的「中文科」。這個二千多年前的中文科課程,綜合了道德、音樂、歷史、文學、會話五大範疇,內容紮實,視野廣闊,「缺點」可能是:沒有人會教你怎樣把「肺」字、「媽」字等等,寫得像機械人一樣完美,而你學習的課文中,也不會出現娛樂性豐富的「臭豬西西」。都是中國的中文科,為什麼古今會有這種分別?很簡單:在周代,國家希望培養貴族;在今天,政府旨在生產愚民。

所謂朗誦,即樂語中的「誦」。孫詒讓《周禮正義》引徐養原云:「諷如小兒背書聲,無回曲;誦則有抑揚頓挫之致。」可見朗誦的源頭甚遠,至於朗誦的原因,我猜,一來是詩文依節奏吟誦,較易記憶,二來是訓練學生跟隨音樂來唱出詩歌的技巧。這種吟誦習慣,在中國一直流傳下來,至上世紀才漸漸式微。民國第一大才子趙元任先生,在自傳內也提及小時候那些「特別的朗誦技巧」,他說:「我們念起書來不是照平常念字或是說話的聲音念,總是打起腔來念的……念四書有四書的調兒,念詩有念詩的調兒,念古文有念古文的調兒。」

今天朗誦予人滑稽之感,可能是誦之不得其法。朗誦得好,其實可以令平平無奇的文章加分,例如歐陽修《歸田錄》說:王楚望擅長朗誦,皇上每試舉人,多令楚望誦讀試卷,「縱文格下者,能抑揚高下,迎其辭而讀之,聽者無厭,經讀者高選」,於是舉子交卷時都暗暗祝禱:「得王楚望讀之,幸也!」


孩子看金庸 - 陳惜姿

孩子看金庸 - 陳惜姿

《射鵰英雄傳》海報

前陣子金庸過身,死忠讀者在臉書忙着追悼,分享少年時代如何躲在被窩,看各個精彩人物在武俠世界闖蕩江湖,陶醉不已。然後有人問:如何才能令孩子愛看金庸?

我完全沒奢望過有此一天。這一代小孩盯着手機成長,被屏幕裏花花綠綠會蹦會跳的影像寵得過分,不安的拇指一秒內把影像掃走,眼球像患了躁動症,還能容忍幾多悶蛋的白紙黑字?

引導孩子看中文書,簡直成了小學家長頭號難題。撇開閱讀其他好處不談,單是為了應付將來的文憑試中文科,沒有廣泛閱讀的習慣,根本無法應付。考卷裏出其不意,但佔分甚多的閱讀理解文章,來自四面八方,沒有特定的範圍,學生無從準備,而且考的是深層次的人性、情緒變化、文化背景甚至歷史知識。對十七歲少年來說所謂莫測高深,死亡率高,不無理由。

還是說回金庸。我像中了六合彩,幸福得不敢跟人說,但女兒已看罷整套《射鵰》,總算是階段性成果。多年來買下幾多中文童書,她不屑一顧。看罷《射鵰》電視劇,見她似乎意猶未盡,我姑且鼓勵她試試看小說。本來甚少看中文書的她,忽然拿起厚厚的單行本,最初有點不願,但在網上重溫電視劇,與小說互相比對,她意然一本接一本看下去。電影和電視皆能引導孩子看原著小說,Harry Potter如是,金庸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