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

洋葱、風土與人文風景

香港也有農青cosplay 「Onion Johnny」推廣本土的小農生產與地方特色。



洋葱、風土與人文風景

這次想以「洋葱」(Onion)來談談「風土」(Terra)及「人文風景」(Cultural Landscapes)兩個概念。
洋葱是一種很古老的農作物,遠於古羅馬時期便有紀錄,也是歐洲中南部各地都有農民栽種的農產。洋葱一如那些需要較長時間生長的農作物(生長期約5-6個月),需要特定的氣候、土壤環境才能栽種得好,特別是對「日照」的長短非常敏感,大多數品種必須每日14小時以上的光照才能成球,只有溫帶地區的夏天才能種出;也有部份是只需中等日照(每天12-14小時)便能結球的,適合南歐栽培。後來,又發展出短日照的品種,少於12小時也可以結出洋葱球,在亞熱帶的冬季也可以栽種了。台灣的屏東與恆春半島因為有中央山脈的屏障,春季潮濕的東北季風經過高山後變成乾燥的「焚風」,成為少數可種出高質洋葱的南方乾燥地區。
洋葱怕濕喜溫,土壤必須排水良好,也不要酸性的土壤,所以地中海的氣候和石灰質土壤便最適合了。種洋葱只要選對地方,基本上是不用多打理的,而且又易於儲藏,所以,自古以來,洋葱一直都是便宜又美味的平民美食。好的洋葱在剛剛成熟時,是可以生吃的,清甜而不辛辣,在收成後必須曬上幾天,收乾一點水份才會形成我們平時吃到的辛辣清甜味道。自古羅馬時期開始,洋葱一直穩穩分佈生長於地中海北岸,石灰沙質壤土加上乾燥晴朗的夏天,是洋葱最理想的家鄉。當地農民利用這裏特定的「風土」(Terra,拉丁文)去栽種,正是反映出只有一方特別的農產、農民、水土、氣候環境交錯衍生孕育,才能產生出最優秀的在地農產品。洋葱之外的古老農產,還有例如波爾多的紅酒、意大利葡萄牙的橄欖油、甚至於中國西北寧夏的杞子、廣東的荔枝龍眼都是以「風土」為根據,發展出傳統而優質的物產與種植及加工技術。

不同的洋葱菜餚之中,把洋葱切細,用慢火細炒使其焦糖化,再加上白酒、高湯、芝士及一些香草(例如番茜Parsley)煮成的法國洋葱湯,應該是最經典的洋葱菜色了,也可想像到法國是一個盛產洋葱的國度。法國南部的「布列塔尼」半島(Brittany)的農民擅種洋葱,可是,以前要送去大城市如巴黎等的陸路可不好走,當地農民想到倒不如把夏天收成的洋葱,以船艇渡運越過英倫海峽,存放於那兒的倉庫,在秋冬季時慢慢騎單車叫賣來得省費方便,而且大家都是說凱爾特(Celts)語系的民族,冬季又是農閒時分,可以有半年時間好好做英國人的生意。英國人會戲稱這些由法國來的賣葱人為「Onion Johnny」(我姑且繙譯為洋葱小農吧),大家都樂意在街上向他們買價廉物美的法國洋葱,形成一種獨特的人民風景(Cultural Landscapes)。可是到了近代,亞洲來的廉價洋葱和超市的興起,令「Onion Johnny」日漸沒落,現在只有少數幾戶能父傳子的繼續經營渡海賣洋葱的生計。為了保存這一種人文風景,當地人發起了「Onion Johnny」小農洋葱運動,年輕人模仿他們帶貝雷帽騎單車賣洋葱的模樣,推廣「Stop me and buy one」的口號,又成立博物館去推廣保留這一種親切的洋葱小農文化。

香港雖然不是洋葱產地,但今年有幾位香港的年輕人試驗栽種一批本地洋葱,現在剛好是收成時候。他們希望借用「Onion Johnny」小農洋葱的形象,戴上貝雷帽,穿上黑條子橫紋襯衣,騎着掛滿自己栽培的洋葱單車穿街過路cosplay一番,提醒大家香港也有自己結合着農業的「風土」和「人文風景」,只有珍惜本地農業及手工產品才能保護我們的風格與特色文化。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